自身加强创新、做强品牌,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已经在做,但单靠自身努力,按市场规律发展,难度很大。所以,笔者试图从别处想些办法,供当事者参考。
第一,深度分工合作。其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已形成一定特色和强项,这些企业能不能深度分工合作。其二,国资委能不能把国有企业 中的中国品牌乘用车资产组合起来,扬长避短,防止过度竞争?其三,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还应该联合起来,集中扶持一批中国品牌的零部件企业,因为零部件是整 车发展的根。
第二,公平市场环境。过去讲中国市场小,但现在中国品牌汽车有1100万辆的市场,遗憾的是有二十家左右中国品牌在竞争,轿车有上百个品种,SUV也 遍地开花。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可不可以限制国有企业过度竞争,鼓励起步晚、实力弱,长期不能盈利的中国 品牌乘用车退出。同时适当放开准入,让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其他行业国有资本进入汽车生产领域。
第三,深化国企改革,充分激发国企活力。在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中,国有企业实力远大于民营企业,而市场的实际表现却差强人意,这已足以说明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如果国企改革不能充分激发其活力,甚至反而使其缩手缩脚,那肯定是不成功的。
第四,政府集中支持汽车产业的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研究。首先,这是国际上成功的做法。汽车是支柱产业,支持汽车产业的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研究,可以带 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产业发达国家都是这么做的。顺便说一句,风闻现在某国家级研究机构在制定未来十年的制造业发展规划,其间有些 专家不赞成以汽车产业为重点,而更看重工程机械,愚以为实在是有些舍大就小。其次,支持力度要大。过去我们国家穷,搞科研计划有撒芝麻盐的偏向是难免的, 现在不同了,应该对汽在这样的重点产业大力支持。再次,不要担心外资品牌沾光。由于外资品牌基础好、技术自成体系和知识产权等原因,国家按WTO原则一视 同仁地支持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主要得益者肯定是中国品牌。
第五,大力宣传中国品牌乘用车。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测评,中国品牌乘用车的质量水平与合资品牌乘用车已非常接近,故障率的水平仅相差五年时间。同时, 众多中国品牌乘用车的C-NCAP测试都达到五星级的水平,这说明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安全水平也已达到或超过合资品牌乘用车的水平。中国品牌乘用车的性价比 好是人所共知的,但质量与安全水平也与合资品牌乘用车相当却需要大力宣传。
2014-09-24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王双双
自身加强创新、做强品牌,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已经在做,但单靠自身努力,按市场规律发展,难度很大。所以,笔者试图从别处想些办法,供当事者参考。
第一,深度分工合作。其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已形成一定特色和强项,这些企业能不能深度分工合作。其二,国资委能不能把国有企业 中的中国品牌乘用车资产组合起来,扬长避短,防止过度竞争?其三,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还应该联合起来,集中扶持一批中国品牌的零部件企业,因为零部件是整 车发展的根。
第二,公平市场环境。过去讲中国市场小,但现在中国品牌汽车有1100万辆的市场,遗憾的是有二十家左右中国品牌在竞争,轿车有上百个品种,SUV也 遍地开花。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可不可以限制国有企业过度竞争,鼓励起步晚、实力弱,长期不能盈利的中国 品牌乘用车退出。同时适当放开准入,让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其他行业国有资本进入汽车生产领域。
第三,深化国企改革,充分激发国企活力。在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中,国有企业实力远大于民营企业,而市场的实际表现却差强人意,这已足以说明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如果国企改革不能充分激发其活力,甚至反而使其缩手缩脚,那肯定是不成功的。
第四,政府集中支持汽车产业的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研究。首先,这是国际上成功的做法。汽车是支柱产业,支持汽车产业的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研究,可以带 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产业发达国家都是这么做的。顺便说一句,风闻现在某国家级研究机构在制定未来十年的制造业发展规划,其间有些 专家不赞成以汽车产业为重点,而更看重工程机械,愚以为实在是有些舍大就小。其次,支持力度要大。过去我们国家穷,搞科研计划有撒芝麻盐的偏向是难免的, 现在不同了,应该对汽在这样的重点产业大力支持。再次,不要担心外资品牌沾光。由于外资品牌基础好、技术自成体系和知识产权等原因,国家按WTO原则一视 同仁地支持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主要得益者肯定是中国品牌。
第五,大力宣传中国品牌乘用车。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测评,中国品牌乘用车的质量水平与合资品牌乘用车已非常接近,故障率的水平仅相差五年时间。同时, 众多中国品牌乘用车的C-NCAP测试都达到五星级的水平,这说明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安全水平也已达到或超过合资品牌乘用车的水平。中国品牌乘用车的性价比 好是人所共知的,但质量与安全水平也与合资品牌乘用车相当却需要大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