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更要打好“首都”这张牌
自2002年北汽与现代合资,建立北京现代汽车公司以来,北汽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2011年北汽集团汽车销量达到154万辆,营业收入2009亿元,实现利润157.7亿元,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双双跃居汽车行业第四,增幅高居国内六大汽车集团之首。而在2001年,与之对应的数据分别为:销量13.4万辆,销售收入70亿元,利润负3亿元。十年来,各项指标均呈数十倍的增长,而且销售收入大大高于产量增长,利税增长又大大高于销售收入增长,北汽的确是进入了良性发展状态。
我们认为,在下一步发展中,北汽更应打好两张牌,一张“自主”牌,一张“首都”牌。
“自主”这张牌,应该说这些年北汽打得相当不错。2006年徐和谊主政北汽以后,发展自主品牌的思路十分清晰。首先进行了3年大规模整合,建立起新的集团化构架,成立北汽股份公司,将北汽旗下优质乘用车资产全部囊括其中,包括合资企业中的中方资产、汽车研究总院、零部件公司、新能源事业、动力总成等,从最上游研发开始,到整车和发动机变速箱总成制造,自主品牌乘用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合资公司则成为北汽的“挣钱机器”,为自主品牌提供经济支撑。
期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收购萨博know-how,使北汽获得了一个高起点的自主轿车平台,大大缩短,或者说提前了北汽推出自主品牌轿车的时间表。今年北京车展上,北汽基于M-trix平台开发的17款自主品牌乘用车整体亮相,彰显了北汽集自主品牌的成果,也提升了国人对发展自主品牌轿车的信心。
但是,北汽“首都”牌还需要打得更充分。
不同于美国、巴西等国家的首都概念,华盛顿、巴西利亚,可以只做政治中心,除围绕政府服务的第三产业,不用发展其他经济门类,但北京不同,2000多万人口的生活不能全靠国家财政供养,北京需要有一定的“自力更生”能力,而巨大的就业压力,也使北京不得不发展经济。
过去北京的支柱企业是首钢,但是首钢在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首都造成了严重污染,以至人们发问:“要首都还是要首钢”?意思是不迁出首钢就迁出首都。首都当然不能不要,借迎接2008年奥运会东风,北京最终忍痛割爱,迁出首钢。
首钢迁出北京,不再是北京市属企业,汽车业成为北京最重要的产业,而北汽则成了北京贡献最大的企业,我们不知道北汽在多大程度上顶替了昔日首钢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知道北汽实现年利税157亿元在北京是什么概念,但对照2011年上海宝钢集团利润总额187亿元,武钢集团利润35亿元,其中包括出售加拿大矿业股票的投资收益43亿元。此前两年,武钢集团利润分别为20亿元和27亿元。应当说现在北汽在北京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一定意义上讲,发展首都经济就是发展和壮大北汽实力。
北京发展汽车业,最大的障碍是限购与限行。在北京,除周末和节假日,每天都有1/5的车子不能上路,这不能不挫伤购车人的热情,此外更厉害的是限购,购车摇号,中签率极低,有钱摇不着号也白搭。这些都不能不影响到北汽在北京发展的积极性。但是北汽应该认识到,北汽的车子不只销售在北京,而外地车企的车子也不是不到北京销售。因而,限行、限购,其实是“利害均沾”,家家有份,并不是单单伤害了北汽,从这种意义上讲,大家其实是平等的,北汽不能把所有的压力都自己扛,甚至将其视为逃离北京的理由。
作为首都,北京是全国首善之区,是全国人民都很向往的地方,也是中国和世界交流、交汇的中心和前沿,因而是个信息中心,也是人才洼地。北京市场也是全国的风向标。总部位于重庆的长安集团尚且来到北京求发展,该公司董事长徐留平给出的理由之一,就是在北京能招聘到更多优秀人才。他举例说,他们在重庆发布招聘启事,只有4个人报名,而在北京招聘报名人数多达200人。当然这还仅仅是北京的优势之一。
为了合理结构,优化配置,特别是从贴近市场角度出发,北汽加强在全国布局,无疑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北汽更应当加大在北京市发展的力度,所谓“有为方有位”,在为北京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确立自己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期得到北京市更大的重视和更多的支持。所以我们主张北汽更要打好“首都”这张牌,把“首都”这篇文章做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