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冠名呈现 订阅

程远有话就说

首页 > 程远专栏 > 程远有话就说 > 正文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要经风雨见世面

2011年10月24日 出处:V讯网总编 [程远] [原创] 下载
  今年以来,自主品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销量增幅与市场份额双下降,就是证明。
  说自主品牌这次遇到的困难是“前所未有”,因为这次遇到的是市场危机,销售困难,产品不好卖,甚至卖不出去。

  以前中国汽车自主品牌遇到的主要是政策、技术以及资金层面上的困难。技术、资金通过“改革、开放”,从国外引进,问题是可以解决,有的已经解决了。政策层面的困难,在我们这个“人情大于王法”的国度里,通过“公关”或领导说情,也是可以解决的。比如汽车管理当局反对了30年的“散乱差”,但汽车企业不是减少而是越来越多了吗?再比如高尔夫球场,2004年全国有170家,通过正规审批的只有10家左右。2004年起,政府先后下达了10个禁令,叫停高尔夫球场建设,但目前全国包括练习场有高尔夫球场超过1000个,还有大约250个在建。据说几大部委最近成立了联合调查组调查处理,但据我的经验,此事很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因为“钱能通神”,能建高尔夫球场的老板,哪个不拥有巨额财富?哪个不是手眼通天?

  但市场危机不同。俗话说“一俊遮百丑”,对企业来说,只要产品销路好,其他矛盾都可以化解、掩盖或延后爆发。但是,一旦产品销售不好,矛盾就会激化,就可能总爆发,即使原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会成了“问题”。

  市场危机是企业最大的危机。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全球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特别是“轿车进入家庭”起步较晚,市场比较适合“低档起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企业最初遇到的是“不准进入”的困难,一旦突破了“进入”的政策障碍,中国企业的模仿智慧便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但是这种宽松的市场环境,也造就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低端低价”的产业特征。当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忙于中高端市场,无暇顾及,或者不屑顾及低端市场时,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下,低端起步的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发挥低价优势,既能很快切入市场,并都有过一段“野蛮生长”的黄金时期。查查看,哪家企业不把翻番的增速当“家常小菜”?

  随着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增长,支持汽车发展的相关资源,如土地、能源和城市清洁空气等,越来越紧缺,市场迅速地趋近阶段性饱和,特别是大中城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合资公司随着规模的扩张,降成本的能力大大提高,胃口也越来越大,他们将产品下探,价格下降,抢占原本属于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自主品牌低价优势的市场效果渐渐淡化,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自主品牌的市场危机就浮出水面了。

  近来燃油和安全标准的提高,对自主品牌更是雪上加霜,尤为不利。在这种情势下,一些自主品牌企业期盼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一些专家也为之大声呼吁。

  然而,一些有识的企业管理者懂得,政策支持,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长久,更救不了根本。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说得好:“自主品牌当前遇到的困难,是过去在发展道路上问题和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低端起步,通过模仿和低廉价格,占据了合资品牌无暇顾及的低端市场,获得了一定的空间”,但同时也造就了自主品牌企业“缺乏脚踏实地和创新求变的精神,没有与国际品牌长期作战的战略部署”的思维定势,养成“只想抓市场空档进行投资、投机”的不良嗜好,当合资品牌价格下沉时,就必然遭遇今天的市场危机。

  就全球范围讲,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只会越来越少,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则是越来越高,空气要清洁,车子的安全性越高越好,因而提高油耗和安全标准,这是大趋势。市场对所有产品是一视同仁的,消费者不会因为你是自主品牌,你起步晚而接受你,低质、低价的产品注定是没有前途的,自主品牌企业必须转型,必须要过好这一关。

  我们过去常说“把压力变成动力”,这句话现在也没有过时,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企业必须要“经风雨,见世面”,把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当做第一要务,而不能企图说服政府,对自主品牌产品放宽油耗和安全标准。

  如果说一定要求政策支持,就是一条,政府采购要严格执行“两个18”标准,决不允许超标,领导更要带头坐自主品牌车子。据了解,由于合资公司品牌中高档车难以满足双“18标准”,政府采购又不愿购买自主品牌产品,现在出现了僵持局面。对此,国家有关部门绝不能“松动”标准,搞什么“变通办法”,要采取更有效措施,真正实现政府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的初衷。







1
转发长微博
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