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智捷"会给中国汽车带来什么冲击?
2010年9月29日,国庆前夕,东风汽车与裕隆集团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签订合资合同,时任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国台办副主任郑立中等政府高官出席。合同规定,双方共同投资34亿元人民币,组建股比对等的合资公司,在大陆生产高端“华系汽车”。一期规划整车24万辆,第一阶段形成12万辆整车和20万台发动机产能,同时完成汽车研发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据称,这是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签署后,中央政府批准的第一个两岸大型合作项目。
同年12月14日,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在杭州挂牌成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台办官员陈建国、张相木、徐莽、王育文及浙江省副省长龚正、杭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邵占维、市人大主任王国平等当地众多高官,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办公室主任丁远超出席,场面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东风裕隆公司高调宣称:将“汇聚华人智慧、汇集全球优势资源,打造高端华系车品牌“纳智捷”(LUXGEN),开启华系智慧车元年”。从此,一个大陆民众十分陌生的车型品牌“纳智捷”,在大陆各种媒体上频频显现。
何为纳智捷?裕隆何来?
何为“纳智捷”?“裕隆”是谁?此前,凡有汽车合资公司成立,其产品品牌早已为大陆民众耳熟能详,此次则大不相同,不仅大家对“纳智捷”闻所未闻,就是对于裕隆集团也颇感陌生。为何要建立一家海峡两岸的合资公司?中国大陆的汽车合资公司还不够多吗?“纳智捷”为何称“华系车”?大陆人心中迷雾团团。
裕隆集团1951年在台湾创立,1953年设立裕隆汽车制造公司,1969年成立中华汽车公司,目前是台湾岛内最大的汽车企业。裕隆创始人严庆龄,原籍上海,1946年移居台湾,是一位笃信“工业兴国”的老式知识分子,以“发动机报国”为己任。夫人吴舜文女士“夫唱妇随”,要给中华民族“装上汽车轮子”。然而,两位先行者“壮志未酬身先死”,现任董事长严凯泰,子承父业,立志要完成父母遗愿。追思“家父家母”的汽车抱负,严凯泰流露出无限深情。在如今这个商业社会里,有人也许会不以为然,但在我与严先生十数年间断的接触中,却感受到了他的真诚。联想台北有以“忠、孝、仁、义”命名的街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上,海峡对岸的同胞的确令此岸的中国人敬佩。
然而,台湾36000平方公里国土、2200多万人口,最高年销量56万辆的汽车市场,供十余家汽车公司你争我夺,不能够给裕隆提供一个做大做强的舞台。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严氏母子便把眼光投向了大陆的广袤市场,“回到祖国大陆把汽车工业做起来”。
我曾做过这样的设想:如若不是深陷于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汽车情节,借助台湾经济起飞,投资其他行业,今日裕隆会不会与台塑、富士康等齐名?如若不是执意要做汽车,裕隆在大陆的发展,会到今日才开始“起步”吗?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自主理想与合资现实
1995年,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关注下,裕隆集团旗下中华汽车与福建汽车集团合资,成立了东南汽车。双方宣称:“凭借海峡两岸同文同宗的人文地理优势和骨肉情结”,“以两岸优势互补合作形式,发展中华民族自己的汽车工业”。 这是裕隆首次进入大陆汽车市场,很快“得利卡”、“富利卡”风靡大陆市场,继之,菱帅、菱动、菱绅等“菱”字头轿车相继问世,福建汽车业开始崛起。
2000年3月,裕隆又与东风合资组建风神公司,先后生产了风神1号、2号、3号乃至4号轿车,一度还夺得大陆市场2.0升中高级轿车销量第一。
然而,无论是东南项目还是风神项目,都未能给裕隆带来在大陆发展的契机。因为两项目的核心技术都不在裕隆手中,待外方与大陆合作方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接触后,裕隆渐渐被边缘化。日产抛开裕隆,直接与东风建立了股比对等的合资公司;裕隆仅保留下一个小小合资工厂,为东风日产代工。在东南汽车公司,股东层面随着三菱的进入,中华所持股份被稀释至25%。合资公司与原来设定的目标渐行渐远。
在大陆的两个项目先后受挫,使裕隆更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在市场上求得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此前,1981年,裕隆便投入20亿新台币,成立了自主研发团队,并从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引进大批海归人员。经过30年积累,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研发实力。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2005年,裕隆日产与裕隆集团分立,裕隆集团加大自主研发力量,全力打造自主品牌。“汇聚当代车业最新技术与工艺”,根植于台湾强大的IT业实力,突出“差异化”,跨越汽车与IT两个产业,首创“IT+AUTO+ET”造车理念,在“IT智慧科技”与“ET绿能科技”的双重推动下,“豪华、智慧”的高智能车型“纳智捷”在台湾降生了。
“智慧车”是“纳智捷”找到的品牌差异化,核心DNA是IT、智慧、智能,纳智捷无论外观造型还是配置性能,都堪与跨国公司品牌媲美,在台湾上市不到一年,销量就超过本田CR-V和丰田RAV4,成为全台湾SUV车型销量冠军。今年1-4月,纳智捷MPV在台销量占同级MPV总销量45.3%,在市场上树立起了“华系车”的主流地位。
“纳智捷”,一个汇集了华人智慧的杰作,一个裕隆打造的“华系车”高端品牌。
纳智捷的价值
众所周知,大陆汽车业开始是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成长,吸收不到外来技术;改革开放后,又过分突出引进合资,忽视了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今天,在大陆,说到国外知名汽车品牌,即使普通民众也是如数家珍,但提起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品牌,则总是脱不开“低质、低价”的形象。有没有一种事半功倍的途径,尽快提高中华自主品牌汽车品质,改变中华自主品牌汽车形象?
东风与裕隆的试验开始了,肩负着改变中国自主品牌形象的“纳智捷”来了,要用“智慧、智能、绿能”的特性重新塑造华系车的特质,从高端车切入,十年投放11款车型,实现B级、A级、A0级、A00级车型全覆盖,做汽车业的IPHONE。严凯泰先生信心十足:“这次,我们是拿了自己的研发技术,属于两岸中国人的‘子弹’,一定能在大陆市场上站起来”。
在大陆市场良好发展,纳智捷需要“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推动力,但更要依靠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严凯泰对此十分清醒。日前他向记者坦言:“大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可以为裕隆带来很多获益,也可以使父母亲的理想,包括我自己的理想,在中国大陆实现,这是很重要的,但是,消费者买车子选择的是产品,全世界都一样,车子好,价钱实惠,性价比高,他才会买。东风裕隆的商业逻辑是被市场认可,政治不会是一个重点” 。
“对政治怎么看?”严先生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清楚地看到,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有这么大的成长,身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骄傲,这是我的政治立场,这个政治立场跟卖车应该搭不上什么关系。当然,如果借着我的发展,让两岸中国人能够互相了解,互动更频繁,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多的利益,我愿意传递这个信息”。
我们非常赞赏严先生的立场。既然德国、日本,美国、法国、韩国等等,全世界汽车公司都进入了中国大陆市场,同宗同祖的台湾企业更有理由进来,毕竟两岸同胞,血脉相通,有共同的文化传承,也有共同的未来追求。“东风裕隆”,一个同胞兄弟的合资公司;“纳智捷”,一个华人的车型品牌,产业发展了,公司获益,对推动两岸和谐相处,延续中华民族文化也大有好处,何乐而不为之?我们祝纳智捷旗开得胜,祝东风裕隆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