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冠名呈现 订阅

程远有话就说

首页 > 程远专栏 > 程远有话就说 > 正文

程远:东风自主品牌:一项值得期待的大事业

2013年06月20日 出处:V讯网总编 [程远] [原创] 下载

  近年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渐成燎原之势,使中国人对建设汽车强国有了更多的向往,虽然对各种自主品牌发展见仁见智,但公众最为关注的还是一汽、东风与上汽等几大旗舰企业自主品牌的发展状况,它们一颦一簇,都会搅动亿万人的心际,在一汽红旗复出,上汽荣威发力后,人们对东风自主品牌的期待就更多了。

  近十年来,东风公司由十堰转战武汉,走出了大山,也走出了困境。2012年销售量再破300万辆,稳居行业第二,实现营业收入3903.68亿元,上缴税费362.34亿元,商用车更连续9年名列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汽车业一颗耀眼明星,但是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体态太小,又不得不同时承受舆论压力。

  2011年,东风新一届领导团队走马上任,即刻加大自主品牌的发展力度,新任总经理朱福寿第一个调研对象就选在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大自主、大协同”的旗帜下,东风对自主资源重新整合,发布“乾”D300计划,今年4月,又发布了三大自主乘用车子品牌:东风风神、东风风行和东风风度,东风自主品牌扬帆前行。

  但是,对东风提出“大自主”的背景,舆论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对“大自主”概念也不完全认同。

  

  最近v讯网以团队形式走进东风汽车,探究东风自主品牌发展路径。东风公司以豪华阵容接待,总经理朱福寿、副总经理兼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刘卫东,乘用车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李春荣,与我们做了3个多小时的精彩对话,详细介绍了东风自主品牌的发展历史、现状、目标与对策,首次披露了大自主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抒发了东风人的自主情怀,全面解读东风自主品牌独特的发展路径。(对话已于昨天在V讯网全景发布,以飨网友,我们深信,阅读过这些精彩对话后,定有不少收获。)

  在东风人看来,在公司44年历史上,自己的自主品牌商用车做得很是成功,规模已达近70万辆,不仅在全国领先,在世界范围也是中等偏上水平,代表了中国汽车的形象,但是舆论似乎并不买账,政府也不是很关注。恰恰是东风公司的短板,自主品牌乘用车却总是处在聚光灯下,这难免让东风人心里有些不平衡。

  由于东风公司前身二汽,建于“钻山进沟,准备打仗”的历史背景下,又几遭调整下马,造成多年亏损,不得不把十几万员工的生存问题摆在首位,而不像新型汽车企业,既没有历史包袱,又没有对合资的期盼,可以放开手脚发展自主品牌,东风把发展乘用车的重点放在了合资上。

  2003年,在完成了与日产的全面合作,彻底解决了企业生存的后顾之忧后,东风开始采用多种形式,从不同路径,开展了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大量前期工作,并形成了像东风柳汽、郑州日产等自主品牌企业,但这些并没有纳入到东风公司的自主品牌旗下。

  现实情况是,东风自主品牌的核心部分,也就是人们最关心的“风神”品牌,就显得十分孤单,而且起步晚,错过了汽车市场的“黄金十年”,尽管取得翻番的增长速度,但是体量仍然很小,处于弱势地位。

  有鉴于此,东风提出了“大自主,大协同”战略。朱福寿说:“提出大自主的概念,是东风公司企业情况的反映,也是对东风自主品牌发展的归纳”。“大自主”概念,使旗下自主企业有了一种成就感,归属感,价值感和使命感,每一个从事自主的人都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对于设立三个子的做法,刘卫东的说法是,“二级板块特别有活力,是东风公司最大的特点。东风喜欢用赛马方式,创造一个好的平台,大家都去做,看谁做得更好”。

  尽管多数舆论对“合资自主”持否定态度,但朱福寿对这种形式是认可的。在他看来, “把合资企业的自主能量排除在外,是外资品牌纯粹和长期占有中国市场的最大利好”。他认为,“大自主”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也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可以包容不同的声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按照过去闭门造车的方式,狭义的概念去理解自主,不符合我们的现状,也不符合潮流,这样的自主品牌没有太强的生命力。

  尽管不少合资企业把“合资自主”当做是回收旧车残值的手段,但在东风,确实是把“合资自主”当做一种事业来做。现在他们不仅有了东风日产的“启程”,东风本田思铭,更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神龙模式”。刘卫东的介绍说,就是合资公司既做外方品牌,也做中方品牌,利用合资公司的技术、产能和工业化布局做自主,从造型,品牌管理,到渠道,都由东风掌控。尽管还没有看到雏形,但听起来中方自主的成分更强。

  通过朱福寿与刘卫东的介绍,我们感到,东风的“大自主”,既有历史积淀,又有开放的背景,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朱福寿还认为,汽车业最近十多年的“高歌猛进”,客观上促使很多企业,包括东风汽车在内,把“做大”作为企业第一追求目标,可能在口头上并不这样表白。这正是中国汽车企业重合资轻自主的“秘密”所在,因为合资风险小,赚钱快。对此,做过十多年合资企业的刘卫东坦率表示:“合资是一种途径,而不是落脚点,落脚点一定是自己去做,这不仅是中国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制造大国,都是给别人做加工,一定不是世界强国,一定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

  当然,在现实的政策环境下,要求企业不追求规模是不现实的,因为企业规模决定企业的级别,级别越高,便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相应企业领导人也有更高的待遇。

  为了自觉这一点,东风公司提出“三个东风”的企业愿景:建设“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从发展方向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尽管目前东风乘用车自主品牌基数还很小,离真正做强做优目标还是有很大差距,但是东风调正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加之拥有40年造车文化及丰富的合资资源,由“全国聚宝”到“全球聚宝”,用李春荣的话说,东风是举集团之力打造自主品牌。我们相信,东风自主品牌是一件值得大家期待的大事业。 







1
转发长微博
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