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冠名呈现 订阅

程远有话就说

首页 > 程远专栏 > 程远有话就说 > 正文

程远:我们为何特别看好东风福汽重组案

2013年06月04日 出处:V讯网总编 [程远] [原创] 下载

  5月16日,福建省政府与东风汽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福州签字,事后媒体评论褒贬不一,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其“政府背景”、“行政色彩”上,并由此而担心合作的前景。

  的确,与往次所有汽车企业并购案不同,这次签约一方竟是堂堂的“福建省人民政府”,签字人是“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出席仪式的“官方阵容”更是了得: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省委常委、秘书长叶双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以及众多的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东风方面也不寒碜:公司董事长徐平、总经理朱福寿、副总经理刘卫东以及许多“有关部门”负责人,再加上“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出席嘉宾人数之多,远远超过了应邀到场媒体,而主要当事人——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廉小强,只是“忝列”在福建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之中。

  整个签约仪式用时不到半小时,包括省委书记尤权和东风公司董事长徐平的祝词。活动未给媒体留出丁点提问时间,官方发放的新闻稿,则用语抽象,官话连篇。如“双方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重大步伐,开启了双方合作发展新的篇章”;“推动福建汽车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云云。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看好这次合作协议的签署,在当日的微博中,我便盛赞之:“好事多磨,终成正果”。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这次签署的是一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非所谓“重组”方案,尽管事主是“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但作为国有企业,其资产所有者是“福建省人民政府”,由省政府出面签署协议,“名正言顺”,无可厚非。我想,待重组协议正式签署时,可能就会由廉小强担任主唱了。

  由于过去按照政府意志进行的联合重组,大多效果不好,人们便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似乎凡沾上政府的边,就一言以蔽之曰:“行政干预”,就觉得不爽,而提起“政府”,就是一副行政官僚的形象。 

  

  本次联合协议中,福建省政府提出“做大福汽”,是一个既符合福建省当地利益,也符合东风发展战略的建设性意见,无可厚非。在现行体制下,有了省一级政府出面,会使协议更具有权威性,更能保证协议的落实,福建省政府的介入,甚至直接出面,是一种“正能量”。

  合作伙伴最终选择了东风,说明福建省政府十分明智。不仅东风合作伙伴裕隆与东南合作伙伴中华实为一家,将大大简化未来资产重组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央企,东风实力强大,拥有的资源更多,对它而言,重要的是产业布局的合理性,而不像北汽、广汽,背后有当地政府的利益诉求,极有可能和福建省的利益形成冲突。与一个不牵涉地方利益的伙伴合作,联合后福建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就有了可靠保证。

  更值得说道的是,福建省政府走出“联合”这一步棋,表明福建省政府的开明与理智。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业饱受诟病的所谓“散乱差”,就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抱残守缺,“宁滥勿缺”,无论当地企业如何弱小,不具市场竞争力,也要不遗余力地支持其发展,使得中国汽车业的兼并重组不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

  作为“福汽”旗下优质资产的东南汽车,经过最近4年的励精图治,不仅扭转了亏损局面,而且形成了双品牌战略,销量大幅提升,正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处于上升势头。按照一般逻辑,对这种企业当地政府是绝对不肯撒手的。但是福建省政府看清了产业发展趋势,懂得中国汽车业高速发展阶段已一去不复返,未来市场的增长空间有限,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不具有强大实力的地方企业,基本失去了单打独斗的发展机遇。福汽仅仅依靠东南汽车,实现2015年产销百万辆目标,无论怎么“跳”也是够不着的。引进大的企业集团,“只求所在,不求所有”,是当今做大做强本地汽车产业唯一正确的选择。

  依照协议,东风以增资方式受让福建省国资委持有的福汽45%股权,在福汽层面合作;同时,东风与福汽组建投资公司,控股东南汽车。福建省政府“为福建汽车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在福建的事业发展”。东风汽车则承诺:“在乘用车、商用车、动力总成、汽车关键零部件以及汽车水平事业等方面,全力支持福建基地汽车事业发展”,“共同努力加快福建省100万辆汽车产销规模的实现”。

  据称,福建省省长苏树林透露,估算重组福汽将新增投资约200亿元,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带动福建省汽车相关产业投资约600亿元。

  对东风而言,联合能使其“快速实现在东南沿海的战略布局”,提升其业内地位和影响力,利用福建地域优势,加快“走出去”战略的推进;特别是福汽将为其带来一个自主品牌的增量板块,对东风而言无疑是一种“雪中送炭”,因为众所周知,东风如今最弱的板块就是自主品牌。如此一来,可谓“投一石而得数鸟”。

  由此看来,做大做强“福汽”,是两家的利益共同点,而不是博弈的焦点。至于待东南汽车达到30万辆规模,东风再增资扩股,也不是二者进一步合作的障碍,而是促进东风在福建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

  毫无疑问,这是一份真正的“发展共赢”协议。

  此外,媒体几乎无例外的将本次“福东”联合与过去的重组案相类比,还一定要从中找出某种经验教训来。

  然而,天下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朵。如托尔斯泰所云:“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联合重组也一样,不成功的原因是各自不同的。下一个联合重组案,自有它自身的特点与诉求,绝对不会与本次“福东”联合有太多的相同点,如同本次联合与“上南合作”、“天一重组”、“长安哈飞昌河重组”没有多少相同点一样,因而我也看不出本次联合“对推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会起到什么“重要的示范意义”。

  对工信等部委提出的“汽车行业将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集团,培育4-5家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的规划,在我看来,纯属闭门造车。联合重组是一种市场行为,有其本身的规律,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不是靠“心想事成”,“拔苗助长”只能是“缘木求鱼”,最终事与愿违。

  至于一些媒体对东风风神与东南汽车“产品相近,目标市场相近,价格区间相近,销量也是半斤八两”的质疑,我并不担心。

  联合既可以有互补的效益,也可以是扩大规模,统一出征的效果。“联合”重在“重组”,产品平台的布局是其重要内容。正因为目前两家规模都不大,就应了中国一句古话:“船小好调头”。

  而我唯一的担心是东风能否提供足够市场选择的产品。

 







1
转发长微博
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