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程远车业周评

首页 > 程远专栏 > 程远车业周评 > 正文

观致,一桩值得拼搏的事业

2011年12月06日 出处:V讯网总编 [程远] [原创] 下载
  四年前,奇瑞与以色列量子公司以对等股比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奇瑞量子。四年来,这家企业一直默不作声,似乎是躲着公众的视线走。11月28日却一反常态,在上海高调发布品牌,次日又在江苏常熟宣布公司挂牌,同时更名“观致”。 

  中国汽车业是合资主导的产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一般都是一家有汽车生产资质的中国企业,找一家拥有技术的跨国公司,成立股比对等的合资公司,生产跨国公司品牌现成的车子,在中国市场销售,就是所谓“用市场换技术”。只有没有资格合资的企业,才曲扭拐弯的找路子上目录,生产“自主品牌”汽车,如吉利、奇瑞等。由于品牌力的原因,也由于产品品质方面的差距,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过得很是滋润,自主品牌却在自己国家的市场上苦苦挣扎,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大市场”,成了万国品牌俱乐部,成立了跨国公司的乐园,这就是今天中国所谓“汽车大国”的状态。

  “观致”却大不相同,完全是个“另类”。作为合资公司“观致”的股东,无论奇瑞,还是量子,仅仅只是资本投入,合资公司在全球招募优秀技术人才,打造全新的自主品牌,独立生产销售。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郭谦称:“奇瑞量子,(亦即现在的观致),一开始就定下目标,产品达到国际水平,成为最早进入西欧市场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之一”。

  “产品要达到国际水平”,说来容易做起难。由低端市场切入的中国自主品牌,冲击中高端的尝试,屡屡无功而返,其中也不乏“整合国际优质资源”的企业,有的车型就是请国际著名公司设计的,但由于还是原来生产低档产品的那一套人马,在原来的平台上折腾,因此就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说观致是“另类”,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自主品牌打造中高端产品的模式,它完全游离与母公司体外,是“重打锣鼓另开张”的一个全新公司,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写“最新最美的文字”,似乎多少有点类似雷克萨斯之于丰田,英菲尼迪之于日产。

  郭谦认为,高度的国际化氛围,严格的职业要求,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是观致汽车迸发出创造力的源泉。而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观致汽车产品研发,生产,直至销售,服务的全过程,全部毫不妥协的按国际标准进行。“毫不妥协地坚持国际标准”,这让人想起当年上海市长任上的朱镕基,要求上海大众的国产化,一定要坚持大众标准,决不允许“低标准,瓜菜代”。

  按照观致新闻发布的说法,他们将“遵循德国的设计和造车工艺,特别推崇细节至上,研读亚洲消费者看重的便利性和实用性,将产品舒适性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以及洞察那些来自汽车行业之外的创新,以带来焕然一新的消费者体验”。

  如果说郭谦的话语偏于理性,观致汽车副董事长、前大众北美执行副总裁Volker Steinwasche的讲演,则充满了感情色彩:“从零开始进行全新创造,并有幸参与一家全新汽车公司的诞生历程,这正是我加盟这家公司的缘由。并由此投身于一段充满冒险和挑战的旅程,完成人生中仅此一次的豪迈壮举”。

  不过在将于2013年发布的第一款“观致”车子的造型面前,郭谦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陶醉得像个大男孩:“我不止一次看到这个造型,每一次都被它的形态,曲面,线条所吸引,感受它整体的和谐和韵味。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无数次精细的雕琢”。对当天唯一展示给大家的真实细节:车轮,郭谦说:“我反复的看,觉得它不是个车轮而是个艺术品”。

  让郭谦感到信心倍增的是,有越来越多的行业精英放弃了国际大公司稳定的工作,投身观致汽车。现在的16名核心管理人员中,有13人是来自大众、通用、宝马、捷豹、萨博、沃尔沃、菲亚特等国际公司重要岗位的顶尖技术人物,包括原MINI造型总监Hildebrand和原大众北美执行副总裁Volker Steinwascher等。他们在观致干着几乎和原先岗位相同的工作,几乎是一种“平行位移”,于他们算不算是“轻车熟路”?此外还有麦格纳斯太尔、天合、大陆、博世、法雷奥等一大批国际一流供应商,同样看好观致,愿意和他们同步进行产品开发。

  然而对观致人们还是发出了种种质疑:在全球所有汽车品牌几乎全都进入了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已经到达1800万辆,竞争已经白热化的今天,一切从零起步的观致,究竟能有多少机会,能在这个“充满激烈厮杀、拥挤不堪的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吗?郭谦对此的回答是:“市场永远是饱和的,关键在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趋势中挖掘新的市场空间”。

  我们必须承认“市场永远是饱和的”这句话包含的绝对真理。谁能记得,在中国汽车市场由20多万辆增长到1800多万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专家们究竟发出过多少次“产能过剩”的警告?可是,一不小心,中国提前十数年成了世界第一汽车大市场,这又成就了多少中外的探险家、拓荒者?同时,即使在市场“井喷”的情况下,有企业为产能不足而苦恼的同时,也有企业在忍受车子滞销的折磨。至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终极规模,也是见仁见智,3000万辆?4000万辆?还是听来有点不靠谱的7000万辆? 这里用得上中国的一句古话:“事在人为”。

  当然,等待观致的并不全是鲜花与掌声,可能更多的会是坎坷与曲折。不管怎么说,观致汽车是一个富有挑战的事业,值得他们去做一番拼搏,观致,好自为之。







1
转发长微博
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