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程远车业周评

首页 > 程远专栏 > 程远车业周评 > 正文

车业周评:"2020战略"带领一汽-大众走得更远

2014年12月08日 出处:V讯网总编 [程远] [原创] 下载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一汽-大众“1000万辆下线”。2014年12月2日晚九时许,一辆全新捷达、一辆高尔夫和一辆全新奥迪A6L,分别从一汽-大众成都轿车三厂、佛山轿车四厂和长春轿车一厂总装线驶下,标志一汽-大众累计达成1000万辆。

下线仪式朴实无华,一汽-大众称,庆典主题是“感恩”。来自全国各地的车主代表,作为一汽-大众的尊贵客人,在长春庆典现场与一汽-大众员工及有关负责人,一同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举行庆典的前一天晚上,乘车在由长春机场到市区的冰道上行驶,道旁景象确有一种“大县城”的感觉。心中忽发联想,在中国东北这块经济不很发达的黑土地上,为何能兴起这样一家大型企业?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张丕杰说:“是一汽的工业基础决定了一汽-大众起步的起点,是一汽-大众的体系能力成就了今天的地位”。同时他也表示,一汽-大众的“核心能力”,就是“坚持德国大众全球造车标准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推行本土化”,一汽-大众的理念始终是注重品质。

一汽-大众成立于1991年2月6日,23年来,坚持把做强核心体系能力作为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强化自身体系能力建设,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显著提升,在“1000万辆”道路上历练成长。

从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捷达下线,到2004年1月实现第一个100万辆,一汽-大众用了13年,而最近的第十个100万辆仅用了7个月。如今,一汽-大众每小时有204辆新车下线,平均每天销售新车4746辆,在中国约一亿辆的乘用车保有量中,每10辆中就有1辆出自一汽-大众。论产业规模,一汽-大众是中国发展加速最快的企业;从经营质量来看,一汽-大众也始终名列前茅。一汽-大众在“1000万辆”的道路上,年年大跨越,越跑越快。

一汽-大众成立23年来,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在“1000万辆下线”这个令一汽-大众人尤为难忘的日子,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感恩”。张丕杰说,感谢股东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都作出正确的决策;感谢一汽-大众员工始终进取的姿态;感谢政府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工厂所在地政府,没有他们的支持,一汽-大众“复制长春”的工作,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最需要感谢的还是一千万个客户,没有这些客户就成就不了一汽-大众今天这样一种地位。

目前,一汽-大众在长春、成都和佛山建有三大生产基地,拥有奥迪、大众两个品牌,奥迪A6L、奥迪A4L、奥迪A3、奥迪Q5、奥迪Q3、迈腾、CC、速腾、宝来、高尔夫和捷达11种系列产品,从A级到C及产品全覆盖。长春拥有90万辆产能,成都拥有54万辆产能,佛山工厂二期建成后形成30万辆整生产能力,整个华南基地将具备60万辆产能。青岛,天津的基地也都在稳步推进,到2020年,一汽-大众将具有300万辆的整车产能,形成完整的全国性战略布局。

张丕杰说,23年累计生产1000万辆,是一汽-大众引以为豪的记录,是企业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更高的平台和全新的起点。“在1000万辆以前,我们想得更多的是企业的规模和增长,更多的是讲速度、速度,讲增长、增长;1000万辆之后,我们更多的会考虑应该对社会、对客户承担什么样责任。”站在1000万辆的全新起点,一汽-大众将以“创•享 新未来”描绘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启动全新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面对未来,一汽-大众制定了“2020战略”,并将其概括描述为“一个目标,两个愿景,四个维度。”所谓一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达成产销300万辆级的企业。两个愿景,是做中国最优秀的合资企业,做员工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公司。四个维度,首先是用三百万辆的产能维持做市场份额的领导者的地位;第二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和溢价能力;第三要在社会责任上有更多的作为;最后就是高品质。同时,一汽-大众将用“三十个模块”支持“2020战略”的实现。

“2020战略”将带领一汽-大众走得更远、更远。







1
转发长微博
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