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商道 > 电商观察 > 正文

在找不到北的地方寻找方向--对话知豆鲍文光

2016-08-25 09:19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曹邯月

  

  北极,地球的最北端,一个找不到“北”的地方。那里覆盖着无边的冰雪,常年保持在零下20度左右。

  2010年,这里迎来了一位电动汽车“疯子”——鲍文光。彼时,他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转型时期。在刚刚建立的电动汽车业务,因为产品方向、团队出走、资金链吃紧……一系列问题让这个军人出身的硬汉一时有些茫然。

  6年后的2015年,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鲍文光携手第二款产在意大利米兰出席知豆全球汽车共享大会上大放光彩,和十年前创业相比,他显得兴奋而又局促。

  尽管知豆已经走向汽车发展正规,但外界对于这款电动汽车以及他的创始人了解还甚少。鲍文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如何与汽车结缘?为何人们称他为“电动汽车疯子”?知豆名字的寓意是什么?

  今天,在知豆D2S即将对外展现的头一天晚上,请跟随汽车预言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电动汽车疯子,听听他的传奇经历,或许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大环境下,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鲍文光在新能源汽车道路上的辛酸苦辣,仿佛一杯清茶,能给我们一些思考。

 

  上过4次EMBA的创业者

  汽车预言家:鲍总,现在你和你的知豆,无疑是近期在电动汽车领域近期大家关注的焦点,已经足够吸引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方面您与知豆都很火,但另一方面外界对于您个人与您创建这家电动汽车企业的过去又不了解,可能外界最想知道的是,鲍文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想到去做电动汽车的。

  鲍文光:我是浙江台州人,与吉利控股集团李书福董事长是老乡,他被称为汽车“疯子”,我被称为电动汽车的“疯子”,现在两个“疯子”一起合作,两股“台风”一起刮。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是中国模具之乡,我15岁就开始学习模具制作,18岁参军,在水面舰艇海军部队服役四年,复员回家又做模具相关的工作,之后主要做一些摩托车与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在当地最大的模具工厂从一个学徒干到了技术副厂长,2001年开始自己创业。

  汽车预言家:辞职后就开始了创业吗?

  鲍文光:没有,我选择了去上EMBA。

  汽车预言家:一般上EMBA有几种人,第一种是老板,还有一种是高管,你怎么想到上EMBA?

  鲍文光:这跟我的经历有关。当兵时每打完一场仗,就要整顿一段时间,或者大战前要休整。我原来从学徒干到技术副厂长已经到头了,需要整休一段时间。再加上我准备创业,也需要休整。休整最好的办法是学习。读完北大的EMBA,我又陆续读了3个EMBA班。

   汽车预言家:一般去读一次EMBA就够了,你为什么去读4次?

  鲍文光:第一次是在北大,2007年时参加了由政府举办的黄岩前十强企业复旦EMBA班,主要学习财务方面的课程;2009年压力最大时读的长江商学院EMBA,主要学习企业战略层面课程;2011年上的是浙江大学EMBA班。

  刚开始是希望学习锻炼自己,后来从长江商学院开始希望学习一些战略思维。如果做电动自行车就不用学了,但是做汽车格局不一样,必须开阔眼界。

  汽车预言家:刚才谈到了上学,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进入创业话题。创业刚开始就选择的是电动汽车行业吗?

  鲍文光:不是,因为一直从事交通工具领域技术工作,为了避免与之前的工作岗位形成竞争冲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后开始试水电动自行车电机等零部件领域。2002年在经过一年多的试探后发现,电动自行车的技术得不到大的突破,随即带着我的团队又从模具和塑料件转向了电机和控制器,把中国的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电机重新设计为无刷直槽平板电机,至今这一技术发明已经得到全面普及。

  汽车预言家:无刷直槽平板电机是你发明的,申请专利了吗?

  鲍文光:我们2002年发明推向市场时基本上所有企业都在用有刷电机,我还跟我的工程师开玩笑,要用5到8年时间,让全国电动自行车全都变成无刷的,没想到2005年全行业就到了普及。

  随着技术的普及应用,团队一些工程师要求组织律师团队保护知识产权。我问他们你研发产品的价值观是什么?除了靠它赚钱外,更希望能在全球得到应用。那么靠新大洋一家能把这个技术往全球推开吗?显然不能。技术一定要开放,开放的话全中国都用我们的,我们自然会成为行业领导者,所以我从来没有想着去申请专利。

  汽车预言家:这可能是支撑你做大的一个基础思路,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鲍文光:对,因为科学技术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应用,这是我们的责任。

  抱着回家卖红薯的心态做电动汽车

  汽车预言家:这是您做电动汽车之前的经历,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有了进军电动汽车的想法?

  鲍文光:进入电动汽车行业也是长时间思考后的决定。2004年,随着电机业务在整个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高,我开始思考未来的出路。很多人建议我去做电动自行车,我觉得这是在做加法,跨度不大。在经过考虑后2005年决定做电动汽车。

  初期,由于没有任何经验,我们走了很长时间弯路。虽然没有摸出什么门道,但凭过去的经验以及几年实践预感到,电动汽车一定要走轻量化和小型化路线。

  汽车预言家:可以说最初几年都是在试水,在摸索前进。有什么标志事件让你对电动汽车有了真正的认识?

  鲍文光:曾经用卡丁车改装,之后在QQ、奥拓、奔奔这些小车基础上也进行过改装。

  真正对电动汽车有全面认识是在2007年。一次机会认识了南京菲亚特副总裁、意大利人巴齐。他在汽车领域有着四十多年的丰富经验,63岁已经退休,希望在中国寻找一家企业合作开发电动汽车,然后在欧洲推广,抱着这个想法他找到了我。

  见面后我们聊得非常投机,大家理念非常一致:电动汽车要向小而轻路线发展。这时他严肃地向我提出一个问题:“鲍先生,你做电动汽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赚钱还是想真正地做一个企业?”我当然选择后者。

  如果是赚钱,我已经在电动自行车电机领域处于垄断地位,企业效益很好。我的初衷就是做一个真正的电动汽车。

  得到我的回答后,他向我郑重建议,做电动汽车必须要正向开发,绝不能用传统汽车进行改装。如果下定决心,他可以帮我联络意大利方面的资源,当即我决定就这么做。

  汽车预言家:真正开启了知豆的发展大门时,对于未来的困难是怎么预估的?

   鲍文光:可以说激情大于对困难的估计。巴齐提醒我,不要高兴太早。电动汽车可能五年都干不出来,甚至可能一辈子都干不出来。

  汽车预言家:怎么看待这位有着40年汽车制造经验的菲亚特老总忠告?

  鲍文光:我完全认可他的说法,但我认为我还有时间。我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还处于培育期,尚未进入市场导入期,这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力还很长。

  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培育期——导入期——成长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直至衰退期,这是六个阶段。有的产业生命周期很短,五年或者十年,但汽车这样产业,发展两百年仍处于成熟期。

  我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现在还处在市场导入期,依据是2014年7月9日国家购买电动汽车购置税减免的出台。之前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都是直接补贴企业,与消费者没有太大关系。但汽车购置税的免除直接受惠于消费者,这是撬动市场的一个杠杆。

  所以电动汽车市场周期还很长,我哪怕用五年、六年去开发产品是没问题的,这个时间我认为是够的。

   汽车预言家:实际操作中是否印证了他的忠告?

  鲍文光:实际困难比预期要大得多。我们没有想到搞正向开发如此困难。难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本来是说2011年~2012年开发成功产品,但真正到2013年底产品才开发出来,而且差点把钱烧得差不多了。直到了2014年,我们跟众泰合作,才有资质能够在中国正式上市。可以说做电动汽车,险些做到回家卖红薯。

   汽车预言家:没有想到如此的难。

  鲍文光:对,我们叫走沙漠差点死在沙漠中。

   汽车预言家:刚才讲到初期的创业,包括做新大洋知豆碰到过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有没有想过不做了?

  鲍文光:没有,我个人的性格是既然选定了一个方向一定要走下去。我和家里人开玩笑,大不了回去种红薯,本来就是农民出身。

  在南极与新东方校长取了“知豆”的名字

  汽车预言家:刚才谈到压力,你称之为走沙漠差点死在沙漠里,在今天看来谈得很轻松,但在当时这种压力对于常人来说难以承受。

  鲍文光:确实是,资金、外界的质疑……这都是难以承受的,当时的想法就是哪怕是死也要死得悲壮一点,决不能回头。为了减轻压力,我效仿企业家王石为自己制定了“2+5+7”目标,挑战南极、北极等极限。

  2011年,鲍文光在南极4000千米厚冰层攀登,实现了行走两极的梦想

  汽车预言家:“2+5+7”具体指什么?挑战南北极是到南北极点吗?

  鲍文光:在当时我去了南极、北极。北极90度的地方是地球的最高点,我希望站在地球的顶点来俯视地球的样子,因为我要干的事情确实不是随便就能成功的事情,不像干电动自行车那么轻松,希望在地球最高点给自己寻找一些信心,在找不到北的地方记住自己的方向。

  另外我也到达地球的最低点,地球南纬90度的地方,在南极找不到南的地方,地球的最低点做个倒立,将整个地球“托”起来。

  汽车预言家:当时是什么时期?

  鲍文光:2010年,做电动汽车压力最大的时候。

  汽车预言家:为什么在当时压力最大的时候选择这样的释放压力方式?

  鲍文光:因为我喜欢自驾游,所以给自己制定了“2+5+7”目标。走遍两个极点、五大洋、七大洲的高峰。“2+5+7”是王石提出来的,我非常敬佩这位企业家,也希望效仿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创立者。

  汽车预言家:“2+5+7”现在实现了吗?

  鲍文光:还没有,两个极点完成了,五大洋现在完成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潜水,由于当过海军的关系,所以一般人能潜七八米,我潜到二十米左右是可以的。七大洲的高峰现在完成了阿尔卑斯山与珠穆朗玛峰。

  跟大家分享一些在极地的趣事。南极洲总体面积比中国大1.5倍。整个岛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到2000米,最厚的地方达到4000米。到达南极点需要坐飞机,我们坐的是一家俄罗斯空军部队飞机,这是一架二战期间的飞机,没有压力舱,飞上去人会有高原反应。

  这架二战期间的飞机需要中间降落加油,由于油桶是5年前空投下来的,所以飞机降落后所有人拿着铁锹一起下来帮助驾驶员找油捅,找到了以后挖出来加油。准备起飞时发现可能时间停得久了,附件轮胎温度高导致陷在了冰里,所以驾驶员让我们下来推飞机,整个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

  汽车预言家:本身你就喜欢亲近大自然吗?

  鲍文光:我比较喜欢自驾游,也喜欢冒险,对冒险家有着独有的崇拜。特别是沙克尔顿(著名探险家,1901年参加斯科特南极探险队,1907年组织并带队前往南极探险, 1914年组织并带队前往南极探险)曾经讲过一句话,“用持久的能耐战胜一切”。

  17世纪~18世纪的著名探险家,像南森(弗里德持乔夫·南森,挪威航海家,因跋涉格陵兰冰盖、横跨北冰洋的航行而闻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像斯科特(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极地探险家)、像阿蒙森(罗阿尔德·阿蒙森,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都是我很敬佩的人,也崇拜他们这种冒险精神。和他们冒着生命完成自己的探险理想相比,我的这些压力微不足道。

  汽车预言家:没想到鲍总有这么精彩的故事,这不容易。我们回到企业层面,为什么会将自己的公司名字定为新大洋?知豆的命名又从何而来?这两个名字一个很大,一个很小,有哪些寓意?

  鲍文光:新大洋应该与自己当过海军有关系,因为经常出海,喜欢大海大洋。将企业命名为新大洋,就是希望它能够飘洋过海,让我们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是我的一个愿望。在我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从小认为进口都是好东西,这种感觉很不爽,现在有机会自己当老板,希望自己能改变这种现状。

  “大洋”前面加上“新”字,效仿的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大陆在发现的一百年里迅速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大陆,就是今天的美国。所以我们希望新大洋这个名字,在某一个领域里也能强大一百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这三个层面来讲,就选择了新大洋。

  汽车预言家:那知豆呢?怎么从新大洋一个有很宽阔的胸怀名字,突然到一个知豆?

  鲍文光:对知豆来讲,是2011年在南极,一帮人包括新东方的校长周成刚我们一起起的名字。首先“豆”字是早就定好的,当时我在参加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时,当时副院长帮我一起梳理出“微出行”的概念,所以定为“豆”。豆首先圆润,与微出行的概念一致,可以在城市中圆润地穿行;其次,一颗豆子可以落地生根发芽,我希望企业也可以成长起来。

  在南极时思考新的产品叫什么。起名的时候与周校长我们几个在南极的极友,包括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一起讨论,豆作为主体,最初大家命名为“智豆”,寓意智慧,很多人觉得有些单一。

  周成刚校长问我产品的技术人员来自哪里?我说有一些国际团队人士,还有航空航天研究所、清华大学、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一批科技工作者。商讨后大家认为把智慧的“智”改成知识的“知”更好,智慧代表着一种方向,“知”既代表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又代表文化科技、代表未来。所以最后将产品命名为“知豆”。

  2009年,处于人生最”迷茫“阶段的鲍文光(左五举手者)和“极友”一起到达了极点

  电动车的“三四五六”

  汽车预言家:你现在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参与者,但是与此同时现在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争议。对于它的发展方向、趋势,大家也一直有各种说法。你是怎么看的?

  鲍文光:电动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因此从交通工具的角度来讲,我们倡导的是第五类出行。我把它定义为城际或者是城市交通工具,它不可能是省际和国际的交通工具。省际和国际是高铁和飞机。

  省际和城际的交通工具又有几类出行,分别是公交、地铁、汽车、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目前来看,电动车和传统汽车比肯定是不完美的。就像当年的汽车一样,当年的汽车时速也就是几十公里,行驶里程也就是六七十公里。所以新能源初级阶段肯定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

  汽车预言家: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会在此时成为“第五类”交通工具?

  鲍文光:在我看来,当前交通工具遇到了“四个痛点”。第一,每年中国的交通死亡率都是在十几万,安全成为交通的一大问题;第二,城市拥堵和拥挤的问题日益严重;第三个痛点就是排放问题;第四个是成本的问题。原来石油20多美元一桶,现在50美元左右。原来消费者出行的成本可能不到年收入的10%,现在由于用车成本增加,导致它占年收入的可能15%到20%。所以,如果我们制造出一款能使交通成本下降、每年只占消费者年收入的5%,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就很高了,所以我们就是从这几个点来想这个问题。

  汽车预言家:但是现在看来,消费者对电动车还是有顾虑的。

  鲍文光:作为新能源汽车,现在有三大痛点。第一个叫里程恐慌症;第二个叫质量恐慌症;第三个叫成本恐慌症。这三大恐慌症其实是当下老百姓面对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的一个问题。

  汽车预言家:面对这些问题,知豆是怎么做的?

  鲍文光:我把现在电动车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对交通领域的改革总结为“三四五”,就是以上这“三大恐慌”、“四大痛点”和“第五类交通工具”。

  在有了这些思考后,我们就开始做顶层设计,从符合电动车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从设计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产品方向以及推广策略等方面来入手。

   汽车预言家:知豆的电动车是如何解决消费者的“恐慌症”的?

  鲍文光:知豆的电动车可以概括为“六化”: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互联网化、模块化和标准化。

  我认为电动车虽然是交通工具,但是它就会像手机一样(我们现在用的手机通话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更多体验的、有趣好玩的东西),电动汽车肯定也是往这方面走,所以智能、互联要上去。

  以里程恐慌症为例,我们考虑如何让电动车充电,就像手机一样方便。这样,我们就解决了恐慌症的问题。

  2006、2007年,我们在研究充电问题时,很多专家也在讨论电动汽车的电压问题。那时候电压都是500多伏高电压。当时很多人抱怨国家电网不给力,国家电网就回应我很给力,但是建好的没人用“长了蜘蛛网”。其实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个在当时吵得很厉害。我给我的工程师讲,咱们埋头苦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吵去吧”。

  我们考虑到当时只有工厂里面才有500伏的电压,或者380伏的,居民的都是220伏的。所以我们要做220伏以下的电压。我们有了这个决定以后,我们还要在电动汽车上装一个充电装置。原来充电器是装在充电桩上的,充电桩就是充电器。我提出来,就把这个充电桩直接装到汽车里面,变成电动车的标配。

  这个是2006年我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这个也是得到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启发。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的充电器就像手机充电器一样可以“拿在手上”,一插就可以充电。但是电动车的充电器太大了,不好拿,我就当标配配在车上面。有了这个充电器,在有插座的地方我就可以很方便地充电了,其实也是从手机里悟出来的这么简单的道理。

  知豆的充电电压定在72伏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因为我经常出国,像日本、美国都是110伏的电压,我如果比这个电压还要低的话,就不怕了。如果我做到220伏,那么去美国和日本的话,就需要变压。买了这个车,老百姓就还需要安装个变压器就不方便了。所以干脆就定在72伏,低电压的。

  还有,我们发现,特别是有些农村地区的电压,国家标准电压是220伏(正负20伏),实际上很多的农村只有140伏,150伏左右。如果你做到220伏的话就充不了电了,电压太低了。这些都是我们经验得出来的。

  汽车预言家:这个确实很少有人讲到,大家在解决里程焦虑时,可能往往从电池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充电便利性方面。刚才还讲到一个痛点是安全问题,这方面知豆是如何做的?

   鲍文光:汽车安全这个痛点怎么解决?特别是电动汽车互联网化、智能化以后,更要解决好安全的问题。一个就是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安全,特别是我们的意大利合作方就跟我们提出,欧洲人就很重视。为了保护行人安全,我们的汽车引擎盖都采用特殊塑料材质,这样既能保证车辆的安全,也能最大程度保护行人。

   汽车预言家:用塑料材质,会不会安全?有人可能会问,用了塑料可能行人安全了,但是这个乘员就不安全了。

  鲍文光:确认有人会这么想。但是驾乘者的安全,主要是通过车架和关键的几根大梁来保护。其实,我们还有一些新技术,比如接下来推出来很多的新的技术,包括打瞌睡提醒。

  “一句话废掉几千万”

   汽车预言家:你刚才提到一个词叫“正向设计”。其实搞汽车的都明白,“正向设计”这条路并不好走,有的企业刚开始就是靠“逆向开发”起来的。你是怎么想的?

  鲍文光:我认为在电动车这条路上一定要另起炉灶,从零开始。电动汽车不能在传统汽车上改造,传统汽车的底盘设计是以发动机为中心的,而电动汽车的设计是以电池为中心的,包括它的电路系统也是以电池为中心。

  这两个“理论”是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提出来的。2009年,我们的产品刚出来时给前机舱、后机舱都放了电池。他来了一看就说“你这设计错误了”,他提出来一定要以电池为核心重新设计底盘。

  他的话讲得很清楚,但是我当时已经投入了几千万,钱差不多烧光了。我就问当时研发的负责人,我说这个老爷子讲的对吗?他说对。我说那就把现有的废掉。他说你还有多少钱烧,不如先干着,等先赚点钱,然后第二款车的时候按照他(陈全世)的说法做。我说第一款推出就质量不好,牌子就砸了,你还有第二款的机会吗?

  当时他就意见不同,辞职了。他把我20%的人带走了,说我是个疯子。

  汽车预言家:这一否,原来的设计、模具可能全否了,重新开始大概损失多大?

  鲍文光:损失了几千万吧。

  汽车预言家:而且还造成了研发团队的大振荡,他们认为跟着你挣不到钱,你就是疯子,折腾。

   鲍文光:理念不同,我要造车就必须造安全可靠的车,不能生出来就带着缺陷。

  汽车预言家:为什么陈全世的一句话,能让你做出这么大的决定?

  鲍文光:当时我从网上资料里看到,1990年国务院找他成立中国第一个电动汽车研究所,他当所长,后来很多电动汽车的标准出自他那里。所以2008年,我就想拜访他。可惜当时老爷子一听我是民营企业,我去清华大学三次他都不见我,说没戏。他当时想农民企业家还干电动汽车,还是干电动自行车的人来干电动汽车。

  后来他有个学生在福建当副县长,有一次他到浙江去调研。我问他认识陈全世吗?他说,他(陈全世)是我的博士生导师。那我说你一定要帮我约上见一面。他终于帮我约上了。一开始给我半个小时的时间,后来在他办公室一聊聊了两个小时。他说你这小子有希望,思路、想法很新。

  紧接着我又请陈全世做我们公司的顾问,没想到被拒绝了。但把他请到我们公司,帮我们指导一下。来了以后,他指出来几个问题,特别是电池的结构问题,让我把电池从前机舱和后机舱移到底盘下去。但几千万已经投进去了,后来我也没跟他讲,悄悄地就内部决定了。因为决定得太猛,所以导致高层振荡,说我像头牛一样,不听下面的意见。

  半年以后我再去请他,当时他一愣,说我走了很多企业,提出来电动汽车观点,人家表面上都很客气、很尊重我,说改改改,但是他们改了十年还没改。一个民营企业还没钱,说改就改。我愿意帮你。

  所以,我们的电动汽车肯定要做正向设计,从以电池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开始。

  汽车预言家:除了电池、底盘这些,电动车和传统汽车在开发上还有没有其他不同?

  鲍文光:还以电池使用来说,你总共就这么一箱电池,所用的电器件必须要围绕它来做设计,包括空调、车载电脑、灯具等的开发,都要从一开始就考虑到电池的容量问题。比如空调,传统汽车的空调一般是3000瓦,不在乎电,只要能快速能把车凉下来就行。电动汽车如果也是3000瓦就太耗电了,特别是堵车时很容易把电用完。所以我们决定空调用800瓦,采用变频式空调,这个传统汽车是没有的,然后找空调厂一起做变频。等车内温度达到常温后,空调马上自动降到300瓦。还有其他很多技术,我们用了四年时间,花了很多钱,把这些技术开发出来。

  这一路走来,遇到的不光是技术、钱和时间的问题,更重要是愿不愿意有人跟你一起玩。那时候我们是出钱,求别人帮我开发。有些企业说你给钱也没有用,因为觉得你这个产业肯定没戏。那时候(2009年,2010年)确实很困难,因为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

  “泥瓦匠永远变不成建筑师”

  汽车预言家:知豆的车和低速电动车不同,人们对低速电动车评价不高,而且,据我了解,你也不看好低速电动车,但是你恰恰又来自山东临沂这个出低速电动车的敏感地带,你中间是不是有过什么想法?

  鲍文光:你挑起了我心中的一个无奈和痛。2013年和2014年初,产品刚出来,总要拜访领导、媒体。一拿出名片来,别人看地址是山东临沂(出低速电动车的地方),我解释都解释不了。

  其实,我们2004年就在临沂投资建厂。为什么在那儿建?因为中国的电动自行车在天津和无锡是两个最大的基地,我在中间选了个地方。

  汽车预言家:那个时候还没有低速电动车。

  鲍文光:没有。低速电动车真正发展是2011年之后,2012年开始冒泡,2013年发展,2014年遭到一些打击。

  汽车预言家:所以是巧合?

  鲍文光:这是一个巧合。

  汽车预言家:你现在搞的是微型电动车,所以人们自然就和低速电动车联想到一块了,那么你认为你搞的电动车,和低速电动车有什么区别?你认为目前低速电动车这种现状,有没有希望?

  鲍文光:老年代步车是在误导市场,比如他们不需要驾照,不用学习交规,这都很危险的。而我们是在引导市场。

  在产品上,我们一开始就是做正向设计、走轻量化、小型化路线。2005年,2006年我们曾经试图找一些小型汽车的外壳装车。那时候是没找到方向。

  2011年左右,省里相关领导来视察(我们2009年就出样车了),他们就觉得样车很好,意大利人设计的小车很漂亮。就问怎么还不推向市场。2012年又来看,我还没搞好,这时又有几个领导批评,说你看人家那个品牌,比你晚都卖得火了。你的技术力量比人家强,你先卖着,等赚了钱以后再干你的理想,你不要为了理想把自己烧死了。

   汽车预言家:你怎么回答的?

   鲍文光:我说,领导,如果我去干了,我的基因就变了,我的团队基因变了以后,我就干不出我理想中的电动车了,造不出我梦想中的电动车的。泥瓦匠永远变不了建筑师啊。你要想造高楼大厦,必须要有设计师、建筑师去造,泥瓦匠是做不了的,泥瓦匠只能干泥瓦匠的活。后来领导来多了、批评多了以后,我也不解释了。这边领导要批评,那边又受到误解。这个心情真的是特别特别的难受。

  所以,我们虽然在这个地方干,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汽车预言家:刚才你一直强调正向开发,假如电动车不做正向开发是没潜力的。

  鲍文光:对的。因为这是一个新型的产业、新型的产品。你不可能在传统的上面进行改装,那就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了。一定要从顶层设计,就是为这个产业,为这个产品量身定作,为这个技术量身定作的,为这个新的能源产品量身定作的,一定要从正向开发。

  汽车共享来了

  汽车预言家:现在有一种说法,电动车要解决两大门槛的问题,一个是产品技术的坎儿,第二是消费人群。电动车的消费人群一定和传统汽车的消费人群是不一样的。分时租赁这样的模式,可能是电动车特别是微型电动车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你怎么看?

  鲍文光:分时租赁其实就是一种共享。共享是最时尚的一个词儿了,我们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金融经济,现在是共享经济。微型纯电动车在城市里面做共享是得天独厚的。

  汽车预言家:知豆的定位与特斯拉、日产聆风相比,有何不同?

  鲍文光:电动汽车分几类,我认为特斯拉是富人的“玩具”;第二就像聆风,是在存量市场里面分蛋糕,它想跟传统汽媲美,向城际交通工具去发展;我是做增量市场,做的是城市交通工具。

  汽车预言家:我们现在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哪块市场?

  鲍文光:消费群体有两大群体,第一是上下班通勤的。第二个群体是作为家庭第二辆车,这是最大的。很多宝马、奥迪的车主,第二辆车选择我们。

  汽车预言家:前不久,知豆在意大利米兰做了一个盛大的发布会,也是采用共享的模式,你们是怎么做的?

  鲍文光:共享最早来自于自行车,自行车在德国的慕尼黑很早就开始共享,包括巴黎的自行车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有这种共享了。

  我们这个就是用智能手机下载APP,采用网上约车,然后通过后台自动取车、自动还车、按时计费,十分方便快捷。

  汽车预言家:你们目前在欧洲的运营状况如何?

  鲍文光:这次在米兰,市政府给了我们两百个停车位,免费无限期使用。我们投放了两百辆车,为世博会做服务。包括现在德国馆、日本馆好几个国家馆里的工作人员在使用我们的车。今年,在欧洲计划做到2000多辆,明年规划5000多辆,2017年要做到1万辆。

  汽车预言家:国内有什么规划?

  鲍文光:6月23日,知豆D2在国内上市,我们估计国内今年能够卖到2万辆,明年肯定会翻一番。从产品角度来说,我们除了轻量化、小型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以后,接下来我们还有做模块化和标准化。

  我们在北京有个技术分中心,专门搞互联网化,上海有个技术分中心专门是搞电气化,东京有个技术分中心,主要是模块化、标准化。

  汽车预言家:大家都在说新能源汽车或者说电动汽车要想发展好,主要还是看政策,政策市可能是电动车的一个最大特点。这个话你怎么看?

  鲍文光:很多老百姓不知道电动汽车是一个什么东西,甚至还会问要不要加油。我们在推广的时候发现,很多老百姓就不像欧洲那些消费者对电动车有正确的认知。所以整个科普、教育是不够的。其次就是公共设施。

  汽车预言家:政府提出了很多政策,力度也很大,但是你不认为政策的落实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吗?

  鲍文光:这个来说如果“没有地方补贴”就好了。有了地方补贴以后,反而推不动。

  汽车预言家:怎么讲?

  鲍文光:有了地方补贴以后,出现了几种情况,一种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出台了很好的配套政策,但更多的是“地方保护”,把补贴变成了招商引资的条件;还有一种就是把责任层层分开,比如省里补60%,市里面补20%,区里面补20%,这样的话就变成三级补贴,企业要拿三级补贴你得找市里面、找区里面、找省里。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比如A区任务是80台,B区分到70台,C区分到60台。假如A区很好卖,一下子卖到100台了,它的指标就80台,剩下那20台就很难拿到补贴了;这时候B区的70台指标可能只卖到20台,还有50台任务,我说调剂一下,它又不调。最后没办法,只有企业自己垫上去。

  还有一种是各地的地方补贴不等,这导致企业在定价的时候很难协调。

  汽车预言家:因为你的定价是面向全国定的。

  鲍文光:还有的地方不给你备案,就是为了保护当地企业。比如某地就明确讲了,如果你们当地也给我们的企业对等的指标,我们才给你补贴,称之为“对等互惠”指标。真是没有想到遇到了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地方政策。

责任编辑:曹邯月 

在找不到北的地方寻找方向--对话知豆鲍文光

2016-08-25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曹邯月

  

  北极,地球的最北端,一个找不到“北”的地方。那里覆盖着无边的冰雪,常年保持在零下20度左右。

  2010年,这里迎来了一位电动汽车“疯子”——鲍文光。彼时,他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转型时期。在刚刚建立的电动汽车业务,因为产品方向、团队出走、资金链吃紧……一系列问题让这个军人出身的硬汉一时有些茫然。

  6年后的2015年,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鲍文光携手第二款产在意大利米兰出席知豆全球汽车共享大会上大放光彩,和十年前创业相比,他显得兴奋而又局促。

  尽管知豆已经走向汽车发展正规,但外界对于这款电动汽车以及他的创始人了解还甚少。鲍文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如何与汽车结缘?为何人们称他为“电动汽车疯子”?知豆名字的寓意是什么?

  今天,在知豆D2S即将对外展现的头一天晚上,请跟随汽车预言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电动汽车疯子,听听他的传奇经历,或许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大环境下,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鲍文光在新能源汽车道路上的辛酸苦辣,仿佛一杯清茶,能给我们一些思考。

 

  上过4次EMBA的创业者

  汽车预言家:鲍总,现在你和你的知豆,无疑是近期在电动汽车领域近期大家关注的焦点,已经足够吸引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方面您与知豆都很火,但另一方面外界对于您个人与您创建这家电动汽车企业的过去又不了解,可能外界最想知道的是,鲍文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想到去做电动汽车的。

  鲍文光:我是浙江台州人,与吉利控股集团李书福董事长是老乡,他被称为汽车“疯子”,我被称为电动汽车的“疯子”,现在两个“疯子”一起合作,两股“台风”一起刮。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是中国模具之乡,我15岁就开始学习模具制作,18岁参军,在水面舰艇海军部队服役四年,复员回家又做模具相关的工作,之后主要做一些摩托车与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在当地最大的模具工厂从一个学徒干到了技术副厂长,2001年开始自己创业。

  汽车预言家:辞职后就开始了创业吗?

  鲍文光:没有,我选择了去上EMBA。

  汽车预言家:一般上EMBA有几种人,第一种是老板,还有一种是高管,你怎么想到上EMBA?

  鲍文光:这跟我的经历有关。当兵时每打完一场仗,就要整顿一段时间,或者大战前要休整。我原来从学徒干到技术副厂长已经到头了,需要整休一段时间。再加上我准备创业,也需要休整。休整最好的办法是学习。读完北大的EMBA,我又陆续读了3个EMBA班。

   汽车预言家:一般去读一次EMBA就够了,你为什么去读4次?

  鲍文光:第一次是在北大,2007年时参加了由政府举办的黄岩前十强企业复旦EMBA班,主要学习财务方面的课程;2009年压力最大时读的长江商学院EMBA,主要学习企业战略层面课程;2011年上的是浙江大学EMBA班。

  刚开始是希望学习锻炼自己,后来从长江商学院开始希望学习一些战略思维。如果做电动自行车就不用学了,但是做汽车格局不一样,必须开阔眼界。

  汽车预言家:刚才谈到了上学,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进入创业话题。创业刚开始就选择的是电动汽车行业吗?

  鲍文光:不是,因为一直从事交通工具领域技术工作,为了避免与之前的工作岗位形成竞争冲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后开始试水电动自行车电机等零部件领域。2002年在经过一年多的试探后发现,电动自行车的技术得不到大的突破,随即带着我的团队又从模具和塑料件转向了电机和控制器,把中国的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电机重新设计为无刷直槽平板电机,至今这一技术发明已经得到全面普及。

  汽车预言家:无刷直槽平板电机是你发明的,申请专利了吗?

  鲍文光:我们2002年发明推向市场时基本上所有企业都在用有刷电机,我还跟我的工程师开玩笑,要用5到8年时间,让全国电动自行车全都变成无刷的,没想到2005年全行业就到了普及。

  随着技术的普及应用,团队一些工程师要求组织律师团队保护知识产权。我问他们你研发产品的价值观是什么?除了靠它赚钱外,更希望能在全球得到应用。那么靠新大洋一家能把这个技术往全球推开吗?显然不能。技术一定要开放,开放的话全中国都用我们的,我们自然会成为行业领导者,所以我从来没有想着去申请专利。

  汽车预言家:这可能是支撑你做大的一个基础思路,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鲍文光:对,因为科学技术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应用,这是我们的责任。

  抱着回家卖红薯的心态做电动汽车

  汽车预言家:这是您做电动汽车之前的经历,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有了进军电动汽车的想法?

  鲍文光:进入电动汽车行业也是长时间思考后的决定。2004年,随着电机业务在整个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高,我开始思考未来的出路。很多人建议我去做电动自行车,我觉得这是在做加法,跨度不大。在经过考虑后2005年决定做电动汽车。

  初期,由于没有任何经验,我们走了很长时间弯路。虽然没有摸出什么门道,但凭过去的经验以及几年实践预感到,电动汽车一定要走轻量化和小型化路线。

  汽车预言家:可以说最初几年都是在试水,在摸索前进。有什么标志事件让你对电动汽车有了真正的认识?

  鲍文光:曾经用卡丁车改装,之后在QQ、奥拓、奔奔这些小车基础上也进行过改装。

  真正对电动汽车有全面认识是在2007年。一次机会认识了南京菲亚特副总裁、意大利人巴齐。他在汽车领域有着四十多年的丰富经验,63岁已经退休,希望在中国寻找一家企业合作开发电动汽车,然后在欧洲推广,抱着这个想法他找到了我。

  见面后我们聊得非常投机,大家理念非常一致:电动汽车要向小而轻路线发展。这时他严肃地向我提出一个问题:“鲍先生,你做电动汽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赚钱还是想真正地做一个企业?”我当然选择后者。

  如果是赚钱,我已经在电动自行车电机领域处于垄断地位,企业效益很好。我的初衷就是做一个真正的电动汽车。

  得到我的回答后,他向我郑重建议,做电动汽车必须要正向开发,绝不能用传统汽车进行改装。如果下定决心,他可以帮我联络意大利方面的资源,当即我决定就这么做。

  汽车预言家:真正开启了知豆的发展大门时,对于未来的困难是怎么预估的?

   鲍文光:可以说激情大于对困难的估计。巴齐提醒我,不要高兴太早。电动汽车可能五年都干不出来,甚至可能一辈子都干不出来。

  汽车预言家:怎么看待这位有着40年汽车制造经验的菲亚特老总忠告?

  鲍文光:我完全认可他的说法,但我认为我还有时间。我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还处于培育期,尚未进入市场导入期,这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力还很长。

  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培育期——导入期——成长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直至衰退期,这是六个阶段。有的产业生命周期很短,五年或者十年,但汽车这样产业,发展两百年仍处于成熟期。

  我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现在还处在市场导入期,依据是2014年7月9日国家购买电动汽车购置税减免的出台。之前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都是直接补贴企业,与消费者没有太大关系。但汽车购置税的免除直接受惠于消费者,这是撬动市场的一个杠杆。

  所以电动汽车市场周期还很长,我哪怕用五年、六年去开发产品是没问题的,这个时间我认为是够的。

   汽车预言家:实际操作中是否印证了他的忠告?

  鲍文光:实际困难比预期要大得多。我们没有想到搞正向开发如此困难。难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本来是说2011年~2012年开发成功产品,但真正到2013年底产品才开发出来,而且差点把钱烧得差不多了。直到了2014年,我们跟众泰合作,才有资质能够在中国正式上市。可以说做电动汽车,险些做到回家卖红薯。

   汽车预言家:没有想到如此的难。

  鲍文光:对,我们叫走沙漠差点死在沙漠中。

   汽车预言家:刚才讲到初期的创业,包括做新大洋知豆碰到过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有没有想过不做了?

  鲍文光:没有,我个人的性格是既然选定了一个方向一定要走下去。我和家里人开玩笑,大不了回去种红薯,本来就是农民出身。

  在南极与新东方校长取了“知豆”的名字

  汽车预言家:刚才谈到压力,你称之为走沙漠差点死在沙漠里,在今天看来谈得很轻松,但在当时这种压力对于常人来说难以承受。

  鲍文光:确实是,资金、外界的质疑……这都是难以承受的,当时的想法就是哪怕是死也要死得悲壮一点,决不能回头。为了减轻压力,我效仿企业家王石为自己制定了“2+5+7”目标,挑战南极、北极等极限。

  2011年,鲍文光在南极4000千米厚冰层攀登,实现了行走两极的梦想

  汽车预言家:“2+5+7”具体指什么?挑战南北极是到南北极点吗?

  鲍文光:在当时我去了南极、北极。北极90度的地方是地球的最高点,我希望站在地球的顶点来俯视地球的样子,因为我要干的事情确实不是随便就能成功的事情,不像干电动自行车那么轻松,希望在地球最高点给自己寻找一些信心,在找不到北的地方记住自己的方向。

  另外我也到达地球的最低点,地球南纬90度的地方,在南极找不到南的地方,地球的最低点做个倒立,将整个地球“托”起来。

  汽车预言家:当时是什么时期?

  鲍文光:2010年,做电动汽车压力最大的时候。

  汽车预言家:为什么在当时压力最大的时候选择这样的释放压力方式?

  鲍文光:因为我喜欢自驾游,所以给自己制定了“2+5+7”目标。走遍两个极点、五大洋、七大洲的高峰。“2+5+7”是王石提出来的,我非常敬佩这位企业家,也希望效仿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创立者。

  汽车预言家:“2+5+7”现在实现了吗?

  鲍文光:还没有,两个极点完成了,五大洋现在完成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潜水,由于当过海军的关系,所以一般人能潜七八米,我潜到二十米左右是可以的。七大洲的高峰现在完成了阿尔卑斯山与珠穆朗玛峰。

  跟大家分享一些在极地的趣事。南极洲总体面积比中国大1.5倍。整个岛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到2000米,最厚的地方达到4000米。到达南极点需要坐飞机,我们坐的是一家俄罗斯空军部队飞机,这是一架二战期间的飞机,没有压力舱,飞上去人会有高原反应。

  这架二战期间的飞机需要中间降落加油,由于油桶是5年前空投下来的,所以飞机降落后所有人拿着铁锹一起下来帮助驾驶员找油捅,找到了以后挖出来加油。准备起飞时发现可能时间停得久了,附件轮胎温度高导致陷在了冰里,所以驾驶员让我们下来推飞机,整个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

  汽车预言家:本身你就喜欢亲近大自然吗?

  鲍文光:我比较喜欢自驾游,也喜欢冒险,对冒险家有着独有的崇拜。特别是沙克尔顿(著名探险家,1901年参加斯科特南极探险队,1907年组织并带队前往南极探险, 1914年组织并带队前往南极探险)曾经讲过一句话,“用持久的能耐战胜一切”。

  17世纪~18世纪的著名探险家,像南森(弗里德持乔夫·南森,挪威航海家,因跋涉格陵兰冰盖、横跨北冰洋的航行而闻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像斯科特(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极地探险家)、像阿蒙森(罗阿尔德·阿蒙森,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都是我很敬佩的人,也崇拜他们这种冒险精神。和他们冒着生命完成自己的探险理想相比,我的这些压力微不足道。

  汽车预言家:没想到鲍总有这么精彩的故事,这不容易。我们回到企业层面,为什么会将自己的公司名字定为新大洋?知豆的命名又从何而来?这两个名字一个很大,一个很小,有哪些寓意?

  鲍文光:新大洋应该与自己当过海军有关系,因为经常出海,喜欢大海大洋。将企业命名为新大洋,就是希望它能够飘洋过海,让我们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是我的一个愿望。在我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从小认为进口都是好东西,这种感觉很不爽,现在有机会自己当老板,希望自己能改变这种现状。

  “大洋”前面加上“新”字,效仿的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大陆在发现的一百年里迅速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大陆,就是今天的美国。所以我们希望新大洋这个名字,在某一个领域里也能强大一百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这三个层面来讲,就选择了新大洋。

  汽车预言家:那知豆呢?怎么从新大洋一个有很宽阔的胸怀名字,突然到一个知豆?

  鲍文光:对知豆来讲,是2011年在南极,一帮人包括新东方的校长周成刚我们一起起的名字。首先“豆”字是早就定好的,当时我在参加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时,当时副院长帮我一起梳理出“微出行”的概念,所以定为“豆”。豆首先圆润,与微出行的概念一致,可以在城市中圆润地穿行;其次,一颗豆子可以落地生根发芽,我希望企业也可以成长起来。

  在南极时思考新的产品叫什么。起名的时候与周校长我们几个在南极的极友,包括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一起讨论,豆作为主体,最初大家命名为“智豆”,寓意智慧,很多人觉得有些单一。

  周成刚校长问我产品的技术人员来自哪里?我说有一些国际团队人士,还有航空航天研究所、清华大学、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一批科技工作者。商讨后大家认为把智慧的“智”改成知识的“知”更好,智慧代表着一种方向,“知”既代表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又代表文化科技、代表未来。所以最后将产品命名为“知豆”。

  2009年,处于人生最”迷茫“阶段的鲍文光(左五举手者)和“极友”一起到达了极点

  电动车的“三四五六”

  汽车预言家:你现在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参与者,但是与此同时现在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争议。对于它的发展方向、趋势,大家也一直有各种说法。你是怎么看的?

  鲍文光:电动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因此从交通工具的角度来讲,我们倡导的是第五类出行。我把它定义为城际或者是城市交通工具,它不可能是省际和国际的交通工具。省际和国际是高铁和飞机。

  省际和城际的交通工具又有几类出行,分别是公交、地铁、汽车、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目前来看,电动车和传统汽车比肯定是不完美的。就像当年的汽车一样,当年的汽车时速也就是几十公里,行驶里程也就是六七十公里。所以新能源初级阶段肯定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

  汽车预言家: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会在此时成为“第五类”交通工具?

  鲍文光:在我看来,当前交通工具遇到了“四个痛点”。第一,每年中国的交通死亡率都是在十几万,安全成为交通的一大问题;第二,城市拥堵和拥挤的问题日益严重;第三个痛点就是排放问题;第四个是成本的问题。原来石油20多美元一桶,现在50美元左右。原来消费者出行的成本可能不到年收入的10%,现在由于用车成本增加,导致它占年收入的可能15%到20%。所以,如果我们制造出一款能使交通成本下降、每年只占消费者年收入的5%,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就很高了,所以我们就是从这几个点来想这个问题。

  汽车预言家:但是现在看来,消费者对电动车还是有顾虑的。

  鲍文光:作为新能源汽车,现在有三大痛点。第一个叫里程恐慌症;第二个叫质量恐慌症;第三个叫成本恐慌症。这三大恐慌症其实是当下老百姓面对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的一个问题。

  汽车预言家:面对这些问题,知豆是怎么做的?

  鲍文光:我把现在电动车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对交通领域的改革总结为“三四五”,就是以上这“三大恐慌”、“四大痛点”和“第五类交通工具”。

  在有了这些思考后,我们就开始做顶层设计,从符合电动车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从设计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产品方向以及推广策略等方面来入手。

   汽车预言家:知豆的电动车是如何解决消费者的“恐慌症”的?

  鲍文光:知豆的电动车可以概括为“六化”: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互联网化、模块化和标准化。

  我认为电动车虽然是交通工具,但是它就会像手机一样(我们现在用的手机通话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更多体验的、有趣好玩的东西),电动汽车肯定也是往这方面走,所以智能、互联要上去。

  以里程恐慌症为例,我们考虑如何让电动车充电,就像手机一样方便。这样,我们就解决了恐慌症的问题。

  2006、2007年,我们在研究充电问题时,很多专家也在讨论电动汽车的电压问题。那时候电压都是500多伏高电压。当时很多人抱怨国家电网不给力,国家电网就回应我很给力,但是建好的没人用“长了蜘蛛网”。其实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个在当时吵得很厉害。我给我的工程师讲,咱们埋头苦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吵去吧”。

  我们考虑到当时只有工厂里面才有500伏的电压,或者380伏的,居民的都是220伏的。所以我们要做220伏以下的电压。我们有了这个决定以后,我们还要在电动汽车上装一个充电装置。原来充电器是装在充电桩上的,充电桩就是充电器。我提出来,就把这个充电桩直接装到汽车里面,变成电动车的标配。

  这个是2006年我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这个也是得到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启发。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的充电器就像手机充电器一样可以“拿在手上”,一插就可以充电。但是电动车的充电器太大了,不好拿,我就当标配配在车上面。有了这个充电器,在有插座的地方我就可以很方便地充电了,其实也是从手机里悟出来的这么简单的道理。

  知豆的充电电压定在72伏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因为我经常出国,像日本、美国都是110伏的电压,我如果比这个电压还要低的话,就不怕了。如果我做到220伏,那么去美国和日本的话,就需要变压。买了这个车,老百姓就还需要安装个变压器就不方便了。所以干脆就定在72伏,低电压的。

  还有,我们发现,特别是有些农村地区的电压,国家标准电压是220伏(正负20伏),实际上很多的农村只有140伏,150伏左右。如果你做到220伏的话就充不了电了,电压太低了。这些都是我们经验得出来的。

  汽车预言家:这个确实很少有人讲到,大家在解决里程焦虑时,可能往往从电池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充电便利性方面。刚才还讲到一个痛点是安全问题,这方面知豆是如何做的?

   鲍文光:汽车安全这个痛点怎么解决?特别是电动汽车互联网化、智能化以后,更要解决好安全的问题。一个就是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安全,特别是我们的意大利合作方就跟我们提出,欧洲人就很重视。为了保护行人安全,我们的汽车引擎盖都采用特殊塑料材质,这样既能保证车辆的安全,也能最大程度保护行人。

   汽车预言家:用塑料材质,会不会安全?有人可能会问,用了塑料可能行人安全了,但是这个乘员就不安全了。

  鲍文光:确认有人会这么想。但是驾乘者的安全,主要是通过车架和关键的几根大梁来保护。其实,我们还有一些新技术,比如接下来推出来很多的新的技术,包括打瞌睡提醒。

  “一句话废掉几千万”

   汽车预言家:你刚才提到一个词叫“正向设计”。其实搞汽车的都明白,“正向设计”这条路并不好走,有的企业刚开始就是靠“逆向开发”起来的。你是怎么想的?

  鲍文光:我认为在电动车这条路上一定要另起炉灶,从零开始。电动汽车不能在传统汽车上改造,传统汽车的底盘设计是以发动机为中心的,而电动汽车的设计是以电池为中心的,包括它的电路系统也是以电池为中心。

  这两个“理论”是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提出来的。2009年,我们的产品刚出来时给前机舱、后机舱都放了电池。他来了一看就说“你这设计错误了”,他提出来一定要以电池为核心重新设计底盘。

  他的话讲得很清楚,但是我当时已经投入了几千万,钱差不多烧光了。我就问当时研发的负责人,我说这个老爷子讲的对吗?他说对。我说那就把现有的废掉。他说你还有多少钱烧,不如先干着,等先赚点钱,然后第二款车的时候按照他(陈全世)的说法做。我说第一款推出就质量不好,牌子就砸了,你还有第二款的机会吗?

  当时他就意见不同,辞职了。他把我20%的人带走了,说我是个疯子。

  汽车预言家:这一否,原来的设计、模具可能全否了,重新开始大概损失多大?

  鲍文光:损失了几千万吧。

  汽车预言家:而且还造成了研发团队的大振荡,他们认为跟着你挣不到钱,你就是疯子,折腾。

   鲍文光:理念不同,我要造车就必须造安全可靠的车,不能生出来就带着缺陷。

  汽车预言家:为什么陈全世的一句话,能让你做出这么大的决定?

  鲍文光:当时我从网上资料里看到,1990年国务院找他成立中国第一个电动汽车研究所,他当所长,后来很多电动汽车的标准出自他那里。所以2008年,我就想拜访他。可惜当时老爷子一听我是民营企业,我去清华大学三次他都不见我,说没戏。他当时想农民企业家还干电动汽车,还是干电动自行车的人来干电动汽车。

  后来他有个学生在福建当副县长,有一次他到浙江去调研。我问他认识陈全世吗?他说,他(陈全世)是我的博士生导师。那我说你一定要帮我约上见一面。他终于帮我约上了。一开始给我半个小时的时间,后来在他办公室一聊聊了两个小时。他说你这小子有希望,思路、想法很新。

  紧接着我又请陈全世做我们公司的顾问,没想到被拒绝了。但把他请到我们公司,帮我们指导一下。来了以后,他指出来几个问题,特别是电池的结构问题,让我把电池从前机舱和后机舱移到底盘下去。但几千万已经投进去了,后来我也没跟他讲,悄悄地就内部决定了。因为决定得太猛,所以导致高层振荡,说我像头牛一样,不听下面的意见。

  半年以后我再去请他,当时他一愣,说我走了很多企业,提出来电动汽车观点,人家表面上都很客气、很尊重我,说改改改,但是他们改了十年还没改。一个民营企业还没钱,说改就改。我愿意帮你。

  所以,我们的电动汽车肯定要做正向设计,从以电池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开始。

  汽车预言家:除了电池、底盘这些,电动车和传统汽车在开发上还有没有其他不同?

  鲍文光:还以电池使用来说,你总共就这么一箱电池,所用的电器件必须要围绕它来做设计,包括空调、车载电脑、灯具等的开发,都要从一开始就考虑到电池的容量问题。比如空调,传统汽车的空调一般是3000瓦,不在乎电,只要能快速能把车凉下来就行。电动汽车如果也是3000瓦就太耗电了,特别是堵车时很容易把电用完。所以我们决定空调用800瓦,采用变频式空调,这个传统汽车是没有的,然后找空调厂一起做变频。等车内温度达到常温后,空调马上自动降到300瓦。还有其他很多技术,我们用了四年时间,花了很多钱,把这些技术开发出来。

  这一路走来,遇到的不光是技术、钱和时间的问题,更重要是愿不愿意有人跟你一起玩。那时候我们是出钱,求别人帮我开发。有些企业说你给钱也没有用,因为觉得你这个产业肯定没戏。那时候(2009年,2010年)确实很困难,因为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

  “泥瓦匠永远变不成建筑师”

  汽车预言家:知豆的车和低速电动车不同,人们对低速电动车评价不高,而且,据我了解,你也不看好低速电动车,但是你恰恰又来自山东临沂这个出低速电动车的敏感地带,你中间是不是有过什么想法?

  鲍文光:你挑起了我心中的一个无奈和痛。2013年和2014年初,产品刚出来,总要拜访领导、媒体。一拿出名片来,别人看地址是山东临沂(出低速电动车的地方),我解释都解释不了。

  其实,我们2004年就在临沂投资建厂。为什么在那儿建?因为中国的电动自行车在天津和无锡是两个最大的基地,我在中间选了个地方。

  汽车预言家:那个时候还没有低速电动车。

  鲍文光:没有。低速电动车真正发展是2011年之后,2012年开始冒泡,2013年发展,2014年遭到一些打击。

  汽车预言家:所以是巧合?

  鲍文光:这是一个巧合。

  汽车预言家:你现在搞的是微型电动车,所以人们自然就和低速电动车联想到一块了,那么你认为你搞的电动车,和低速电动车有什么区别?你认为目前低速电动车这种现状,有没有希望?

  鲍文光:老年代步车是在误导市场,比如他们不需要驾照,不用学习交规,这都很危险的。而我们是在引导市场。

  在产品上,我们一开始就是做正向设计、走轻量化、小型化路线。2005年,2006年我们曾经试图找一些小型汽车的外壳装车。那时候是没找到方向。

  2011年左右,省里相关领导来视察(我们2009年就出样车了),他们就觉得样车很好,意大利人设计的小车很漂亮。就问怎么还不推向市场。2012年又来看,我还没搞好,这时又有几个领导批评,说你看人家那个品牌,比你晚都卖得火了。你的技术力量比人家强,你先卖着,等赚了钱以后再干你的理想,你不要为了理想把自己烧死了。

   汽车预言家:你怎么回答的?

   鲍文光:我说,领导,如果我去干了,我的基因就变了,我的团队基因变了以后,我就干不出我理想中的电动车了,造不出我梦想中的电动车的。泥瓦匠永远变不了建筑师啊。你要想造高楼大厦,必须要有设计师、建筑师去造,泥瓦匠是做不了的,泥瓦匠只能干泥瓦匠的活。后来领导来多了、批评多了以后,我也不解释了。这边领导要批评,那边又受到误解。这个心情真的是特别特别的难受。

  所以,我们虽然在这个地方干,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汽车预言家:刚才你一直强调正向开发,假如电动车不做正向开发是没潜力的。

  鲍文光:对的。因为这是一个新型的产业、新型的产品。你不可能在传统的上面进行改装,那就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了。一定要从顶层设计,就是为这个产业,为这个产品量身定作,为这个技术量身定作的,为这个新的能源产品量身定作的,一定要从正向开发。

  汽车共享来了

  汽车预言家:现在有一种说法,电动车要解决两大门槛的问题,一个是产品技术的坎儿,第二是消费人群。电动车的消费人群一定和传统汽车的消费人群是不一样的。分时租赁这样的模式,可能是电动车特别是微型电动车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你怎么看?

  鲍文光:分时租赁其实就是一种共享。共享是最时尚的一个词儿了,我们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金融经济,现在是共享经济。微型纯电动车在城市里面做共享是得天独厚的。

  汽车预言家:知豆的定位与特斯拉、日产聆风相比,有何不同?

  鲍文光:电动汽车分几类,我认为特斯拉是富人的“玩具”;第二就像聆风,是在存量市场里面分蛋糕,它想跟传统汽媲美,向城际交通工具去发展;我是做增量市场,做的是城市交通工具。

  汽车预言家:我们现在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哪块市场?

  鲍文光:消费群体有两大群体,第一是上下班通勤的。第二个群体是作为家庭第二辆车,这是最大的。很多宝马、奥迪的车主,第二辆车选择我们。

  汽车预言家:前不久,知豆在意大利米兰做了一个盛大的发布会,也是采用共享的模式,你们是怎么做的?

  鲍文光:共享最早来自于自行车,自行车在德国的慕尼黑很早就开始共享,包括巴黎的自行车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有这种共享了。

  我们这个就是用智能手机下载APP,采用网上约车,然后通过后台自动取车、自动还车、按时计费,十分方便快捷。

  汽车预言家:你们目前在欧洲的运营状况如何?

  鲍文光:这次在米兰,市政府给了我们两百个停车位,免费无限期使用。我们投放了两百辆车,为世博会做服务。包括现在德国馆、日本馆好几个国家馆里的工作人员在使用我们的车。今年,在欧洲计划做到2000多辆,明年规划5000多辆,2017年要做到1万辆。

  汽车预言家:国内有什么规划?

  鲍文光:6月23日,知豆D2在国内上市,我们估计国内今年能够卖到2万辆,明年肯定会翻一番。从产品角度来说,我们除了轻量化、小型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以后,接下来我们还有做模块化和标准化。

  我们在北京有个技术分中心,专门搞互联网化,上海有个技术分中心专门是搞电气化,东京有个技术分中心,主要是模块化、标准化。

  汽车预言家:大家都在说新能源汽车或者说电动汽车要想发展好,主要还是看政策,政策市可能是电动车的一个最大特点。这个话你怎么看?

  鲍文光:很多老百姓不知道电动汽车是一个什么东西,甚至还会问要不要加油。我们在推广的时候发现,很多老百姓就不像欧洲那些消费者对电动车有正确的认知。所以整个科普、教育是不够的。其次就是公共设施。

  汽车预言家:政府提出了很多政策,力度也很大,但是你不认为政策的落实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吗?

  鲍文光:这个来说如果“没有地方补贴”就好了。有了地方补贴以后,反而推不动。

  汽车预言家:怎么讲?

  鲍文光:有了地方补贴以后,出现了几种情况,一种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出台了很好的配套政策,但更多的是“地方保护”,把补贴变成了招商引资的条件;还有一种就是把责任层层分开,比如省里补60%,市里面补20%,区里面补20%,这样的话就变成三级补贴,企业要拿三级补贴你得找市里面、找区里面、找省里。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比如A区任务是80台,B区分到70台,C区分到60台。假如A区很好卖,一下子卖到100台了,它的指标就80台,剩下那20台就很难拿到补贴了;这时候B区的70台指标可能只卖到20台,还有50台任务,我说调剂一下,它又不调。最后没办法,只有企业自己垫上去。

  还有一种是各地的地方补贴不等,这导致企业在定价的时候很难协调。

  汽车预言家:因为你的定价是面向全国定的。

  鲍文光:还有的地方不给你备案,就是为了保护当地企业。比如某地就明确讲了,如果你们当地也给我们的企业对等的指标,我们才给你补贴,称之为“对等互惠”指标。真是没有想到遇到了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地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