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专家共议:吉利参股戴姆勒 为汽车3000万辆后时代提供解决方案

2018-03-02 17:27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田大鹏

  3月2日,由寰球汽车主办的“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国汽车的新机遇”论坛活动在京举行。此次论坛将依据吉利入股戴姆勒集团等热点事件解读中国汽车在国际大背景下的新使命与新机遇。

  中国汽车正重新站在国际化发展的十字路口,与十年前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时代不同,今日中国汽车的国际化进程中更多的是参与并引领整个世界汽车的变革,不再仅仅聚焦和满足于国内市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重新解读新的国际背景下留给中国汽车的新机遇究竟是什么?这一轮中国汽车走出去的目的与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值得深究。

  来自政府、财经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分别以自己所在的领域给予专题解读。按照会议流程安排四位专家进行沙龙环节。有着30余年汽车媒体从业经验的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作为主持人,就吉利入股戴姆勒一事分别向侯云春、 姚景源、王晓明、水皮进行提问。

  从左至右为: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侯云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晓明、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 水皮

  吴迎秋: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挑战与大趋势成为一对矛盾。全球化错了吗?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理解命运共同体?

  侯云春: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是必然趋势,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好处的,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求得共同发展,蛋糕做大。但是经济全球化谁主导,对谁更有利是有差别的。

  1.0版的经济全球化在过去世界贸易组织是西方国家美欧主导,英国脱欧,就是觉得在这个体系当中得到的好处比原来少了。新的经济全球化肯定是向前推进的,无非经济全球化谁主导、对谁有利,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谈判,求得共识,最后形成最大公约数的过程。

  现在经济全球化仅仅是在经济层面,涉及贸易、投资、金融这些活动,税收调节全球化的问题,这是全球治理问题。

  吴迎秋: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吉利参股戴姆勒西方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从中有那些需要注意的呢?

  姚景源:目前要从国内来看还得回到十九大,十九大总书记在报告当中,中国经济走到新时代,新时代最重要就是我们要面对两个根本转变,一个根本转变是主要矛盾由过去的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现在要转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和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第二个转变是要由高速度增长转到高质量增长。

  中国汽车现在确实面临一个新问题,比如产量接近3000万辆。今后中国汽车再想靠拼数量,像过去追求速度,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会更加尖锐。

  现在面对中国汽车工业最重要的还是要研究怎么从高速度增长转到高质量增长,怎么样到高质量增长?最根本的还是改革开放,这是一个总的思路。

  中国汽车行业应当看到一种忧虑,当我们干到3000多万台的时候,占到世界汽车总产量三分之一的时候,我们现在堵车已经堵到县一级的时候,我们再这么走下去,按照这种速度扩张,我们潜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李书福这个举动为我们摆脱风险,使中国汽车走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或者站在世界的层面,他开了一个好头,做了一个重大的贡献。

  吴迎秋:面对现在全球化过程不同现象和声音的时候,下一步中国应该怎么对策?全世界任何地方没有想到会带来这样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考虑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是不是这也是一种对策呢?

  侯云春:这是一个汽车文化、汽车文明,现在共享出行是一个汽车使用的革命,过去买车只有5%,现在由过去买车到租车、共享出行,是把所有权转移变为使用权的让渡。

  共享经济出来之后,生产量必然减少,减量效率是提高,资源是节约了,对经济、社会、人类发展是好还是不好?GDP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减量经济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汽车文明、文化如果不发展,全民素质不提高,观念不转变,拥堵现象、浪费现象、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没有办法改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汽车的制造到汽车的使用、销售方方面面,是一个整体的社会观念,是社会的汽车文明问题。

  吴迎秋:吉利参股戴姆勒和吉利收购沃尔沃异同点是什么?

  王晓明:从时点上看,收购沃尔沃完成收购是2010年,2008年三季度发生了以美国为首的次贷危机,整个全球经历了一轮危机模式。今天这个时点,没有这种类型的危机,但是实际上汽车业、产业界又有一种新的危机模式,是因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速度太快,带来的创新压力危机,这是时点上的变化。

  到现在考虑的参照系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次戴姆勒的收购拿出了90亿美元,占股戴姆勒9.69%,就近10%。戴姆勒集团的市值大概900多亿美金,又是要高一个数量级。现在讲智能革命从产品端,能够比智能手机更大的是智能汽车。用这样一个参照系,未来汽车行业在这里面领头羊,至少是万亿级美元的规模。

  吉利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形成了多品牌的,包括自主品牌的布局,已经有了全系产品、全车型布局的雏形。这次吉利的收购,给行业面向下一轮的成长,已经不是产品意义和技术意义上的一种收购,不是像沃尔沃那种考虑,又上升到一个新的考虑。

  吴迎秋:现在新汽车主要看特斯拉,特斯拉在这次通过载重火箭把特斯拉送上天的第二天,特斯拉发布的财报去年卖了10万辆车,亏了22亿。这个事给李书福带来的冲击很大,过去他和很多传统车企一样,不看好特斯拉,总是觉得不是那么服气,但是这件事情以后给他带来的想法很多。他跟我说,你看特斯拉亏本成这样,它的市值高于宝马,接近奔驰。大家这个背后逐渐有一种共识,汽车的估值是被估低了,但是这需要汽车企业顺势而为。说到市值你是行家,刚才你讲到吉利的市值是2200亿港币,股票大概是25块钱左右,估值最终能够估多少?股票现在可以是不是买?

  水皮:如果利润一百亿算的话,现在2200亿折合成人民币是1800到1900万的市值,市盈率20倍都不到,这个利润不全是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是36倍,从市盈率角度看是高的。净资产可能也就是4块多港币,现在股价是25块钱,过去一年港股是大炒特炒的一年,一年的时间恒生指数涨了50%,从去年到现在。但是更早一点,港股处在一个全球最低的低谷,平均市盈率9倍,港股两年前平均市盈率才9倍,吉利是香港投资者很少有看好中国制造业的公司,投资者非常聪明。现在的股价不便宜,跟整个港股的背景有关,如果大家关注这个势态的话,不少人关注吉利,后面可能随着欧美股市调整,恒生指数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如果回落下来有可能有介入的机会。

  马斯克全部兴趣不在特斯拉,特斯拉亏损是因为产能上不去。早年间爱立信和诺基亚在中国消费的概念中,是神一般的存在现在却没有了?就这么几年工夫,就是经历了一个智能的跨越,其实就被这个时代洗掉了。

  在技术面临巨大变革的时候,有时候就是包袱和障碍,既得利益太强大不愿意承认,传统汽车行业很多人生活在上个世纪。

责任编辑:田大鹏 
V讯网

专家共议:吉利参股戴姆勒 为汽车3000万辆后时代提供解决方案

2018-03-02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田大鹏

  3月2日,由寰球汽车主办的“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国汽车的新机遇”论坛活动在京举行。此次论坛将依据吉利入股戴姆勒集团等热点事件解读中国汽车在国际大背景下的新使命与新机遇。

  中国汽车正重新站在国际化发展的十字路口,与十年前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时代不同,今日中国汽车的国际化进程中更多的是参与并引领整个世界汽车的变革,不再仅仅聚焦和满足于国内市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重新解读新的国际背景下留给中国汽车的新机遇究竟是什么?这一轮中国汽车走出去的目的与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值得深究。

  来自政府、财经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分别以自己所在的领域给予专题解读。按照会议流程安排四位专家进行沙龙环节。有着30余年汽车媒体从业经验的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作为主持人,就吉利入股戴姆勒一事分别向侯云春、 姚景源、王晓明、水皮进行提问。

  从左至右为: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侯云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晓明、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 水皮

  吴迎秋: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挑战与大趋势成为一对矛盾。全球化错了吗?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理解命运共同体?

  侯云春: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是必然趋势,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好处的,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求得共同发展,蛋糕做大。但是经济全球化谁主导,对谁更有利是有差别的。

  1.0版的经济全球化在过去世界贸易组织是西方国家美欧主导,英国脱欧,就是觉得在这个体系当中得到的好处比原来少了。新的经济全球化肯定是向前推进的,无非经济全球化谁主导、对谁有利,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谈判,求得共识,最后形成最大公约数的过程。

  现在经济全球化仅仅是在经济层面,涉及贸易、投资、金融这些活动,税收调节全球化的问题,这是全球治理问题。

  吴迎秋: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吉利参股戴姆勒西方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从中有那些需要注意的呢?

  姚景源:目前要从国内来看还得回到十九大,十九大总书记在报告当中,中国经济走到新时代,新时代最重要就是我们要面对两个根本转变,一个根本转变是主要矛盾由过去的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现在要转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和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第二个转变是要由高速度增长转到高质量增长。

  中国汽车现在确实面临一个新问题,比如产量接近3000万辆。今后中国汽车再想靠拼数量,像过去追求速度,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会更加尖锐。

  现在面对中国汽车工业最重要的还是要研究怎么从高速度增长转到高质量增长,怎么样到高质量增长?最根本的还是改革开放,这是一个总的思路。

  中国汽车行业应当看到一种忧虑,当我们干到3000多万台的时候,占到世界汽车总产量三分之一的时候,我们现在堵车已经堵到县一级的时候,我们再这么走下去,按照这种速度扩张,我们潜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李书福这个举动为我们摆脱风险,使中国汽车走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或者站在世界的层面,他开了一个好头,做了一个重大的贡献。

  吴迎秋:面对现在全球化过程不同现象和声音的时候,下一步中国应该怎么对策?全世界任何地方没有想到会带来这样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考虑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是不是这也是一种对策呢?

  侯云春:这是一个汽车文化、汽车文明,现在共享出行是一个汽车使用的革命,过去买车只有5%,现在由过去买车到租车、共享出行,是把所有权转移变为使用权的让渡。

  共享经济出来之后,生产量必然减少,减量效率是提高,资源是节约了,对经济、社会、人类发展是好还是不好?GDP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减量经济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汽车文明、文化如果不发展,全民素质不提高,观念不转变,拥堵现象、浪费现象、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没有办法改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汽车的制造到汽车的使用、销售方方面面,是一个整体的社会观念,是社会的汽车文明问题。

  吴迎秋:吉利参股戴姆勒和吉利收购沃尔沃异同点是什么?

  王晓明:从时点上看,收购沃尔沃完成收购是2010年,2008年三季度发生了以美国为首的次贷危机,整个全球经历了一轮危机模式。今天这个时点,没有这种类型的危机,但是实际上汽车业、产业界又有一种新的危机模式,是因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速度太快,带来的创新压力危机,这是时点上的变化。

  到现在考虑的参照系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次戴姆勒的收购拿出了90亿美元,占股戴姆勒9.69%,就近10%。戴姆勒集团的市值大概900多亿美金,又是要高一个数量级。现在讲智能革命从产品端,能够比智能手机更大的是智能汽车。用这样一个参照系,未来汽车行业在这里面领头羊,至少是万亿级美元的规模。

  吉利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形成了多品牌的,包括自主品牌的布局,已经有了全系产品、全车型布局的雏形。这次吉利的收购,给行业面向下一轮的成长,已经不是产品意义和技术意义上的一种收购,不是像沃尔沃那种考虑,又上升到一个新的考虑。

  吴迎秋:现在新汽车主要看特斯拉,特斯拉在这次通过载重火箭把特斯拉送上天的第二天,特斯拉发布的财报去年卖了10万辆车,亏了22亿。这个事给李书福带来的冲击很大,过去他和很多传统车企一样,不看好特斯拉,总是觉得不是那么服气,但是这件事情以后给他带来的想法很多。他跟我说,你看特斯拉亏本成这样,它的市值高于宝马,接近奔驰。大家这个背后逐渐有一种共识,汽车的估值是被估低了,但是这需要汽车企业顺势而为。说到市值你是行家,刚才你讲到吉利的市值是2200亿港币,股票大概是25块钱左右,估值最终能够估多少?股票现在可以是不是买?

  水皮:如果利润一百亿算的话,现在2200亿折合成人民币是1800到1900万的市值,市盈率20倍都不到,这个利润不全是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是36倍,从市盈率角度看是高的。净资产可能也就是4块多港币,现在股价是25块钱,过去一年港股是大炒特炒的一年,一年的时间恒生指数涨了50%,从去年到现在。但是更早一点,港股处在一个全球最低的低谷,平均市盈率9倍,港股两年前平均市盈率才9倍,吉利是香港投资者很少有看好中国制造业的公司,投资者非常聪明。现在的股价不便宜,跟整个港股的背景有关,如果大家关注这个势态的话,不少人关注吉利,后面可能随着欧美股市调整,恒生指数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如果回落下来有可能有介入的机会。

  马斯克全部兴趣不在特斯拉,特斯拉亏损是因为产能上不去。早年间爱立信和诺基亚在中国消费的概念中,是神一般的存在现在却没有了?就这么几年工夫,就是经历了一个智能的跨越,其实就被这个时代洗掉了。

  在技术面临巨大变革的时候,有时候就是包袱和障碍,既得利益太强大不愿意承认,传统汽车行业很多人生活在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