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寰球大家谈:如何看待中国造车新进入者?

2017-07-31 09:44出处:汽车预言家 [原创]责编:田大鹏

  在昨日“寰球大家谈”针对“谁是自主四小龙”的问题进行探讨后,引起了外界强烈讨论。我们注意到其中一个问题被谈论的最多。那就是既然中国自主品牌有了“龙”与“虎”了,既然像吴迎秋指出的第三类企业没有前途。那么,新进入到汽车行业的那些企业怎么看?他们是“龙”、是“虎”还是别的?


  主持人:各位嘉宾好,先请各位说说这些新进入者都有谁?

  王鑫:这两年市场新冒出的“斯威”、“汉腾”、“宝沃”、“比速”等传统汽车企业应该都是新的品牌。还有从去年起陆续领到新能源生产资质的知豆、国能、前途、江淮大众等15家新能源企业也在其中。

  刘强:我觉得这两年叫的最响的“乐视”、“蔚来”汽车,包括后来的FMC、小鹏、车和家、爱驰亿维等最具代表性。

  吴迎秋:二位说的都有道理。顾名思义,新相对于“旧”,新进入者就是这几年新出现的汽车生产企业。他们和大家都知道的一汽、东风、上汽、北汽等传统企业相比,造车历史短。

  主持人:大家都说后来者往往能居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汽车新进入者也能居上?

  王鑫:不见得。上马一个汽车项目既要政策批准、又要政策助资,规模化的产业思维导致造车成为一件“造航母”的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效率自然需要让位于整体经济思考。

  刘强:看怎么说了,我们需要更环保的汽车、更安全的汽车、更便宜的汽车、更智能的汽车、更能解放生产力的汽车等等,而这些都是新进入者的机会所在。

  吴迎秋: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都说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而且事实上这几年这么多的厂家为了实现销售目标,可以说“呕心沥血”,甚至有的感慨,汽车这碗饭不好吃。但为何还有人要进入其中?我认为关键还是有机会。

  主持人:既然说到机会,那机会是什么?

  吴迎秋:必须看到传统车企还是有软肋。这个软肋一是对市场的洞察与阅读不足;二是效率不高,等等吧。你看这些新进入者他们做的喊的就明白了。什么“体验”、“新技术运用”、“汽车已不再是传统的概念,而是移动出行综合解决方案”等等。一句话,新汽车面前大家都要重新学习。更何况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去品牌化、去中心化的特点,决定着先进入者用品牌号召力影响消费、市场的特点不再那么突出了。

  王鑫:机会是有,但不能对传统汽车产业妄自菲薄。从目前来看,新思维必须建立在汽车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无论谁提移动出行,都得先把眼前的汽车做好,不管是宝马还是刚进入一年的新企业。其实很多新企业提出的新概念就是想绕开多年来传统车企发展中遇到的长时间的大投入、慢产出的问题,但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弄懂。就像特斯拉,随着在汽车领域摸爬滚打的越发深入,他越像一家传统车企,必须从天上落到地下。

  刘强:我觉得不是哪个新进入者都有机会。换句话说,无论从车企的数量,还是从各车企的造车水平,都预示着新进入者的困难不小。中国当前有多少家车企?日本、德国、美国有多家车企?这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最终能活下来的车企不会太多。中国的车企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主持人:我同意大家“挑战大于机遇”的说法,那能否具体说说挑战呢?

  刘强:资金、规模、技术等等。

  王鑫:消费者的认同。

  吴迎秋:汽车是个一百多年历史的行业。它是由无数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来验证的,包括产品的质量,可靠性,适应性,也包括投入产出的财务考量,也包括对不同时期新技术在汽车上的运用程度。相比而言,新进入者缺少时间长度,也就缺乏验证的过程。这是最大的挑战。

  特别是互联网的那批企业,那么大的投入,如何产出?现在互联网造车,被人称为“PPT”造车是有一定道理的。花了千万、上亿元造辆样车,就认为把车造完了,卖给谁?消费者在哪?汽车是一个需要讲规模化的产业。多大的投入要有多大的产出。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了机会与挑战,也说到了互联网企业,那么如何看待那批新能源造车企业?

  王鑫:拿下生产资质的企业分为几类:一种是传统车企原有的新能源企业,现在拿到了一个名分;另外一些是曾经依附于传统车企资质的企业,例如知豆等;最后一种是部分低速电动出身的企业,通过对技术的改变通过政策审核。不难看出,前两类的机会大,技术较为过硬,最后一种完全是为了政策而研发,企业真正的发展思维还是低质低价,因此这部分企业未来很渺茫。

  刘强:新能源未来的竞争很激烈,不只是国内企业,国外车企也已经看到了这块蛋糕。可以看到江淮大众、北汽与奔驰的新能源合作等等,都说明传统的合资以及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布局,因此激烈的竞争下未来会出现大浪淘沙的情况。

  吴迎秋:新能源是个大方向,但当前已经存在新能源汽车产能过程的现象。我们可以估算一下,现在已经拿到资质的企业,加上已有的传统车企和接下来会冒出来的合资品牌、进口品牌,这些企业的产品加在一起有多少体量?而按国家2025年新能源市场规划是700万辆。很明显,对于现在挤破头往里钻的新能源车企而言,惨烈的竞争不可避免。而我认为,当前不少新进入者对此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是不足的。

  主持人:刚才吴老师也提出汽车不好干,那么为什么中国总出现造车热?

  刘强: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生意。每一次的造车热都会涌现一些成功者。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握住了特定时期特定的消费者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定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比如所谓的第三次造车热,既有对于新能源、互联网汽车需求,也有对物美价廉的汽车产品的需求。

  王鑫:造车热来的一次比一次汹涌,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这对于消费者是好事情,对于中国汽车也是好事情。随着政策壁垒的宽松、资本的涌入以及技术的国际化、人才的成熟化,都会助推中国汽车在未来出现变革,未来还需要更多有想法的新企业涌入到汽车行业。

  吴迎秋:中国造车热天下第一,从很多因素来看其实就是传统造车不强。但我想的是,一直以来的造车热潮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政策。必须看到,在中国,只要拿到生产许可,就意味着拿到垄断资源。就说当下大家争先恐后抢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由于资质数量是有限的,也就意味着资质本身就有价值。一直以来,原有的“生产目录”内企业资质存在转卖是个公开的秘密,一个资质能卖几个亿甚至更多。这也是今天新能源汽车资质如此抢手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田大鹏 
V讯网

寰球大家谈:如何看待中国造车新进入者?

2017-07-31 出处:汽车预言家 [原创] 责编:田大鹏

  在昨日“寰球大家谈”针对“谁是自主四小龙”的问题进行探讨后,引起了外界强烈讨论。我们注意到其中一个问题被谈论的最多。那就是既然中国自主品牌有了“龙”与“虎”了,既然像吴迎秋指出的第三类企业没有前途。那么,新进入到汽车行业的那些企业怎么看?他们是“龙”、是“虎”还是别的?


  主持人:各位嘉宾好,先请各位说说这些新进入者都有谁?

  王鑫:这两年市场新冒出的“斯威”、“汉腾”、“宝沃”、“比速”等传统汽车企业应该都是新的品牌。还有从去年起陆续领到新能源生产资质的知豆、国能、前途、江淮大众等15家新能源企业也在其中。

  刘强:我觉得这两年叫的最响的“乐视”、“蔚来”汽车,包括后来的FMC、小鹏、车和家、爱驰亿维等最具代表性。

  吴迎秋:二位说的都有道理。顾名思义,新相对于“旧”,新进入者就是这几年新出现的汽车生产企业。他们和大家都知道的一汽、东风、上汽、北汽等传统企业相比,造车历史短。

  主持人:大家都说后来者往往能居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汽车新进入者也能居上?

  王鑫:不见得。上马一个汽车项目既要政策批准、又要政策助资,规模化的产业思维导致造车成为一件“造航母”的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效率自然需要让位于整体经济思考。

  刘强:看怎么说了,我们需要更环保的汽车、更安全的汽车、更便宜的汽车、更智能的汽车、更能解放生产力的汽车等等,而这些都是新进入者的机会所在。

  吴迎秋: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都说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而且事实上这几年这么多的厂家为了实现销售目标,可以说“呕心沥血”,甚至有的感慨,汽车这碗饭不好吃。但为何还有人要进入其中?我认为关键还是有机会。

  主持人:既然说到机会,那机会是什么?

  吴迎秋:必须看到传统车企还是有软肋。这个软肋一是对市场的洞察与阅读不足;二是效率不高,等等吧。你看这些新进入者他们做的喊的就明白了。什么“体验”、“新技术运用”、“汽车已不再是传统的概念,而是移动出行综合解决方案”等等。一句话,新汽车面前大家都要重新学习。更何况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去品牌化、去中心化的特点,决定着先进入者用品牌号召力影响消费、市场的特点不再那么突出了。

  王鑫:机会是有,但不能对传统汽车产业妄自菲薄。从目前来看,新思维必须建立在汽车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无论谁提移动出行,都得先把眼前的汽车做好,不管是宝马还是刚进入一年的新企业。其实很多新企业提出的新概念就是想绕开多年来传统车企发展中遇到的长时间的大投入、慢产出的问题,但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弄懂。就像特斯拉,随着在汽车领域摸爬滚打的越发深入,他越像一家传统车企,必须从天上落到地下。

  刘强:我觉得不是哪个新进入者都有机会。换句话说,无论从车企的数量,还是从各车企的造车水平,都预示着新进入者的困难不小。中国当前有多少家车企?日本、德国、美国有多家车企?这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最终能活下来的车企不会太多。中国的车企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主持人:我同意大家“挑战大于机遇”的说法,那能否具体说说挑战呢?

  刘强:资金、规模、技术等等。

  王鑫:消费者的认同。

  吴迎秋:汽车是个一百多年历史的行业。它是由无数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来验证的,包括产品的质量,可靠性,适应性,也包括投入产出的财务考量,也包括对不同时期新技术在汽车上的运用程度。相比而言,新进入者缺少时间长度,也就缺乏验证的过程。这是最大的挑战。

  特别是互联网的那批企业,那么大的投入,如何产出?现在互联网造车,被人称为“PPT”造车是有一定道理的。花了千万、上亿元造辆样车,就认为把车造完了,卖给谁?消费者在哪?汽车是一个需要讲规模化的产业。多大的投入要有多大的产出。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了机会与挑战,也说到了互联网企业,那么如何看待那批新能源造车企业?

  王鑫:拿下生产资质的企业分为几类:一种是传统车企原有的新能源企业,现在拿到了一个名分;另外一些是曾经依附于传统车企资质的企业,例如知豆等;最后一种是部分低速电动出身的企业,通过对技术的改变通过政策审核。不难看出,前两类的机会大,技术较为过硬,最后一种完全是为了政策而研发,企业真正的发展思维还是低质低价,因此这部分企业未来很渺茫。

  刘强:新能源未来的竞争很激烈,不只是国内企业,国外车企也已经看到了这块蛋糕。可以看到江淮大众、北汽与奔驰的新能源合作等等,都说明传统的合资以及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布局,因此激烈的竞争下未来会出现大浪淘沙的情况。

  吴迎秋:新能源是个大方向,但当前已经存在新能源汽车产能过程的现象。我们可以估算一下,现在已经拿到资质的企业,加上已有的传统车企和接下来会冒出来的合资品牌、进口品牌,这些企业的产品加在一起有多少体量?而按国家2025年新能源市场规划是700万辆。很明显,对于现在挤破头往里钻的新能源车企而言,惨烈的竞争不可避免。而我认为,当前不少新进入者对此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是不足的。

  主持人:刚才吴老师也提出汽车不好干,那么为什么中国总出现造车热?

  刘强: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生意。每一次的造车热都会涌现一些成功者。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握住了特定时期特定的消费者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定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比如所谓的第三次造车热,既有对于新能源、互联网汽车需求,也有对物美价廉的汽车产品的需求。

  王鑫:造车热来的一次比一次汹涌,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这对于消费者是好事情,对于中国汽车也是好事情。随着政策壁垒的宽松、资本的涌入以及技术的国际化、人才的成熟化,都会助推中国汽车在未来出现变革,未来还需要更多有想法的新企业涌入到汽车行业。

  吴迎秋:中国造车热天下第一,从很多因素来看其实就是传统造车不强。但我想的是,一直以来的造车热潮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政策。必须看到,在中国,只要拿到生产许可,就意味着拿到垄断资源。就说当下大家争先恐后抢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由于资质数量是有限的,也就意味着资质本身就有价值。一直以来,原有的“生产目录”内企业资质存在转卖是个公开的秘密,一个资质能卖几个亿甚至更多。这也是今天新能源汽车资质如此抢手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