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出租车手机电召服务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公布实施。这被认为是继加强对出租车管理之后,政府再次“插手”租车业务。政策一出,引来外界纷纷猜测,难道是打车软件开始盈利,抑或干扰了正常租车业务?
在手机打车软件“打车小秘”看来,“现在谈盈利模式还有些早,但如果这个产品未来真的没有盈利点,市场上也不会如此火爆异常,背后其实是有故事的,只是时机未到”。7月8日,打车小秘品牌运营总监胡绪雷向汽车商报记者表示。
“诏安”
7月1日出台的《细则》,明确了手机电召服务商纳入全市统一电召平台,并设置准入和退出条件。要求目前成熟的打车软件可通过备案方式“转正”,并可按照电召标准收费,即时打车收5元,提前4小时打车收6元。另外,不得嵌入商业广告,也不许加价。
对于取消加价的原因,负责人胡绪雷表示,主要是由于政策导向倾向取消加价,并且在公司“日均7000多单的业务量中,真正使用加价服务的用户只有7%-8%,占比很小”。随着更多的打车软件并入官方打车预约平台,手机打车软件加价现象将逐渐消失。
由于加价功能饱受争议,目前市场上一些新生的打车软件没有设置加价,如百米出租车叫车软件,该运营商向司机发放7英寸大平板电脑,较大的屏幕方便司机使用,但系统未设置加价,同时也不允许司机私自从计价器上打出预约费。
据胡绪雷向本报透露,目前公司正在与“官方”统一电召平台进行数据对接。截至目前,在本市投入运营的滴滴打车、快的打车、摇摇招车等软件运营商均表示,正在主管部门申请备案,与官方叫车平台96106对接。对接成功后,电召平台的订单需求会统一发送到合作接入的打车软件,打车软件的数据也会共享给统一电召平台。
“打车流程不会有什么变化,没有打车软件的用户可以选择用96106电话叫车,有打车软件的用户还是可以用打车软件直接叫车,因为此次合作接入只是产品技术上接入,对于乘客的叫车习惯不会有影响。”胡绪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谁能熬到最后?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约有30款手机打车软件,2013年4月份,仅安卓平台上打车类应用软件累计下载量超过百万。
即便有火爆的市场,在打车软件业内,对于这个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共识:谁能熬到最后,才是最后的胜出者。面对高昂的成本,谁都可能断粮。
据了解,目前打车软件在市场培育阶段成本非常之高,拥有阿里巴巴投资的“快的打车”打车软件的创始人陈伟星简单算了一笔帐,即使在本地的打车软件公司,如果要做好产品和运营,至少需要30到40人规模的团队,包括薪酬福利办公费用和杂项支持,一年没法少于400万的费用,这还不包括推广乘客的费用。
众所周知,目前打车软件全靠风险投资们赌未来。陈伟星甚至直接向投资人马云表示,目前看来很烧钱,打还是不打?马云只说一句:打!当然,如果没有梦想,光赔钱的事情,我们也不见得会一直打。
日前政府介入叫停加价后,某社交网站做了一项关于“即时打车统一定价5元,你还会使用打车软件吗?”调查显示,高达86.7%的网友选择了“不会”。
部分打车软件运营商也已显现出“亏本”生意的迹象,从大众视野消失。本月7日,媒体曝光了嘟嘟打车已退出了打车软件市场,其创办人云涛接受媒体采访称:“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不过,胡绪雷透露,未来还会有一些打车软件退出,原因众多,最根本的还是资本问题,因为这个市场在开始萌芽阶段就处于一个“免费”的状态,没有做好准备的企业必然面临出局。
“背后的故事”
就在打车软件“猛烧钱,难赢利”的说法喧嚣中,打车小秘负责人胡绪雷向本报记者透露了烧钱“背后的故事”。
在很多人看来,加入统一电召平台,是对打车软件商的束缚。而在胡绪雷看来,“现在不是想不想加入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满足要求。”
据其介绍,目前打车软件要想纳入政府的统一电召平台,必须满足官方的“硬件”要求,如公司的城市覆盖量、用户量、软件成熟度、接口匹配度、资金量等,只有符合条件的才可以“转正”,并且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资料显示,今年4月打车小秘在北京正式上线后,用户量一个月内突破10万,司机数超过6400人,占北京出租车总数的12%。火爆的市场反馈,短短3个月,其又陆续开通了上海、天津、深圳三大城市,并开始布局全国市场。今年4月还获得了宽带资本1500万美元的注资,为目前同行中获得融资最多的。
胡绪雷认为,政府设置的“门槛”不会给打车小秘的前景画下句号,相反这是对其所在行业的一次规范性“升级”,“屏蔽”那些实力弱小的搅局者。此后,一旦用户量上来了,即便“不得嵌入商业广告,也不许加价”,但胡绪雷称仍然有很多可以设想的,比如适当收取额外收益分成或服务费,或者在用户端设置一些VIP权益,通过强大的智能调度体系对VIP用户保障一定的打车成功率,再或者还可以基于海量的用户数据进行精准化数据营销等。
对于胡绪雷而言,打车软件是一款有生命力的应用,是可以去无限设想的。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3-07-12 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 责编:王思
7月1日,《出租车手机电召服务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公布实施。这被认为是继加强对出租车管理之后,政府再次“插手”租车业务。政策一出,引来外界纷纷猜测,难道是打车软件开始盈利,抑或干扰了正常租车业务?
在手机打车软件“打车小秘”看来,“现在谈盈利模式还有些早,但如果这个产品未来真的没有盈利点,市场上也不会如此火爆异常,背后其实是有故事的,只是时机未到”。7月8日,打车小秘品牌运营总监胡绪雷向汽车商报记者表示。
“诏安”
7月1日出台的《细则》,明确了手机电召服务商纳入全市统一电召平台,并设置准入和退出条件。要求目前成熟的打车软件可通过备案方式“转正”,并可按照电召标准收费,即时打车收5元,提前4小时打车收6元。另外,不得嵌入商业广告,也不许加价。
对于取消加价的原因,负责人胡绪雷表示,主要是由于政策导向倾向取消加价,并且在公司“日均7000多单的业务量中,真正使用加价服务的用户只有7%-8%,占比很小”。随着更多的打车软件并入官方打车预约平台,手机打车软件加价现象将逐渐消失。
由于加价功能饱受争议,目前市场上一些新生的打车软件没有设置加价,如百米出租车叫车软件,该运营商向司机发放7英寸大平板电脑,较大的屏幕方便司机使用,但系统未设置加价,同时也不允许司机私自从计价器上打出预约费。
据胡绪雷向本报透露,目前公司正在与“官方”统一电召平台进行数据对接。截至目前,在本市投入运营的滴滴打车、快的打车、摇摇招车等软件运营商均表示,正在主管部门申请备案,与官方叫车平台96106对接。对接成功后,电召平台的订单需求会统一发送到合作接入的打车软件,打车软件的数据也会共享给统一电召平台。
“打车流程不会有什么变化,没有打车软件的用户可以选择用96106电话叫车,有打车软件的用户还是可以用打车软件直接叫车,因为此次合作接入只是产品技术上接入,对于乘客的叫车习惯不会有影响。”胡绪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谁能熬到最后?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约有30款手机打车软件,2013年4月份,仅安卓平台上打车类应用软件累计下载量超过百万。
即便有火爆的市场,在打车软件业内,对于这个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共识:谁能熬到最后,才是最后的胜出者。面对高昂的成本,谁都可能断粮。
据了解,目前打车软件在市场培育阶段成本非常之高,拥有阿里巴巴投资的“快的打车”打车软件的创始人陈伟星简单算了一笔帐,即使在本地的打车软件公司,如果要做好产品和运营,至少需要30到40人规模的团队,包括薪酬福利办公费用和杂项支持,一年没法少于400万的费用,这还不包括推广乘客的费用。
众所周知,目前打车软件全靠风险投资们赌未来。陈伟星甚至直接向投资人马云表示,目前看来很烧钱,打还是不打?马云只说一句:打!当然,如果没有梦想,光赔钱的事情,我们也不见得会一直打。
日前政府介入叫停加价后,某社交网站做了一项关于“即时打车统一定价5元,你还会使用打车软件吗?”调查显示,高达86.7%的网友选择了“不会”。
部分打车软件运营商也已显现出“亏本”生意的迹象,从大众视野消失。本月7日,媒体曝光了嘟嘟打车已退出了打车软件市场,其创办人云涛接受媒体采访称:“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不过,胡绪雷透露,未来还会有一些打车软件退出,原因众多,最根本的还是资本问题,因为这个市场在开始萌芽阶段就处于一个“免费”的状态,没有做好准备的企业必然面临出局。
“背后的故事”
就在打车软件“猛烧钱,难赢利”的说法喧嚣中,打车小秘负责人胡绪雷向本报记者透露了烧钱“背后的故事”。
在很多人看来,加入统一电召平台,是对打车软件商的束缚。而在胡绪雷看来,“现在不是想不想加入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满足要求。”
据其介绍,目前打车软件要想纳入政府的统一电召平台,必须满足官方的“硬件”要求,如公司的城市覆盖量、用户量、软件成熟度、接口匹配度、资金量等,只有符合条件的才可以“转正”,并且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资料显示,今年4月打车小秘在北京正式上线后,用户量一个月内突破10万,司机数超过6400人,占北京出租车总数的12%。火爆的市场反馈,短短3个月,其又陆续开通了上海、天津、深圳三大城市,并开始布局全国市场。今年4月还获得了宽带资本1500万美元的注资,为目前同行中获得融资最多的。
胡绪雷认为,政府设置的“门槛”不会给打车小秘的前景画下句号,相反这是对其所在行业的一次规范性“升级”,“屏蔽”那些实力弱小的搅局者。此后,一旦用户量上来了,即便“不得嵌入商业广告,也不许加价”,但胡绪雷称仍然有很多可以设想的,比如适当收取额外收益分成或服务费,或者在用户端设置一些VIP权益,通过强大的智能调度体系对VIP用户保障一定的打车成功率,再或者还可以基于海量的用户数据进行精准化数据营销等。
对于胡绪雷而言,打车软件是一款有生命力的应用,是可以去无限设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