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立新看来,汽车终究是一门生意,如何做好是一门学问。在他眼里,一年仅是个开始,职业经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在长线与短线间做出选择。华立新的答案很简单,宝沃要做长线。
从德国慕尼黑市中心驱车两小时,来到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一处名叫加米施的小镇。这里曾是30年代冬奥会的举办地,也是滑雪爱好者的天堂。就是在这样一个显得有些僻静的场合,刚刚从不来梅洽谈德国工厂项目的宝沃全球CEO华立新,选择在这里接受了汽车预言家的采访。
“一个不好对付的家伙”,这是接触过这位典型德国老汽车人的第一感受。底层技术出身,有着30多年的汽车生涯,做过汽车企业的多个工种,言辞犀利、经验丰富的华立新,总会将问题变得绵软无力,甚至会反问你个措手不及。
相比一年前首次见面,这一次我们都彼此放下了各自身份所带来的那种对立与谨慎。根据事先安排,这一次的谈话原本以宝沃即将上市的第二款SUV——BX5作为主线。不过意料之中的是,谈话终究还是偏离了主题。
再聊宝沃,2016这一年,这家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的汽车企业过得好吗?
一个开始而已
2016年,华立新又回到了曾经熟悉的工作节奏:每月搭乘汉莎航班穿行于北京和斯图加特两个城市之间,居住在他再熟悉不过的东三环凯宾斯基酒店,一切与之前完全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过去从北京出发,现在是到达北京。
宝沃汽车全球CEO华立新接受汽车预言家采访
在外人看来,一个曾担任全球最成熟汽车企业的董事,在执掌一家初创的车企时或许会显得游刃有余。但在老华眼里,执掌一家新的汽车企业不太难但也不简单:“成熟的公司有着一套既定的流程,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即可;年轻的企业需要创新,这是最稀缺的资源,他给了一个高度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但同时面对的也是巨大的考验。”
2016年,宝沃用一款产品在中国市场完成4万辆订单,经销商投入使用也超出了预期达到120家。用常规的逻辑判断,这份成绩单不算差,甚至足够华立新向投资人炫耀自己的能力。
不过在华立新看来这时候评价好坏还太早:“做汽车要有一颗培养大树的心态。”在他眼里,一年仅是个开始,职业经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在长线与短线间做出选择,华立新的答案很简单,宝沃要做长线。
“2017年中国经销商布局达到200家规模,随着宝沃BX5即将上市,宝沃将形成2款SUV、1款新能源SUV、1款高性能SUV的产品布局”,交流中华立新一一列举了今年要干的事情,这还不包括尚未向公众展现的德国工厂建造进度。
不过汽车预言家私下了解到,在接受这次专访之前,华立新刚刚在不来梅就宝沃德国工厂与当地人士做进一步的交流。他开玩笑的告诉记者:“要干的事情很多,逼的我是不是看起来比去年年轻活力了许多?”
一辆德国汽车的标准是什么?
“熟知”但“不认可”,这是整个中国消费者给予宝沃品牌2016年的一个直观印象。在舆论眼中怀揣着一个疑问,在中国首先投产上市的一款汽车究竟算不算德国汽车?
问题很犀利,但却是华立新与宝沃中国执行副总裁陈威旭带领的团队必须面对的问题。
讲求产地,这是包括汽车在内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评价标准”。在大家看来,“made in Germany”远比任何解释都来的干脆,甚至外界始终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一个德国品牌回归的第一站不是老家,而是远在千里的中国市场,人们天然的将答案与金钱联系在一起。
“汽车终究是一门生意,生意人当然希望在最好的市场率先取得成功”,华立新给出了与外界揣测一样的答案,在交谈中他毫无遮掩的讲出了这句话。
汽车预言家梳理信息显示,从2008年宝沃品牌计划回归开始,在德国与中国之间究竟率先在哪生产成为内部悬而未决的议题。争议点在于是先保证品牌在外界的逻辑认可度,还是先给予优质市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对比发现,2008年至今,中国汽车乘用车市场以年均10%的增速逐渐成长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而且仍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德国在内的欧洲市场基本处于平稳甚至零增长现状,同时过于成熟的消费环境,使得新回归的品牌难以打破消费者稳定的品牌识别度。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甚至在2016年宝沃在德国建厂一度成为斯图加特当地汽车圈里公开的秘密,但最终在进口与国产的权衡中,为了能够快速得到市场响应,宝沃放弃了在德国生产的决定。
在华立新与陈威旭看来,与其做出一个孤芳自傲的进口产品,不如给消费者一个扎实的产品和价格。
交谈中华立新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们的决定不是创新,在汽车领域也能找到效仿的对象。MINI是英国品牌,但是在宝马将其复活后他完全被外界认可为德国品牌,宝沃同样如此,只不过我们选择从最具把握、最优秀的市场开始。”
华立新的招人标准
尽管对2016华立新没有做任何的评判,但在交流中他不断向记者讲述着下一步的种种规划,可以听出他需要更多的人,而他也在找符合宝沃眼光的人。
有人说在这个时代不缺少优秀的汽车人才,但此前恰恰有很多企业败在了“人才”上。无数鲜活的例子告诉人们,如果简单地用金钱将这群“高智商”人才“堆砌”在一起,无异于一场强烈传染的“霍乱”,最终的结果只有人财两空。
“你来宝沃干嘛?你缺钱吗”?这是华立新首次面对中国媒体时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问题,为此他曾开玩笑的称:“北京东三环凯宾斯基我熟悉到可以随时当股东方成员”,这导致相当长时间外界一度误认为华立新确实是凯宾斯基的股东之一。
在华立新看来,汽车绝不是金钱能够“收买”的,他更喜欢用情怀来拉拢人:“汽车是一个重资产、长链条的产业,在这个行业只有有本事的人才能挣大钱,而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他能不能倾注热情,这是根本。”
宝沃全球董事会成员、设计总监Warming
Warming,华立新为宝沃找到的“人才”之一,而他在就任宝沃全球董事会成员、设计总监一职前,曾执掌宝马旗下MINI品牌所有设计工作。
为何从宝马到宝沃?在外界看来,这似乎是一位设计师职业生涯从大到小的一次选择,理由似乎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金钱。
但Warming却并不这样认为:“这恰恰是一份挑战,在成熟的公司我只需要按部就班,但在这里释放的是所有灵感,没有人告诉我要怎么做,我需要不断的提醒自己、警告自己应该做什么?这是我职业生涯的上升和释放。”
在采访中注意到,无论是产品团队还是市场营销团队,宝沃的组织架构并不唯豪华所论,他们当中确实有来自戴姆勒、宝马和其他品牌的精英,但宝沃团队选取人才的根本在于能否达成共识和肯于奉献。
宝沃全球董事会成员、设计总监Warming接受汽车预言家采访
正如Warming向记者阐述他选择宝沃的理由:“我们处于一个汽车趋向成熟的时代,人们都习惯了接受已有的品牌和产品,即使他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总会给他们时间改进,而宝沃不同,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选择宝沃,要知道我在这里不能失败,否则我将失去一切,所以这正是宝沃整个团队和其他人的不同,我们不接受失败,也不允许失败。”
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华立新从不多说理想,更多的是在说宝沃做了什么,还有什么要做,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或许对于有着30多年汽车职业经历的他来讲,这些是他人生中无数次遇到的问题之一,不值得大惊小怪,在他看来,汽车就是门生意,衡量的标准就是如何在市场中得到认可,这一回答听起来似乎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7-03-08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周燕妮
在华立新看来,汽车终究是一门生意,如何做好是一门学问。在他眼里,一年仅是个开始,职业经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在长线与短线间做出选择。华立新的答案很简单,宝沃要做长线。
从德国慕尼黑市中心驱车两小时,来到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一处名叫加米施的小镇。这里曾是30年代冬奥会的举办地,也是滑雪爱好者的天堂。就是在这样一个显得有些僻静的场合,刚刚从不来梅洽谈德国工厂项目的宝沃全球CEO华立新,选择在这里接受了汽车预言家的采访。
“一个不好对付的家伙”,这是接触过这位典型德国老汽车人的第一感受。底层技术出身,有着30多年的汽车生涯,做过汽车企业的多个工种,言辞犀利、经验丰富的华立新,总会将问题变得绵软无力,甚至会反问你个措手不及。
相比一年前首次见面,这一次我们都彼此放下了各自身份所带来的那种对立与谨慎。根据事先安排,这一次的谈话原本以宝沃即将上市的第二款SUV——BX5作为主线。不过意料之中的是,谈话终究还是偏离了主题。
再聊宝沃,2016这一年,这家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的汽车企业过得好吗?
一个开始而已
2016年,华立新又回到了曾经熟悉的工作节奏:每月搭乘汉莎航班穿行于北京和斯图加特两个城市之间,居住在他再熟悉不过的东三环凯宾斯基酒店,一切与之前完全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过去从北京出发,现在是到达北京。
宝沃汽车全球CEO华立新接受汽车预言家采访
在外人看来,一个曾担任全球最成熟汽车企业的董事,在执掌一家初创的车企时或许会显得游刃有余。但在老华眼里,执掌一家新的汽车企业不太难但也不简单:“成熟的公司有着一套既定的流程,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即可;年轻的企业需要创新,这是最稀缺的资源,他给了一个高度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但同时面对的也是巨大的考验。”
2016年,宝沃用一款产品在中国市场完成4万辆订单,经销商投入使用也超出了预期达到120家。用常规的逻辑判断,这份成绩单不算差,甚至足够华立新向投资人炫耀自己的能力。
不过在华立新看来这时候评价好坏还太早:“做汽车要有一颗培养大树的心态。”在他眼里,一年仅是个开始,职业经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在长线与短线间做出选择,华立新的答案很简单,宝沃要做长线。
“2017年中国经销商布局达到200家规模,随着宝沃BX5即将上市,宝沃将形成2款SUV、1款新能源SUV、1款高性能SUV的产品布局”,交流中华立新一一列举了今年要干的事情,这还不包括尚未向公众展现的德国工厂建造进度。
不过汽车预言家私下了解到,在接受这次专访之前,华立新刚刚在不来梅就宝沃德国工厂与当地人士做进一步的交流。他开玩笑的告诉记者:“要干的事情很多,逼的我是不是看起来比去年年轻活力了许多?”
一辆德国汽车的标准是什么?
“熟知”但“不认可”,这是整个中国消费者给予宝沃品牌2016年的一个直观印象。在舆论眼中怀揣着一个疑问,在中国首先投产上市的一款汽车究竟算不算德国汽车?
问题很犀利,但却是华立新与宝沃中国执行副总裁陈威旭带领的团队必须面对的问题。
讲求产地,这是包括汽车在内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评价标准”。在大家看来,“made in Germany”远比任何解释都来的干脆,甚至外界始终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一个德国品牌回归的第一站不是老家,而是远在千里的中国市场,人们天然的将答案与金钱联系在一起。
“汽车终究是一门生意,生意人当然希望在最好的市场率先取得成功”,华立新给出了与外界揣测一样的答案,在交谈中他毫无遮掩的讲出了这句话。
汽车预言家梳理信息显示,从2008年宝沃品牌计划回归开始,在德国与中国之间究竟率先在哪生产成为内部悬而未决的议题。争议点在于是先保证品牌在外界的逻辑认可度,还是先给予优质市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对比发现,2008年至今,中国汽车乘用车市场以年均10%的增速逐渐成长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而且仍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德国在内的欧洲市场基本处于平稳甚至零增长现状,同时过于成熟的消费环境,使得新回归的品牌难以打破消费者稳定的品牌识别度。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甚至在2016年宝沃在德国建厂一度成为斯图加特当地汽车圈里公开的秘密,但最终在进口与国产的权衡中,为了能够快速得到市场响应,宝沃放弃了在德国生产的决定。
在华立新与陈威旭看来,与其做出一个孤芳自傲的进口产品,不如给消费者一个扎实的产品和价格。
交谈中华立新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们的决定不是创新,在汽车领域也能找到效仿的对象。MINI是英国品牌,但是在宝马将其复活后他完全被外界认可为德国品牌,宝沃同样如此,只不过我们选择从最具把握、最优秀的市场开始。”
华立新的招人标准
尽管对2016华立新没有做任何的评判,但在交流中他不断向记者讲述着下一步的种种规划,可以听出他需要更多的人,而他也在找符合宝沃眼光的人。
有人说在这个时代不缺少优秀的汽车人才,但此前恰恰有很多企业败在了“人才”上。无数鲜活的例子告诉人们,如果简单地用金钱将这群“高智商”人才“堆砌”在一起,无异于一场强烈传染的“霍乱”,最终的结果只有人财两空。
“你来宝沃干嘛?你缺钱吗”?这是华立新首次面对中国媒体时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问题,为此他曾开玩笑的称:“北京东三环凯宾斯基我熟悉到可以随时当股东方成员”,这导致相当长时间外界一度误认为华立新确实是凯宾斯基的股东之一。
在华立新看来,汽车绝不是金钱能够“收买”的,他更喜欢用情怀来拉拢人:“汽车是一个重资产、长链条的产业,在这个行业只有有本事的人才能挣大钱,而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他能不能倾注热情,这是根本。”
宝沃全球董事会成员、设计总监Warming
Warming,华立新为宝沃找到的“人才”之一,而他在就任宝沃全球董事会成员、设计总监一职前,曾执掌宝马旗下MINI品牌所有设计工作。
为何从宝马到宝沃?在外界看来,这似乎是一位设计师职业生涯从大到小的一次选择,理由似乎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金钱。
但Warming却并不这样认为:“这恰恰是一份挑战,在成熟的公司我只需要按部就班,但在这里释放的是所有灵感,没有人告诉我要怎么做,我需要不断的提醒自己、警告自己应该做什么?这是我职业生涯的上升和释放。”
在采访中注意到,无论是产品团队还是市场营销团队,宝沃的组织架构并不唯豪华所论,他们当中确实有来自戴姆勒、宝马和其他品牌的精英,但宝沃团队选取人才的根本在于能否达成共识和肯于奉献。
宝沃全球董事会成员、设计总监Warming接受汽车预言家采访
正如Warming向记者阐述他选择宝沃的理由:“我们处于一个汽车趋向成熟的时代,人们都习惯了接受已有的品牌和产品,即使他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总会给他们时间改进,而宝沃不同,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选择宝沃,要知道我在这里不能失败,否则我将失去一切,所以这正是宝沃整个团队和其他人的不同,我们不接受失败,也不允许失败。”
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华立新从不多说理想,更多的是在说宝沃做了什么,还有什么要做,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或许对于有着30多年汽车职业经历的他来讲,这些是他人生中无数次遇到的问题之一,不值得大惊小怪,在他看来,汽车就是门生意,衡量的标准就是如何在市场中得到认可,这一回答听起来似乎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