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世界雾霾核心区域的邯郸人自白“赎罪”雾霾

2017-01-05 08:43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周燕妮

  河北邯郸,全世界雾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黑色与灰色是家乡邯郸的主色调。或许今天我所讲的雾霾源头有些偏颇,但并无意殃及他人。今天不谈汽车,只希望用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告诉大家污染背后一个真实的人与自然发展现状。

  雾霾,是我来到北京后才听到的词语。生活在北京的人们不解,雾霾从哪里来?但出生在煤炭、焦化、钢铁、陶瓷、水泥为核心产业的河北省邯郸市,在我的记忆中冬天就应该是朦胧且灰暗的。

  从北京到邯郸,高铁只需两个小时十分钟,这是一个从解放开始就与重工业挂钩的城市。在这里有一条著名的“邯钢大道”,这条宽绰的马路记载着这个城市80年代在中国经济领域曾经创造的辉煌。

  如今,这里依旧喧闹,只是旁边高耸的烟囱不再热火朝天,周边的家属楼里仍旧住着那个时代不少的人,但他们的身份已经不再是邯钢人。由于技术的落后和企业发展问题,邯钢已经成为永恒停留在80年代人们心中一个尘封的记忆。

  邯钢厂居民区张贴治疗鼻炎、咽炎广告

  取代邯钢成为全国人们眼中邯郸标志的另外一个名词叫做雾霾。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黑色与灰色是家乡邯郸的主色调。在这座被钢铁、煤炭、水泥、陶瓷、化工围绕的城市里,似乎灰色的天空才是本来面目。人们早已习惯了空气中交叉混合的异味;习惯了雨后泥泞的街道;甚至习惯了村里一个一个因癌症逝去生命的消息。

  如果不是北京为这样的天气取下名字,在我的记忆中父辈管他叫做“霜”。在父辈的眼中,冬天就应该是这样,谁家能不烧煤?谁家能为了远隔500公里的北京,去停下自己的“瓷窑、煤窑、钢厂”?这里的老百姓吃啥喝啥?!

  丛台路,以邯郸历史建筑命名的街道,走在这条人头攒动的繁华街道上,你会发现没有多少人戴口罩,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天气。而家电门市里,除了一个赛一个大的电视外,就是时兴的全自动滚筒洗衣机,至于空气净化器,这是在电视剧里才能用上的“高级玩意”。

  刚刚做完脊柱手术的三姨夫出院已经三个月了,50岁出头的他看起来像极了一位老者,满嘴的牙已经不剩几颗,医生告诉家人,脊柱已经被掏空了好几节,而这些背后的杀手只是他在家不远的化工厂做了半年的维修工人。

  元旦期间雾霾笼罩下的河北

  这是一座至今我都叫不出生产什么的工厂,只记得藏在一条交通极为不便的沟壑中。每到半夜这座工厂悄然释放的气体透过关的严实的窗户飘进屋里,有一种烧焦的味道,奇怪的是清晨之后,这座工厂并没有冒过任何一缕青烟。

  三姨夫陶瓷工厂维修工人出身,伴随着下岗潮,他被迫进入了这家待遇不错、工种相符的企业。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这位曾经在国企生活不错的车间老技师,背部开始出现脱皮,身材突然消瘦。累,这是不做什么重体力工作的他最大的反应。在坚持半年后,他不得不离开这里,而换来的是全身的病痛。

  相比这些叫不出名字的工厂,一些以产业著称的地区才是环境污染更大的出处。

  武安与永年,邯郸市两个最富有的区县,伴随着小煤矿的封查和陶瓷公司的相继倒闭,钢铁与焦化成为了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产业,而这两个区县最为著称。

  数据显示,河北邯郸武安市是全国知名的钢铁重镇,2010年武安市年产粗钢产量1700万吨,这里分布着近20家大小不一的钢铁企业,是粗钢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也是邯郸有名的“暴发户”之乡。

  在几年前的房地产热中,邯郸出现了武安炒房团,而在邯郸人眼中,穿皮草、开大奔是形容武安新兴的富翁阶层最直面的印象,甚至为了满足这里人的消费欲望,邯郸当时仅有两家奔驰4S店,一家选择在市里,一家选择在武安这座远离邯郸市的县里。

  伴随财富增长的同时,武安也是国家历次钢铁落后产能调控、淘汰的重点对象。

  仅去年一年,中国淘汰的钢铁末端产能中,武安市占据了80%的份额,这说明河北很多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十分粗放。伴随着钢铁产业的衰败,围绕钢铁曾经红极一时的焦化、煤炭等都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出路,而出路的探寻背后是新的污染问题出现。

  邻居发小的父亲搞运输出身,从最早的煤炭运输到今天煤焦油、粗苯运输,他见证了当地焦化厂财富获取与污染正向增速的一幕幕现实。

  河北省邯郸钢铁厂上空烟雾缭绕

  作为炼钢必须的原材料,随着2008年前后日韩国家对焦炭的采购热,使得河北、山东等地焦炭行业疯涨,也让这一行业发疯似的扩产。

  和父亲曾共事的一位邻村长辈是一位泥腿子出身,家里五个兄弟集资干了一个小的焦化厂,08年的焦炭热让这一家人从农民瞬间变身为资产过亿、政府官员座上宾的企业家,而他们只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焦炭与钢铁的天然联姻成为邯郸当地的特殊产业链,但随着国家对武安粗钢的产能淘汰,焦炭行业必须寻找新的赢利点——粗苯、煤焦油……一系列新的盈利项目将环境污染由“冒黑烟”带向“化工污染”新的高度。

  邯郸涉县井店镇正在工作的小炼铁炉

  “你是记者?你见过这么长的摄像头吗?我可见过!”这是过年回家后朋友谈及我所谓的职业后第一反应,无论在机关工作还是工厂当班,这些朋友都见识过来来往往各种记者身份的人,对着这片没有风景的城市拍摄。在他们看来,这些人除了给当地工厂老板和政府带来小的惊慌外,并没有引起什么改变。

  唯一变的是工厂的名字,具有严重污染隐患的铝厂改名“新材料XX工厂”;化肥厂更名“新技术革新XX工业有限公司”;就连曾经简单的焦化厂也洋气的叫做“新能源XX股份有限公司”……然而一切跟上时代的名字背后,利润的摊薄和产业的落后,鞭策着这些企业主冥想着如何保住效益、保住工厂,唯一顾不上的是越发“高级”的污染该怎样治理。

  邯郸永年县某钢厂

  前几日老家一位朋友发来一条微信,是当地政府宣传治理环境的文章。里面配图是政府领导们在寒冬下洒水清扫街道,而值得玩味的是热火朝天的干活背景是焦黄的空气颜色。

  扫地、为省道两旁的树浇水摸漆、分片责任管理街道……这是邯郸老家在政府上班的朋友讲述的最搞怪的事情。

  为了治理环境,每一次接受上级领导环境检查,无论是环保局还是民政局,不管是财政局还是税务局,这些在当地人看来光鲜亮丽的公务员都会穿上“干活的衣服”,背上铁锹,扛起锄头,拎上水桶,像一位农民似的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的责任区域。

  旁边道路上,一辆接一辆拉着焦炭或水泥的货车嘶吼着徐徐从身边通过,或许是害怕扬起的灰尘溅到脸上,他们纷纷用衣服遮住脸庞扭过头不去看它。

  “不干这个让我们吃屁喝风?”这是所有老家朋友谈到治理环境时第一反应,“像你一样去北京?没房没着落?我们可没有那么大的心!”往往在一番争论后,被光着屁股长大的发小们揶揄一番。

  “一个焦化厂容纳几个村的百姓生计,在没有其他产业支撑的背景下谁都不敢轻易去拿环保的标尺衡量他”,过年时,一位在政府办公室工作的长辈心平气和的说出这句话,“唯一能做的是这些企业出点钱,政府出面多种些植被,建一些‘花园’。”

  在这样的思想下,人们开始在种不出多少粮食的土地上“开动脑筋”,而已经“穷的快被遗忘”的村委会再次想起了手中仅有的资产——农业用地。

  政府主导发展农林生态园,资本雄厚的矿产企业老板们便“主动”拿出资金承包这些土地,村委会在收取一定的承包费用后,给知识并不多的农民们一点补偿,剩下的“不为人知”成为村委会的“活动资金”。至于这片土地上究竟要做什么,这是圈起来以后的事情。

  就在北京雾霾最重的昨天,邯郸的PM指数再次爆表。晚上在和姐姐一家的视频聊天中,我再次向在高中教学的姐夫提议为不满两岁的外甥女买一台空气净化器,尽管姐姐仍没有意识到急迫性,但她与姐夫的态度严肃了很多,不再转移话题诉说“今天汽车限行,道路宽松了好多,唯一的缺点是公交上人多了不少”。

  是啊,对于我们这些时常将环境挂在嘴边的人们而言,相比之下柴米油盐才是一个地方城市家庭首先考虑的问题。在他们看来,20年的污染已经成为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只不过这些身边习以为常的事情“干扰”到了遥远的大城市人们的生活,才被“大惊小怪”的提出来而已。

  后记:

  经济与环境,这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话题,痛改前非需要转变思维。污染是谁的罪责,这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不是简单把武安市的小高炉拆掉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把人们心里的高炉打掉。

责任编辑:周燕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世界雾霾核心区域的邯郸人自白“赎罪”雾霾

2017-01-05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周燕妮

  河北邯郸,全世界雾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黑色与灰色是家乡邯郸的主色调。或许今天我所讲的雾霾源头有些偏颇,但并无意殃及他人。今天不谈汽车,只希望用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告诉大家污染背后一个真实的人与自然发展现状。

  雾霾,是我来到北京后才听到的词语。生活在北京的人们不解,雾霾从哪里来?但出生在煤炭、焦化、钢铁、陶瓷、水泥为核心产业的河北省邯郸市,在我的记忆中冬天就应该是朦胧且灰暗的。

  从北京到邯郸,高铁只需两个小时十分钟,这是一个从解放开始就与重工业挂钩的城市。在这里有一条著名的“邯钢大道”,这条宽绰的马路记载着这个城市80年代在中国经济领域曾经创造的辉煌。

  如今,这里依旧喧闹,只是旁边高耸的烟囱不再热火朝天,周边的家属楼里仍旧住着那个时代不少的人,但他们的身份已经不再是邯钢人。由于技术的落后和企业发展问题,邯钢已经成为永恒停留在80年代人们心中一个尘封的记忆。

  邯钢厂居民区张贴治疗鼻炎、咽炎广告

  取代邯钢成为全国人们眼中邯郸标志的另外一个名词叫做雾霾。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黑色与灰色是家乡邯郸的主色调。在这座被钢铁、煤炭、水泥、陶瓷、化工围绕的城市里,似乎灰色的天空才是本来面目。人们早已习惯了空气中交叉混合的异味;习惯了雨后泥泞的街道;甚至习惯了村里一个一个因癌症逝去生命的消息。

  如果不是北京为这样的天气取下名字,在我的记忆中父辈管他叫做“霜”。在父辈的眼中,冬天就应该是这样,谁家能不烧煤?谁家能为了远隔500公里的北京,去停下自己的“瓷窑、煤窑、钢厂”?这里的老百姓吃啥喝啥?!

  丛台路,以邯郸历史建筑命名的街道,走在这条人头攒动的繁华街道上,你会发现没有多少人戴口罩,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天气。而家电门市里,除了一个赛一个大的电视外,就是时兴的全自动滚筒洗衣机,至于空气净化器,这是在电视剧里才能用上的“高级玩意”。

  刚刚做完脊柱手术的三姨夫出院已经三个月了,50岁出头的他看起来像极了一位老者,满嘴的牙已经不剩几颗,医生告诉家人,脊柱已经被掏空了好几节,而这些背后的杀手只是他在家不远的化工厂做了半年的维修工人。

  元旦期间雾霾笼罩下的河北

  这是一座至今我都叫不出生产什么的工厂,只记得藏在一条交通极为不便的沟壑中。每到半夜这座工厂悄然释放的气体透过关的严实的窗户飘进屋里,有一种烧焦的味道,奇怪的是清晨之后,这座工厂并没有冒过任何一缕青烟。

  三姨夫陶瓷工厂维修工人出身,伴随着下岗潮,他被迫进入了这家待遇不错、工种相符的企业。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这位曾经在国企生活不错的车间老技师,背部开始出现脱皮,身材突然消瘦。累,这是不做什么重体力工作的他最大的反应。在坚持半年后,他不得不离开这里,而换来的是全身的病痛。

  相比这些叫不出名字的工厂,一些以产业著称的地区才是环境污染更大的出处。

  武安与永年,邯郸市两个最富有的区县,伴随着小煤矿的封查和陶瓷公司的相继倒闭,钢铁与焦化成为了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产业,而这两个区县最为著称。

  数据显示,河北邯郸武安市是全国知名的钢铁重镇,2010年武安市年产粗钢产量1700万吨,这里分布着近20家大小不一的钢铁企业,是粗钢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也是邯郸有名的“暴发户”之乡。

  在几年前的房地产热中,邯郸出现了武安炒房团,而在邯郸人眼中,穿皮草、开大奔是形容武安新兴的富翁阶层最直面的印象,甚至为了满足这里人的消费欲望,邯郸当时仅有两家奔驰4S店,一家选择在市里,一家选择在武安这座远离邯郸市的县里。

  伴随财富增长的同时,武安也是国家历次钢铁落后产能调控、淘汰的重点对象。

  仅去年一年,中国淘汰的钢铁末端产能中,武安市占据了80%的份额,这说明河北很多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十分粗放。伴随着钢铁产业的衰败,围绕钢铁曾经红极一时的焦化、煤炭等都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出路,而出路的探寻背后是新的污染问题出现。

  邻居发小的父亲搞运输出身,从最早的煤炭运输到今天煤焦油、粗苯运输,他见证了当地焦化厂财富获取与污染正向增速的一幕幕现实。

  河北省邯郸钢铁厂上空烟雾缭绕

  作为炼钢必须的原材料,随着2008年前后日韩国家对焦炭的采购热,使得河北、山东等地焦炭行业疯涨,也让这一行业发疯似的扩产。

  和父亲曾共事的一位邻村长辈是一位泥腿子出身,家里五个兄弟集资干了一个小的焦化厂,08年的焦炭热让这一家人从农民瞬间变身为资产过亿、政府官员座上宾的企业家,而他们只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焦炭与钢铁的天然联姻成为邯郸当地的特殊产业链,但随着国家对武安粗钢的产能淘汰,焦炭行业必须寻找新的赢利点——粗苯、煤焦油……一系列新的盈利项目将环境污染由“冒黑烟”带向“化工污染”新的高度。

  邯郸涉县井店镇正在工作的小炼铁炉

  “你是记者?你见过这么长的摄像头吗?我可见过!”这是过年回家后朋友谈及我所谓的职业后第一反应,无论在机关工作还是工厂当班,这些朋友都见识过来来往往各种记者身份的人,对着这片没有风景的城市拍摄。在他们看来,这些人除了给当地工厂老板和政府带来小的惊慌外,并没有引起什么改变。

  唯一变的是工厂的名字,具有严重污染隐患的铝厂改名“新材料XX工厂”;化肥厂更名“新技术革新XX工业有限公司”;就连曾经简单的焦化厂也洋气的叫做“新能源XX股份有限公司”……然而一切跟上时代的名字背后,利润的摊薄和产业的落后,鞭策着这些企业主冥想着如何保住效益、保住工厂,唯一顾不上的是越发“高级”的污染该怎样治理。

  邯郸永年县某钢厂

  前几日老家一位朋友发来一条微信,是当地政府宣传治理环境的文章。里面配图是政府领导们在寒冬下洒水清扫街道,而值得玩味的是热火朝天的干活背景是焦黄的空气颜色。

  扫地、为省道两旁的树浇水摸漆、分片责任管理街道……这是邯郸老家在政府上班的朋友讲述的最搞怪的事情。

  为了治理环境,每一次接受上级领导环境检查,无论是环保局还是民政局,不管是财政局还是税务局,这些在当地人看来光鲜亮丽的公务员都会穿上“干活的衣服”,背上铁锹,扛起锄头,拎上水桶,像一位农民似的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的责任区域。

  旁边道路上,一辆接一辆拉着焦炭或水泥的货车嘶吼着徐徐从身边通过,或许是害怕扬起的灰尘溅到脸上,他们纷纷用衣服遮住脸庞扭过头不去看它。

  “不干这个让我们吃屁喝风?”这是所有老家朋友谈到治理环境时第一反应,“像你一样去北京?没房没着落?我们可没有那么大的心!”往往在一番争论后,被光着屁股长大的发小们揶揄一番。

  “一个焦化厂容纳几个村的百姓生计,在没有其他产业支撑的背景下谁都不敢轻易去拿环保的标尺衡量他”,过年时,一位在政府办公室工作的长辈心平气和的说出这句话,“唯一能做的是这些企业出点钱,政府出面多种些植被,建一些‘花园’。”

  在这样的思想下,人们开始在种不出多少粮食的土地上“开动脑筋”,而已经“穷的快被遗忘”的村委会再次想起了手中仅有的资产——农业用地。

  政府主导发展农林生态园,资本雄厚的矿产企业老板们便“主动”拿出资金承包这些土地,村委会在收取一定的承包费用后,给知识并不多的农民们一点补偿,剩下的“不为人知”成为村委会的“活动资金”。至于这片土地上究竟要做什么,这是圈起来以后的事情。

  就在北京雾霾最重的昨天,邯郸的PM指数再次爆表。晚上在和姐姐一家的视频聊天中,我再次向在高中教学的姐夫提议为不满两岁的外甥女买一台空气净化器,尽管姐姐仍没有意识到急迫性,但她与姐夫的态度严肃了很多,不再转移话题诉说“今天汽车限行,道路宽松了好多,唯一的缺点是公交上人多了不少”。

  是啊,对于我们这些时常将环境挂在嘴边的人们而言,相比之下柴米油盐才是一个地方城市家庭首先考虑的问题。在他们看来,20年的污染已经成为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只不过这些身边习以为常的事情“干扰”到了遥远的大城市人们的生活,才被“大惊小怪”的提出来而已。

  后记:

  经济与环境,这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话题,痛改前非需要转变思维。污染是谁的罪责,这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不是简单把武安市的小高炉拆掉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把人们心里的高炉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