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注意的是,去产能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必须“有人死”,不过在专家看来中国汽车当下面临最尴尬的问题是——“产能要去,但围城里的人不能死”。
近日,汽车预言家从相关领域获悉,有关部门将就汽车产能结构过剩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产能结构问题做出调整。
产能过剩,这一词语似乎伴随了中国汽车近30年的发展,每当市场出现波动时,总有产能结构调整的声音。然而这一次似乎有些不太一样,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产销均保持较好的增速势头,同时各个厂商库存率保持较好的脉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能问题”为何重新被相关部门提起?
梳理资料发现,2015年,占我国汽车产量98%的37家主要汽车企业形成整车产能3122万辆。其中乘用车产能2575万辆,产能利用率为81%;商用车产能54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2%。
这37家车企中,国有企业占到了将近70%的比例,相比之下,产能过剩也基本集中在这一领域。伴随着我国汽车产能日趋集中现象明显,产能过剩问题也在此集中呈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曾向汽车预言家表示:“中国汽车产能问题是结构性问题,是部分企业出现的问题,需要调整的是结构。”
除了老牌车企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外,由于我国汽车准入制度不尽完善,退出机制长期缺位,导致很多没有生产能力、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僵尸企业”成为进入汽车行业新人的“门票”。
仅2016年一年,以生产整车为主的新兴汽车企业大致在15-20家以上,通过梳理汽车预言家将其分为三大类。
这三类企业大致主要来自三个领域:1、互联网模式造车企业;2、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整车企业;3、通过购买资质进入的传统车企。
一方面是原有车企产能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另外源源不断的新兴造车企业涌入,尽管在今年产销数据较为平稳的环境下问题尚未展现,但企业的产能规划却着实让人心惊胆战。
12家车企2015规划与实际销量与2020规划对比示意图
以六大汽车集团阵营为例,在“十三五”规划中,六大集团对2020年销量目标仍按照年均7%~10%的增速制定,规划目标与当下实际销售数据相比仍有“蛇吞象”之意。
另外这还不包括吉利、长城等目前发展活力较好的自主车企,其产销目标也基本是在100%的增长幅度以上。
而在新进入的汽车企业中,尽管大部分尚未获得生产资质,甚至产品仍在规划当中,但其产能规划目标也十分惊人。例如尚未推出实车的“蔚来汽车”,2020年产目标在100万辆,雄心壮志不可小觑。
已知企业新能源2020单年销量规划总和已超十三五规划累计
老牌车企目标翻番,新入企业规模过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汽车产能结构性调整迫在眉睫。
正是基于此,2016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汽车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已经显现,绝对的产能过剩亦需警惕和防范。因此,“清理退出一批”任务中,化解产能过剩,清理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被《意见》重点提及。
同时在2016年10月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决定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
加上此次传出相关部门将针对产能过剩问题提上讨论议程,“去产能、调结构”再次成为中国汽车关注的新话题。
然而不得不注意的是,去产能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必须“有人死”,不过在专家看来中国汽车当下面临最尴尬的问题是——“产能要去,但围城里的人不能死”。
采访中相关人士指出:“现在电视等家电产业的崛起就是死了一批,但中国汽车总是只管‘死的’,不管‘坏的’。尽管制定了多个退出机制,但真正清理只是那些彻底丧失生产能力的‘僵尸企业’。对于那些产能真正过剩的车企并没有任何的调整措施。”在他看来,既要保住命,又要去产能,唯一的结果是向尚未进入的新车企“动刀”。
2016年随着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放开,各新能源车企在符合政策的基础上一度加大发展力度。然而随着资质审批的临近,新能源政策被传出只放开10家资质的消息,同时将原有政策进行大幅调整。这意味着一旦政策改变成形,将使得之前按照政策发展布局的企业被彻底拒之门外。
联系此次产能过剩问题将被有关部门重新提上讨论议程的消息,相较于已在“围城”内的传统车企而言,政策实行末尾淘汰的几率仍然几乎为零,更多是在结构上如何调整。一旦产能调整出台相关政策,未来影响最大的可能仍是徘徊在汽车“围城”周边的这些“互联网与新能源”车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6-11-04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周燕妮
不得不注意的是,去产能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必须“有人死”,不过在专家看来中国汽车当下面临最尴尬的问题是——“产能要去,但围城里的人不能死”。
近日,汽车预言家从相关领域获悉,有关部门将就汽车产能结构过剩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产能结构问题做出调整。
产能过剩,这一词语似乎伴随了中国汽车近30年的发展,每当市场出现波动时,总有产能结构调整的声音。然而这一次似乎有些不太一样,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产销均保持较好的增速势头,同时各个厂商库存率保持较好的脉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能问题”为何重新被相关部门提起?
梳理资料发现,2015年,占我国汽车产量98%的37家主要汽车企业形成整车产能3122万辆。其中乘用车产能2575万辆,产能利用率为81%;商用车产能54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2%。
这37家车企中,国有企业占到了将近70%的比例,相比之下,产能过剩也基本集中在这一领域。伴随着我国汽车产能日趋集中现象明显,产能过剩问题也在此集中呈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曾向汽车预言家表示:“中国汽车产能问题是结构性问题,是部分企业出现的问题,需要调整的是结构。”
除了老牌车企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外,由于我国汽车准入制度不尽完善,退出机制长期缺位,导致很多没有生产能力、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僵尸企业”成为进入汽车行业新人的“门票”。
仅2016年一年,以生产整车为主的新兴汽车企业大致在15-20家以上,通过梳理汽车预言家将其分为三大类。
这三类企业大致主要来自三个领域:1、互联网模式造车企业;2、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整车企业;3、通过购买资质进入的传统车企。
一方面是原有车企产能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另外源源不断的新兴造车企业涌入,尽管在今年产销数据较为平稳的环境下问题尚未展现,但企业的产能规划却着实让人心惊胆战。
12家车企2015规划与实际销量与2020规划对比示意图
以六大汽车集团阵营为例,在“十三五”规划中,六大集团对2020年销量目标仍按照年均7%~10%的增速制定,规划目标与当下实际销售数据相比仍有“蛇吞象”之意。
另外这还不包括吉利、长城等目前发展活力较好的自主车企,其产销目标也基本是在100%的增长幅度以上。
而在新进入的汽车企业中,尽管大部分尚未获得生产资质,甚至产品仍在规划当中,但其产能规划目标也十分惊人。例如尚未推出实车的“蔚来汽车”,2020年产目标在100万辆,雄心壮志不可小觑。
已知企业新能源2020单年销量规划总和已超十三五规划累计
老牌车企目标翻番,新入企业规模过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汽车产能结构性调整迫在眉睫。
正是基于此,2016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汽车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已经显现,绝对的产能过剩亦需警惕和防范。因此,“清理退出一批”任务中,化解产能过剩,清理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被《意见》重点提及。
同时在2016年10月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决定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
加上此次传出相关部门将针对产能过剩问题提上讨论议程,“去产能、调结构”再次成为中国汽车关注的新话题。
然而不得不注意的是,去产能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必须“有人死”,不过在专家看来中国汽车当下面临最尴尬的问题是——“产能要去,但围城里的人不能死”。
采访中相关人士指出:“现在电视等家电产业的崛起就是死了一批,但中国汽车总是只管‘死的’,不管‘坏的’。尽管制定了多个退出机制,但真正清理只是那些彻底丧失生产能力的‘僵尸企业’。对于那些产能真正过剩的车企并没有任何的调整措施。”在他看来,既要保住命,又要去产能,唯一的结果是向尚未进入的新车企“动刀”。
2016年随着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放开,各新能源车企在符合政策的基础上一度加大发展力度。然而随着资质审批的临近,新能源政策被传出只放开10家资质的消息,同时将原有政策进行大幅调整。这意味着一旦政策改变成形,将使得之前按照政策发展布局的企业被彻底拒之门外。
联系此次产能过剩问题将被有关部门重新提上讨论议程的消息,相较于已在“围城”内的传统车企而言,政策实行末尾淘汰的几率仍然几乎为零,更多是在结构上如何调整。一旦产能调整出台相关政策,未来影响最大的可能仍是徘徊在汽车“围城”周边的这些“互联网与新能源”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