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国欧盟商会及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于北京共同发布《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3》。
其中涉及到汽车领域中的内容显示,有将近70%的欧洲车企认为,未来中国的民营车企才是其主要的竞争对手。在接受采访时,欧盟商会负责人表示,随着中国民营车企的崛起,未来跨国车企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的利润会急剧下降。谈到中国国有车企的发展状况时,欧盟商会负责人坦言:“相比之下,合资车企目前仍是跨国车企的‘代工厂’。”
此言一出引发业界激烈争论。
崛起的民企
据了解,此次《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3》(以下简称《调查》)显示,汽车产业作为工业制造领域的代表,在市场准入和利润占比上都明显优于其他产业。
但是对于未来中国本土企业谁是最大竞争对手的调查中,令人意外的是,64%的欧洲车企选择私营车企,只有不到30%的欧洲企业选择了占据中国汽车市场相当大份额的国营企业作为竞争对手。
欧盟商会于2000年10月19日成立,是欧洲在中国的重要非政府性游说组织,其创始成员包括大众、戴姆勒等车企,主要目标之一,是为改善商业环境与中国政府部门建立建设性对话。
对于这种情况,《美国汽车新闻》中国区执行主编杨坚认为:“中国的民营车企虽然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由于自身机制的灵活性,而且民营企业的天性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放过利润丰厚的市场,所以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来判断,中国民营车企未来不可小觑。”
5月29日,“2013年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信息”显示,以长城和吉利引领的中国民营车企系数在内,甚至业绩已经超越大多数国有车企。同时查阅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2012年报,两家民营车企也都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长城汽车净利润大幅增长66%至约57亿元,产销规模已经进入中国车企前八强;吉利汽车净利润也增长了32%至约20亿元。
在专家看来,虽然和排在前列的大型合资企业利润仍有差距,但是中国民营车企崛起的速度令人惊讶。西南证券分析师刘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自主品牌整体产品及技术实力提升,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开始逐步被更多人认可。”刘峰还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自主品牌的进步较快,特别是企业产品、技术、品质、服务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使得自主品牌的品牌价值得以提升。“从去年多家自主品牌产品的销量即可看出来,其未来市场前景乐观”。
被忽视的“国企”
与民营车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有车企在外界看来显得有些“后劲不足”。欧盟商会一位负责人在现场向记者透露:“中国国有车企由于大多和跨国车企进行合资,虽然目前在中国市场占据的利润比例较大,但是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不突出,真正依靠的主要还是跨国车企引进的车型所带来的利润。”
有媒体指出,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分工中尚处于低端,自主品牌难以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仅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的利润中95%以上被合资企业挣走。
对于这一说法,某汽车分析师表示,这一数据并不准确:“作为中国进入WTO前的一项政策安排,外资车企来中国设立公司,在合资公司中占股不应超过50%,也就是说,合资车企中至少50%的利润归中方所有,再加上自主品牌产生的利润,我国汽车市场65%左右的利润归中方车企所有。”
同时多位专家也表示,在中央逐步重视汽车自主品牌研发的今天,不能忽视国有车企在自主品牌领域作出的努力。
记者了解到,在央企中,表现最为迅猛的当属东风汽车集团。2012年,东风汽车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51.5万辆,增幅高出行业20个百分点。其中,东风风神、东风裕隆“纳智捷”、东风日产“启辰”、东风本田“思铭”等自主品牌乘用车总计实现销售15万辆。
地方国有汽车集团中,上汽集团正稳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借助于荣威、MG品牌发力,上汽乘用车公司2012年共销售乘用车突破20万辆、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因此,上汽集团成为首个自主品牌乘用车平均价升至10万元以上的企业。
另外在采访中一位不愿具名的商务部官员指出,近几年合资车企在我国一直开展产能竞争,目前各大跨国车企在我国的产能扩张竞赛已经愈演愈烈。然而在投入上,除了技术和车型的引进,大量资金和土地由中方的国有车企承担。如果由跨国车企单独承担这笔费用,跨国车企在中国的扩张未必敢如此大的手笔。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 何光远:
汽车企业合资是鸦片
中国汽车的市场容量最大;各级政府对汽车业的关注也最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是拼命地招商引资。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连一个能够在世界上汽车方面有竞争力的汽车品牌都没有,多少年了!多少年了!我们汽车界很多人小日子过得很好,合资合资再合资,就是像吸鸦片一样吸了一口戒不掉了。
现在企业慢慢觉悟,注意搞自主品牌,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通过合资积累资金,通过合资掌握技术,通过合资培养人才,逐步开始注意搞自主。与此同时,国家也在考虑企业业绩时,重点考核如何支持自主品牌发展。如此一来,将有助于中国自主品牌快步前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发展室主任 赵英:
我们应该看到合资企业的“自主心”
对于国有车企与民营车企孰强孰劣的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从目前来看,国有车企的整车技术和产品上具备一定的优势,由于国有车企长期以来与跨国企业的合资,国有企业从跨国车企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这是私有车企不能比拟的优势。
相比之下,民营车企由于机制灵活,所以发展迅速。但是国有车企担负的责任除了市场利润外,还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另外,近几年国有车企的自主研发水平已经日渐成熟,例如上汽荣威、北汽绅宝,还有最近重新回归的一汽红旗,都证明了中国合资车企在自主研发上一直在下功夫。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 陈光祖:
国营、民营不必分得太清楚
现在我们对于国外的看法十分看重,我认为他们将竞争对手主要放在民营企业的原因是不了解中国民营车企。中国民营车企发展时间不长,并且一直以来被外国同行所看轻。但是随着发展,这些企业已经开始跨出国门,和国外车企进行竞争,这使国外车企感到了压力。
相对来看,我国国有车企的发展一直以来以稳定为主。但是在自主品牌的研发中,这些国有车企也在发展之中。近几年,在与跨国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国有车企的机制改革、技术更新都已经大大改善。可以说,民营车企和国有车企都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成员,不必因为外界的一些看法可以将其分的过于清楚。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3-06-16 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 责编:王思
5月30日,中国欧盟商会及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于北京共同发布《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3》。
其中涉及到汽车领域中的内容显示,有将近70%的欧洲车企认为,未来中国的民营车企才是其主要的竞争对手。在接受采访时,欧盟商会负责人表示,随着中国民营车企的崛起,未来跨国车企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的利润会急剧下降。谈到中国国有车企的发展状况时,欧盟商会负责人坦言:“相比之下,合资车企目前仍是跨国车企的‘代工厂’。”
此言一出引发业界激烈争论。
崛起的民企
据了解,此次《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3》(以下简称《调查》)显示,汽车产业作为工业制造领域的代表,在市场准入和利润占比上都明显优于其他产业。
但是对于未来中国本土企业谁是最大竞争对手的调查中,令人意外的是,64%的欧洲车企选择私营车企,只有不到30%的欧洲企业选择了占据中国汽车市场相当大份额的国营企业作为竞争对手。
欧盟商会于2000年10月19日成立,是欧洲在中国的重要非政府性游说组织,其创始成员包括大众、戴姆勒等车企,主要目标之一,是为改善商业环境与中国政府部门建立建设性对话。
对于这种情况,《美国汽车新闻》中国区执行主编杨坚认为:“中国的民营车企虽然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由于自身机制的灵活性,而且民营企业的天性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放过利润丰厚的市场,所以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来判断,中国民营车企未来不可小觑。”
5月29日,“2013年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信息”显示,以长城和吉利引领的中国民营车企系数在内,甚至业绩已经超越大多数国有车企。同时查阅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2012年报,两家民营车企也都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长城汽车净利润大幅增长66%至约57亿元,产销规模已经进入中国车企前八强;吉利汽车净利润也增长了32%至约20亿元。
在专家看来,虽然和排在前列的大型合资企业利润仍有差距,但是中国民营车企崛起的速度令人惊讶。西南证券分析师刘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自主品牌整体产品及技术实力提升,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开始逐步被更多人认可。”刘峰还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自主品牌的进步较快,特别是企业产品、技术、品质、服务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使得自主品牌的品牌价值得以提升。“从去年多家自主品牌产品的销量即可看出来,其未来市场前景乐观”。
被忽视的“国企”
与民营车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有车企在外界看来显得有些“后劲不足”。欧盟商会一位负责人在现场向记者透露:“中国国有车企由于大多和跨国车企进行合资,虽然目前在中国市场占据的利润比例较大,但是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不突出,真正依靠的主要还是跨国车企引进的车型所带来的利润。”
有媒体指出,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分工中尚处于低端,自主品牌难以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仅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的利润中95%以上被合资企业挣走。
对于这一说法,某汽车分析师表示,这一数据并不准确:“作为中国进入WTO前的一项政策安排,外资车企来中国设立公司,在合资公司中占股不应超过50%,也就是说,合资车企中至少50%的利润归中方所有,再加上自主品牌产生的利润,我国汽车市场65%左右的利润归中方车企所有。”
同时多位专家也表示,在中央逐步重视汽车自主品牌研发的今天,不能忽视国有车企在自主品牌领域作出的努力。
记者了解到,在央企中,表现最为迅猛的当属东风汽车集团。2012年,东风汽车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51.5万辆,增幅高出行业20个百分点。其中,东风风神、东风裕隆“纳智捷”、东风日产“启辰”、东风本田“思铭”等自主品牌乘用车总计实现销售15万辆。
地方国有汽车集团中,上汽集团正稳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借助于荣威、MG品牌发力,上汽乘用车公司2012年共销售乘用车突破20万辆、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因此,上汽集团成为首个自主品牌乘用车平均价升至10万元以上的企业。
另外在采访中一位不愿具名的商务部官员指出,近几年合资车企在我国一直开展产能竞争,目前各大跨国车企在我国的产能扩张竞赛已经愈演愈烈。然而在投入上,除了技术和车型的引进,大量资金和土地由中方的国有车企承担。如果由跨国车企单独承担这笔费用,跨国车企在中国的扩张未必敢如此大的手笔。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 何光远:
汽车企业合资是鸦片
中国汽车的市场容量最大;各级政府对汽车业的关注也最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是拼命地招商引资。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连一个能够在世界上汽车方面有竞争力的汽车品牌都没有,多少年了!多少年了!我们汽车界很多人小日子过得很好,合资合资再合资,就是像吸鸦片一样吸了一口戒不掉了。
现在企业慢慢觉悟,注意搞自主品牌,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通过合资积累资金,通过合资掌握技术,通过合资培养人才,逐步开始注意搞自主。与此同时,国家也在考虑企业业绩时,重点考核如何支持自主品牌发展。如此一来,将有助于中国自主品牌快步前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发展室主任 赵英:
我们应该看到合资企业的“自主心”
对于国有车企与民营车企孰强孰劣的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从目前来看,国有车企的整车技术和产品上具备一定的优势,由于国有车企长期以来与跨国企业的合资,国有企业从跨国车企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这是私有车企不能比拟的优势。
相比之下,民营车企由于机制灵活,所以发展迅速。但是国有车企担负的责任除了市场利润外,还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另外,近几年国有车企的自主研发水平已经日渐成熟,例如上汽荣威、北汽绅宝,还有最近重新回归的一汽红旗,都证明了中国合资车企在自主研发上一直在下功夫。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 陈光祖:
国营、民营不必分得太清楚
现在我们对于国外的看法十分看重,我认为他们将竞争对手主要放在民营企业的原因是不了解中国民营车企。中国民营车企发展时间不长,并且一直以来被外国同行所看轻。但是随着发展,这些企业已经开始跨出国门,和国外车企进行竞争,这使国外车企感到了压力。
相对来看,我国国有车企的发展一直以来以稳定为主。但是在自主品牌的研发中,这些国有车企也在发展之中。近几年,在与跨国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国有车企的机制改革、技术更新都已经大大改善。可以说,民营车企和国有车企都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成员,不必因为外界的一些看法可以将其分的过于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