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陈恬:汽车智能化发展汽车照明系统更人性化

2015-10-19 08:32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田大鹏

  精彩语录:

  汽车经历了近130年的发展,一百多年来汽车照明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汽车照明技术的进步中,无疑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车光源和光源本身。未来V2V普及之后,完全可以用V2V和V2I的方式将道路上的信息传递给本车,然后我执行无眩目远光的时候,便可以很好地回避掉对方驾驶员眼睛的位置。

  10月14日-16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即墨市汽车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汽车智能化峰会”在青岛即墨举行,有来自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媒体的300余位业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论辩“汽车智能化变革”,本次峰会将有50余位演讲嘉宾,来聚焦“产业变革时代,汽车智能化的未来”“汽车走向智能移动终端的路径探索”“汽车E时代的一切可能”“汽车网联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汽车智能化技术纵览”等多个智能汽车相关高关注度话题,为行业、企业布局规划发展路线、优化产品布局等传递政策导向及发展方向。

  以下是海拉南京研发中心灯具事业部经理陈恬发言实录:

  汽车到明年已经经历了130年,一百年来随着汽车照明技术的进步,我们也经历了非常大的技术变革,在汽车照明技术的进步中,无疑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车光源和光源本身。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概一百年前,汽车还是用煤油作为照明的光源,二十到三十年前慢慢在市场上看到了利用惰性气体高压放电特征的氙气大灯,以及半导体发电的LED灯。由于LED灯更加节能、环保的特性成为了市场的新宠。从目前的市场态势来看,不论是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包括高配和低配,LED发展速度非常快。2014年在全球的市场而言,LED已经占到了3%,其中低配大概比高配稍微多一些。那么到2018年的时候,所占的市场份额将大大提高将近20%的比例。

  在欧洲、北美以及中国,LED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欧洲作为这项技术的引领者,德国汽车制造商作为先进科技的领军者推动着LED技术的发展。在北美,LED引入十年后将达到氙气引入二十年的市场份额。LED科技将在全球中长期内代替氙气技术。

  2010年由大众率先引入无眩目远光系统,现在已经在一系列氙气前灯和LED前灯上得到应用。我们知道,当后备厢装入比较重的行李的话,很明显后桥将会被压缩,近光灯的灯光分布厂将会抬高,当急刹车的时候,车辆会出现明显点头和抬头的现象,如何使灯光仍处于最核心的区域,这时候我们在大灯上装有四伏电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近光灯的前向视场是正负50度,拐直角弯的时候我们有很大的盲区,这个盲区的效应非常明显。为了补偿这个盲区,控制器尤其是BCM会渐进渐出打开这个角灯,为驾驶者提供弯道照明。再就是弯道随动转向。然后是AFS,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很难以比较高的速度开车,更多的情况下驾驶者要关注道路两边的信息,昨天徐董事长也讲到了目前中国的交通情况比较复杂,交通参与者尤其是非机动车参与者意识比较淡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AFS可以把我们的近光输出打得比较扁、比较宽,使得驾驶人员更好地看到路两边的情况。当车辆速度提高之后,驾驶员更需要关注前方的情况,这时候我们会提供直和平的这么一个光场。那么在雨雪天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因为雨水造成的镜面反射,我还有一种恶劣天气的光场。

  在中国开过夜路的人可能有直观的感受,对面开过来的车一旦打开了远光灯,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路上开远光灯的人员是为了多看到路面的情况而规避风险,对于他来说他很无奈,一方面我们的道路照明或者道路参与者会给他的车辆带来不必要的危险,另外他也知道远光灯是不礼貌的行为。那么海拉公司在途锐车上首先实现了无眩目远光,使得驾驶员开夜路的时候可以放心大胆地开远光,也不用担心你的远光会给其他驾驶人员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系统的基本构成。在中央区域,也就是我回避远光灯的区域,我切出来了一个黑暗的隧道,在这块我只有近光光场,所以不会影响到前方会车的驾驶员和前方跟车的驾驶员。在道路两侧的位置,在中国就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位置,这套系统是以摄象头为核心的。刚才介绍了各种光型,这边做了一个对法规的诠释,一共是六种光型。

  在我们主动灯光控制,尤其是LED引入之后,一种是以奔驰和宝马两种车型为特征的动态解决方案,核心是在大灯内部光有四伏电机,可以调整光型达到我的目标。随着我车辆的移动,两个车逐渐接近,我的隧道会逐渐打开,使得对方车一直处于我的黑暗隧道当中,会车之后,我的四伏电机会从最远端回到中间,然后再迎接下一辆车的会车过程。第二种是静态的解决方案。

  下面简短地过一个例子。这是一个典型的静态解决方案,近光和远光各50个腔体,是一个全LED大灯。

  总而言之,这个系统非常复杂,所带来的人工成本和耗时也非常大。我们需要增加相应的分辨率,就是举证的分辨率。

  这是一个远光的视场区。这是动态解决方案,我把电机拉向两个方向,基本上远光消失了,在城市里基本属于近光驾驶的状态。车辆的上方,包括一些标识牌,我们仍然是照明照不到的,下一步我们希望把汽车的位置汇集到就可以了,上面的标识牌、指示牌的话是我们下一步想做的方向。再下一步,其实需要回避的是驾驶员人眼的位置,在远光灯把这些位置回避掉就可以了,使得我的远光能达到最大的光效,这样就需要我LED的数量足够多,我们以一个基本的光场分布,我们对一些非敏感区域,用0.3×0.3作为一个像素点,只有最最敏感的0度位置用0.1×0.1,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象素降低到8300个,但是8300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这个数量背后体现的价格应该是非常高昂的。所以这就是这个技术现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从道路交通情况,尤其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需要屏蔽的目标又是多少,在技术可行性的背后,我们还要看生产制造的可控性怎么样,我们还要关注这个技术的可控性。

  这两天我们很多专家讲了,从我们辨识的角度来说,未来我们可能不仅仅用摄象头来辨识路上其他车辆的位置,如果V2V普及之后,我完全可以用V2V和V2I的方式将道路上的信息传递给本车,然后我执行无眩目远光的时候,我可以很好地回避掉对方驾驶员眼睛的位置。

  以上就是我的介绍,非常感谢大家!

责任编辑:田大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陈恬:汽车智能化发展汽车照明系统更人性化

2015-10-19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田大鹏

  精彩语录:

  汽车经历了近130年的发展,一百多年来汽车照明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汽车照明技术的进步中,无疑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车光源和光源本身。未来V2V普及之后,完全可以用V2V和V2I的方式将道路上的信息传递给本车,然后我执行无眩目远光的时候,便可以很好地回避掉对方驾驶员眼睛的位置。

  10月14日-16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即墨市汽车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汽车智能化峰会”在青岛即墨举行,有来自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媒体的300余位业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论辩“汽车智能化变革”,本次峰会将有50余位演讲嘉宾,来聚焦“产业变革时代,汽车智能化的未来”“汽车走向智能移动终端的路径探索”“汽车E时代的一切可能”“汽车网联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汽车智能化技术纵览”等多个智能汽车相关高关注度话题,为行业、企业布局规划发展路线、优化产品布局等传递政策导向及发展方向。

  以下是海拉南京研发中心灯具事业部经理陈恬发言实录:

  汽车到明年已经经历了130年,一百年来随着汽车照明技术的进步,我们也经历了非常大的技术变革,在汽车照明技术的进步中,无疑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车光源和光源本身。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概一百年前,汽车还是用煤油作为照明的光源,二十到三十年前慢慢在市场上看到了利用惰性气体高压放电特征的氙气大灯,以及半导体发电的LED灯。由于LED灯更加节能、环保的特性成为了市场的新宠。从目前的市场态势来看,不论是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包括高配和低配,LED发展速度非常快。2014年在全球的市场而言,LED已经占到了3%,其中低配大概比高配稍微多一些。那么到2018年的时候,所占的市场份额将大大提高将近20%的比例。

  在欧洲、北美以及中国,LED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欧洲作为这项技术的引领者,德国汽车制造商作为先进科技的领军者推动着LED技术的发展。在北美,LED引入十年后将达到氙气引入二十年的市场份额。LED科技将在全球中长期内代替氙气技术。

  2010年由大众率先引入无眩目远光系统,现在已经在一系列氙气前灯和LED前灯上得到应用。我们知道,当后备厢装入比较重的行李的话,很明显后桥将会被压缩,近光灯的灯光分布厂将会抬高,当急刹车的时候,车辆会出现明显点头和抬头的现象,如何使灯光仍处于最核心的区域,这时候我们在大灯上装有四伏电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近光灯的前向视场是正负50度,拐直角弯的时候我们有很大的盲区,这个盲区的效应非常明显。为了补偿这个盲区,控制器尤其是BCM会渐进渐出打开这个角灯,为驾驶者提供弯道照明。再就是弯道随动转向。然后是AFS,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很难以比较高的速度开车,更多的情况下驾驶者要关注道路两边的信息,昨天徐董事长也讲到了目前中国的交通情况比较复杂,交通参与者尤其是非机动车参与者意识比较淡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AFS可以把我们的近光输出打得比较扁、比较宽,使得驾驶人员更好地看到路两边的情况。当车辆速度提高之后,驾驶员更需要关注前方的情况,这时候我们会提供直和平的这么一个光场。那么在雨雪天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因为雨水造成的镜面反射,我还有一种恶劣天气的光场。

  在中国开过夜路的人可能有直观的感受,对面开过来的车一旦打开了远光灯,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路上开远光灯的人员是为了多看到路面的情况而规避风险,对于他来说他很无奈,一方面我们的道路照明或者道路参与者会给他的车辆带来不必要的危险,另外他也知道远光灯是不礼貌的行为。那么海拉公司在途锐车上首先实现了无眩目远光,使得驾驶员开夜路的时候可以放心大胆地开远光,也不用担心你的远光会给其他驾驶人员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系统的基本构成。在中央区域,也就是我回避远光灯的区域,我切出来了一个黑暗的隧道,在这块我只有近光光场,所以不会影响到前方会车的驾驶员和前方跟车的驾驶员。在道路两侧的位置,在中国就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位置,这套系统是以摄象头为核心的。刚才介绍了各种光型,这边做了一个对法规的诠释,一共是六种光型。

  在我们主动灯光控制,尤其是LED引入之后,一种是以奔驰和宝马两种车型为特征的动态解决方案,核心是在大灯内部光有四伏电机,可以调整光型达到我的目标。随着我车辆的移动,两个车逐渐接近,我的隧道会逐渐打开,使得对方车一直处于我的黑暗隧道当中,会车之后,我的四伏电机会从最远端回到中间,然后再迎接下一辆车的会车过程。第二种是静态的解决方案。

  下面简短地过一个例子。这是一个典型的静态解决方案,近光和远光各50个腔体,是一个全LED大灯。

  总而言之,这个系统非常复杂,所带来的人工成本和耗时也非常大。我们需要增加相应的分辨率,就是举证的分辨率。

  这是一个远光的视场区。这是动态解决方案,我把电机拉向两个方向,基本上远光消失了,在城市里基本属于近光驾驶的状态。车辆的上方,包括一些标识牌,我们仍然是照明照不到的,下一步我们希望把汽车的位置汇集到就可以了,上面的标识牌、指示牌的话是我们下一步想做的方向。再下一步,其实需要回避的是驾驶员人眼的位置,在远光灯把这些位置回避掉就可以了,使得我的远光能达到最大的光效,这样就需要我LED的数量足够多,我们以一个基本的光场分布,我们对一些非敏感区域,用0.3×0.3作为一个像素点,只有最最敏感的0度位置用0.1×0.1,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象素降低到8300个,但是8300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这个数量背后体现的价格应该是非常高昂的。所以这就是这个技术现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从道路交通情况,尤其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需要屏蔽的目标又是多少,在技术可行性的背后,我们还要看生产制造的可控性怎么样,我们还要关注这个技术的可控性。

  这两天我们很多专家讲了,从我们辨识的角度来说,未来我们可能不仅仅用摄象头来辨识路上其他车辆的位置,如果V2V普及之后,我完全可以用V2V和V2I的方式将道路上的信息传递给本车,然后我执行无眩目远光的时候,我可以很好地回避掉对方驾驶员眼睛的位置。

  以上就是我的介绍,非常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