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语录:
车联网进入的时间并不短,实际上2009年的时候,TSP的概念其实已经在国内已经有引入,智能连接和新技术一定会引导车联网的未来,车联网会改变什么?刚才也讲了,一个是彻底会改变,组织会改变,商业模式会改变。
10月14日-16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即墨市汽车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汽车智能化峰会”在青岛即墨举行,有来自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媒体的300余位业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论辩“汽车智能化变革”,本次峰会将有50余位演讲嘉宾,来聚焦“产业变革时代,汽车智能化的未来”“汽车走向智能移动终端的路径探索”“汽车E时代的一切可能”“汽车网联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汽车智能化技术纵览”等多个智能汽车相关高关注度话题,为行业、企业布局规划发展路线、优化产品布局等传递政策导向及发展方向。
以下是中移德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袁洪岗发言实录:
我分三部分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的感觉,第一部分是简单的回顾。事实上车联网进入的时间并不短,实际上2009年的时候,TSP的概念其实已经在国内已经有引入,从互联网技术来讲,已经很长的时间,我们想滴滴打车其实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已经改变了交通。国内的乘用车其实也根据车辆竞争,他也推出了一些自主品牌的,但整体感觉来看,包括到现在客户的接受度,对车联网还是有一些困难。比如说我新买一辆车,把这个功能取消,因为手机都能替代,虽然我是做车联网,我在想怎么把这个功能放到车上,而不仅仅是用手机。再一个是带动了另外一个领域,实际上咱们国家在“两核一卫”有很多强制性的标准,实际上也是物联网的概念,包括在山区做的项目,在车上放两个摄象头,一个是输脑袋,一个是输脚,也是两核一卫的要求,是在另外一个领域,商用车也推出了自主自己做的比较有特色的应用。实际上从去年、今年开始,我们觉得车联网这种市场相对来说进入了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百度巨头从他的角度切入服务市场以后,这个市场越来越热。包括乐视和百度还不完全一样的公司也开始切入这个市场。虽然2008、2009年之前,车联网的概念不是很大,但是真正的应用是在这两年发生,主要是原因中国市场大,实际上我们接触了很多的车企,包括欧洲,国内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利润率占比都会过40%,再加上中国的人和国外的人有所不同,对新技术拥抱的会快。实际上欧洲也在做这一块,但是我们相信中国的这些车联网的应用,因为最终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人的需求是需要实验的,没有规模,这个实验是很难实验的。你做任何一个应用都能拿到一个很大规模的来做测试,我们觉得这个市场可能产生在我们这里,而不见得是通过顶层设计或者技术先进,所以我在国外有这一块。
这就是参与者,我们觉得现在一种是传统的IT企业,比如说微软,像大部分车企的,他们主要是做基础平台和中间性,像谷歌、百度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从做互联网的角度来做车联网,另外一种像中国移动、德国电信等等,他们运营商因为车联网对网络的要求很多,另外经济价值也很多,在座的提供商量的服务,通讯服务很高,占比很高,是一个很大的成本,他们通过自己的优势进入车辆。另外一个产品的专门的服务商,他给大家提供专门的服务。我们觉得不同的角色,实际上拥有不同的技术和能力,谁最终在车联网服务里面作为主流,我现在也不太好说。
就我们这家公司,实际上我们是作为运营商想深入的进入这个领域,我们做的TSP平台的合作,来打造一个新的服务,车联网服务有几大块,有TSP的服务,有网络的连接,有终端的服务,这两家的合作,我们认为能更好的把大家优质的资源结合起来,为无论是车厂还是后服务,提供相对来说更简捷一点的服务。
第二部分我想谈一下挑战,刚才也说了,实际上车辆现在来看商业化程度比较低,什么意思呢?大家对他的使用频次是比较低的,苹果从推出智能手机到苹果4,到4S,用了大概两到三年的时间,车联网推出比他要早很多,实际上到现在并没有很多,对车上的车联网使用高频次的,就像手机这样的,即便手机是24消失在我们身边,车只有一个小时,但是这一个小时的频次也非常低,所以商用化,我们觉得车载前面很多专家也介绍了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
另外是标准,标准相对来说各家都非常的对车联网的理解和战略都不同,有自己做的,有希望第三方做的,也有合作的,实际上每一个平台的数据很小,因为车很小,比如说微信平台有好几亿的用户,可以做大数据和后续服务,我们也很难超过。保守来说很难超过十万,特别是国内的,他在接触人的数量少的情况下,后面所谓的展望实际上是无源之水,谈这个没有意义,因为他的网络效应还不够,太少了,所以我觉得标准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的因素。
另外产品化的程度不好,上午有一些专家讲的,车辆是一个慢周期,周期相对长,所以跟车绑在一起的都在制约在这个周期。车的周期制约,本来是快周期的,不断的更新的,但是车辆的迭代周期跟微信来讲变成了一套工程技术,很慢的更新整个车辆的产品,所以我们觉得也是面临着挑战。
另外最近半年来车辆的联网不断的被挑战,基本上所有大的车企,不论是国内、国外的都已经被攻破。因为车是高速运转的工具,一旦被攻破,我们觉得安全还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
如何应对呢?大家刚才讲的用户导向要快速创新,车联网第一要改变的我是一个传统软件模式,第二改变的跟车的更新结合在一起,还要回到他的本质,要用互联网的思维不断的捕捉用户的需求,用用户体验来推动他自己向市场发展。另外一个端到端的安全解决方案,我们觉得汽车行业不是很懂,但是我相信汽车本身上用的IT技术,无论是什么还是有差别的。一旦IT的黑客进入汽车以后,这个是轻而易举的,我觉得对一个IT的工程师只是不知道,一旦知道了,实际上太简单了。就像美国大片一样,一个黑客控制了一个核电厂,他控制你的车也很开怕的一个事情,他不是由你来开。
简单的讲一下未来,我们觉得车联网会改变什么?刚才也讲了,一个是彻底会改变,组织会改变,商业模式会改变。第一个首先我觉得车联网要解决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解决的人开车是为了什么?以前我们讲,我们拿电话,最早拿电话是打一个电话,还是说我要回家跟人家谈一个生意?现在电话已经不是这个功能,实际上打电话跟电话这个设备上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功能了,他变成了我可以去秀我的心情,我可以去做社区的影响,更大范围的人,我可以操作银行的账户,我也可以去做我的工作,我的电话已经不是电话了。车也是,我们觉得车要变革的是什么?是变革人用车的方式,刚才工具上讲的,我在下面也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讲无论是无人驾驶、无人共享、新能源交通和智能驱动,改变的是什么呢?改变的不是我们这个概念意义的车,我们现在概念意义的车是什么呢?对我们上班族来讲主要是从家里到单位,将来车可能不是,将来我从家里到单位,这段路程有可能在车上打了一圈麻将就到了或者我要补充一下我自己的知识去学习,或者我在车上,我可以到车上去刷牙、洗脸。这个时候车的意义变成了另外一个平台,我觉得是车联网之后是带来最终的变化,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也要宣传通讯运营商,因为我们是运营商,我们是4G和5G的到来一定会改变的,原来我们上网的时候,网络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原来我们固定电话线是SDN两条电话线,实际上在两条电话线上固定的互联网没有什么发展,只有出现了移动才出现了新的发展,我觉得4G也是,4G来了以后,无线网并不是很鸡肋的东西,5G来了更是如此,4G的反映的毫秒数还不够,这种提升下还不够。做了这种服务之后,基础设施会改变你服务的思维。
总的来说智能连接和新技术一定会引导车联网的未来,我们认为第一新能源车,我们觉得包括大众的柴油机,如果说我们假设德国车是最好的制造技术,美国的汽油、柴油也是最好的,内燃机已经是到了头,已经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自动驾驶和导航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我在车上打麻将,谁替我开车呢?另外无论是道路基础设施,车和车、车和人的交互,车辆的共享和车辆多媒体,这些发展一定会影响到智能互联的发展。只有走到这块的时候,我们才会讲车辆的整个联网会不会带来真正的所谓的大数据,所谓的基于数据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所谓基于数据的改变很多的模式,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才能这样说。
实际上我觉得智能互联以我的理解就像汽车有了一个大的,比如说道路的防碰撞,自动驾驶,200米之内,就像人一样是小脑控制,自然反映,谁走过来我闪开他,这些是车本身就要处理的,但同时车还有一个大的,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是不是换一条路,这是人的大脑在思索。车的前端发生了事故,需不需要换一条路?这才会真正的形成智能驾驶,我既能反馈紧急的任务,我也想是不是根据前台的情况,去问一问云端,其实就是问一下大脑,根据我的经验想想换一条路吧,我换一条路或者我改变一种驾驶方式等等,这种时候才能够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预览。
对人来讲,车不是用来驾驶的,车变成了一种平台,我们说我们绝大部分开车就是为了上班,我们现在有很多同事会买两辆车,这是最大的变化,以前没有,现在大家都会变,大家会把车变成一个日常的工具,而不简单的说这是我的性格,这是我的时尚,这是我的名片,这是我的爱好,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变化。上班族的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之后,驾驶的体验我觉得在互联当中应该有很大的变化,有可能宝马再好的差距还是个性、帅、牛、成功人士,但是宝马也有标准的,苹果的永远是两个型号,一样卖的很好。没有说苹果有上千个型号,我们说车这个时候开始对人也是这样的,他变成了基础的工具之后,整个驾驶完全就会变。
所谓的娱乐享受就是回答人活在这个世上的核心就是吃穿住行,如果你把这一块满足好,他其实并不在户在做什么。就像大家不在乎原来在网上用什么工具聊天是一样的,车将来一定会变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其实已经不能想它是一个交通工具,就像手机说以前它是一个打电话的工具,车会变,在车上的活动将来可能不见得是以驾驶为中心了,它可能会带来新的业态的变化,会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对我来讲,我只是投入一个行业的新兵,我愿意跟大家一起来探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5-10-16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田大鹏
精彩语录:
车联网进入的时间并不短,实际上2009年的时候,TSP的概念其实已经在国内已经有引入,智能连接和新技术一定会引导车联网的未来,车联网会改变什么?刚才也讲了,一个是彻底会改变,组织会改变,商业模式会改变。
10月14日-16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即墨市汽车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汽车智能化峰会”在青岛即墨举行,有来自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媒体的300余位业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论辩“汽车智能化变革”,本次峰会将有50余位演讲嘉宾,来聚焦“产业变革时代,汽车智能化的未来”“汽车走向智能移动终端的路径探索”“汽车E时代的一切可能”“汽车网联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汽车智能化技术纵览”等多个智能汽车相关高关注度话题,为行业、企业布局规划发展路线、优化产品布局等传递政策导向及发展方向。
以下是中移德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袁洪岗发言实录:
我分三部分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的感觉,第一部分是简单的回顾。事实上车联网进入的时间并不短,实际上2009年的时候,TSP的概念其实已经在国内已经有引入,从互联网技术来讲,已经很长的时间,我们想滴滴打车其实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已经改变了交通。国内的乘用车其实也根据车辆竞争,他也推出了一些自主品牌的,但整体感觉来看,包括到现在客户的接受度,对车联网还是有一些困难。比如说我新买一辆车,把这个功能取消,因为手机都能替代,虽然我是做车联网,我在想怎么把这个功能放到车上,而不仅仅是用手机。再一个是带动了另外一个领域,实际上咱们国家在“两核一卫”有很多强制性的标准,实际上也是物联网的概念,包括在山区做的项目,在车上放两个摄象头,一个是输脑袋,一个是输脚,也是两核一卫的要求,是在另外一个领域,商用车也推出了自主自己做的比较有特色的应用。实际上从去年、今年开始,我们觉得车联网这种市场相对来说进入了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百度巨头从他的角度切入服务市场以后,这个市场越来越热。包括乐视和百度还不完全一样的公司也开始切入这个市场。虽然2008、2009年之前,车联网的概念不是很大,但是真正的应用是在这两年发生,主要是原因中国市场大,实际上我们接触了很多的车企,包括欧洲,国内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利润率占比都会过40%,再加上中国的人和国外的人有所不同,对新技术拥抱的会快。实际上欧洲也在做这一块,但是我们相信中国的这些车联网的应用,因为最终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人的需求是需要实验的,没有规模,这个实验是很难实验的。你做任何一个应用都能拿到一个很大规模的来做测试,我们觉得这个市场可能产生在我们这里,而不见得是通过顶层设计或者技术先进,所以我在国外有这一块。
这就是参与者,我们觉得现在一种是传统的IT企业,比如说微软,像大部分车企的,他们主要是做基础平台和中间性,像谷歌、百度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从做互联网的角度来做车联网,另外一种像中国移动、德国电信等等,他们运营商因为车联网对网络的要求很多,另外经济价值也很多,在座的提供商量的服务,通讯服务很高,占比很高,是一个很大的成本,他们通过自己的优势进入车辆。另外一个产品的专门的服务商,他给大家提供专门的服务。我们觉得不同的角色,实际上拥有不同的技术和能力,谁最终在车联网服务里面作为主流,我现在也不太好说。
就我们这家公司,实际上我们是作为运营商想深入的进入这个领域,我们做的TSP平台的合作,来打造一个新的服务,车联网服务有几大块,有TSP的服务,有网络的连接,有终端的服务,这两家的合作,我们认为能更好的把大家优质的资源结合起来,为无论是车厂还是后服务,提供相对来说更简捷一点的服务。
第二部分我想谈一下挑战,刚才也说了,实际上车辆现在来看商业化程度比较低,什么意思呢?大家对他的使用频次是比较低的,苹果从推出智能手机到苹果4,到4S,用了大概两到三年的时间,车联网推出比他要早很多,实际上到现在并没有很多,对车上的车联网使用高频次的,就像手机这样的,即便手机是24消失在我们身边,车只有一个小时,但是这一个小时的频次也非常低,所以商用化,我们觉得车载前面很多专家也介绍了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
另外是标准,标准相对来说各家都非常的对车联网的理解和战略都不同,有自己做的,有希望第三方做的,也有合作的,实际上每一个平台的数据很小,因为车很小,比如说微信平台有好几亿的用户,可以做大数据和后续服务,我们也很难超过。保守来说很难超过十万,特别是国内的,他在接触人的数量少的情况下,后面所谓的展望实际上是无源之水,谈这个没有意义,因为他的网络效应还不够,太少了,所以我觉得标准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的因素。
另外产品化的程度不好,上午有一些专家讲的,车辆是一个慢周期,周期相对长,所以跟车绑在一起的都在制约在这个周期。车的周期制约,本来是快周期的,不断的更新的,但是车辆的迭代周期跟微信来讲变成了一套工程技术,很慢的更新整个车辆的产品,所以我们觉得也是面临着挑战。
另外最近半年来车辆的联网不断的被挑战,基本上所有大的车企,不论是国内、国外的都已经被攻破。因为车是高速运转的工具,一旦被攻破,我们觉得安全还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
如何应对呢?大家刚才讲的用户导向要快速创新,车联网第一要改变的我是一个传统软件模式,第二改变的跟车的更新结合在一起,还要回到他的本质,要用互联网的思维不断的捕捉用户的需求,用用户体验来推动他自己向市场发展。另外一个端到端的安全解决方案,我们觉得汽车行业不是很懂,但是我相信汽车本身上用的IT技术,无论是什么还是有差别的。一旦IT的黑客进入汽车以后,这个是轻而易举的,我觉得对一个IT的工程师只是不知道,一旦知道了,实际上太简单了。就像美国大片一样,一个黑客控制了一个核电厂,他控制你的车也很开怕的一个事情,他不是由你来开。
简单的讲一下未来,我们觉得车联网会改变什么?刚才也讲了,一个是彻底会改变,组织会改变,商业模式会改变。第一个首先我觉得车联网要解决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解决的人开车是为了什么?以前我们讲,我们拿电话,最早拿电话是打一个电话,还是说我要回家跟人家谈一个生意?现在电话已经不是这个功能,实际上打电话跟电话这个设备上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功能了,他变成了我可以去秀我的心情,我可以去做社区的影响,更大范围的人,我可以操作银行的账户,我也可以去做我的工作,我的电话已经不是电话了。车也是,我们觉得车要变革的是什么?是变革人用车的方式,刚才工具上讲的,我在下面也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讲无论是无人驾驶、无人共享、新能源交通和智能驱动,改变的是什么呢?改变的不是我们这个概念意义的车,我们现在概念意义的车是什么呢?对我们上班族来讲主要是从家里到单位,将来车可能不是,将来我从家里到单位,这段路程有可能在车上打了一圈麻将就到了或者我要补充一下我自己的知识去学习,或者我在车上,我可以到车上去刷牙、洗脸。这个时候车的意义变成了另外一个平台,我觉得是车联网之后是带来最终的变化,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也要宣传通讯运营商,因为我们是运营商,我们是4G和5G的到来一定会改变的,原来我们上网的时候,网络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原来我们固定电话线是SDN两条电话线,实际上在两条电话线上固定的互联网没有什么发展,只有出现了移动才出现了新的发展,我觉得4G也是,4G来了以后,无线网并不是很鸡肋的东西,5G来了更是如此,4G的反映的毫秒数还不够,这种提升下还不够。做了这种服务之后,基础设施会改变你服务的思维。
总的来说智能连接和新技术一定会引导车联网的未来,我们认为第一新能源车,我们觉得包括大众的柴油机,如果说我们假设德国车是最好的制造技术,美国的汽油、柴油也是最好的,内燃机已经是到了头,已经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自动驾驶和导航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我在车上打麻将,谁替我开车呢?另外无论是道路基础设施,车和车、车和人的交互,车辆的共享和车辆多媒体,这些发展一定会影响到智能互联的发展。只有走到这块的时候,我们才会讲车辆的整个联网会不会带来真正的所谓的大数据,所谓的基于数据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所谓基于数据的改变很多的模式,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才能这样说。
实际上我觉得智能互联以我的理解就像汽车有了一个大的,比如说道路的防碰撞,自动驾驶,200米之内,就像人一样是小脑控制,自然反映,谁走过来我闪开他,这些是车本身就要处理的,但同时车还有一个大的,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是不是换一条路,这是人的大脑在思索。车的前端发生了事故,需不需要换一条路?这才会真正的形成智能驾驶,我既能反馈紧急的任务,我也想是不是根据前台的情况,去问一问云端,其实就是问一下大脑,根据我的经验想想换一条路吧,我换一条路或者我改变一种驾驶方式等等,这种时候才能够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预览。
对人来讲,车不是用来驾驶的,车变成了一种平台,我们说我们绝大部分开车就是为了上班,我们现在有很多同事会买两辆车,这是最大的变化,以前没有,现在大家都会变,大家会把车变成一个日常的工具,而不简单的说这是我的性格,这是我的时尚,这是我的名片,这是我的爱好,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变化。上班族的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之后,驾驶的体验我觉得在互联当中应该有很大的变化,有可能宝马再好的差距还是个性、帅、牛、成功人士,但是宝马也有标准的,苹果的永远是两个型号,一样卖的很好。没有说苹果有上千个型号,我们说车这个时候开始对人也是这样的,他变成了基础的工具之后,整个驾驶完全就会变。
所谓的娱乐享受就是回答人活在这个世上的核心就是吃穿住行,如果你把这一块满足好,他其实并不在户在做什么。就像大家不在乎原来在网上用什么工具聊天是一样的,车将来一定会变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其实已经不能想它是一个交通工具,就像手机说以前它是一个打电话的工具,车会变,在车上的活动将来可能不见得是以驾驶为中心了,它可能会带来新的业态的变化,会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对我来讲,我只是投入一个行业的新兵,我愿意跟大家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