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又一起出租车打砸专车事件在郑州发生,从群众拍摄的现场照片看到,一辆黑色的上海大众牌专车被围堵,后挡风玻璃已然被出租车司机全部砸碎。这是自今年以来各地发生十余起出租车司机联合抵制专车的一次正面冲突。而经郑州当地警方初步调查,打砸事件系出租车司机对滴滴专车抢占其市场不满所致。
与此同时,“滴滴们”在专车领域的动作不减反增。滴滴5月新上线的“滴滴快车”投入10亿元请全国人民打专车,抢占市场的策略与两年前滴滴抢占出租车叫车平台如出一辙。易到等推出“免费搭车”顺风车项目,每日都有顺利免单的乘客……
专车之风依然吹起,这股风能否吹动出租车行业改革?
抢了生意?
5月27日下午4点左右,在郑州大学路、长江路交叉口,一辆滴滴专车被百名出租车司机围堵,专车遭砸。现场一位参与者在百度“郑州吧”贴吧中还原现场情况中提到:“当时是堵截了一辆黑色东风雪铁龙滴滴专车司机(司机正在接客人),的士司机们只是报警通知郑州客运管理处的相关人员来处理,后管理处稽查人员到场后,距离事发地点不远处又来了一辆黑色帕萨特接客人,遭的士司机们围堵要求接受处理时,该专车司机强行倒车准备逃跑,导致围堵的司机中有人受伤才引起了打砸专车过激行为。”
“表面看是专车与的士在抢生意,事实上背后是供需之间不平衡导致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
汽车商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郑州市出租车市场情况不容乐观。据大河网2012年发布的一份资料显示,郑州20年只增加了一辆出租车。并且该数据得到了当时郑州市交通委副主任曹培林确认:1994年郑州出租车数量10607辆,2012通过郑州市出租车行业首届“文明的士之星”评选活动奖励增加了1辆出租车,数量变为10608辆。
此后三年,虽然在郑州市政府公布的《畅通郑州白皮书(2012-2014)》中明确表示以“以奖代增”的方式每年新增出租车300辆,但实际在2013年的第二届“文明的士之星”评选活动中仅奖励了31辆出租车。
32辆,这是郑州出租车20年来总计增量情况。按照国家对城市出租车指导性标准,大城市每万人不宜少于20辆。以目前公开数据显示的郑州人口800余万,郑州每万人则为14辆,出租车明显不够用。一边是增量不到位,一边是群众反映打车难。公开数据显示,郑州当地近九成网友认为打车太难,其原因有司机挑活、拒载以及绕路等。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使在出租车市场供需关系失衡的情况下,郑州出租车司机的收入20年来并未有明显增长。“自己1994年在郑州开‘面的’时,收入就能维持在每月4000元左右,如今20多年过去了,收入依旧是每月4000元左右。”郑州出租车司机王师傅称,“现在很多正规出租车的生意被‘黑车’和摩的抢了,出租车司机利润被压缩不少,出租车行业会越发艰难。”
专车“红包”战役
就在各地出现抵制专车的同时,这些专车公司也在用“红包”对出租车市场进行“狂轰乱炸”。
5月中旬,滴滴在全国8个城市率先铺开了“快车”的业务,价格更是降到了出租车相同路程收费的近一半。并且每周一用滴滴打快车有两次15元以内的免单机会,即15元以内的乘车费用滴滴买单。
滴滴官方称,持续四周的活动总投入将达10亿元。据了解,滴滴快车属于公益性搭车服务,乘客的所有付费都归车主所有,软件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此外早晚高峰期间,除了应得的车费之外,车主还能获得一定的奖励。
5月25日,“免费坐快车”活动的第一天,数据显示滴滴总订单达到了215万单,超过了之前全国所有专车服务商的总订单量。6月1日,周一,记者的朋友圈里不乏有免费打滴滴的晒单内容,甚至有朋友调侃其搭乘的滴滴快车车主是其同住小区开奥迪A6的“土豪”。
目前专车产品也是“五花八门”,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一类以Uber、一号专车等为代表的B2C系统,可以做到一键来车,无需预约,用户等待时间短,司机不能挑活;一类是以嘀嗒拼车、天天用车、51用车等代表的C2C系统,需要预约,追求的是顺风车的社会效益,分摊油费,但由于不是专职,车主接单效率不高。
据悉,拼车产品51用车、天天用车已于4月中旬左右先后获得百度等机构融资,嘀嗒拼车也于5月6日宣布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不差钱的“专车”产品在补贴上也是毫不手软。
专车司机们多重获利,出租车司机却倒尽苦水“一分钱都不补贴”。据不少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反映,目前滴滴打车软件平台的“出租车”业务里,乘客用滴滴平台不再对出租车司机进行补贴了。
“消费者习惯养成了就把我们出租车司机抛弃了,自己搞专车、快车明显就是在打击出租车嘛。”北京出租车司机马师傅表示,“北京的出租车一共就6万多辆,现在滴滴专车、易到等再加上拼车的私家车数量都有10万辆了,能不影响出租车吗!”
革自己的命
“滴滴专车确实比出租车还便宜,也少见拒载、绕路现象。服务又好价格又便宜我凭啥不坐。”一位经常打滴滴专车的消费者王女士告诉汽车商报记者。
在消费者看来,专车价格战将出行成本进一步拉低优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接受汽车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车价格战打得越厉害,老百姓越受益,“滴滴们”就越受市场欢迎。
叶青分析认为,目前专车市场存在三角关系,分别是老百姓、专车平台、出租公司。以往出租公司一直处在“坐收渔利”的安稳角色,现在“互联网+出租车”后,相关部门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去迎战,同时也很难拿出自我改革的方案。
6月1日,上海市交通委、四大出租车企业代表和滴滴快的联合建设的上海出租车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这是第三方打车软件第一次正式与官方合作。
据了解,此次合作,上海市交通委打算部分放开市场,滴滴快的打车平台打算部分共享数据。双方从出租车业务合作起步,专车业务或将会紧随其后。此前上海交通委等主管部门已对专车持鼓励与支持态度,认为相比传统出租车,约租车能够满足乘客更加个性化的需求。目前滴滴快的还与上海监管部门在探讨专车合法化运营机制。
而在上海之前,有义乌、武汉等地已对约租车类的网络专车显示出开放态度。“上海政府参与到专车软件的监管释放了一个良好的信号,但司机的资格认证仍然需要把控。”叶青称。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接受汽车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此举与市场期待的“合法正规化”呼应,但“收编”并不能动摇到出租车体制的垄断根本,不过主管部门对专车持开放的态度,说明互联网专车倒逼出租车改革已经有了开头。
而上海模式是否适合在全国进行推广,叶青认为条件还不成熟。不成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还有一大部分需要交“份子钱”的出租司机们的利益受到专车冲击后无法实现利益平衡。
叶青建议出租车改革分为三块去“开刀”,第一块是降低出租车的比重,第二块是提升规范约租车比重,第三块是按照国际惯例解决顺风车资源最大化调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周珂在接受汽车商报记者采访时教授称,有关政策完全可以在上下班高峰期或在人流量大的机场等出租车资源比较紧张的地方鼓励拼车,有效地进行资源利用。
“市场需求大,专车发展很快,但我希望它可以动作慢一点,让有关部门跟上管理的脚步和思路。”叶青对汽车商报记者说道。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5-06-04 出处:陶梦兰 [原创] 责编:田大鹏
5月27日,又一起出租车打砸专车事件在郑州发生,从群众拍摄的现场照片看到,一辆黑色的上海大众牌专车被围堵,后挡风玻璃已然被出租车司机全部砸碎。这是自今年以来各地发生十余起出租车司机联合抵制专车的一次正面冲突。而经郑州当地警方初步调查,打砸事件系出租车司机对滴滴专车抢占其市场不满所致。
与此同时,“滴滴们”在专车领域的动作不减反增。滴滴5月新上线的“滴滴快车”投入10亿元请全国人民打专车,抢占市场的策略与两年前滴滴抢占出租车叫车平台如出一辙。易到等推出“免费搭车”顺风车项目,每日都有顺利免单的乘客……
专车之风依然吹起,这股风能否吹动出租车行业改革?
抢了生意?
5月27日下午4点左右,在郑州大学路、长江路交叉口,一辆滴滴专车被百名出租车司机围堵,专车遭砸。现场一位参与者在百度“郑州吧”贴吧中还原现场情况中提到:“当时是堵截了一辆黑色东风雪铁龙滴滴专车司机(司机正在接客人),的士司机们只是报警通知郑州客运管理处的相关人员来处理,后管理处稽查人员到场后,距离事发地点不远处又来了一辆黑色帕萨特接客人,遭的士司机们围堵要求接受处理时,该专车司机强行倒车准备逃跑,导致围堵的司机中有人受伤才引起了打砸专车过激行为。”
“表面看是专车与的士在抢生意,事实上背后是供需之间不平衡导致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
汽车商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郑州市出租车市场情况不容乐观。据大河网2012年发布的一份资料显示,郑州20年只增加了一辆出租车。并且该数据得到了当时郑州市交通委副主任曹培林确认:1994年郑州出租车数量10607辆,2012通过郑州市出租车行业首届“文明的士之星”评选活动奖励增加了1辆出租车,数量变为10608辆。
此后三年,虽然在郑州市政府公布的《畅通郑州白皮书(2012-2014)》中明确表示以“以奖代增”的方式每年新增出租车300辆,但实际在2013年的第二届“文明的士之星”评选活动中仅奖励了31辆出租车。
32辆,这是郑州出租车20年来总计增量情况。按照国家对城市出租车指导性标准,大城市每万人不宜少于20辆。以目前公开数据显示的郑州人口800余万,郑州每万人则为14辆,出租车明显不够用。一边是增量不到位,一边是群众反映打车难。公开数据显示,郑州当地近九成网友认为打车太难,其原因有司机挑活、拒载以及绕路等。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使在出租车市场供需关系失衡的情况下,郑州出租车司机的收入20年来并未有明显增长。“自己1994年在郑州开‘面的’时,收入就能维持在每月4000元左右,如今20多年过去了,收入依旧是每月4000元左右。”郑州出租车司机王师傅称,“现在很多正规出租车的生意被‘黑车’和摩的抢了,出租车司机利润被压缩不少,出租车行业会越发艰难。”
专车“红包”战役
就在各地出现抵制专车的同时,这些专车公司也在用“红包”对出租车市场进行“狂轰乱炸”。
5月中旬,滴滴在全国8个城市率先铺开了“快车”的业务,价格更是降到了出租车相同路程收费的近一半。并且每周一用滴滴打快车有两次15元以内的免单机会,即15元以内的乘车费用滴滴买单。
滴滴官方称,持续四周的活动总投入将达10亿元。据了解,滴滴快车属于公益性搭车服务,乘客的所有付费都归车主所有,软件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此外早晚高峰期间,除了应得的车费之外,车主还能获得一定的奖励。
5月25日,“免费坐快车”活动的第一天,数据显示滴滴总订单达到了215万单,超过了之前全国所有专车服务商的总订单量。6月1日,周一,记者的朋友圈里不乏有免费打滴滴的晒单内容,甚至有朋友调侃其搭乘的滴滴快车车主是其同住小区开奥迪A6的“土豪”。
目前专车产品也是“五花八门”,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一类以Uber、一号专车等为代表的B2C系统,可以做到一键来车,无需预约,用户等待时间短,司机不能挑活;一类是以嘀嗒拼车、天天用车、51用车等代表的C2C系统,需要预约,追求的是顺风车的社会效益,分摊油费,但由于不是专职,车主接单效率不高。
据悉,拼车产品51用车、天天用车已于4月中旬左右先后获得百度等机构融资,嘀嗒拼车也于5月6日宣布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不差钱的“专车”产品在补贴上也是毫不手软。
专车司机们多重获利,出租车司机却倒尽苦水“一分钱都不补贴”。据不少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反映,目前滴滴打车软件平台的“出租车”业务里,乘客用滴滴平台不再对出租车司机进行补贴了。
“消费者习惯养成了就把我们出租车司机抛弃了,自己搞专车、快车明显就是在打击出租车嘛。”北京出租车司机马师傅表示,“北京的出租车一共就6万多辆,现在滴滴专车、易到等再加上拼车的私家车数量都有10万辆了,能不影响出租车吗!”
革自己的命
“滴滴专车确实比出租车还便宜,也少见拒载、绕路现象。服务又好价格又便宜我凭啥不坐。”一位经常打滴滴专车的消费者王女士告诉汽车商报记者。
在消费者看来,专车价格战将出行成本进一步拉低优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接受汽车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车价格战打得越厉害,老百姓越受益,“滴滴们”就越受市场欢迎。
叶青分析认为,目前专车市场存在三角关系,分别是老百姓、专车平台、出租公司。以往出租公司一直处在“坐收渔利”的安稳角色,现在“互联网+出租车”后,相关部门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去迎战,同时也很难拿出自我改革的方案。
6月1日,上海市交通委、四大出租车企业代表和滴滴快的联合建设的上海出租车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这是第三方打车软件第一次正式与官方合作。
据了解,此次合作,上海市交通委打算部分放开市场,滴滴快的打车平台打算部分共享数据。双方从出租车业务合作起步,专车业务或将会紧随其后。此前上海交通委等主管部门已对专车持鼓励与支持态度,认为相比传统出租车,约租车能够满足乘客更加个性化的需求。目前滴滴快的还与上海监管部门在探讨专车合法化运营机制。
而在上海之前,有义乌、武汉等地已对约租车类的网络专车显示出开放态度。“上海政府参与到专车软件的监管释放了一个良好的信号,但司机的资格认证仍然需要把控。”叶青称。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接受汽车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此举与市场期待的“合法正规化”呼应,但“收编”并不能动摇到出租车体制的垄断根本,不过主管部门对专车持开放的态度,说明互联网专车倒逼出租车改革已经有了开头。
而上海模式是否适合在全国进行推广,叶青认为条件还不成熟。不成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还有一大部分需要交“份子钱”的出租司机们的利益受到专车冲击后无法实现利益平衡。
叶青建议出租车改革分为三块去“开刀”,第一块是降低出租车的比重,第二块是提升规范约租车比重,第三块是按照国际惯例解决顺风车资源最大化调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周珂在接受汽车商报记者采访时教授称,有关政策完全可以在上下班高峰期或在人流量大的机场等出租车资源比较紧张的地方鼓励拼车,有效地进行资源利用。
“市场需求大,专车发展很快,但我希望它可以动作慢一点,让有关部门跟上管理的脚步和思路。”叶青对汽车商报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