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财政部预算司公布了“中央本级2013年‘三公’预算安排情况”。 相比往年,此次中央“三公”预算公布时间提前了将近2个月。
然而,公务车费用虽然同比减少0.33亿元,但43.99亿元的预算总额占比超过“三公”经费的55.2%,使人感觉公务车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些单位公车预算费用的比例甚至超过了80%以上。不仅如此,相比上年近15亿的费用压缩,2013年预算仅比2012年减少不足1亿元。
人们不仅提出疑问,政府三公预算的总额是如何核算的;在公务车改革、减负呼声渐高的情况下,为什么公务车费用却难以下降;从2010年开始公布的三公预算数据为什么一年比一年“模糊”?
减幅放缓
采访中,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今年是中央三公预算全面对外公布的第四年,三公预算虽然从2011年开始以制度的形式延续下来,但一些细节没有得以传承。
2011年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1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向社会统一公开。当年7月29日,按照国务院的部署,2011年6月底,98个中央部门须公布“三公经费”,并对未公布三公的部门进行通报。
记者发现,2010~2012年部门预算中,各部门均按照零增长原则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进行了严格审核和控制。其中,2011年按照国务院要求,又按2%的比例进一步压缩了相关部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中央级“三公”预算较2011年总额减少了将近15亿元,仅公务车费用一项的开支就减少了14.7亿元。
“2012年公务车费用下降的根本原因有两个”,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11年三公的第一次公布,使多个部门认识到应该削减三公开支,相比另外两项开支,公务车费用预算可以通过减少购置车辆等行为来降低;另外,在当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公务车改革政策,对于中央各单位的公务车购置审批愈发严格,最终使得当年的三公预算大幅下降。
既然前两年能减,为何今年缩减公车的步伐又放慢下来?公务车购置审批流程又是如何进行的?
有程序缺制约
记者了解到,我国公务车采购首先要上报财政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政府采购中心进行再次审批,而审批的标准则主要依据公务车采购目录。
目前我国公务车采购标准包括:自主品牌采购比例不低于50%;正部级官员用车标准不高于3.5升排量、人民币45万元;副部级官员不高于3.0升、35万元;普通公务用车最高标准是1.8升、18万元。
5月7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中央一级的公务车购置事项主要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记者从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官网获悉,2013年,该局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3215.44万元,主要用于中央国家机关78个部门的公务用车配备、更新支出。
除此之外,各部门下属单位的公务车购置审批由其财务部门进行审核。以中央纪委监察部为例,2012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向新疆基层纪委部门配置公务用车,就是由中纪委下属财务部门进行核算,并上报财政部进行预算审批。通过审核后,中纪委下属的采购部门才能按照我国公务车采购目录进行招标购置车辆。
业内人士指出,从表面看,财政机关担负了多重角色:既是具体采购项目预算审批部门,又是采购文件、采购方式、采购程序等方面的行政许可机关;既是财政资金的拨付部门,又是政府合同的备案机关;既是政府采购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机关,更是对政府采购争议进行居中裁决的准司法机关。但是,具体到某个机关、部门真实需要多少车还是部门自己定,也就是说预算尽管有审批流程、有公开机制但从出发点上却没有强有力的第三方制约。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三公经费”公布之后,之所以有声音质疑一些部门报告内容模糊、 “原地踏步”,其根本原因就是作为经费财务审核部门,财政部并不掌握具体机关、部门提出采购需求的合理性,该增还是改减依然是各部门的“内部事务”。
愈发模糊
“对于公务车预算所占三公总额比例上升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更新换代的车辆比较多。相比之前几年的三公预算,此次公布的预算最大的缺憾是没有说明预算细节。”长期关注公务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记者表示,“在今年的三公预算中,很多部门的公务车费用占到了三公开支的70%以上,但是对于这笔开支并没有详细说明,相比之下,审计署对于公务车开支增长的说明情况,就是对三公预算的一次很好示范。”
审计署官网显示,2013年审计总局三公预算为2678.06万元,其中公务车费用是1205.06万元,相比去年,公务车费用增加了175万元左右。对此,审计署对外说明,公车费用增加的原因是由于一些车辆已到报废期限,通过审批2013年将购置8辆公务用车。
记者查阅过往资料发现,2012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要求“中央部门须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但从2013年中央各部门“三公”预算情况看,一些部门并没有按照这项规定对外说明三公预算。
在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当中,审计署、商务部、国家机关事物管理局等五个部门的信息最为翔实。除了基本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决算表、分项说明外,还给出了支出决算与支出分级决算饼状图,以及公务车辆平均购置、运行支出等未强制要求列明的数据。对于2013年公务用车费用预算高于2012年执行预算的原因,也在报告中作出说明。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家民族委员会、海关总署等多个部门对其三公预算并没有给出明确说明。同时在一些部门的预算报告中,用了大篇幅历数当年管理工作的成果,而涉及“三公经费”公开的部分只有两页,其中表格占一整页,实际数据仅一行。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对外表示,“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读。
“正因为数据模糊且不够细化,使得预算缺乏约束。政府应该继续控制公务车数量,在必须更新车辆时,也应做到对外充分说明。”叶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除了进一步细化预算,还要真正做到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让老百姓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