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互联网汽车仅仅是放大的手机?

2015-05-07 08:28出处:陶梦兰 [原创]责编:黄河

  4月22日,上海车展零部件展馆5.2馆人潮涌动,诸多观众围观着一辆丰田埃尔法MPV。“这个屏幕得有多大啊?”身旁的观众指着中控台一整块曲面的屏幕向工作人员问道。

  放眼看去,埃尔法车内被各类屏幕围绕,不仅中控台,就连档位以及座椅空间也用大屏取而代之,车内很难找到机械化的按键或按钮。

  寰球汽车传媒记者得知,这是一辆由松下改装过的MPV,里面加入了大量的互联网因素。事实上,就在刚刚过去的上海车展上,互联网已经开始全面渗透汽车行业。

  “在我看来,现在的互联网汽车就是一部放大了的手机。”在松下展台,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事业开发部部长卢睿接受寰球汽车记者采访时表示。

  放大的手机?

  数据显示,人们在手机移动客户端所花费的时间已经远超PC电脑端。

  很多见过特斯拉的人,对其中控台上的平板电脑印象深刻。而在刚刚过去的上海车展上,很多汽车作为新的移动终端,让手机上的这些功能转移到了车上。比如,博泰的Project N概念车驾驶舱内在Relax模式下,车主可以半躺在驾驶位上,在液晶屏上看一部电影。

  另一个“互联网汽车”表现特征在车载娱乐系统上,如北汽与乐视合作推出互联网智能电动车展示的重点是智能交互系统,车内的大屏不再是单纯的行车信息,而是承载大量互联网数据交互功能,配合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云端获得娱乐、资讯、体育、财经等内容充实车上生活;北汽绅宝D80中控台采用了特斯拉式的大屏,后台乘客还可享受具有安卓系统的独立屏,实现车上娱乐、办公等互联功能;BMW展示了全新的车载在线商店(ConnectedDrive Store)服务,这套类似于智能手机应用商店的车载系统可为驾驶者提供智能应用程序下载、在线预约服务、紧急救援服务等。

  仅仅为了娱乐?

  由此来看,现在所谓的互联网汽车已然成为大屏手机的“附体”。但在不少人看来,互联网企业和汽车企业对“互联网汽车”这个词的解读是不一样的。

  互联网企业更加关注互联网汽车作为移动端的互联智能生活,如上海车展期间,俞永福首次以高德集团总裁、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妈妈”总裁的身份做了《互联网+汽车》的主题演讲,抛出了阿里巴巴对汽车产业链的布局——打造汽车电商体系、车联网应用体系、互联网汽车产品。

  显然,传统汽车企业的互联网化不局限于此。如沃尔沃此前在互联网汽车领域除了与苹果等全球科技大佬合作车载娱乐系统外,更及时跟进了智能驾驶相关测试,甚至其无人驾驶的测试首次来到中国便选择了北京西五环,其目的是制造“零排放”、“零伤亡”。

  设想一下,在车多人多的北京城区要做到无人驾驶,必然将车与车、车与人以及车与物体之间进行了互联,这样的互联相比于仅是车内互联对于传统汽车企业提高出行效果、减少交通事故的进步意义更大。

  下一步如何发展

  眼下“放大的手机”成为人们对互联网汽车的第一步认识,但接下来会如何发展?

  就在不久前,本报记者曾亲自赴美国体验了奔驰F 015无人驾驶汽车,它将汽车、乘客以及外界环境通过网络科技智慧地联系在一起,用分布在仪表板、后排和侧面饰板的屏幕,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将车内打造成数码世界。

  此外,雷诺-日产、通用等企业均提出了无人驾驶汽车规划,大多集中在2020年前后推出量产车型,雷诺-日产联盟CEO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甚至表示,2016年日产首款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日本开始销售。这或是第一个实现无人驾驶汽车量产车的汽车企业。

  但包括戈恩在内的跨国汽车企业掌门人普遍“悲观”的是,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将在其发布之后很久才能被允许使用,因为有诸多监管、法律、伦理以及安全问题需要首先解决。

责任编辑:黄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互联网汽车仅仅是放大的手机?

2015-05-07 出处:陶梦兰 [原创] 责编:黄河

  4月22日,上海车展零部件展馆5.2馆人潮涌动,诸多观众围观着一辆丰田埃尔法MPV。“这个屏幕得有多大啊?”身旁的观众指着中控台一整块曲面的屏幕向工作人员问道。

  放眼看去,埃尔法车内被各类屏幕围绕,不仅中控台,就连档位以及座椅空间也用大屏取而代之,车内很难找到机械化的按键或按钮。

  寰球汽车传媒记者得知,这是一辆由松下改装过的MPV,里面加入了大量的互联网因素。事实上,就在刚刚过去的上海车展上,互联网已经开始全面渗透汽车行业。

  “在我看来,现在的互联网汽车就是一部放大了的手机。”在松下展台,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事业开发部部长卢睿接受寰球汽车记者采访时表示。

  放大的手机?

  数据显示,人们在手机移动客户端所花费的时间已经远超PC电脑端。

  很多见过特斯拉的人,对其中控台上的平板电脑印象深刻。而在刚刚过去的上海车展上,很多汽车作为新的移动终端,让手机上的这些功能转移到了车上。比如,博泰的Project N概念车驾驶舱内在Relax模式下,车主可以半躺在驾驶位上,在液晶屏上看一部电影。

  另一个“互联网汽车”表现特征在车载娱乐系统上,如北汽与乐视合作推出互联网智能电动车展示的重点是智能交互系统,车内的大屏不再是单纯的行车信息,而是承载大量互联网数据交互功能,配合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云端获得娱乐、资讯、体育、财经等内容充实车上生活;北汽绅宝D80中控台采用了特斯拉式的大屏,后台乘客还可享受具有安卓系统的独立屏,实现车上娱乐、办公等互联功能;BMW展示了全新的车载在线商店(ConnectedDrive Store)服务,这套类似于智能手机应用商店的车载系统可为驾驶者提供智能应用程序下载、在线预约服务、紧急救援服务等。

  仅仅为了娱乐?

  由此来看,现在所谓的互联网汽车已然成为大屏手机的“附体”。但在不少人看来,互联网企业和汽车企业对“互联网汽车”这个词的解读是不一样的。

  互联网企业更加关注互联网汽车作为移动端的互联智能生活,如上海车展期间,俞永福首次以高德集团总裁、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妈妈”总裁的身份做了《互联网+汽车》的主题演讲,抛出了阿里巴巴对汽车产业链的布局——打造汽车电商体系、车联网应用体系、互联网汽车产品。

  显然,传统汽车企业的互联网化不局限于此。如沃尔沃此前在互联网汽车领域除了与苹果等全球科技大佬合作车载娱乐系统外,更及时跟进了智能驾驶相关测试,甚至其无人驾驶的测试首次来到中国便选择了北京西五环,其目的是制造“零排放”、“零伤亡”。

  设想一下,在车多人多的北京城区要做到无人驾驶,必然将车与车、车与人以及车与物体之间进行了互联,这样的互联相比于仅是车内互联对于传统汽车企业提高出行效果、减少交通事故的进步意义更大。

  下一步如何发展

  眼下“放大的手机”成为人们对互联网汽车的第一步认识,但接下来会如何发展?

  就在不久前,本报记者曾亲自赴美国体验了奔驰F 015无人驾驶汽车,它将汽车、乘客以及外界环境通过网络科技智慧地联系在一起,用分布在仪表板、后排和侧面饰板的屏幕,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将车内打造成数码世界。

  此外,雷诺-日产、通用等企业均提出了无人驾驶汽车规划,大多集中在2020年前后推出量产车型,雷诺-日产联盟CEO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甚至表示,2016年日产首款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日本开始销售。这或是第一个实现无人驾驶汽车量产车的汽车企业。

  但包括戈恩在内的跨国汽车企业掌门人普遍“悲观”的是,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将在其发布之后很久才能被允许使用,因为有诸多监管、法律、伦理以及安全问题需要首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