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上海自贸区启动平行进口汽车试点。这意味着平行进口车在上海自贸区正式开闸。其实早在201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调整汽车品牌销售的有关规定,加紧在上海自贸区率先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工作。去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上海自贸区内率先试点的“汽车平行进口”,已形成最后的工作方案,即将正式开展。
这些因素似乎预示着受限多年的平行进口车迎来了开闸放水的好时机,然而政策的相互矛盾又让人难以拨开云雾,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给平行进口车加上一道紧箍咒:“不得以销售汽车的名义销售已在境外办理登记或者使用的车辆”。
平行进口车是否再次面临尴尬?
《办法》猜想
1月7日,上海市商务委官网发布《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试点的通知》,正式在上海自贸区启动平行进口汽车试点。通知中明确了申请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试点业务企业的资质要求,例如从事汽车销售业务5年以上,具有最近3年连续盈利的经营业绩,上一财务年度汽车销售额超过4亿人民币等。
上海自贸区对平行进口车的开闸似乎意味着美规车进入中国不再“受歧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此之前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有可能成为他在中国全面铺开的绊脚石。
记者了解到,此前关于《办法》即将出台的消息喧嚣了很久,但伴随新年的钟声,工商总局的另一只靴子却迟迟未落地。
《办法》虽然尚未正式公布实施,然而关于平行进口车的猜测甚嚣尘上。有的媒体直接引用《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内容,即“不得以销售汽车的名义销售已在境内外办理登记或者使用的车辆”;一些媒体则表示从“知情人士”或“相关人士”处得知这一说法,并且言之凿凿,似乎消息来源十分可靠。
2014年12月16日,商务部委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北京召开了《品牌管理办法修订座谈会》,并就2015年实施的新《办法》进行了讨论。
虽然整个《办法》并未提及“平行进口”字眼,但是其中第五条关于经营主体定义中规定:本办法所称汽车供应商是指为汽车经销商提供汽车资源的汽车生产企业或汽车生产企业指定的销售商、汽车进口商。并且在第十九条产品要求中规定,不得以销售汽车名义销售已经在境内外办理登记或者使用的车辆。
这一规定立刻引发坊间热议,“美规车或遭禁影响近半车源,平行进口车动了谁的奶酪”、“‘二次销售’或将被禁,平行进口车遇迷茫期”等文章被上百家网站转载。一场关于“平行进口”的论战蓄势待发。
对此,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平行进口车经销商向寰球汽车记者表现出消极态度,“虽然现在最新版《办法》还只是征求意见稿,但据说2015年初就要正式公布,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是卖一天算一天。”有的经销商则表示无论正式出台的《办法》中有没有涉及平行进口车,他们都已经进退两难。
不过,也有人认为既然决定放开平行进口,就不应该做出这样的规定,而应当将这样的规定从新《办法》中删除,给平行进口经销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边是上海自贸区支持平行进口车发展,一边《办法》却堵住了平行进口车的重要渠道,更有意思的是,“上海自贸区对平行进口车的试点决不可能在几个月内就能取得经验进行推广,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而回到问题的源头——新版《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久久未能颁布,关于平行进口车的种种猜测和说法很难盖棺定论。
美规车将走?
“不得以销售汽车的名义销售已在境外办理登记或者使用的车辆”,这一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据了解,目前国内销售的平行进口车多来自中东地区和美国,分别被称为中东版和美规版。这其中,中东版的多数车辆在原产地不需要注册,不受这条规定的限制。但是美国车辆在出境时必须先完税,这就意味着这些美规车到了国内,实质上已经成为“二次销售”,这句话恰恰切中了美规车的“命门”。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进口车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平行进口的汽车为8.38万辆,主要来源地区首先是北美,占比超过50%;其次为中东,占比超过40%。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路虎揽胜尊崇创世版,国内售价279.8万元,但由于经销商货源有限,要想提现车还得加价40万元!也就是说,320万元才能买下这辆车。在路虎的大本营英国,这款车裸车售价仅为83.5万元,还不到中国的1/3。
浙江佳福尼亚平行进口汽车公司销售总监朱继告诉寰球传媒记者,平行进口汽车一般比“中规车”价格低10%~15%左右。以平行进口车中的热销车型美规宝马X5为例,其低配款售价70万元,比授权经销商销售的中规版便宜了7万~10万左右,因为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并做广告,成本势必上来,同时要考虑利润空间。而在车内豪华配置方面,美规车也普遍高于中规车。
由此可见,如果对于车辆注册登记作出限制,或将切断部分平行进口车的产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平行进口车的大规模发展。
某80后平行进口车经销商梁先生告诉寰球汽车传媒记者,如果今后美规车被限制进口,对于平行进口车业务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影响肯定是有的,美规车进车就比较困难了,基本进不了车,一些喜欢美规车的客户会流失,销量相对降低。”天津鸿运嘉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程经理不无遗憾地讲到。
有意思的是,网上也出现了一些现象,部分平行进口车公司在其宣传中称:为响应国家工商局新的政策,某某中心将全面销售本集团公司的平行进口车!中东版X5、X6现车到店,并且标明销售具体价格。
为谁买单?
其实在上海自贸区对平行进口开闸之前,国内关于平行进口的利好消息就一直不断。2014年10月1日,工商总局颁布实施《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为非中规进口车经销商合规公平地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随后,质检总局酝酿将平行进口车辆纳入“汽车三包”体系消息也不胫而走,北京、上海等地对于平行进口产品的管理方案相继公布。业界普遍认为,平行进口车的政策放行已呼之欲出,甚至有乐观者认为,这一趋势也或将体现于新一轮的《办法》修订之中。
但在《办法》征求意见稿这里,却突然来了个“急刹车”,与市场呼声背道而驰的规定,让很多人都错愕不已。
正当整个舆论界对平行进口的未来讨论酣热之时,1月4日,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能力建设与培训部部长、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邢予青发表了一篇名为“‘平行进口’能否打破进口车价格垄断”的署名文章。文章分析:开放个人“平行进口”汽车的最大阻力,不是国外的汽车制造商,而是多年来在各种政策的保护下始终无法成长、无法和外国品牌车竞争的国内车企——它们需要在诸多非关税壁垒保护下生存。然而,这个世界是没有免费午餐的,任何政策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国内消费者以高于发达国家几倍的价格购买进口车,就是为了保护国内汽车产业的政策而支付的成本。
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告诉本报记者,这可能是国外车企在《办法》修订中博弈的结果。“以畅销车型宝马X5为例,2013年美规车型贡献了该车型在华30%的销量,而且一直以低于中规车型的价格进行销售,导致一款本应为经销商带来利润的SUV,一直处于薄利甚至赔钱的状态。”“限定美规车,或许是车企对中规宝马X5采取保护的无奈之举。”
按照上述分析,这次政策的“急刹车” 或许就是最后利益博弈的结果,毕竟,比起国内汽车产业这块大蛋糕,平行进口的实力尚不足以抗衡。而且抛开政策原因,平行进口车也有其自身短板。
曾有机构针对平行进口车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其中维修是令消费者最为头疼的一个环节,紧随其后的是上牌难,部分消费者担心购车后会因不符合国标而打道回府。至于一直被行业看好的“三包保险”,也有消费者认为其收费贵、服务不好。
同时,随着国五标准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实施,对平行进口车的油耗限值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平行进口车辆的排量相对较大,排量达标显现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谁来填补缺口?
如果“美规车”被限,那么问题来了:谁将填补这个缺口?
浙江佳福尼亚平行进口汽车公司销售总监朱经理在奔驰4S店工作了十年,才刚到这个公司任销售总监几个月,此前关于平行进口车不断推出的利好政策正是他毅然辞去4S店工作的原因。
他告诉本报记者:“《办法》针对的只是美规车,中东版本、欧洲版本并不在受限范围,而且国外代理商也要出量。既然有渠道放开,肯定会有量过来,无非是量大量小的问题,不会没有路子。”显然,对于《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美规车“被禁”的规定,他并不认为平行进口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类似水货苹果手机在中国永远会有市场,平行进口车的需求也会一直存在。朱经理讲到:“有需求就有市场。”同时非中规车的价格也是其无往不利的优势,毕竟对大多人而言,只要能花较少的钱买到较好的车,那就是值。
据他介绍,与美规车相比,中东版与欧洲版只存在些许配置上的差异,根据当地法规或市场需求制定出来的适合当地消费者的车型。相对而言,中东版车型在使用习惯上与中国相似,而且配置上更高一些。同时,由于中东地区风沙较大,中东版车型均带有一定的沙漠属性,如漆面更好、更耐风沙摧残等,会受到追求个性化消费者的偏爱。
当然,由于风沙较大,中东版带天窗的车型并不普及,对很多中国消费者而言,没有天窗就不是豪华车。但在朱经理看来,只要配置高端,价格公道,这并不会影响中东版在国内的销售。
一面是高性价比;一面又是维修难,不符合国内汽车道路行驶标准。平行进口车带来的实惠与麻烦已经在政策上形成难以解开的疙瘩。尽管此次上海自贸区开闸为平行进口撕开了口子,但能否越过其他政策壁垒,形成全面普及仍未可知。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5-01-08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王鑫
1月7日,上海自贸区启动平行进口汽车试点。这意味着平行进口车在上海自贸区正式开闸。其实早在201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调整汽车品牌销售的有关规定,加紧在上海自贸区率先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工作。去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上海自贸区内率先试点的“汽车平行进口”,已形成最后的工作方案,即将正式开展。
这些因素似乎预示着受限多年的平行进口车迎来了开闸放水的好时机,然而政策的相互矛盾又让人难以拨开云雾,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给平行进口车加上一道紧箍咒:“不得以销售汽车的名义销售已在境外办理登记或者使用的车辆”。
平行进口车是否再次面临尴尬?
《办法》猜想
1月7日,上海市商务委官网发布《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试点的通知》,正式在上海自贸区启动平行进口汽车试点。通知中明确了申请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试点业务企业的资质要求,例如从事汽车销售业务5年以上,具有最近3年连续盈利的经营业绩,上一财务年度汽车销售额超过4亿人民币等。
上海自贸区对平行进口车的开闸似乎意味着美规车进入中国不再“受歧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此之前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有可能成为他在中国全面铺开的绊脚石。
记者了解到,此前关于《办法》即将出台的消息喧嚣了很久,但伴随新年的钟声,工商总局的另一只靴子却迟迟未落地。
《办法》虽然尚未正式公布实施,然而关于平行进口车的猜测甚嚣尘上。有的媒体直接引用《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内容,即“不得以销售汽车的名义销售已在境内外办理登记或者使用的车辆”;一些媒体则表示从“知情人士”或“相关人士”处得知这一说法,并且言之凿凿,似乎消息来源十分可靠。
2014年12月16日,商务部委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北京召开了《品牌管理办法修订座谈会》,并就2015年实施的新《办法》进行了讨论。
虽然整个《办法》并未提及“平行进口”字眼,但是其中第五条关于经营主体定义中规定:本办法所称汽车供应商是指为汽车经销商提供汽车资源的汽车生产企业或汽车生产企业指定的销售商、汽车进口商。并且在第十九条产品要求中规定,不得以销售汽车名义销售已经在境内外办理登记或者使用的车辆。
这一规定立刻引发坊间热议,“美规车或遭禁影响近半车源,平行进口车动了谁的奶酪”、“‘二次销售’或将被禁,平行进口车遇迷茫期”等文章被上百家网站转载。一场关于“平行进口”的论战蓄势待发。
对此,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平行进口车经销商向寰球汽车记者表现出消极态度,“虽然现在最新版《办法》还只是征求意见稿,但据说2015年初就要正式公布,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是卖一天算一天。”有的经销商则表示无论正式出台的《办法》中有没有涉及平行进口车,他们都已经进退两难。
不过,也有人认为既然决定放开平行进口,就不应该做出这样的规定,而应当将这样的规定从新《办法》中删除,给平行进口经销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边是上海自贸区支持平行进口车发展,一边《办法》却堵住了平行进口车的重要渠道,更有意思的是,“上海自贸区对平行进口车的试点决不可能在几个月内就能取得经验进行推广,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而回到问题的源头——新版《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久久未能颁布,关于平行进口车的种种猜测和说法很难盖棺定论。
美规车将走?
“不得以销售汽车的名义销售已在境外办理登记或者使用的车辆”,这一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据了解,目前国内销售的平行进口车多来自中东地区和美国,分别被称为中东版和美规版。这其中,中东版的多数车辆在原产地不需要注册,不受这条规定的限制。但是美国车辆在出境时必须先完税,这就意味着这些美规车到了国内,实质上已经成为“二次销售”,这句话恰恰切中了美规车的“命门”。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进口车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平行进口的汽车为8.38万辆,主要来源地区首先是北美,占比超过50%;其次为中东,占比超过40%。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路虎揽胜尊崇创世版,国内售价279.8万元,但由于经销商货源有限,要想提现车还得加价40万元!也就是说,320万元才能买下这辆车。在路虎的大本营英国,这款车裸车售价仅为83.5万元,还不到中国的1/3。
浙江佳福尼亚平行进口汽车公司销售总监朱继告诉寰球传媒记者,平行进口汽车一般比“中规车”价格低10%~15%左右。以平行进口车中的热销车型美规宝马X5为例,其低配款售价70万元,比授权经销商销售的中规版便宜了7万~10万左右,因为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并做广告,成本势必上来,同时要考虑利润空间。而在车内豪华配置方面,美规车也普遍高于中规车。
由此可见,如果对于车辆注册登记作出限制,或将切断部分平行进口车的产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平行进口车的大规模发展。
某80后平行进口车经销商梁先生告诉寰球汽车传媒记者,如果今后美规车被限制进口,对于平行进口车业务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影响肯定是有的,美规车进车就比较困难了,基本进不了车,一些喜欢美规车的客户会流失,销量相对降低。”天津鸿运嘉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程经理不无遗憾地讲到。
有意思的是,网上也出现了一些现象,部分平行进口车公司在其宣传中称:为响应国家工商局新的政策,某某中心将全面销售本集团公司的平行进口车!中东版X5、X6现车到店,并且标明销售具体价格。
为谁买单?
其实在上海自贸区对平行进口开闸之前,国内关于平行进口的利好消息就一直不断。2014年10月1日,工商总局颁布实施《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为非中规进口车经销商合规公平地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随后,质检总局酝酿将平行进口车辆纳入“汽车三包”体系消息也不胫而走,北京、上海等地对于平行进口产品的管理方案相继公布。业界普遍认为,平行进口车的政策放行已呼之欲出,甚至有乐观者认为,这一趋势也或将体现于新一轮的《办法》修订之中。
但在《办法》征求意见稿这里,却突然来了个“急刹车”,与市场呼声背道而驰的规定,让很多人都错愕不已。
正当整个舆论界对平行进口的未来讨论酣热之时,1月4日,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能力建设与培训部部长、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邢予青发表了一篇名为“‘平行进口’能否打破进口车价格垄断”的署名文章。文章分析:开放个人“平行进口”汽车的最大阻力,不是国外的汽车制造商,而是多年来在各种政策的保护下始终无法成长、无法和外国品牌车竞争的国内车企——它们需要在诸多非关税壁垒保护下生存。然而,这个世界是没有免费午餐的,任何政策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国内消费者以高于发达国家几倍的价格购买进口车,就是为了保护国内汽车产业的政策而支付的成本。
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告诉本报记者,这可能是国外车企在《办法》修订中博弈的结果。“以畅销车型宝马X5为例,2013年美规车型贡献了该车型在华30%的销量,而且一直以低于中规车型的价格进行销售,导致一款本应为经销商带来利润的SUV,一直处于薄利甚至赔钱的状态。”“限定美规车,或许是车企对中规宝马X5采取保护的无奈之举。”
按照上述分析,这次政策的“急刹车” 或许就是最后利益博弈的结果,毕竟,比起国内汽车产业这块大蛋糕,平行进口的实力尚不足以抗衡。而且抛开政策原因,平行进口车也有其自身短板。
曾有机构针对平行进口车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其中维修是令消费者最为头疼的一个环节,紧随其后的是上牌难,部分消费者担心购车后会因不符合国标而打道回府。至于一直被行业看好的“三包保险”,也有消费者认为其收费贵、服务不好。
同时,随着国五标准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实施,对平行进口车的油耗限值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平行进口车辆的排量相对较大,排量达标显现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谁来填补缺口?
如果“美规车”被限,那么问题来了:谁将填补这个缺口?
浙江佳福尼亚平行进口汽车公司销售总监朱经理在奔驰4S店工作了十年,才刚到这个公司任销售总监几个月,此前关于平行进口车不断推出的利好政策正是他毅然辞去4S店工作的原因。
他告诉本报记者:“《办法》针对的只是美规车,中东版本、欧洲版本并不在受限范围,而且国外代理商也要出量。既然有渠道放开,肯定会有量过来,无非是量大量小的问题,不会没有路子。”显然,对于《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美规车“被禁”的规定,他并不认为平行进口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类似水货苹果手机在中国永远会有市场,平行进口车的需求也会一直存在。朱经理讲到:“有需求就有市场。”同时非中规车的价格也是其无往不利的优势,毕竟对大多人而言,只要能花较少的钱买到较好的车,那就是值。
据他介绍,与美规车相比,中东版与欧洲版只存在些许配置上的差异,根据当地法规或市场需求制定出来的适合当地消费者的车型。相对而言,中东版车型在使用习惯上与中国相似,而且配置上更高一些。同时,由于中东地区风沙较大,中东版车型均带有一定的沙漠属性,如漆面更好、更耐风沙摧残等,会受到追求个性化消费者的偏爱。
当然,由于风沙较大,中东版带天窗的车型并不普及,对很多中国消费者而言,没有天窗就不是豪华车。但在朱经理看来,只要配置高端,价格公道,这并不会影响中东版在国内的销售。
一面是高性价比;一面又是维修难,不符合国内汽车道路行驶标准。平行进口车带来的实惠与麻烦已经在政策上形成难以解开的疙瘩。尽管此次上海自贸区开闸为平行进口撕开了口子,但能否越过其他政策壁垒,形成全面普及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