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一波三折日系车,冬去春又来?

2014-12-12 08:51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田大鹏

  【汽车商报 实习记者 樊春艳】2014年过去的11个月,对于本田、日产以及丰田领衔的日系汽车品牌来说,不算特别好过。这不好过,不仅是指日系市场份额的再次下探,也暗含了行业媒体对于日系车企在华销售的消极预测。甚至日媒们也对日系车在华销售不大乐观,纷纷表示日系车商在中国市场陷入了苦战。

  自2010年丰田召回事件以来,日系车似乎就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此次舆论的不看好,不过再次让人们对日系车在中国的路发出质疑。不过舆论的不看好似乎并未打击到日系车在华销售信心,加之适时到来的广州国际车展,让这些占据主场之利的日系车企更加有了反击的底气,并纷纷发出“豪言壮语”,声称要在2015年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日系困局

  众所周知,早前,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日系车是一支庞大的集团军,包含了大家所熟知的丰田、本田、日产三大巨头,也包括了马自达、三菱和铃木、斯巴鲁等中小型汽车厂,势力如日中天。

  即使是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日系车仍然呈现出一副勇往直前、打败天下无敌手的英勇态势,取得了中国狭义乘用车市场(不包含微车)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彼时,日系车的领头羊丰田也在全球范围内跑赢通用汽车,成为全球范围内名副其实的销售冠军。与如今的惨淡业绩形成鲜明对比。

  转折是从2010年开始的,“丰田召回门”使日本制造受到广泛质疑,尚未从阴影中回过神来,突如其来的地震又打了日系车企一个措手不及,还有什么比供应链断裂更让人头疼?紧接着,2012年的钓鱼岛事件告诉日系车企们:没有最坏,只有更坏!中国多地爆发的反日活动给日本生产商带来更多的损失,超过2011年9级地震带来的重创。

  中汽协随后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日系车成为2012年8月唯一负增长的车系。业内普遍推测,这次抵制日货行动对日系车的影响将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消除。

  两年后,日系车在华销售情况似乎也印证了专家们的预测。据日系车三强今年12月2日发布的11月份在华销量数据,只有丰田销量增长2.9%达9.23万辆,而日产和本田销量皆出现两位数负增长,销量分别为11.62万辆和7.3万辆,同比分别下跌11.8%和12.1%,与年初所发布的全年销量预期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不利的形势下,日系几大品牌也先后调低了自己的销量目标。其中,日产今年在华销量目标从140万辆降低为127万辆,但就算下调后的目标若要实现,也意味着最后一个月要能够实现每月17万辆的销量,这个数字最近两年均未曾出现过。丰田要满足全年110万辆销量目标,则需要在12月销售19.26万辆汽车,去年12月销量为10.84万辆,这意味着丰田在华本月应达到同比增幅77.7%。本田也将原本的90万辆的目标下调至80万辆,但前11个月也仅仅只完成80%左右。

  相对而言,丰田则淡定得多。丰田中国新闻发言人牛煜表示,至今尚未有修改年销售目标,丰田中国还是希望通过新车效应和加大市场推广,一步步接近目标。

  小题大做了?

  是日系车果真如媒体所言“困兽犹斗”,还是由于社会对日系车投入太多关注,导致整个舆论听风是雨、小题大做?

  对此,汽车商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大环境如此。一方面,增速放缓,市场需求日趋饱和是中国车市发展大势所趋。目前车市年销量维持在2200万辆左右,市场基本走稳了,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量。另一方面,日系车企由于前期战略布局没做好,对市场的把握不到位,再加上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现在的结果。”

  “不过发展到现在,日系汽车弊端也逐渐显露。”专家分析,“主要体现在日系没有体会到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能力升级的加速度,缺少高端车型。”

  近年来,中国豪华车市场增长十分迅速,奥迪、宝马和奔驰三大巨头已经尝到了在中国汽车市场国产化的甜头,获得了巨大的回报,日系车虽屡有出招,但始终难有突破。以日系丰田为例,丰田曾力推皇冠,无奈市场不给力,皇冠从豪华车市场的强有力竞争者彻底沦为了今天的边缘车型,这无疑让翘首以盼的日系用户大失所望。

  墨守成规,对市场明显偏好反应迟钝也是日系的一大弊端。日前,国际权威第三方评测机构J.D. Power发布了2014年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欧系品牌最受意向购车者青睐,购买意向率从2009年的25%一跃至41%。其次是日系品牌(19%)、美系品牌(14%)和韩系品牌(9%)。

  曾几何时,平实、实用是日系车的制胜法宝,随着购车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购车人群的消费理念也越来越多样化,从iPhone手机在国内的流行,到宝马路虎的被追捧,“炫丽的外表”、“体面的身段”及“高附加值的品牌”等被写入年轻人购车标准。在这方面,讲究“个性”,充分考虑“现地化”需求的欧系车明显领先于日系车。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超过日系丰田的福特品牌,一方面加速在近两年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新产品投放频率,另一方面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快速成长推出满足年轻人口味的产品,使其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增长迅速。同时,在动力系统领域,诸如福特等欧美品牌,也有针对性的推出了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多档变速,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平衡需求,而日系车在这方面却没踩准节奏,丰田优先发展的混合动力系统显得又有些超前,与市场需求节拍不同步,在频频出台的新能源政策中连吃“闭门羹”,加之油价下降,在全球卖好的普锐斯在国内难免力不从心。

  发力2015

  日系车在华销售情况颇受业界关注,随着市场份额的再次下探,很多人推测日系车正在全线溃败,没有走到2014年的最后一天,结果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2014年是日系品牌们不开心的一年。不管开不开心,日系在华市场份额还是要争,拱手相让,不是他们的作风。

  为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日系品牌积极寻觅出路,而对于即将到来的2015年,日系车企们都表现得“野心勃勃”。

  “从2015年开始,东风本田要进入换挡加速期。”今年广州车展上,东风本田史无前例地同时发布两款新车之后,其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如此向媒体表示。

  事实上,近年来“80后”逐渐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在细分市场的开发上,东风日产几乎全部围绕着“80后”的中坚消费者需求开发,而在营销方面,其也不断在用年轻化的语言与之对话。近期,东风日产就启动了“新势代行动”, 志在赢得更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与此同时,东风日产留意网上销售的大趋势,在集团内部成立了数字销售公司,以满足数字营销时代的新趋势。

  丰田则在2015年力推主动安全技术。日前,日本东京举办的“2014年丰田全球安全技术交流会”上,丰田汽车公司宣布将会从2015年起全面推出主动安全组合套装“Toyota Safety Sense”,该套装可在低速区域至高速区域所有行驶范围内辅助驾驶员预防碰撞或减轻受损。与此同时,丰田汽车公司还公布了新一代辅助确保夜间视野的车灯照明技术LED排式AHS(自适应远光灯控制系统)以及新型ICS和全景模式影像监测系统。

  似乎为了配合日系车破局步伐,近日,美国权威消费指南《消费者报告》发布了2015年度最佳车型。日系车依然是《消费者报告》首推的品种,在被推荐车型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015年,或许一场争夺市场份额的破局行动将会开始······

责任编辑:田大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波三折日系车,冬去春又来?

2014-12-12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田大鹏

  【汽车商报 实习记者 樊春艳】2014年过去的11个月,对于本田、日产以及丰田领衔的日系汽车品牌来说,不算特别好过。这不好过,不仅是指日系市场份额的再次下探,也暗含了行业媒体对于日系车企在华销售的消极预测。甚至日媒们也对日系车在华销售不大乐观,纷纷表示日系车商在中国市场陷入了苦战。

  自2010年丰田召回事件以来,日系车似乎就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此次舆论的不看好,不过再次让人们对日系车在中国的路发出质疑。不过舆论的不看好似乎并未打击到日系车在华销售信心,加之适时到来的广州国际车展,让这些占据主场之利的日系车企更加有了反击的底气,并纷纷发出“豪言壮语”,声称要在2015年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日系困局

  众所周知,早前,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日系车是一支庞大的集团军,包含了大家所熟知的丰田、本田、日产三大巨头,也包括了马自达、三菱和铃木、斯巴鲁等中小型汽车厂,势力如日中天。

  即使是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日系车仍然呈现出一副勇往直前、打败天下无敌手的英勇态势,取得了中国狭义乘用车市场(不包含微车)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彼时,日系车的领头羊丰田也在全球范围内跑赢通用汽车,成为全球范围内名副其实的销售冠军。与如今的惨淡业绩形成鲜明对比。

  转折是从2010年开始的,“丰田召回门”使日本制造受到广泛质疑,尚未从阴影中回过神来,突如其来的地震又打了日系车企一个措手不及,还有什么比供应链断裂更让人头疼?紧接着,2012年的钓鱼岛事件告诉日系车企们:没有最坏,只有更坏!中国多地爆发的反日活动给日本生产商带来更多的损失,超过2011年9级地震带来的重创。

  中汽协随后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日系车成为2012年8月唯一负增长的车系。业内普遍推测,这次抵制日货行动对日系车的影响将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消除。

  两年后,日系车在华销售情况似乎也印证了专家们的预测。据日系车三强今年12月2日发布的11月份在华销量数据,只有丰田销量增长2.9%达9.23万辆,而日产和本田销量皆出现两位数负增长,销量分别为11.62万辆和7.3万辆,同比分别下跌11.8%和12.1%,与年初所发布的全年销量预期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不利的形势下,日系几大品牌也先后调低了自己的销量目标。其中,日产今年在华销量目标从140万辆降低为127万辆,但就算下调后的目标若要实现,也意味着最后一个月要能够实现每月17万辆的销量,这个数字最近两年均未曾出现过。丰田要满足全年110万辆销量目标,则需要在12月销售19.26万辆汽车,去年12月销量为10.84万辆,这意味着丰田在华本月应达到同比增幅77.7%。本田也将原本的90万辆的目标下调至80万辆,但前11个月也仅仅只完成80%左右。

  相对而言,丰田则淡定得多。丰田中国新闻发言人牛煜表示,至今尚未有修改年销售目标,丰田中国还是希望通过新车效应和加大市场推广,一步步接近目标。

  小题大做了?

  是日系车果真如媒体所言“困兽犹斗”,还是由于社会对日系车投入太多关注,导致整个舆论听风是雨、小题大做?

  对此,汽车商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大环境如此。一方面,增速放缓,市场需求日趋饱和是中国车市发展大势所趋。目前车市年销量维持在2200万辆左右,市场基本走稳了,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量。另一方面,日系车企由于前期战略布局没做好,对市场的把握不到位,再加上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现在的结果。”

  “不过发展到现在,日系汽车弊端也逐渐显露。”专家分析,“主要体现在日系没有体会到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能力升级的加速度,缺少高端车型。”

  近年来,中国豪华车市场增长十分迅速,奥迪、宝马和奔驰三大巨头已经尝到了在中国汽车市场国产化的甜头,获得了巨大的回报,日系车虽屡有出招,但始终难有突破。以日系丰田为例,丰田曾力推皇冠,无奈市场不给力,皇冠从豪华车市场的强有力竞争者彻底沦为了今天的边缘车型,这无疑让翘首以盼的日系用户大失所望。

  墨守成规,对市场明显偏好反应迟钝也是日系的一大弊端。日前,国际权威第三方评测机构J.D. Power发布了2014年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欧系品牌最受意向购车者青睐,购买意向率从2009年的25%一跃至41%。其次是日系品牌(19%)、美系品牌(14%)和韩系品牌(9%)。

  曾几何时,平实、实用是日系车的制胜法宝,随着购车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购车人群的消费理念也越来越多样化,从iPhone手机在国内的流行,到宝马路虎的被追捧,“炫丽的外表”、“体面的身段”及“高附加值的品牌”等被写入年轻人购车标准。在这方面,讲究“个性”,充分考虑“现地化”需求的欧系车明显领先于日系车。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超过日系丰田的福特品牌,一方面加速在近两年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新产品投放频率,另一方面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快速成长推出满足年轻人口味的产品,使其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增长迅速。同时,在动力系统领域,诸如福特等欧美品牌,也有针对性的推出了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多档变速,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平衡需求,而日系车在这方面却没踩准节奏,丰田优先发展的混合动力系统显得又有些超前,与市场需求节拍不同步,在频频出台的新能源政策中连吃“闭门羹”,加之油价下降,在全球卖好的普锐斯在国内难免力不从心。

  发力2015

  日系车在华销售情况颇受业界关注,随着市场份额的再次下探,很多人推测日系车正在全线溃败,没有走到2014年的最后一天,结果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2014年是日系品牌们不开心的一年。不管开不开心,日系在华市场份额还是要争,拱手相让,不是他们的作风。

  为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日系品牌积极寻觅出路,而对于即将到来的2015年,日系车企们都表现得“野心勃勃”。

  “从2015年开始,东风本田要进入换挡加速期。”今年广州车展上,东风本田史无前例地同时发布两款新车之后,其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如此向媒体表示。

  事实上,近年来“80后”逐渐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在细分市场的开发上,东风日产几乎全部围绕着“80后”的中坚消费者需求开发,而在营销方面,其也不断在用年轻化的语言与之对话。近期,东风日产就启动了“新势代行动”, 志在赢得更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与此同时,东风日产留意网上销售的大趋势,在集团内部成立了数字销售公司,以满足数字营销时代的新趋势。

  丰田则在2015年力推主动安全技术。日前,日本东京举办的“2014年丰田全球安全技术交流会”上,丰田汽车公司宣布将会从2015年起全面推出主动安全组合套装“Toyota Safety Sense”,该套装可在低速区域至高速区域所有行驶范围内辅助驾驶员预防碰撞或减轻受损。与此同时,丰田汽车公司还公布了新一代辅助确保夜间视野的车灯照明技术LED排式AHS(自适应远光灯控制系统)以及新型ICS和全景模式影像监测系统。

  似乎为了配合日系车破局步伐,近日,美国权威消费指南《消费者报告》发布了2015年度最佳车型。日系车依然是《消费者报告》首推的品种,在被推荐车型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015年,或许一场争夺市场份额的破局行动将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