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讯网 记者王鑫] 据中汽协统计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2014年8月中国汽车企业出口为6.81万辆,比上月下降5.1%,比上年同期下降3.5%,汽车出口比同期继续呈现下降。分车型看,乘用车本月出口4.09万辆,比上月增长3.4%,比上年同期下降1.1%;商用车出口2.72万辆,比上月下降15.5%,比上年同期下降7%。
2014年1~8月,中国汽车累计出口58.4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8.4%。其中乘用车出口34.33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11.1%;商用车出口24.15 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4.4%。
根据海关数据整理,2014年7月汽车整车共进口13.4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4.5%;汽车整车出口9.22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9.5%。1~7月,汽车整车累计进口82.99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29.7%;汽车整车累计出口53.01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6.1%。
随着自主品牌轿车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表现持续低迷,很多车企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
9月6日,在天津召开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论坛上,东风汽车副总经理刘卫东公开表示,希望通过“加快海外市场的发展带动自主品牌进步”。
不只是东风,奇瑞、长安、力帆等自主品牌也纷纷加码海外市场。在国内销量不景气的情况下,自主车企希望通过扩张海外市场巩固销量,并能够反哺其品牌在国内的发展。
早在几年前,长城、吉利、奇瑞等车企的年均出口规模均已达到或突破10万辆,然而由于巴西、俄罗斯等主要出口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国内车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出现一定波动。
为解决汽车贸易壁垒问题,部分合资车企开始斥资在部分海外国家建设工厂,通过谋求本地化生产来避开政策风险。
据媒体报道,奇瑞首个海外工厂已于近日在巴西建成投产,随后便与委内瑞拉商务部签订了13000辆的整车采购意向书。
2014年5月,长城汽车发布公告称,将投资32亿元在俄罗斯建立年产15万辆的整车基地。
业内人士分析,自主品牌汽车在中低收入国家很有市场竞争力,自主品牌很多车型的工艺和品质“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合资公司的水平”,之所以国内销量难以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上还存在很多偏见”。
但在国外市场,这种偏见却很少出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小虞认为,国外消费者对汽车的选择是基于产品性能和配置,而不会过度依赖品牌,这对于自主品牌产品的竞争是有利的。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4-09-11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王鑫
[V讯网 记者王鑫] 据中汽协统计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2014年8月中国汽车企业出口为6.81万辆,比上月下降5.1%,比上年同期下降3.5%,汽车出口比同期继续呈现下降。分车型看,乘用车本月出口4.09万辆,比上月增长3.4%,比上年同期下降1.1%;商用车出口2.72万辆,比上月下降15.5%,比上年同期下降7%。
2014年1~8月,中国汽车累计出口58.4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8.4%。其中乘用车出口34.33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11.1%;商用车出口24.15 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4.4%。
根据海关数据整理,2014年7月汽车整车共进口13.4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4.5%;汽车整车出口9.22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9.5%。1~7月,汽车整车累计进口82.99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29.7%;汽车整车累计出口53.01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6.1%。
随着自主品牌轿车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表现持续低迷,很多车企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
9月6日,在天津召开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论坛上,东风汽车副总经理刘卫东公开表示,希望通过“加快海外市场的发展带动自主品牌进步”。
不只是东风,奇瑞、长安、力帆等自主品牌也纷纷加码海外市场。在国内销量不景气的情况下,自主车企希望通过扩张海外市场巩固销量,并能够反哺其品牌在国内的发展。
早在几年前,长城、吉利、奇瑞等车企的年均出口规模均已达到或突破10万辆,然而由于巴西、俄罗斯等主要出口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国内车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出现一定波动。
为解决汽车贸易壁垒问题,部分合资车企开始斥资在部分海外国家建设工厂,通过谋求本地化生产来避开政策风险。
据媒体报道,奇瑞首个海外工厂已于近日在巴西建成投产,随后便与委内瑞拉商务部签订了13000辆的整车采购意向书。
2014年5月,长城汽车发布公告称,将投资32亿元在俄罗斯建立年产15万辆的整车基地。
业内人士分析,自主品牌汽车在中低收入国家很有市场竞争力,自主品牌很多车型的工艺和品质“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合资公司的水平”,之所以国内销量难以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上还存在很多偏见”。
但在国外市场,这种偏见却很少出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小虞认为,国外消费者对汽车的选择是基于产品性能和配置,而不会过度依赖品牌,这对于自主品牌产品的竞争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