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巨资投入变"废铁" 各地校车"怪象横生"

2014-09-11 00:43出处:陶梦兰 [原创]责编:王双双

  8月28日人民网消息称,浙江温岭市城西街道的芷胜庄村有52辆崭新校车搁置近一年。追查原因发现,这几十辆校车是由安徽驻台州商会投资约2000万元购置的,原计划是在温岭市成立一家校车公司,以解决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接送难题,不求盈利,但却因为市场需求不足遭到搁置。更为悲愤地是,这批崭新的校车甚至成了一些人解决内急的“公厕”。

  汽车商报此前报道过多例有关农村及乡镇校车购置、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温岭市芷胜庄村的事例是否真是“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这或许只是校车造成怪现象很小的一个缩影。

巨资投入变"废铁" 各地校车"怪象横生"

  浙江是一个以从商文化著称的省份,这边的人民生活相对较为富足,解决学生校车出行上也有很好的实力,从商会善心捐赠力度可见一斑。而为什么买得起,学生们到头来没有用上?

  不少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学校、教育局以及交通运管部分之间的推诿扯皮、公事不勤、拖沓怠慢导致浪费了捐助者的善心,让校车沦为“公厕”。于是所谓的“市场需求不足”便成了一块遮羞布。

  9月,全国大中小学生陆续迎来开学,展望新学期。汽车商报记者采访诸多已使用校车的学校老师发现,农村校车比城市校车的使用需求更大,农村学生多住在离校较远的乡镇,路程不好走耗时也较长,平时上下学接送学生一趟远远不够,。

  自2012年4月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后,各地政府响应了中央的政策,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采购了校车,并争相公布了校车采购或安全管理举措,比如有的政府提出要求“如果没有标准化校车,就不准开学。”但在实际运营管理中,各地校车怪现象层出不穷。

  买得起用不起

  此前,山西晋城市也出现过76辆校车限制超半年的事情,官方当时通报原因是因为招聘不到合格的司机,但汽车商报与当地消息人士交谈后发现司机并不是全部原因,闲置无法上路的真实原因是校车运营的费用入不敷出才是问题所在。

  湖南媒体2013年3月4日曝光宁乡县玉潭镇小学生宁愿挤公交也不坐校车,因为公交比校车便宜。当地负责校车运营的公共汽车公司校车办公室主任叶全胜表示,玉潭镇中心小学的接送校车有10辆,都是按国家标准配置的车辆,安全性高,但价格及运营成本也高,这导致校车收费比公交车贵。

  叶全胜算了一笔账:每辆车成本要20多万元,司机工资3000多元,护工1000多元,外加维修、燃料等费用,月费用超过1万元。公司在校车方面,明显入不敷出。

  买得起用不起的尴尬也是全国校车面临的普遍问题。

  全国14省市校车专项督查结果公布,多地校车运营难,资金缺口严重。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巡视员杜柯伟对媒体表示,目前,校车运营得比较好的地区,已经实施校车补贴措施,但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统一补贴政策。

  河北邯郸相关校车负责人王先生接受汽车商报记者表示,其负责运营的邯郸市辖区内6个县133辆专用校车每年的亏损达到2000多万,政府财政补贴一年一拨的方式让校车运营资金链很紧张,期间个别县政府的财政补贴若没到位,普及计划就只好滞后。

  补贴差别对待

  即使有补贴的地方,补贴政策也出现差异化:公立学校有补贴,而私立学校没有。有些私立学校负责人为了养得起校车,不得不向政府“妥协”。

  此前,湖南省衡南县教育局在校车问题上就上演了一场“面子工程”,该县多家私立幼儿园在政府主导下购置的新校车行驶3天就“歇菜”了4辆,政府在退车问题上迟迟没有下文,最后据购置有“问题校车”的私立幼儿园园长爆料,政府以“刚购置的新校车没开几天就退车影响政府形象”为由进行施压,以每辆车2万元的地方财政补贴“私了”,而在此之前,私立幼儿园没有一分钱的补贴。

  记者查阅《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发现其中第三条规定: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然而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对校车补贴多少没有公开数字。

  中央财政拨款不明确,地方财政补贴不规范,导致真正需要校车的偏远地区学校存在校车服务漏洞。

  管理“推诿”

  服务的漏洞也进一步造成了管理的“推诿”。而在校车管理上,担负主要安全管理责任的教育厅方面,在记者实际接触中相关官员也给人“推卸”责任之感。

  2014年7月14日,湖南湘潭落水事故后,汽车商报记者致电湖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负责人郭荣学了解湖南校车管理详情,其办公电话一直处于接通后“滴”声异响状态。

  类似的采访事例举不胜举。

  2013年3月5日,晋城校车闲置事件,汽车商报记者致电晋城市教育局,该局纪检办公室曾主任称校车项目由市政府纪检书记主抓,由安全办公室具体落实,但有关具体细节实施,安全办公室段主任却一直未能联系上。

  2013年3月21日,衡南校车“歇菜”事件,汽车商报记者致电衡南县教育局分管校车安全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在校车安全管理环节中县教育局只负责安全教育,不负责采购环节。具体处理事件的人不在,无法回答……

  校车事故的频发、管理的“漫不经心”让不少人看到了校车管理的漏洞。

  湖南湘潭校车事故发生后,不管是官方通报还是媒体的第一解读,均认为是幼儿园方面的问题,没有使用正规校车以及超载造成。有人质疑,这是政府的推脱责任之词。

  汽车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这起事故中的改装面包车作为湖南乡镇学生用车屡见不鲜,因为根据湖南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规定允许校车有6~8年的过渡时期发展,湘潭事故校车和司机此前均经过相关审核要求,在当地合规。

  财政补贴差异、运营状况差、政府“面子工程”等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上述怪现象有没有合适的办法解决。请继续关注下期专家学者分析。

责任编辑:王双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巨资投入变"废铁" 各地校车"怪象横生"

2014-09-11 出处:陶梦兰 [原创] 责编:王双双

  8月28日人民网消息称,浙江温岭市城西街道的芷胜庄村有52辆崭新校车搁置近一年。追查原因发现,这几十辆校车是由安徽驻台州商会投资约2000万元购置的,原计划是在温岭市成立一家校车公司,以解决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接送难题,不求盈利,但却因为市场需求不足遭到搁置。更为悲愤地是,这批崭新的校车甚至成了一些人解决内急的“公厕”。

  汽车商报此前报道过多例有关农村及乡镇校车购置、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温岭市芷胜庄村的事例是否真是“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这或许只是校车造成怪现象很小的一个缩影。

巨资投入变"废铁" 各地校车"怪象横生"

  浙江是一个以从商文化著称的省份,这边的人民生活相对较为富足,解决学生校车出行上也有很好的实力,从商会善心捐赠力度可见一斑。而为什么买得起,学生们到头来没有用上?

  不少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学校、教育局以及交通运管部分之间的推诿扯皮、公事不勤、拖沓怠慢导致浪费了捐助者的善心,让校车沦为“公厕”。于是所谓的“市场需求不足”便成了一块遮羞布。

  9月,全国大中小学生陆续迎来开学,展望新学期。汽车商报记者采访诸多已使用校车的学校老师发现,农村校车比城市校车的使用需求更大,农村学生多住在离校较远的乡镇,路程不好走耗时也较长,平时上下学接送学生一趟远远不够,。

  自2012年4月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后,各地政府响应了中央的政策,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采购了校车,并争相公布了校车采购或安全管理举措,比如有的政府提出要求“如果没有标准化校车,就不准开学。”但在实际运营管理中,各地校车怪现象层出不穷。

  买得起用不起

  此前,山西晋城市也出现过76辆校车限制超半年的事情,官方当时通报原因是因为招聘不到合格的司机,但汽车商报与当地消息人士交谈后发现司机并不是全部原因,闲置无法上路的真实原因是校车运营的费用入不敷出才是问题所在。

  湖南媒体2013年3月4日曝光宁乡县玉潭镇小学生宁愿挤公交也不坐校车,因为公交比校车便宜。当地负责校车运营的公共汽车公司校车办公室主任叶全胜表示,玉潭镇中心小学的接送校车有10辆,都是按国家标准配置的车辆,安全性高,但价格及运营成本也高,这导致校车收费比公交车贵。

  叶全胜算了一笔账:每辆车成本要20多万元,司机工资3000多元,护工1000多元,外加维修、燃料等费用,月费用超过1万元。公司在校车方面,明显入不敷出。

  买得起用不起的尴尬也是全国校车面临的普遍问题。

  全国14省市校车专项督查结果公布,多地校车运营难,资金缺口严重。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巡视员杜柯伟对媒体表示,目前,校车运营得比较好的地区,已经实施校车补贴措施,但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统一补贴政策。

  河北邯郸相关校车负责人王先生接受汽车商报记者表示,其负责运营的邯郸市辖区内6个县133辆专用校车每年的亏损达到2000多万,政府财政补贴一年一拨的方式让校车运营资金链很紧张,期间个别县政府的财政补贴若没到位,普及计划就只好滞后。

  补贴差别对待

  即使有补贴的地方,补贴政策也出现差异化:公立学校有补贴,而私立学校没有。有些私立学校负责人为了养得起校车,不得不向政府“妥协”。

  此前,湖南省衡南县教育局在校车问题上就上演了一场“面子工程”,该县多家私立幼儿园在政府主导下购置的新校车行驶3天就“歇菜”了4辆,政府在退车问题上迟迟没有下文,最后据购置有“问题校车”的私立幼儿园园长爆料,政府以“刚购置的新校车没开几天就退车影响政府形象”为由进行施压,以每辆车2万元的地方财政补贴“私了”,而在此之前,私立幼儿园没有一分钱的补贴。

  记者查阅《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发现其中第三条规定: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然而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对校车补贴多少没有公开数字。

  中央财政拨款不明确,地方财政补贴不规范,导致真正需要校车的偏远地区学校存在校车服务漏洞。

  管理“推诿”

  服务的漏洞也进一步造成了管理的“推诿”。而在校车管理上,担负主要安全管理责任的教育厅方面,在记者实际接触中相关官员也给人“推卸”责任之感。

  2014年7月14日,湖南湘潭落水事故后,汽车商报记者致电湖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负责人郭荣学了解湖南校车管理详情,其办公电话一直处于接通后“滴”声异响状态。

  类似的采访事例举不胜举。

  2013年3月5日,晋城校车闲置事件,汽车商报记者致电晋城市教育局,该局纪检办公室曾主任称校车项目由市政府纪检书记主抓,由安全办公室具体落实,但有关具体细节实施,安全办公室段主任却一直未能联系上。

  2013年3月21日,衡南校车“歇菜”事件,汽车商报记者致电衡南县教育局分管校车安全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在校车安全管理环节中县教育局只负责安全教育,不负责采购环节。具体处理事件的人不在,无法回答……

  校车事故的频发、管理的“漫不经心”让不少人看到了校车管理的漏洞。

  湖南湘潭校车事故发生后,不管是官方通报还是媒体的第一解读,均认为是幼儿园方面的问题,没有使用正规校车以及超载造成。有人质疑,这是政府的推脱责任之词。

  汽车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这起事故中的改装面包车作为湖南乡镇学生用车屡见不鲜,因为根据湖南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规定允许校车有6~8年的过渡时期发展,湘潭事故校车和司机此前均经过相关审核要求,在当地合规。

  财政补贴差异、运营状况差、政府“面子工程”等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上述怪现象有没有合适的办法解决。请继续关注下期专家学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