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互联网”汽车即将“上路”?

2014-09-03 09:49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王双双

  8月29日,新晋汽车品牌凯翼汽车以“品牌元年”的全新形象首次亮相成都车展,与此同时,发布了以“智”、“丰”、“易”、“享”四大核心卖点为支撑的C3/C3R家用轿车。值得一提的是,凯翼在车展前夜的品牌发布会宣布了智能互联汽车战略,宣称未来要生产“年轻人喜欢的智能互联汽车”。

  一时间“智能互联”再次成为行业讨论热点。科技与智能化的发展,汽车作为重要的移动终端,早已经成为互联网技术的重点关注对象。无论是通用的安吉星、苹果的Carplay,还是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汽车已经注定撇不开互联网的“干扰”了。有言论表示,汽车已经从机械的1.0时代和电子的2.0时代,步入智能化的3.0时代,未来智能汽车将引发一场汽车产业的革命。

  那么,目前全球的智能互联汽车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国内汽车的智能化与互联化发展情况如何?未来将对全行业带来哪些影响?业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人就汽车智能互联问题向V讯网记者一一作出解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孔辉

  智能互联正在引发汽车产业变革

  互联网掀起了新一拨的技术革命浪潮,很多东西都通过互联网互相联系、信息沟通,互相控制。现在互联网又把手伸到物联网、车联网,汽车行业将会怎么折腾呢?导航、动态交通信息、车辆防盗、紧急救援等等很多现在都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事情,美国现在目前以安防为主,欧洲以导航为主,日本以信息为主,中国现在要把三者结合起来,一起推进。

  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汽车在终极阶段会提供一些智能的服务,包括车辆安全预警、车辆运行监控、出行的诱导服务、远程故障诊断、紧急救援服务等等,要发展到高级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协同控制,包括车车通信与安全的控制、车路通信与安全的控制,实现车路协同,达到优化利用资源、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堵的目标。

  我认为,互联网一个方向,车联网是互联网结合汽车特点进行互联的一个应用。互联网、车联网的联动将引发汽车产业的变革,不仅汽车企业产供销模式会改变,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连接渠道会改变,原材料、设备采购、产品销售、人员的招聘模式也都将得到改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叶盛基

  智能化、互联化是汽车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从全球整体形势看,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是汽车产品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这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体现。但从目前的技术来看,我国国内汽车的智能化、互联化还在逐渐推进中。

  汽车互联化强调的是汽车之间信息的共享,通过卫星信号的传输实现车辆之间的沟通。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未来不仅是人们日常出行的代步工具,更将成为一个信息发布、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关于汽车的互联化,国内各企业都在探讨,总体来看全行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可以说是互联化的初期,是车联网的雏形。

  另一方面,汽车智能化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国际上现在都在探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并成为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国内汽车的智能程度来看,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或多或少涉及了智能化技术,可以说是通过部分附加功能实现了局部的智能化。要实现汽车的全部互联,目前来看还有难度,而且即便是在国外,汽车智能化也面临着技术局限。不过,我认为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网络化的深化,汽车技术最终将实现“无人驾驶”这一最高水平的智能互联。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志新

  智能互联汽车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不久前的成都车展上,凯翼品牌宣称要生产“年轻人喜爱的智能互联汽车”。可以说,智能互联汽车早已经成为业内的新话题,而且智能互联汽车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然而,要实现汽车的智能互联化,不是哪一个企业自己能单独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智能互联汽车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汽车智能互联应该说还处在“概念期”;而从当前的技术研究水平来看,可以说全行业已经进入探索阶段。目前国外炒的火热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车辆通讯、网络化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现。然而,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还面临较多挑战,无论谷歌如何吹嘘,汽车走了多少公里,拿下多少牌照,但终究要面临现实问题。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出现事故,如何判定,损失如何赔偿,事故由汽车厂家负责还是由驾驶者承担等等,这都涉及到法律责任的问题。目前来看,无人驾驶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功能即可,要把控车权完全交给汽车还为时尚早。因此,我认为,说无人驾驶也好,说智能互联也罢,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薛旭

  “大互联”才是汽车智能互联的最终目标

  此前上汽通用安吉星系统的呼叫服务系统,车主通过与汽车“对话”就可以随时随地联系服务中心,享受道路导航服务,应该说是移动互联的一个尝试。但是,后期随着电话在线服务,手机地图APP的出现,安吉星的呼叫服务功能被逐渐淡化。

  移动互联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尽管国内在这方面发展的还不成熟,但凯翼敢于迈出第一步,借助现有技术,最终实现突破,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

  如何评价汽车行业的智能化、互联化发展水平,首先要有一个最终的标准。如果将汽车可以自动避免碰撞,躲避事故为标准,那么现在汽车互联智能化只能说是处在萌芽阶段。而如果将车与车、车与人之间的智能互动(服务)为标准,那现在的智能互联化可以说是个开始。我认为,未来只有人与车(人对车的操控)、车与车(车辆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互动)、人与人(消费者与服务商之间的互动)之间都能形成有效互动,才能说智能互联时代的到来。而这样的“大互联”区别于狭隘意义上的“小互联”,是汽车智能化、互联化的最终发展趋势。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宋健

  无人驾驶技术只能在低速驾驶中实现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一些汽车确实已经实现了智能化,但都是局部功能的智能。如今汽车上拥有的防抱死系统、定速巡航、车身稳定系统、道路偏离提醒、疲劳驾驶提醒、等早已部分的实现了自动驾驶。即使在一些便宜的小车上也普及了例如自动泊车功能,交通堵塞辅助和防碰撞系统,但归根到底还是“辅助”的作用,并不能代替人的操作。

  现阶段汽车智能互联化的最受热捧的应该是无人驾驶技术。而且大家也都在说智能化、互联化是汽车发展的大趋势,但我认为无人驾驶就像是“炒概念”,起码十年、八年时间里根本不能实现,更谈不上普及。

  如今谷歌一直在炒自己的无人驾驶技术,但从目前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无人驾驶只能在低速状态下实现,因为高速状态下遇到意外情况车辆根本反应不过来。汽车在道路运行过程中,对地面有一个附着力,而目前没有技术可以识别地面状况。另外,无人驾驶汽车还不能在用在繁华区,对于汽车周边环境的突发情况,所谓的无人驾驶汽车根本不可能像人一样去周边环境进行判断分析。

  《汽车商报》副总编 王平胜

  智能和互联是两码事

  时至今日没有互联网不掺合的事儿。当然,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寻医问药,网上购物,借助手机和办公室的电脑,似乎它可以干一切事情。但是汽车对互联网的需求(或者说依赖)有那么大么!

  没有互联网时的汽车,依然是汽车,依然发挥着它作为交通工具最基本的属性与功能。而互联网来了,除了它想通过手机控制人们。再就是想通过汽车影响、控制车主这个有“能力”的强大消费群体。其实互联网的第一目标是房主,只是还没寻到最佳的“入侵“方式。这套简单的经济思维来源于英国,他们在一起聊天会问:你住哪?开什么车?至于国人推崇的表、包、鞋……与前两者相比,经济计数体谅也就显得弱小了些。

  但是我真的佩服做互联网的人,无孔不入。把英式经济思维拿来,通过汽车上永不枯竭的电源,在或大或小的液晶屏上,实现了对人、对车的全程“控制”。当然我们也乐于被控制,因为我们从“互联网”汽车身上体验到了全所未有的“快感”。

  而智能其实和互联网没啥关系。比如日产CVT变速器有1400种智能变速模式,可以应对2000种路况。再比如ACC巡航技术,也是汽车智能化的进步,但这些不需要互联网。当然现在很多智能需要互联网的支持。但我依然坚持认为互联网是在通过汽车这个载体延伸自己控制领域。它对汽车本身的进化帮助有限,对智能化更无甚贡献。仅为一家之言,姑且听之,不顺耳可以交流。

责任编辑:王双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互联网”汽车即将“上路”?

2014-09-03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王双双

  8月29日,新晋汽车品牌凯翼汽车以“品牌元年”的全新形象首次亮相成都车展,与此同时,发布了以“智”、“丰”、“易”、“享”四大核心卖点为支撑的C3/C3R家用轿车。值得一提的是,凯翼在车展前夜的品牌发布会宣布了智能互联汽车战略,宣称未来要生产“年轻人喜欢的智能互联汽车”。

  一时间“智能互联”再次成为行业讨论热点。科技与智能化的发展,汽车作为重要的移动终端,早已经成为互联网技术的重点关注对象。无论是通用的安吉星、苹果的Carplay,还是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汽车已经注定撇不开互联网的“干扰”了。有言论表示,汽车已经从机械的1.0时代和电子的2.0时代,步入智能化的3.0时代,未来智能汽车将引发一场汽车产业的革命。

  那么,目前全球的智能互联汽车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国内汽车的智能化与互联化发展情况如何?未来将对全行业带来哪些影响?业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人就汽车智能互联问题向V讯网记者一一作出解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孔辉

  智能互联正在引发汽车产业变革

  互联网掀起了新一拨的技术革命浪潮,很多东西都通过互联网互相联系、信息沟通,互相控制。现在互联网又把手伸到物联网、车联网,汽车行业将会怎么折腾呢?导航、动态交通信息、车辆防盗、紧急救援等等很多现在都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事情,美国现在目前以安防为主,欧洲以导航为主,日本以信息为主,中国现在要把三者结合起来,一起推进。

  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汽车在终极阶段会提供一些智能的服务,包括车辆安全预警、车辆运行监控、出行的诱导服务、远程故障诊断、紧急救援服务等等,要发展到高级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协同控制,包括车车通信与安全的控制、车路通信与安全的控制,实现车路协同,达到优化利用资源、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堵的目标。

  我认为,互联网一个方向,车联网是互联网结合汽车特点进行互联的一个应用。互联网、车联网的联动将引发汽车产业的变革,不仅汽车企业产供销模式会改变,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连接渠道会改变,原材料、设备采购、产品销售、人员的招聘模式也都将得到改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叶盛基

  智能化、互联化是汽车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从全球整体形势看,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是汽车产品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这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体现。但从目前的技术来看,我国国内汽车的智能化、互联化还在逐渐推进中。

  汽车互联化强调的是汽车之间信息的共享,通过卫星信号的传输实现车辆之间的沟通。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未来不仅是人们日常出行的代步工具,更将成为一个信息发布、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关于汽车的互联化,国内各企业都在探讨,总体来看全行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可以说是互联化的初期,是车联网的雏形。

  另一方面,汽车智能化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国际上现在都在探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并成为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国内汽车的智能程度来看,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或多或少涉及了智能化技术,可以说是通过部分附加功能实现了局部的智能化。要实现汽车的全部互联,目前来看还有难度,而且即便是在国外,汽车智能化也面临着技术局限。不过,我认为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网络化的深化,汽车技术最终将实现“无人驾驶”这一最高水平的智能互联。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志新

  智能互联汽车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不久前的成都车展上,凯翼品牌宣称要生产“年轻人喜爱的智能互联汽车”。可以说,智能互联汽车早已经成为业内的新话题,而且智能互联汽车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然而,要实现汽车的智能互联化,不是哪一个企业自己能单独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智能互联汽车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汽车智能互联应该说还处在“概念期”;而从当前的技术研究水平来看,可以说全行业已经进入探索阶段。目前国外炒的火热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车辆通讯、网络化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现。然而,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还面临较多挑战,无论谷歌如何吹嘘,汽车走了多少公里,拿下多少牌照,但终究要面临现实问题。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出现事故,如何判定,损失如何赔偿,事故由汽车厂家负责还是由驾驶者承担等等,这都涉及到法律责任的问题。目前来看,无人驾驶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功能即可,要把控车权完全交给汽车还为时尚早。因此,我认为,说无人驾驶也好,说智能互联也罢,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薛旭

  “大互联”才是汽车智能互联的最终目标

  此前上汽通用安吉星系统的呼叫服务系统,车主通过与汽车“对话”就可以随时随地联系服务中心,享受道路导航服务,应该说是移动互联的一个尝试。但是,后期随着电话在线服务,手机地图APP的出现,安吉星的呼叫服务功能被逐渐淡化。

  移动互联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尽管国内在这方面发展的还不成熟,但凯翼敢于迈出第一步,借助现有技术,最终实现突破,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

  如何评价汽车行业的智能化、互联化发展水平,首先要有一个最终的标准。如果将汽车可以自动避免碰撞,躲避事故为标准,那么现在汽车互联智能化只能说是处在萌芽阶段。而如果将车与车、车与人之间的智能互动(服务)为标准,那现在的智能互联化可以说是个开始。我认为,未来只有人与车(人对车的操控)、车与车(车辆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互动)、人与人(消费者与服务商之间的互动)之间都能形成有效互动,才能说智能互联时代的到来。而这样的“大互联”区别于狭隘意义上的“小互联”,是汽车智能化、互联化的最终发展趋势。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宋健

  无人驾驶技术只能在低速驾驶中实现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一些汽车确实已经实现了智能化,但都是局部功能的智能。如今汽车上拥有的防抱死系统、定速巡航、车身稳定系统、道路偏离提醒、疲劳驾驶提醒、等早已部分的实现了自动驾驶。即使在一些便宜的小车上也普及了例如自动泊车功能,交通堵塞辅助和防碰撞系统,但归根到底还是“辅助”的作用,并不能代替人的操作。

  现阶段汽车智能互联化的最受热捧的应该是无人驾驶技术。而且大家也都在说智能化、互联化是汽车发展的大趋势,但我认为无人驾驶就像是“炒概念”,起码十年、八年时间里根本不能实现,更谈不上普及。

  如今谷歌一直在炒自己的无人驾驶技术,但从目前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无人驾驶只能在低速状态下实现,因为高速状态下遇到意外情况车辆根本反应不过来。汽车在道路运行过程中,对地面有一个附着力,而目前没有技术可以识别地面状况。另外,无人驾驶汽车还不能在用在繁华区,对于汽车周边环境的突发情况,所谓的无人驾驶汽车根本不可能像人一样去周边环境进行判断分析。

  《汽车商报》副总编 王平胜

  智能和互联是两码事

  时至今日没有互联网不掺合的事儿。当然,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寻医问药,网上购物,借助手机和办公室的电脑,似乎它可以干一切事情。但是汽车对互联网的需求(或者说依赖)有那么大么!

  没有互联网时的汽车,依然是汽车,依然发挥着它作为交通工具最基本的属性与功能。而互联网来了,除了它想通过手机控制人们。再就是想通过汽车影响、控制车主这个有“能力”的强大消费群体。其实互联网的第一目标是房主,只是还没寻到最佳的“入侵“方式。这套简单的经济思维来源于英国,他们在一起聊天会问:你住哪?开什么车?至于国人推崇的表、包、鞋……与前两者相比,经济计数体谅也就显得弱小了些。

  但是我真的佩服做互联网的人,无孔不入。把英式经济思维拿来,通过汽车上永不枯竭的电源,在或大或小的液晶屏上,实现了对人、对车的全程“控制”。当然我们也乐于被控制,因为我们从“互联网”汽车身上体验到了全所未有的“快感”。

  而智能其实和互联网没啥关系。比如日产CVT变速器有1400种智能变速模式,可以应对2000种路况。再比如ACC巡航技术,也是汽车智能化的进步,但这些不需要互联网。当然现在很多智能需要互联网的支持。但我依然坚持认为互联网是在通过汽车这个载体延伸自己控制领域。它对汽车本身的进化帮助有限,对智能化更无甚贡献。仅为一家之言,姑且听之,不顺耳可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