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同比下降1.1%、日产同比下降12.3%、本田同比下降22.7%,7月份产销数据显示,日系车正迎来一次规模不小的销量下跌。相比于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以及2012年的“钓鱼岛风波”,这次下跌多少显得有些难以捉摸。
记者注意到,曾经在中国市场屡创辉煌的日系车,在历经地震与“钓鱼岛事件”两次磨难后显得步履蹒跚,虽时有回暖迹象但仍与全盛时期相距甚远。
黑色7月
7月份,是中国汽车市场传统意义上的淡季,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7月份乘用车销量为135.79万辆,环比上月下降了13.18%。“综合过往多年的市场表现,7月出现销量的下滑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中汽协秘书长董扬如此表示。相比去年同期,乘用车销量仍有9.72%的增长。可以说,中国汽车市场依然处于繁荣发展的“盛世”之下,而日系车却陷入到一场新的“危局”之中。
作为日系车在华最为重要的代表,丰田、日产与本田在7月均实现了环比与同比的双双下降,与整体市场的步履并不一致。丰田7月份销量为7.48万辆,同比下降1.1%,这也是继今年6月份之后再度呈现下降趋势;日产7月份销量为7.48万辆,同比下降12.3%,之前连续5个月的正增长就此结束,环比降幅更是超过20%;而日系三雄中状况最差的莫过于本田,7月销量仅为3.95万辆,同比下降高达22.7%,旗下主力车型仅飞度实现增长。
而从前7个月的整体表现来看,日系三雄却遇到了“时间过半,目标未过半”的窘况。今年前7个月,丰田销量为54万辆,全年目标为110万辆,完成比例为49.09%;日产销量为69.99万辆,全年目标为143万辆,完成比例为48.94%;本田销量为39.33万辆,全年目标为90万辆,完成比例仅为43.7%。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已经连续11个月将市场份额拱手相让,但在这波“狂欢式”的“抢占狂潮”中,日系车依然算不上是赢家。在今年前7个月,美系车的市场份额增长0.5%达到12.8%,德系车更是大增1.9%达到21.5%,而日系车仅仅微增0.2%保持在15.3%的水平。而在豪华车层面,雷克萨斯继2年前失守第4后,在与追赶者沃尔沃的“白刃相搏”中败下阵来,7月销量跌至豪华车市场第6位。
虽然7月市场表现的低迷并不足以动摇日系车在华多年发展的根基,但这个7月对日系车而言仍然堪称是黑色的。
发展疲态
事实上,2008年日系车在华处于顶峰时期,当年按照“系别”划分,其所占市场份额约30%,自此以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2011年日本9.0级大地震与2012年“钓鱼岛风波”被认为是日系车的“拐点”。此后,尽管出现过短暂反弹,但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高级经济师徐长明看来,想恢复到此前的水平几乎不可能。
彼时,地震、海啸等天灾导致其在全球销量下跌,正常的生产运行几乎陷入停顿;而中日领土争端激发的反日情绪以及随之而来的抵制日货运动,使日系车在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几乎所有在华工厂停产,销量大幅下跌,广汽与三菱的合资甚至为此而搁置了一段时间。丰田章男当时表示:“砸在车身,痛在我心。如果我们事先可以预料到,大概就不会受到这样的损害。”
此后,三大日系品牌也都采取了一些积极行动,争取市场份额的恢复。“中国最重要!”2011年丰田研发中心奠基仪式上,丰田社长丰田章男对外首次提出了这一口号。自2009年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市场的地位早已举足轻重,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头羊,中国市场的成败关乎丰田制霸全球的大棋局。其他日本车企也都将发展势头迅猛的中国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从当时发布的一系列战略规划当中可见端倪。
2011年年中,日产与东风联合发布了在华发展的中期事业规划,提出到2015年希望实现年销售200万辆的宏伟目标。2012年3月,丰田发布“云动计划”,2015年目标销量定在150万~160万辆。2012年4月,本田紧随其后,提出“我动未来动”的发展口号,计划2015年销量能够翻一番(2011年本田在华销量为不足65万辆)。
“时至今日,政治因素也始终困扰着日系品牌,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对日系车而言,将在长期制约其发展。”商务部品牌专家顾环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来看,日系车在这段时间一直处于一种“疲惫状态”。
但具体到这次7月份日系车销量的下跌,似乎很难找到诸如地震、反日这样直接而明确的原因。“这很可能是在丰田引领之下日系车集体的一次战略调整,具体表现在丰田新车所奉行的低价销售政策上。”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18日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同时他还表示,具体还要看日后的态势如何发展。
再谈复兴
日系车发展呈现出疲态,德系和美系两大竞争对手却在高歌猛进,甚至之前并不起眼的韩系车也悄然抢占了近10%的市场份额。这之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大众。
早在2009年,大众集团就联手上海大众与一汽-大众两家在华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为期十年的大众在华发展战略规划。而在2013年,为应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众在华启动了新能源车战略,将向中国导入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而在今年年初,大众又再度调整发展战略,力图通过廉价车“Budget Car”进一步开拓中国等新兴市场。
在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之下,“日系车复兴”这一话题又重新被人提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在2008年时进入全胜时期,达到30.79%,其后每年都在呈现下降趋势,目前的市场份额已逼近15%。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出现了关于“日系车何去何从”的讨论。徐长明曾表示:“在中日关系坚冰的状态下,日系车要想恢复到‘钓鱼岛事件’之前的市场占有率难度较大。”
而据知名汽车咨询机构J.D.Power所发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消费者对日系车型的购买意向为32%,而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就下降到24%的水平,而对于欧系车型的购买意向却从25%上升到了35%。值得注意的是,在J.D.Power发布的新车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研究报告当中,日系车都名列前茅。
“日系车下一步发展必须依赖两个条件:第一是外部条件改善,日系车企需要联合起来做政府工作,主动改善中日关系;第二是提升自身产品品质,通过完善自身产品线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徐长明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就目前形势来看,要做到前一点并不容易,而后一点则已经被部分日系企业证明好走一些。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与产品品质的着力升级,东风日产的新奇骏实现了同比增长1073.7%的惊人增长,广汽本田的新飞度也实现了180.7%的同比增幅。这些日系车整体下跌趋势中闪光的亮点,承载着日系车复兴的希望。
“日系三强”全年目标及完成比例
全年目标110万辆,前7月54万辆,完成49.09%
全年目标143万辆,前7月69.99万辆,完成48.94%
全年目标90万辆,前7月39.33万辆,完成43.7%
“各车系”市场份额对比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4-08-21 出处:杨亚楠 [原创] 责编:周宇
丰田同比下降1.1%、日产同比下降12.3%、本田同比下降22.7%,7月份产销数据显示,日系车正迎来一次规模不小的销量下跌。相比于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以及2012年的“钓鱼岛风波”,这次下跌多少显得有些难以捉摸。
记者注意到,曾经在中国市场屡创辉煌的日系车,在历经地震与“钓鱼岛事件”两次磨难后显得步履蹒跚,虽时有回暖迹象但仍与全盛时期相距甚远。
黑色7月
7月份,是中国汽车市场传统意义上的淡季,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7月份乘用车销量为135.79万辆,环比上月下降了13.18%。“综合过往多年的市场表现,7月出现销量的下滑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中汽协秘书长董扬如此表示。相比去年同期,乘用车销量仍有9.72%的增长。可以说,中国汽车市场依然处于繁荣发展的“盛世”之下,而日系车却陷入到一场新的“危局”之中。
作为日系车在华最为重要的代表,丰田、日产与本田在7月均实现了环比与同比的双双下降,与整体市场的步履并不一致。丰田7月份销量为7.48万辆,同比下降1.1%,这也是继今年6月份之后再度呈现下降趋势;日产7月份销量为7.48万辆,同比下降12.3%,之前连续5个月的正增长就此结束,环比降幅更是超过20%;而日系三雄中状况最差的莫过于本田,7月销量仅为3.95万辆,同比下降高达22.7%,旗下主力车型仅飞度实现增长。
而从前7个月的整体表现来看,日系三雄却遇到了“时间过半,目标未过半”的窘况。今年前7个月,丰田销量为54万辆,全年目标为110万辆,完成比例为49.09%;日产销量为69.99万辆,全年目标为143万辆,完成比例为48.94%;本田销量为39.33万辆,全年目标为90万辆,完成比例仅为43.7%。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已经连续11个月将市场份额拱手相让,但在这波“狂欢式”的“抢占狂潮”中,日系车依然算不上是赢家。在今年前7个月,美系车的市场份额增长0.5%达到12.8%,德系车更是大增1.9%达到21.5%,而日系车仅仅微增0.2%保持在15.3%的水平。而在豪华车层面,雷克萨斯继2年前失守第4后,在与追赶者沃尔沃的“白刃相搏”中败下阵来,7月销量跌至豪华车市场第6位。
虽然7月市场表现的低迷并不足以动摇日系车在华多年发展的根基,但这个7月对日系车而言仍然堪称是黑色的。
发展疲态
事实上,2008年日系车在华处于顶峰时期,当年按照“系别”划分,其所占市场份额约30%,自此以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2011年日本9.0级大地震与2012年“钓鱼岛风波”被认为是日系车的“拐点”。此后,尽管出现过短暂反弹,但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高级经济师徐长明看来,想恢复到此前的水平几乎不可能。
彼时,地震、海啸等天灾导致其在全球销量下跌,正常的生产运行几乎陷入停顿;而中日领土争端激发的反日情绪以及随之而来的抵制日货运动,使日系车在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几乎所有在华工厂停产,销量大幅下跌,广汽与三菱的合资甚至为此而搁置了一段时间。丰田章男当时表示:“砸在车身,痛在我心。如果我们事先可以预料到,大概就不会受到这样的损害。”
此后,三大日系品牌也都采取了一些积极行动,争取市场份额的恢复。“中国最重要!”2011年丰田研发中心奠基仪式上,丰田社长丰田章男对外首次提出了这一口号。自2009年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市场的地位早已举足轻重,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头羊,中国市场的成败关乎丰田制霸全球的大棋局。其他日本车企也都将发展势头迅猛的中国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从当时发布的一系列战略规划当中可见端倪。
2011年年中,日产与东风联合发布了在华发展的中期事业规划,提出到2015年希望实现年销售200万辆的宏伟目标。2012年3月,丰田发布“云动计划”,2015年目标销量定在150万~160万辆。2012年4月,本田紧随其后,提出“我动未来动”的发展口号,计划2015年销量能够翻一番(2011年本田在华销量为不足65万辆)。
“时至今日,政治因素也始终困扰着日系品牌,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对日系车而言,将在长期制约其发展。”商务部品牌专家顾环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来看,日系车在这段时间一直处于一种“疲惫状态”。
但具体到这次7月份日系车销量的下跌,似乎很难找到诸如地震、反日这样直接而明确的原因。“这很可能是在丰田引领之下日系车集体的一次战略调整,具体表现在丰田新车所奉行的低价销售政策上。”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18日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同时他还表示,具体还要看日后的态势如何发展。
再谈复兴
日系车发展呈现出疲态,德系和美系两大竞争对手却在高歌猛进,甚至之前并不起眼的韩系车也悄然抢占了近10%的市场份额。这之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大众。
早在2009年,大众集团就联手上海大众与一汽-大众两家在华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为期十年的大众在华发展战略规划。而在2013年,为应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众在华启动了新能源车战略,将向中国导入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而在今年年初,大众又再度调整发展战略,力图通过廉价车“Budget Car”进一步开拓中国等新兴市场。
在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之下,“日系车复兴”这一话题又重新被人提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在2008年时进入全胜时期,达到30.79%,其后每年都在呈现下降趋势,目前的市场份额已逼近15%。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出现了关于“日系车何去何从”的讨论。徐长明曾表示:“在中日关系坚冰的状态下,日系车要想恢复到‘钓鱼岛事件’之前的市场占有率难度较大。”
而据知名汽车咨询机构J.D.Power所发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消费者对日系车型的购买意向为32%,而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就下降到24%的水平,而对于欧系车型的购买意向却从25%上升到了35%。值得注意的是,在J.D.Power发布的新车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研究报告当中,日系车都名列前茅。
“日系车下一步发展必须依赖两个条件:第一是外部条件改善,日系车企需要联合起来做政府工作,主动改善中日关系;第二是提升自身产品品质,通过完善自身产品线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徐长明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就目前形势来看,要做到前一点并不容易,而后一点则已经被部分日系企业证明好走一些。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与产品品质的着力升级,东风日产的新奇骏实现了同比增长1073.7%的惊人增长,广汽本田的新飞度也实现了180.7%的同比增幅。这些日系车整体下跌趋势中闪光的亮点,承载着日系车复兴的希望。
“日系三强”全年目标及完成比例
全年目标110万辆,前7月54万辆,完成49.09%
全年目标143万辆,前7月69.99万辆,完成48.94%
全年目标90万辆,前7月39.33万辆,完成43.7%
“各车系”市场份额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