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专家谈杭州限购:弊端多 影响公信力

2014-03-27 10:39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责编:王思

  [V讯网 政策法规]尽管限购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但杭州限购令的发布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汽车商报记者在杭州采访期间,不断听到群众的反映。令记者意外的是,不少人表示对“限购”本身可以“容忍性”接受,但政府消息发布的公开透明性值得质疑。当天,官方的不断“辟谣”,让随后正式发布的限购充满了戏剧性。继北京、上海、广州、天津之后,杭州的“限购”折射出了哪些问题,消费者如何从更广的层面来看待限购?3月25日晚间,汽车商报报采访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听听他们对此次杭州限购的看法。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牛凤瑞

  城市得病,不能仅仅让汽车“吃药”

  限购几乎都是基于两点:治堵和治霾。从社会舆论看,治霾的压力似乎更大些。但限购是否能实现目的,我看还是治标的成分多些。尽管现在已经限购了,但是从汽车的存量来看,还是处在不断增加的状态,只不过增速有所放缓。这也是不少地方“限购”的理由之一。

  “限购”肯定有其合理性,也是缓堵的直接有效办法。但如果把治污治堵看作治病,我认为限购只是“止血”的包扎阶段,后期还要涉及消炎、治疗,甚至动手术、输血的治疗步骤。但从现状来看,大家似乎觉得一“限”就万事大吉了,后期如何更深入去解决问题,没有看到多少有诚意的行动。

  其实,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拥堵都不是个案,特别是在中国一些城市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就说明,拥堵不仅仅是车的问题,是这个城市“得病”了。轿车进入家庭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现在一说治堵,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拿汽车开刀,逐渐形成了“技术依赖”。这反应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一直以来,“政府说了算”的做法让优质资源集中到了一线大城市,随之而来的是这些资源的分配问题。由于形成的时候是“政府说了算”,所以后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还是“政府说了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或者说发挥的不明显。

  (牛立志  采写)


 
  中国汽车共享首家运营品牌“车纷享”联合创始人兼营销总监  来晓俊

  汽车的使用模式需要变革

  限行、限购都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私家车暴增的非常手段,是迫不得已。

  对于杭州实施限行限购的我本人非常赞同,城市中的每个市民都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在抱怨拥堵的同时,每个人的对于目前的现状都是有责任的,目前很多人过于依赖私人交通工具出行、不合理使用交通工具、追求出行的舒适性,甚至买菜都要开车去。

  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恰恰是国外十年前遇到,美国的汽车消费已经出现负增长,为了减少环境污、公共资源的浪费,很多家庭卖掉多余的私家车,改用公共交通出行。我觉得首先要提倡市民合理使用交通工具,把拥有一台或者多台汽车的需求,转化为合理使用的模式。

  (陶梦兰 采写)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

  用市场的办法来执行社会管理政策

  政府应该采取市场手段来推进社会或者环保政策,最简单的就是学习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也实行限购,但没有摇号,而是竞拍的方式。而且,获得的号牌有10年的使用期,并不是无限期使用。通过这种市场化柔性的方式来控制机动车总量。

  控制总量是大城市治理交通和环境的必须手段,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是全世界最领先的,但仍要采取限购措施。我们在限购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市场的作用:拍卖也好,收费也好,通过经济手段限购所产生的经济费用可以用来补贴公交。交通有其外部性,比如占用道路资源、排放等,不是完全放开才是市场的做法。

  限购如果处理的好,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比如通过收费来补贴公共交通;反之,如果只是一味限购,不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可能会抑制当地经济发展。摇号表面公平,其实是不公平。购车意愿与需求也分强烈与不强烈,就好比感冒患者和阑尾炎患者都在等待急诊,但看急诊要摇号。这能是公平吗?上海拍牌也只做对了一半,一个牌照可以用一辈子,这样就容易引起炒作。而且,如果一个人占有号牌资源而没有发挥号牌的最大作用,反而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通过市场的办法来执行社会管理的政策,通过机制来治理交通、污染,中国人应该有这种智慧。城市管理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机制去控制机动车的外部性,就是谁使用、谁收益、谁付费。剩下的就是靠市场的机制来实现。

  (牛立志  采写)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吴飞

  “限购”信息披露不对称影响政府公信力

  身处杭州,深刻感受到了突然限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杭州宣布限购后,各种抱怨、猜测声迅速传开。我注意到,就在限购前几天,特别是当天相关部门还出来“辟谣”,这让老百姓有一种被“玩弄”的感觉。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个信息如何披露不对称的问题。在“限购”公布前,政府仍然采取了传统的对外传播思路:瞒。其实,在此之前,很多经销商、消费者已经收到类似信息。这就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否此消息已经被提前泄密,是否存在商业利益在其中。从一开始的瞒,到后来的“泄密”,到突然“公布”,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信息不对称传播,导致了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可想而知,今后政府再“辟谣”时,老百姓会怎么想。
(牛立志  采写)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

  区域性规划或将解决流通性问题

  目前国家提出新城镇规划建设,提出大城市群之间交通要实现一体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模式(汽车限购)的否定。

  此前,发改委召开了一次长江经济带11省市规划研讨会,会议期间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大规划进行了讨论,针对汽车行业的发展,我认为首先要提高物流效率,我国的物流效率仅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1/2。当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设计到车辆的数量,更设计到城市的交通布局;其次,试探性实践“汽车流通大市场”概念。目前各地方政府都是各做各的,缺乏大城市群规划,不利于汽车流通大市场的形成;第三点就是建设以汽车为平台的新的生活方式,以智能化汽车、网络化交通推动新的经济形态。

  (王双双 采写)


 
  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广力律师事务所律师蒲虎

  立法限购

  交管部门一般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9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是其限行的法律依据。

  我认为,仅从法律条文本身来看,绝没有赋予交管部门“尾号限行”的具体职权,且交管部门采取上述限行只能是临时性的,而非长期,甚至永久性的限制或禁止。

  限购措施应采取立法的形式出台,而不是由地方政府或者政府某个部门在一夜之间出台一则《通告》或《通知》,否则存在合法性质疑。
(陶梦兰 采写)
 
  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  崔东树

  限购限行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城市群建设

  限购行为不利于城市一体化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未来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和市场调节等措施,效果将远远好过限购。城市群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刚刚结束的两会中也出现关注城市群发展的趋势。其关键是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在城市群众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体制环境。限购限行是其中的核心问题点,一些城市的限购将完全打破一体化进程,对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很不利的。

  (刘艺 采写)



  杭州市民对本次限购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专家谈杭州限购:弊端多 影响公信力


专家谈杭州限购:弊端多 影响公信力



专家谈杭州限购:弊端多 影响公信力专家谈杭州限购:弊端多 影响公信力专家谈杭州限购:弊端多 影响公信力

责任编辑:王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家谈杭州限购:弊端多 影响公信力

2014-03-27 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 责编:王思

  [V讯网 政策法规]尽管限购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但杭州限购令的发布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汽车商报记者在杭州采访期间,不断听到群众的反映。令记者意外的是,不少人表示对“限购”本身可以“容忍性”接受,但政府消息发布的公开透明性值得质疑。当天,官方的不断“辟谣”,让随后正式发布的限购充满了戏剧性。继北京、上海、广州、天津之后,杭州的“限购”折射出了哪些问题,消费者如何从更广的层面来看待限购?3月25日晚间,汽车商报报采访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听听他们对此次杭州限购的看法。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牛凤瑞

  城市得病,不能仅仅让汽车“吃药”

  限购几乎都是基于两点:治堵和治霾。从社会舆论看,治霾的压力似乎更大些。但限购是否能实现目的,我看还是治标的成分多些。尽管现在已经限购了,但是从汽车的存量来看,还是处在不断增加的状态,只不过增速有所放缓。这也是不少地方“限购”的理由之一。

  “限购”肯定有其合理性,也是缓堵的直接有效办法。但如果把治污治堵看作治病,我认为限购只是“止血”的包扎阶段,后期还要涉及消炎、治疗,甚至动手术、输血的治疗步骤。但从现状来看,大家似乎觉得一“限”就万事大吉了,后期如何更深入去解决问题,没有看到多少有诚意的行动。

  其实,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拥堵都不是个案,特别是在中国一些城市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就说明,拥堵不仅仅是车的问题,是这个城市“得病”了。轿车进入家庭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现在一说治堵,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拿汽车开刀,逐渐形成了“技术依赖”。这反应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一直以来,“政府说了算”的做法让优质资源集中到了一线大城市,随之而来的是这些资源的分配问题。由于形成的时候是“政府说了算”,所以后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还是“政府说了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或者说发挥的不明显。

  (牛立志  采写)


 
  中国汽车共享首家运营品牌“车纷享”联合创始人兼营销总监  来晓俊

  汽车的使用模式需要变革

  限行、限购都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私家车暴增的非常手段,是迫不得已。

  对于杭州实施限行限购的我本人非常赞同,城市中的每个市民都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在抱怨拥堵的同时,每个人的对于目前的现状都是有责任的,目前很多人过于依赖私人交通工具出行、不合理使用交通工具、追求出行的舒适性,甚至买菜都要开车去。

  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恰恰是国外十年前遇到,美国的汽车消费已经出现负增长,为了减少环境污、公共资源的浪费,很多家庭卖掉多余的私家车,改用公共交通出行。我觉得首先要提倡市民合理使用交通工具,把拥有一台或者多台汽车的需求,转化为合理使用的模式。

  (陶梦兰 采写)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

  用市场的办法来执行社会管理政策

  政府应该采取市场手段来推进社会或者环保政策,最简单的就是学习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也实行限购,但没有摇号,而是竞拍的方式。而且,获得的号牌有10年的使用期,并不是无限期使用。通过这种市场化柔性的方式来控制机动车总量。

  控制总量是大城市治理交通和环境的必须手段,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是全世界最领先的,但仍要采取限购措施。我们在限购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市场的作用:拍卖也好,收费也好,通过经济手段限购所产生的经济费用可以用来补贴公交。交通有其外部性,比如占用道路资源、排放等,不是完全放开才是市场的做法。

  限购如果处理的好,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比如通过收费来补贴公共交通;反之,如果只是一味限购,不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可能会抑制当地经济发展。摇号表面公平,其实是不公平。购车意愿与需求也分强烈与不强烈,就好比感冒患者和阑尾炎患者都在等待急诊,但看急诊要摇号。这能是公平吗?上海拍牌也只做对了一半,一个牌照可以用一辈子,这样就容易引起炒作。而且,如果一个人占有号牌资源而没有发挥号牌的最大作用,反而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通过市场的办法来执行社会管理的政策,通过机制来治理交通、污染,中国人应该有这种智慧。城市管理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机制去控制机动车的外部性,就是谁使用、谁收益、谁付费。剩下的就是靠市场的机制来实现。

  (牛立志  采写)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吴飞

  “限购”信息披露不对称影响政府公信力

  身处杭州,深刻感受到了突然限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杭州宣布限购后,各种抱怨、猜测声迅速传开。我注意到,就在限购前几天,特别是当天相关部门还出来“辟谣”,这让老百姓有一种被“玩弄”的感觉。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个信息如何披露不对称的问题。在“限购”公布前,政府仍然采取了传统的对外传播思路:瞒。其实,在此之前,很多经销商、消费者已经收到类似信息。这就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否此消息已经被提前泄密,是否存在商业利益在其中。从一开始的瞒,到后来的“泄密”,到突然“公布”,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信息不对称传播,导致了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可想而知,今后政府再“辟谣”时,老百姓会怎么想。
(牛立志  采写)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

  区域性规划或将解决流通性问题

  目前国家提出新城镇规划建设,提出大城市群之间交通要实现一体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模式(汽车限购)的否定。

  此前,发改委召开了一次长江经济带11省市规划研讨会,会议期间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大规划进行了讨论,针对汽车行业的发展,我认为首先要提高物流效率,我国的物流效率仅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1/2。当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设计到车辆的数量,更设计到城市的交通布局;其次,试探性实践“汽车流通大市场”概念。目前各地方政府都是各做各的,缺乏大城市群规划,不利于汽车流通大市场的形成;第三点就是建设以汽车为平台的新的生活方式,以智能化汽车、网络化交通推动新的经济形态。

  (王双双 采写)


 
  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广力律师事务所律师蒲虎

  立法限购

  交管部门一般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9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是其限行的法律依据。

  我认为,仅从法律条文本身来看,绝没有赋予交管部门“尾号限行”的具体职权,且交管部门采取上述限行只能是临时性的,而非长期,甚至永久性的限制或禁止。

  限购措施应采取立法的形式出台,而不是由地方政府或者政府某个部门在一夜之间出台一则《通告》或《通知》,否则存在合法性质疑。
(陶梦兰 采写)
 
  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  崔东树

  限购限行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城市群建设

  限购行为不利于城市一体化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未来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和市场调节等措施,效果将远远好过限购。城市群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刚刚结束的两会中也出现关注城市群发展的趋势。其关键是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在城市群众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体制环境。限购限行是其中的核心问题点,一些城市的限购将完全打破一体化进程,对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很不利的。

  (刘艺 采写)



  杭州市民对本次限购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专家谈杭州限购:弊端多 影响公信力


专家谈杭州限购:弊端多 影响公信力



专家谈杭州限购:弊端多 影响公信力专家谈杭州限购:弊端多 影响公信力专家谈杭州限购:弊端多 影响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