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讯网 行业新闻]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后,知名主持人、政协委员崔永元被记者团团围住:“今天的雾霾比较严重,对雾霾的治理您怎么看?”
崔永元表示:“雾霾的成因总是有人在说瞎话,我最烦有人说瞎话。比如把它归结于汽车尾气,那一辈子都治理不好。”
“我连续15天去北京的出入口调查大货车,大货车没有遮盖,倒下来的石头子像子弹一样,‘让子弹飞’,打坏我三块汽车前挡风玻璃,这东西有可能要命的,现场洒落非常多,再加上煤污染、工业污染,这些加起来才是最主要的。总拿小轿车说事,永远治理不好。”崔永元告诉记者。
这已经不是崔永元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讨论此话题了,2013年11月的“第九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他曾对“以限制私家车来治理雾霾的方式”猛烈开炮: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北京市城市雾霾的影响,就相当于一个居民在自己的小区里放了个屁。
崔永元关于雾霾与汽车尾气之关系观点可谓犀利,但他这位“实话实说”的人这次说对了吗?
汽车尾气污染占22.2%?
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而产生PM2.5的原因复杂多样,比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等,雾霾的形成又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的结果。
而在众多污染源中,之所以汽车尾气成为“元凶”,源于环保部的检测结果。多年来,环保部的检测结果显示汽车尾气是造成PM2.5的最大源头。据环保部一份较新的数据,在主要污染源中,汽车尾气约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
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由于机动车数量多,百公里出行率高,因此尾气排放量巨大。而控制机动车排放标准及机动车数量,成为解决雾霾的手段,限购也由此引发。
有气象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华北、山东及河南等地由于受低压辐合或均压场影响,近地面大气非常稳定,风速小,严重阻碍了空气的水平流通,加之空气湿度大,逆温层厚,阻碍了空气垂直方向的对流输送,导致局地和区域污染物的迅速累积,造成空气严重污染。而在华北地区,空气污染存在联动效果。因此,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雾霾是一来俱来。
在2013年9月份,国务院颁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大气污染“国十条”,计划经过五年努力,将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特别指出,京津冀地区到2017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要下降25%,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而控制机动车数量成为治理的重点。随后,“汽车限购”成为汽车行业的关键词,实际的例子是,自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城市限购后,天津、石家庄等地也加入限购城市行列。
而这也引发人们普遍质疑。在一份媒体调查中,汽车尾气污染占20%的结论被评为年度最大质疑。
4%只是闹剧?
真正引发公众质疑高潮的,是2013年12月中科院发布的一份科学报告。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正矩阵因子法解析出北京地区PM2.5的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源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如果将燃煤、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三个来源合并起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称为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这项研究成果发布在了国际学术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学》中。
据研究表明,沙尘天气常对春季气溶胶有重要影响,而在秋冬季节,来自建设工地的浮尘和街道的再悬浮尘是土壤尘的主要来源。燃煤源冬季贡献最大,生物质燃烧贡献春、秋较高,冬、夏季较低,工业污染源贡献在夏秋季节较高。二次无机气溶胶在夏季和春季的贡献最高。
这一研究结果一时间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似乎立刻为汽车尾气“洗冤”。然而不足半个月,中科院又称4%这一数字被严重低估,并且将上述文章从其官网上撤掉。
这看起来像一场“闹剧”。据悉,张仁健曾研究过两篇北京PM2.5化学组成成分与源解析文章,却得出两组不同结果。在《气溶胶空气质量研究》中张仁健将PM2.5来源分为七大类,其中汽车尾气与垃圾燃烧占17.1%,观测时间为2009年4月、7月、10月及2010年1月。而后发表在《大气化学与物理学》的文章中,将PM2.5重要来源分为六类,汽车尾气与垃圾燃烧降到了4%。论文标明监测时间为2010年全年。
同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也对张仁健的研究结果表达了质疑,他指出自己曾在2013年1月做过研究,强雾霾时段汽车尾气贡献为47%,即使是同期污染程度低时,汽车贡献也达到30%,他认为张仁健的4%让公众产生了误会。
往更深层次来讲,之所以产生偏差,在于数据源研究方法与样本量等原因。有科学家认为“非专业人士无从判断其中的原因”。况且,PM2.5是累积到一定程度才形成雾霾,而汽车尾气虽然直接排放的量不大,但恰恰由于复杂的化学作用,对“积累的形成有着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公众对污染的看法更多来自直观的判断,像崔永元是基于他研究的渣土货车运行得出了他的观点。而科学家的研究则是基于严密的科学测量。
众所周知,真正要达到治理雾霾的目的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大家的协同一心。然而在这场对付雾霾的战斗中出现了公众认识和科学家认识两种偏差,到底孰对孰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