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合资自主热潮再现 中方需克服依赖症(2)

2013-04-09 11:43出处:新华信汽车网 [原创]责编:王思

  合资自主何以长远发展?

  自2013年年初以来,一汽丰田、北京现代、一汽-大众以及华晨宝马等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宣布将发布合资自主品牌,已经率先打入市场的宝骏、理念、启辰等车型,无疑将成为合资自主的“试金石”。但从目前已有车型的表现看,接下来,合资自主能否真正成为合资企业另一块“阵地”,似乎仍有待验证。
  
  近年来车企普遍认识到了国内车市消费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一二线城市消费特点与三四线城市完全不同,这也为合资自主提供了发展土壤。在一二线城市,消费者更注重时尚性和科技,但三四线市场消费者更关注价格;对于车企来说,依靠单个品牌发展不同市场产品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合资自主发展一定要遵循‘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良性循环的发展思路。”汽车营销专家丁树雄表示。中方可以“市场”作为谈判的筹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调节市场,在引进外资技术和品牌时严格把关,争取同步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对于行将淘汰和落后的技术坚决不予引进,对于落后技术必须责令外资方迅速调整优化升级,否则将限定其国内市场。

  营销专家王红刚在发展合资自主的战略上更强调中外双方的“和为贵”,发展合资自主是中方包括外方逐步达成的共识与策略:通过发展合资自主,可以博得政府好感,获得政策红利;可以实现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弥补现有产品线、市场覆盖之不足;原来外资品牌干不了的事,可以以合资自主名义去完成;中方可以培养中方团队的研发能力。

  有关合资自主品牌的发展战略,营销专家王红刚建议,应在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上与现有合资品牌形成差异化。合资自主品牌的出现可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量身打造,形成原有品牌与合资自主品牌的“组合出击”:原有合资品牌保证原汁原味的全球范儿,合资自主品牌则专为中国定制;原有品牌维持外资品牌的中高端形象,巩固一二线市场,合资自主品牌则放低身段,以合资的身份、自主的价格进攻三四五六线市场。

  丁树雄表示,中方必须克服“合资依赖综合症”(除了市场外,一切都要依靠外资)及“独立自主的恐慌症”(因严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难甩掉外资套在自己头上的技术和品牌“紧箍咒”)。对此,他认为合资自主品牌一定要扭转以往的“丫鬟”角色,不要只做低端产品线的替补和合资品牌的附庸”。他建议,“合资自主”品牌应定位在性价比较优的“中高端”产品线上,避免“合资自主”产品比同类低一档次的“怪圈”。在产品款式和风格定制上应更多地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充分照顾具有浓厚民族情愫的国人的消费嗜好,使其拥有国际的品质、本土的品牌内涵。

  有关合资自主与合资品牌的销售渠道,丁树雄的建议是渠道上采用“混搭”模式,分前期、后期两步走战略。前期,可并网销售,借助成熟品牌的影响效应及其健全的网络,逐步提升“合资自主”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后期,随着产品线的延伸,当“合资自主”品牌有坚实深厚的市场基础且达到一定规模后,可分立出来创建独立的销售网络。王红刚也表示“可考虑采取先共用,条件成熟再分网的做法。”

  有关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广,丁树雄等专家建议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在市场导入期,品质上淡化“自主”,强调“合资”品牌,突出优越品质和性能。在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再弱化合资,突出其“自主”创新的特质。同时及时跟踪捕捉用户需求,不断改进完善产品,以获得更多的口碑宣传。在服务方面也一步到位为用户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王红刚则分析,由于合资自主品牌的消费者主要位于内陆三四五线城市,大部分属于过渡型消费,以日常代步为主,因此厂家可以做“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消费观念引导。

  对于合资自主品牌的长远发展,丁树雄表示,除了企业自身积极努力外,国家应成立汽车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发展中心。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大力培育自主核心的知识产权,必要时可以出巨资购买世界先进的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切实由“合资自主”向“核心自主”发展,将传统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一一攻破。

  同时,国家应对“合资自主”品牌建立管理名录,动态掌握其比例变化,严格取缔“名不副实”的“合资自主”,加强各“合资自主”品牌间的科研交流,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早日实现“中国创造”梦。

  “新一届政府对于自主工业力挺之势已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虽然目前并没有任何倾向性政策发布,然而从中央主管部门领导到各省级领导对此倾向性都早有明确的认知,”一家日系企业内部人士分析,此时加速推进合资自主发展顺理成章。

责任编辑:王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合资自主热潮再现 中方需克服依赖症(2)

2013-04-09 出处:新华信汽车网 [原创] 责编:王思

  合资自主何以长远发展?

  自2013年年初以来,一汽丰田、北京现代、一汽-大众以及华晨宝马等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宣布将发布合资自主品牌,已经率先打入市场的宝骏、理念、启辰等车型,无疑将成为合资自主的“试金石”。但从目前已有车型的表现看,接下来,合资自主能否真正成为合资企业另一块“阵地”,似乎仍有待验证。
  
  近年来车企普遍认识到了国内车市消费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一二线城市消费特点与三四线城市完全不同,这也为合资自主提供了发展土壤。在一二线城市,消费者更注重时尚性和科技,但三四线市场消费者更关注价格;对于车企来说,依靠单个品牌发展不同市场产品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合资自主发展一定要遵循‘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良性循环的发展思路。”汽车营销专家丁树雄表示。中方可以“市场”作为谈判的筹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调节市场,在引进外资技术和品牌时严格把关,争取同步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对于行将淘汰和落后的技术坚决不予引进,对于落后技术必须责令外资方迅速调整优化升级,否则将限定其国内市场。

  营销专家王红刚在发展合资自主的战略上更强调中外双方的“和为贵”,发展合资自主是中方包括外方逐步达成的共识与策略:通过发展合资自主,可以博得政府好感,获得政策红利;可以实现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弥补现有产品线、市场覆盖之不足;原来外资品牌干不了的事,可以以合资自主名义去完成;中方可以培养中方团队的研发能力。

  有关合资自主品牌的发展战略,营销专家王红刚建议,应在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上与现有合资品牌形成差异化。合资自主品牌的出现可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量身打造,形成原有品牌与合资自主品牌的“组合出击”:原有合资品牌保证原汁原味的全球范儿,合资自主品牌则专为中国定制;原有品牌维持外资品牌的中高端形象,巩固一二线市场,合资自主品牌则放低身段,以合资的身份、自主的价格进攻三四五六线市场。

  丁树雄表示,中方必须克服“合资依赖综合症”(除了市场外,一切都要依靠外资)及“独立自主的恐慌症”(因严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难甩掉外资套在自己头上的技术和品牌“紧箍咒”)。对此,他认为合资自主品牌一定要扭转以往的“丫鬟”角色,不要只做低端产品线的替补和合资品牌的附庸”。他建议,“合资自主”品牌应定位在性价比较优的“中高端”产品线上,避免“合资自主”产品比同类低一档次的“怪圈”。在产品款式和风格定制上应更多地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充分照顾具有浓厚民族情愫的国人的消费嗜好,使其拥有国际的品质、本土的品牌内涵。

  有关合资自主与合资品牌的销售渠道,丁树雄的建议是渠道上采用“混搭”模式,分前期、后期两步走战略。前期,可并网销售,借助成熟品牌的影响效应及其健全的网络,逐步提升“合资自主”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后期,随着产品线的延伸,当“合资自主”品牌有坚实深厚的市场基础且达到一定规模后,可分立出来创建独立的销售网络。王红刚也表示“可考虑采取先共用,条件成熟再分网的做法。”

  有关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广,丁树雄等专家建议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在市场导入期,品质上淡化“自主”,强调“合资”品牌,突出优越品质和性能。在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再弱化合资,突出其“自主”创新的特质。同时及时跟踪捕捉用户需求,不断改进完善产品,以获得更多的口碑宣传。在服务方面也一步到位为用户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王红刚则分析,由于合资自主品牌的消费者主要位于内陆三四五线城市,大部分属于过渡型消费,以日常代步为主,因此厂家可以做“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消费观念引导。

  对于合资自主品牌的长远发展,丁树雄表示,除了企业自身积极努力外,国家应成立汽车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发展中心。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大力培育自主核心的知识产权,必要时可以出巨资购买世界先进的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切实由“合资自主”向“核心自主”发展,将传统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一一攻破。

  同时,国家应对“合资自主”品牌建立管理名录,动态掌握其比例变化,严格取缔“名不副实”的“合资自主”,加强各“合资自主”品牌间的科研交流,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早日实现“中国创造”梦。

  “新一届政府对于自主工业力挺之势已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虽然目前并没有任何倾向性政策发布,然而从中央主管部门领导到各省级领导对此倾向性都早有明确的认知,”一家日系企业内部人士分析,此时加速推进合资自主发展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