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汽车召回创新高——不为召回更多数量,只为更好质量
2013年1月1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相比2004年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条例最大亮点在于其巨大的惩罚力度,而效果也确实是明显的。
汽车召回
用数据说话,截至2013年12 月31日,我国已实施汽车召回133 次,共涉及531.1万辆车辆,召回数量同比增长65.8 % ,创历史新高。而其中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召回的汽车数量为196.1 万辆,占全年召回数量的37% ,也是历年来最多的。
据统计,去年全年的133次汽车召回涵盖了通用、大众、丰田、本田、现代、奔驰、宝马、奥迪等几乎全部跨国巨头。就连一直梗着脖子不肯认错的大众也在315被曝光后,第二天就发表声明称,将实施主动召回以解决DSG问题。
倒不是召回数量越多越好,警或罚的目的都是——以为戒,把车质量做好点儿,大家都省心。
豪华车用沥青制阻尼片——致癌气味通通风就管用?
3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称,国内市场奔驰、宝马、奥迪等豪车车内空气存在污染异味问题,可能导致车主头晕、咳嗽和手指肿胀等症状。央视送检的阻尼片样品涉及6款豪车:北京奔驰C级、E级,华晨宝马3系、5系以及一汽奥迪的A6、Q5型号。
豪华车用沥青制阻尼片
经检验,上述尼片全部含沥青成分,很可能是异味产生的原因,并且沥青也是强致癌性物。
随后,奔驰、宝马和奥迪代表均宣称公司展开了调查,并都在第一时间称在华生产所有车辆均采用符合规定的全球统一标准。然而这并不能安抚那些饱受异味影响的车主。
在车主最初向4S店反应这个问题时,部分4S店的工作人员还曾建议车主将车的四门打开,把车辆放在阳光下暴晒通风,再做桑拿或光触媒除味。
然而,这些方法并没有效果。不用太费脑子地想想,致癌气味能靠通通风就消散的么?
牵手戴姆勒 收购昌河——北汽真的很忙
2月1日,已经飞赴德国的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带来了“一揽子”深化合作方案。11月29日,一切终于敲定。戴姆勒与北汽集团高层在德国斯图加特签署了战略协议。戴姆勒将入资北汽股份,通过购入增发股份持有北汽股份12%的股权。
牵手戴姆勒 收购昌河
北汽股份在双方合资企业北京奔驰的股权增至51%。戴姆勒在双方合资销售公司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股份将增至51%。此次协议为北汽首次公开募股IPO上市铺平了道路。
11月25日,北汽和昌河将正式签署重组协议。江西省省属国有企业资产经营(控股)有限公司,将其所持有的江西昌河70%股权以协议转让方式转让给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即,北汽集团将持有江西昌河70%股权,江西国控将持有江西昌河30%股权。昌河改嫁北汽能否“幸福”,一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戴勒姆呼唤北汽,昌河需要北汽,北汽真的很忙的。恐怕对于去年的北汽来说,只嫌时间不够用。而这一通忙活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我们还需静静观察。
东风收购福汽 与雷诺合资——一波三折,终成正果
5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东风汽车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东风汽车公司将收购福汽集团45%的股份。
东风收购福汽 与雷诺合资
与此同时,东风汽车公司与福汽集团以组建投资公司的形式控股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在一波三折之后,东风终于在收购福汽的争夺战中笑到了最后。
12月16日,东风集团与法国雷诺签署合资经营合同,双方将共同投资77.6亿元人民币组建新的合资公司——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东风雷诺的成立将使雷诺以一个全新的维度实质性地进入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这也标志着东风集团与雷诺-日产“金三角”联盟全面合作的开始,东风与雷诺历经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终于修成正果。
东风的这两项重大合作都可谓饱经时间考验,而对于这来之不易的“结合”,外界也还有很多忧虑的声音,接下来就要看东风如何打破这些忧虑的声音了。
V讯上线——旨在打造中国首个汽车资讯定制平台
4月21日,寰球汽车传媒集团V讯网正式上线。活动汇聚了众多领导、企业高管、媒体同仁出席了上线仪式。寰球汽车传媒集团总裁吴迎秋先生表示:V讯网的成功上线,既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成功之作,也是对自己汽车梦想的肯定。
V讯网上线
作为寰球汽车传媒集团旗下的新媒体平台,V讯网旨在打造中国首个汽车资讯定制平台。
网站以定制标签为特色,为用户提供最权威、最专业、最全面的资讯服务。同时,网站还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人物关系库,向用户展开一个庞大的汽车世界。
业界猜测已久的总编辑人也在上线仪式上揭开面纱,他就是前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总监程远先生。作为中国汽车媒体的领军人物之一,程远先生从事汽车媒体近30年,拥有丰富的汽车传媒经验。
日系新车列队入市——秉“新”反击 攻为上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爱中国。”日系车企在2103年的整体表现,真实的反应了丰田汽车公司中国本部长大西弘致在去年年底的话。
日系新车列队入市
钓鱼岛的风波尚未平息,安倍晋三又马不停蹄的参拜了靖国神社,中日之间的关系总在紧张和稍有缓和之间震荡。
然而面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大的汽车市场,日系车企绝不会因为政治原因而却步。
2013年下半年,包括新雅力士、新威驰、广汽本田的凌派和东风本田的杰德,都扎堆上市。包括丰田、本田、日产在内的各大日系品牌均开展了大范围的促销活动。种种迹象表明,除了丰田、本田及日产外,包括铃木、三菱等二线日系车品牌都已经开始在华发力。
也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3年11月,日系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越德系车,这被行业认为是日系车实现在中国市场逆袭的最佳印证。
在未来,中日之间的关系恐怕还是难以稳定下来,而日系车也尚未得到全面的复苏,可以说革命尚未成功,日系还需努力。
限购政策无限蔓延——汽车不是你想开 想开就能开
2013年12月初,大连市限牌立法获批,紧接着天津市宣布自12月16日零时起执行小客车限牌措施,几乎与此同时,杭州市“两难办”就错峰限行调整向社会征求意见,有意扩大错峰限行时段及禁止外地车辆在早晚高峰进入中河上塘高架。
限购政策无限蔓延
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小伙伴来说,限牌政策在2013年瞬间从天边的月亮变成了手中的月饼,这尽在眼前的滋味,着实让人吃不消。
车市的诡异反应也纷至沓来,4s店现车一夜脱销,二手车市场交易量飙升,老旧汽车一辆难求……这些由政策原因引发的异变让各路经销商也体会到了盛极而衰的无奈。
说起治污治堵,限购是最快的,也是争议最大的。对比一些国外大都市,很多汽车保有量超过北京的城市,并未采取限购措施,但拥堵程度却不及我们,究其原因,还是城市道路规划和交通疏导政策做的好,这些方面显然都是值得我们的政策部门学习的。
限牌限购可解燃煤之急,却未必能让眉毛再长出来,想帮助车市和城市都健康发展,我们还需研究长久之计。
汽车三包喜与忧——想赠你一阙晴空 未曾料隐忧重重
包修、包换、包退,对汽车这种大宗商品的三包保障曾让消费者们大呼过瘾,让承担相关责任的经销商和车企心有戚戚。
但老话说的好,买的没有卖的精,很快各大厂商就回过味来,利用三包政策的出台反守为攻,纷纷作出提前三包,拓展三包的承诺。
汽车三包
车企何以对三包政策如此积极?站在政策落实后三个多月的今天,我们已然得出了答案。
首先就是消费者举证难,这车是使用用坏的还是质量问题,消费者本身很难证明,三包专家只闻其声难见其人,无法鉴定的问题车消费者还是要自掏腰包。其次,汽车“三包”霸王条款多:不在授权4S店保养不能三包、4s店不承担轮胎保修义务、加装改装需经企业允许,消费者想享受个三包待遇,绝对是限制多多。第三,汽车三包非全包,大量的制约条件需要消费者们擦亮眼睛,千万别一个不小心进入不被保障的范畴。
有关部门出台汽车三包的意愿显然是好的,但执行过程中也确实令消费者遇到了不少难题,希望这些难题能在以后的磨合中得到破解,因为用车放心,大家才能买的愉快。
汽车电商大狂欢——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当双十一从一个弥漫着淡淡忧伤的日子变为剁手党们的狂欢节,电商就开始考虑给用户们上一些“大菜”了。于是,天猫购车节,疯狂购车节……一系列的网上购车节纷至沓来,汽车电商这个新名词一夕之间火遍汽车圈。
专业汽车电商抢车族网上线
汽车电商的火爆伴随着质疑,大波专家摇头晃脑的分析着网上卖车的不靠谱,毕竟从汽车的商品属性来说,网购离不开4S店提车、验车和上牌环节,因此网上买车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网购。而且,购买汽车后还面临着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环节,均离不开实体店。
但不管专家怎么质疑,汽车电商究竟是不是名不副实的噱头,它都毫无疑问的火了,在今年的双十一,某些垂直网站一日内订单额竟高逾百亿元,让一般4s店望尘莫及。
可见,无论成熟不成熟,可以提供更多的优惠的汽车电商都让消费者愿意去尝这个鲜。在此想引用寰球汽车传媒总出版人吴迎秋的一句话:“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已经不可逆转。”而汽车必将是这个时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汽车电商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在需思考的仅仅是未来如何常态化发展。
特斯拉接连起火——你就是那“一把火”
特斯拉就像一把火,熊熊燃烧着业界对于电动汽车的关注,有人说它没有核心技术,有人说它就是个昂贵的电动玩具,但无论大家怎么说,特斯拉都在飞速发展,并且是销量和口碑的双赢……直到2013年下半年的三把火。
特斯拉接连起火
在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三辆行驶过程中的特斯拉起火甚至爆炸,这引发了人们对于电动车安全的强烈质疑,而特斯拉的股价也无可挽回的快速下跌。
笔者想到在特斯拉第一次起火时,业界仍在赞颂其卓越的危机公关能力,不错,把无人员伤亡归功于车辆的设计和构造,确实是特斯拉CEO马斯克的智慧。然而,接连着火让人们不得不去正视一个问题:电动车真的安全么?为何被认为是电动车界领军品牌的特斯拉都会“一火再火”?
对于特斯拉来说,一次危机公关并不足以帮助它度过难关,对于整个电动车行业来说也是一样。电动汽车只有真正消除了电池安全隐患,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把节能环保的新车型推广到千家万户。
公车改革——汽车租赁的春天还是自主品牌的挽歌?
2013年11月25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公布,条例中规定,取消一般公务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这个条例的出台将会大幅降低“三公”支出,因而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其中最拥护该条例的恐怕还要算汽车租赁公司。
公车改革
反浪费条例的出台使租车市场迎来了新的商机。“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的规定让汽车租赁公司有机会触及公车租赁这块巨大的蛋糕,当然,公车租赁属于长期合作项目,很可能涉及政府招标,想必会引发十分激烈的竞争。但无论如何,公车改革对于汽车租赁公司来说都是不容错失的良机。
然而公车改革入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自主品牌车企面对大快人心的反浪费条例却乐不出来。就在条例公布前的10月,不少人还在为国家公务车优先采购自主品牌的政策而感到鼓舞,甚至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公务车采购自主品牌预示着自主品牌春天的到来,但可惜,这恐怕是北京的春天,短暂到稍纵即逝。
其实自主品牌不必因公车改革而扼腕叹息,毕竟公车采购可以挽救一时的销量,却未必能带来私家车市场上的胜利,想要征服消费者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况且,大量的合资外资公车淘汰是巨大而漫长的过程,再加上不少干部的抵制情绪,自主品牌也未必能在公务车市场博得彩头。
广大自主车企与其战战兢兢的吃公家饭,倒不如专心投入研发,作出更符合市场期待的产品。
菲亚特收购克莱斯勒——一个愿打一个不愿挨
由于欧洲市场的不景气,菲亚特市场份额下跌,这造成它的市值几乎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克莱斯勒成为菲亚特集团利润的重要来源。这迫使菲亚特将其发展重点转入前景较为光明的北美市场,此时全资收购克莱斯勒,就成了它进军北美的重要筹码。
菲亚特收购克莱斯勒
截止2012年初,菲亚特已成功拥有克莱斯勒58.5%的股份,然而剩下的41.5%菲亚特必须从UAW旗下的信托机构VEBA手中收购,但由于对股权价格的分歧,本次收购一波三折,双方甚至还为此对簿公堂,这次旷日持久的购价之争从2012年7月一直延续到今年年初。
在2014年1月21日,菲亚特发布声明称,已经斥资43.5亿美元,从克莱斯勒另一股东VEBA手中完成收购克莱斯勒100%股权。菲亚特-克莱斯勒CEO马尔乔内通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了两家公司的合并。
回顾过程不难发现VEBA对于本次收购的不情不愿,但菲亚特表现出的志在必得最终还是帮它娶到了发展势头良好的克莱斯勒。据悉。本次完成收购只是两家公司彻底合并的一个步骤。未来菲亚特和克莱斯勒将展开一系列新规划,包括整体上市、集团名称和总部变更等。
本月13日底特律车展开幕式上,马尔乔内向媒体透露称,将在年内推动两大公司整体上市。
克莱斯勒的全面加盟能否帮助菲亚特挽回颓势?两家公司的合并又会给中国车市带来怎样的影响?2014年,让我们对此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