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频道发文称,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车改革徘徊近20年终于要破冰了。
但对于岳阳而言,面临着如何推进新型车改,同时又符合《条例》要求的难题。“货币化改革并不成功,”岳阳市党风监察室主任陈绍东是公车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他在接受《汽车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条例》并没有对公车改革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之前,岳阳依然要把群众监督和车辆导航这种内外监控的公车改革方式运行起来。
那么在20年公车改革历程中“越改越多,越改越乱”的局面下,如何形成能让老百姓看得明白的公车改革,同时对公车改革力度持有信心?根据中央《条例》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适度车补的改革思路,作为车改标兵城市的岳阳,是继续“管”还是倒回去实施货币化改革?
“货币化”改革的岳阳实践
同其他国内兄弟城市一样,岳阳市此前对于公车改革的操作模式谈不上创新但颇为大胆,既要避免“变相补贴”的非议,又要在取消部分公车后安抚有关官员的抵触情绪。对于陈绍东来说,既是此前公车的使用者,又是公车改革推动者的双重身份让他承担了不小的压力。
但岳阳这座历经2500多年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公车改革实践上还是展现了底蕴和魄力。在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在对杭州、温州等地公车“货币化”改革的经验进行分析之后,岳阳市纪委于2012年9月制定了《关于市直单位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时就确定了20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为改革试点,对公务用车改革方式、费用标准等作了规定,开始对货币化进行尝试。根据《意见》,20家市直单位被要求每家最多保留一台公务用车,其余将被拍卖,所得返还原单位,用于补贴“车改公务交通费”。
12月2日,汽车商报记者从《意见》公示的20家市直单位名单中随机抽取了两家单位——岳阳市科学技术局和岳阳市档案局进行调查。
面对汽车商报记者来电询问车改情况的要求,岳阳市档案局表示该局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按要求进行车改,而岳阳市科学技术局监察室工作人员则对记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据了解,岳阳市科学技术局目前在编人员34人,未进行统一车改前,机关里一共有6辆公务用车,车改后,仅剩下一辆面包车进行公务活动,财政局将拍卖所得金额向该局给出了每年36万的包干车改补贴,补贴按职务级别分配到个人,普通公务员不超过300元,局内“一把手”不超过2600元。
该工作人员进一步向汽车商报记者介绍说,“一刀切”的方式处理一般公务用车后,局内的公车消费确实减下来不少,以前几辆接近报废年限的公务用车虽然没怎么开出去,但维修费都要不少。对于记者询问车改补贴会不会变成“变相福利”的问题,该监察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公务活动来回一次县城都要花费100元,实在不算多。
但是取缔的公车都到哪里去了呢?是否真的被按程序拍卖了?《汽车商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从今年4月到10月岳阳市进行了五批次公务用车拍卖,现在已经全部结束,从岳阳市联合产权交易中心联合产权网上可查询相关明细,五批拍卖情况均有成交公告,涉及了拍卖进行时间、拍卖挂牌价、成交数量等。
表面看来,岳阳市公车货币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出现了较大的争议。比如岳阳市档案局等个别单位并没有按规定推进公车改革,公众认为补贴标准过高、公务员为了多拿补贴而故意减少公务活动等等。
据了解,岳阳市此前规定的货币化补贴标准是正处级实职干部每人每月不超过2600元;副处级实职干部每人每月不超过1800元;正科级实职干部每人每月不超过800元;其他干部职工每人每月不超过300元。汽车商报记者根据官方数据查询到,2012年岳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2110元。这意味着普通居民一月的收入不及处级干部每月的车改补贴。
湖北省政协常委、公车改革专家叶青此前公开对岳阳公务车改革指导意见里的车补标准评价称总量偏高,标准差别过大,被指完全参考杭州标准,不见得科学。叶青认为:“问题是如何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补贴多少谁说了算。”
“我个人认为货币化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跟公务员的待遇、素质等密切相关。”陈绍东在接受汽车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先前货币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机关单位公务活动减少补贴却照拿的现象。
陈绍东认为,岳阳的货币化改革尝试并不成功,比如大单位没办法施行,影响工作,而老百姓却认为政府部门在变相发福利。“因此我们在探讨新的改革思路。”陈绍东说。
改好不如管好?
通过一年实践基本否定了货币化改革的方案后,2013年10月,《岳阳市公务车辆实施北斗定位监管实施方案》发布,岳阳市开始在公务车内安装北斗卫星定位监控系统,由岳阳市纪委在纪委办公楼内建立公车远程监控室,实施24小时不间断地值班管理,同时与北斗系统开发企业加强联系,共同致力于改善系统运行。
比如公车一旦停在了KTV等严禁停放的娱乐场所,监控中心会发出语音提示,在警告后依然没有驶离的公车可进行远程断油断电,并对违规人员追缴油费、同时接受通报批评等处罚。岳阳因此成为湖南省首个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对公务用车进行监督管理的城市。
11月,岳阳在完成为全市4000多辆公务用车安装北斗卫星监控系统的工作之后,再次给除警车外的所有公车张贴统一标识,加强群众监督,并会定期组织工作小组在各机关单位进行排查,防止漏贴。
12月2日,汽车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公车并没有张贴统一标识,随即拨打了岳阳市公务用车监督电话向市纪委反映相关情况,立即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反馈,并表示将尽快对有关单位进行督促。
有岳阳市民表示,所有公车张贴统一标识及监督电话,有利于让官员用车“透明化”,利于减少公车私用的行为。
使用北斗卫星系统进行监控后,据陈绍东估计,按每辆车每年减少0.5万元运行经费计算,全市4200多辆公车,每年可为财政节约经费2000万元以上。陈绍东的观点是,既然公务用车能够管理好,为何要把公车废掉和货币化?货币化改革不会成功。
谈及中央刚刚印发的《条例》,陈绍东表示,正在对《条例》进行研究,接下来是看中央有没有针对公车改革统一发布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如果没有,目前岳阳仍然是要将北斗导航和群众监督的内外监管机制运行起来。
“现在北斗导航系统和公车统一标识基本覆盖了全市的公车,导航已经在调试阶段了,接下来会组织各机关单位监察室工作人员进行北斗导航监控培训,完成后交由各市直单位进行监督,纪委负责日常举报,若群众发现仍有公车私用现象,纪委将对相关单位进行问责。”陈绍东介绍,这次岳阳市新一轮公车改革的初衷是给公务员设置心理屏障,促进公务用车行为规范化,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公车私用现象,满足老百姓对公车私用解决力度的期盼同时切实减轻财政压力,内外监管的方式若能运行得好,陈绍东表示会向中央提出“保留”试点城市改革方式。
陈绍东承认,公车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部分官员的抵触情绪,不能公车私用相当于取消了官员的“隐性福利”,但是政府推行公车改革的决心不会受到影响,这也是预防腐败的举措。
公车改革为何如此艰难
此前,公车改革经过各试点城市进行了不断地反复摸索,但20年过去了,全国公车经费依然居高不下,2012年显示公车经费总额为40.76亿元。
叶青指出:“公车改革断断续续的实质是,公车改革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些受益者,即使他原来的利益不是很合理合法,但一旦受到影响,他还是觉得被侵犯;另一方面,这些受益者同时又是公车改革的决策者,要他来改革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个很难。”有群众对此评论称,这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扣,公车改革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
也有群众表示,公车改革,从表面看是降低行政运作财政成本,减少浪费,实质上是剥夺“特权阶层”的非正常利益。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其著作《什么改变中国》中提到当前中国官员很多人依靠特权谋利。他进一步指出,现在当官的名义工资非常低,一个处级干部的工资可能就比保姆稍微高一点儿,这个情况听起来就是不合理的。
汽车商报记者日前联系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县政府“一把手”官员,他向记者讲述“公车改革”终究没能成功的根源说到底是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太低了,名义工资不到2000元,无法满足日常生活开销。“补贴照拿,公车照坐”是他们的心声。该官员还表示,一般公务用车的数量没必要太多,维持正常公务出行即可,并且谁使用谁打申请,“专车”目前看来已经不大实际。
2013-12-06 出处:汽车商报 [原创] 责编:王思
人民网时政频道发文称,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车改革徘徊近20年终于要破冰了。
但对于岳阳而言,面临着如何推进新型车改,同时又符合《条例》要求的难题。“货币化改革并不成功,”岳阳市党风监察室主任陈绍东是公车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他在接受《汽车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条例》并没有对公车改革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之前,岳阳依然要把群众监督和车辆导航这种内外监控的公车改革方式运行起来。
那么在20年公车改革历程中“越改越多,越改越乱”的局面下,如何形成能让老百姓看得明白的公车改革,同时对公车改革力度持有信心?根据中央《条例》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适度车补的改革思路,作为车改标兵城市的岳阳,是继续“管”还是倒回去实施货币化改革?
“货币化”改革的岳阳实践
同其他国内兄弟城市一样,岳阳市此前对于公车改革的操作模式谈不上创新但颇为大胆,既要避免“变相补贴”的非议,又要在取消部分公车后安抚有关官员的抵触情绪。对于陈绍东来说,既是此前公车的使用者,又是公车改革推动者的双重身份让他承担了不小的压力。
但岳阳这座历经2500多年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公车改革实践上还是展现了底蕴和魄力。在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在对杭州、温州等地公车“货币化”改革的经验进行分析之后,岳阳市纪委于2012年9月制定了《关于市直单位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时就确定了20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为改革试点,对公务用车改革方式、费用标准等作了规定,开始对货币化进行尝试。根据《意见》,20家市直单位被要求每家最多保留一台公务用车,其余将被拍卖,所得返还原单位,用于补贴“车改公务交通费”。
12月2日,汽车商报记者从《意见》公示的20家市直单位名单中随机抽取了两家单位——岳阳市科学技术局和岳阳市档案局进行调查。
面对汽车商报记者来电询问车改情况的要求,岳阳市档案局表示该局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按要求进行车改,而岳阳市科学技术局监察室工作人员则对记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据了解,岳阳市科学技术局目前在编人员34人,未进行统一车改前,机关里一共有6辆公务用车,车改后,仅剩下一辆面包车进行公务活动,财政局将拍卖所得金额向该局给出了每年36万的包干车改补贴,补贴按职务级别分配到个人,普通公务员不超过300元,局内“一把手”不超过2600元。
该工作人员进一步向汽车商报记者介绍说,“一刀切”的方式处理一般公务用车后,局内的公车消费确实减下来不少,以前几辆接近报废年限的公务用车虽然没怎么开出去,但维修费都要不少。对于记者询问车改补贴会不会变成“变相福利”的问题,该监察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公务活动来回一次县城都要花费100元,实在不算多。
但是取缔的公车都到哪里去了呢?是否真的被按程序拍卖了?《汽车商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从今年4月到10月岳阳市进行了五批次公务用车拍卖,现在已经全部结束,从岳阳市联合产权交易中心联合产权网上可查询相关明细,五批拍卖情况均有成交公告,涉及了拍卖进行时间、拍卖挂牌价、成交数量等。
表面看来,岳阳市公车货币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出现了较大的争议。比如岳阳市档案局等个别单位并没有按规定推进公车改革,公众认为补贴标准过高、公务员为了多拿补贴而故意减少公务活动等等。
据了解,岳阳市此前规定的货币化补贴标准是正处级实职干部每人每月不超过2600元;副处级实职干部每人每月不超过1800元;正科级实职干部每人每月不超过800元;其他干部职工每人每月不超过300元。汽车商报记者根据官方数据查询到,2012年岳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2110元。这意味着普通居民一月的收入不及处级干部每月的车改补贴。
湖北省政协常委、公车改革专家叶青此前公开对岳阳公务车改革指导意见里的车补标准评价称总量偏高,标准差别过大,被指完全参考杭州标准,不见得科学。叶青认为:“问题是如何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补贴多少谁说了算。”
“我个人认为货币化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跟公务员的待遇、素质等密切相关。”陈绍东在接受汽车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先前货币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机关单位公务活动减少补贴却照拿的现象。
陈绍东认为,岳阳的货币化改革尝试并不成功,比如大单位没办法施行,影响工作,而老百姓却认为政府部门在变相发福利。“因此我们在探讨新的改革思路。”陈绍东说。
改好不如管好?
通过一年实践基本否定了货币化改革的方案后,2013年10月,《岳阳市公务车辆实施北斗定位监管实施方案》发布,岳阳市开始在公务车内安装北斗卫星定位监控系统,由岳阳市纪委在纪委办公楼内建立公车远程监控室,实施24小时不间断地值班管理,同时与北斗系统开发企业加强联系,共同致力于改善系统运行。
比如公车一旦停在了KTV等严禁停放的娱乐场所,监控中心会发出语音提示,在警告后依然没有驶离的公车可进行远程断油断电,并对违规人员追缴油费、同时接受通报批评等处罚。岳阳因此成为湖南省首个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对公务用车进行监督管理的城市。
11月,岳阳在完成为全市4000多辆公务用车安装北斗卫星监控系统的工作之后,再次给除警车外的所有公车张贴统一标识,加强群众监督,并会定期组织工作小组在各机关单位进行排查,防止漏贴。
12月2日,汽车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公车并没有张贴统一标识,随即拨打了岳阳市公务用车监督电话向市纪委反映相关情况,立即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反馈,并表示将尽快对有关单位进行督促。
有岳阳市民表示,所有公车张贴统一标识及监督电话,有利于让官员用车“透明化”,利于减少公车私用的行为。
使用北斗卫星系统进行监控后,据陈绍东估计,按每辆车每年减少0.5万元运行经费计算,全市4200多辆公车,每年可为财政节约经费2000万元以上。陈绍东的观点是,既然公务用车能够管理好,为何要把公车废掉和货币化?货币化改革不会成功。
谈及中央刚刚印发的《条例》,陈绍东表示,正在对《条例》进行研究,接下来是看中央有没有针对公车改革统一发布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如果没有,目前岳阳仍然是要将北斗导航和群众监督的内外监管机制运行起来。
“现在北斗导航系统和公车统一标识基本覆盖了全市的公车,导航已经在调试阶段了,接下来会组织各机关单位监察室工作人员进行北斗导航监控培训,完成后交由各市直单位进行监督,纪委负责日常举报,若群众发现仍有公车私用现象,纪委将对相关单位进行问责。”陈绍东介绍,这次岳阳市新一轮公车改革的初衷是给公务员设置心理屏障,促进公务用车行为规范化,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公车私用现象,满足老百姓对公车私用解决力度的期盼同时切实减轻财政压力,内外监管的方式若能运行得好,陈绍东表示会向中央提出“保留”试点城市改革方式。
陈绍东承认,公车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部分官员的抵触情绪,不能公车私用相当于取消了官员的“隐性福利”,但是政府推行公车改革的决心不会受到影响,这也是预防腐败的举措。
公车改革为何如此艰难
此前,公车改革经过各试点城市进行了不断地反复摸索,但20年过去了,全国公车经费依然居高不下,2012年显示公车经费总额为40.76亿元。
叶青指出:“公车改革断断续续的实质是,公车改革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些受益者,即使他原来的利益不是很合理合法,但一旦受到影响,他还是觉得被侵犯;另一方面,这些受益者同时又是公车改革的决策者,要他来改革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个很难。”有群众对此评论称,这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扣,公车改革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
也有群众表示,公车改革,从表面看是降低行政运作财政成本,减少浪费,实质上是剥夺“特权阶层”的非正常利益。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其著作《什么改变中国》中提到当前中国官员很多人依靠特权谋利。他进一步指出,现在当官的名义工资非常低,一个处级干部的工资可能就比保姆稍微高一点儿,这个情况听起来就是不合理的。
汽车商报记者日前联系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县政府“一把手”官员,他向记者讲述“公车改革”终究没能成功的根源说到底是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太低了,名义工资不到2000元,无法满足日常生活开销。“补贴照拿,公车照坐”是他们的心声。该官员还表示,一般公务用车的数量没必要太多,维持正常公务出行即可,并且谁使用谁打申请,“专车”目前看来已经不大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