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汽车安全3.0时代 IT精英论战学术专家

2013-12-18 10:08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张丁
        王秋凤:很高兴,非常荣幸能够来主持这场论坛,所以非常高兴吴老师和主办方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大家都知道,其实在我们做汽车的时候,我想安全是基础,是一切技术的来源。所以我才说今天我们这场论坛是非常有意义的,意义在哪儿呢?
汽车安全3.0时代 it精英论战学术专家
        整个汽车发明100多年,中国最近十年汽车市场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市场保有量已经非常大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一个现象,中国人的安全意识是非常淡薄的,所有才有中国式过马路,包括乱扔垃圾,等很多不安全的行为出现。所以今天借着这场论坛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来做一个呼吁,首先呼吁我们广大消费者真的是把过去买车的大啦,炫耀的消费观进行切实的转换,真正转换为关注汽车的安全,关注汽车产品本身。
 腾讯网汽车中心总监 王秋凤
 腾讯网汽车中心总监 王秋凤
        我还想呼吁我们的政府领导,我们的企业,包括在座的很多媒体同仁,因为我们站在汽车的前沿,我们一起来向观众传达更多的安全意识作为我们的责任,来切实的为整个汽车社会的安全来添砖加瓦,共我们自己的一份能力。

        最后我还想呼吁我们汽车企业,我们要安全技术陪伴整个汽车的发展也100多年了,想在这个领域一下子颠覆性创新是困难的事情,我想汽车安全研发的道路和坚持的道路是一条非常寂寞的道路,我们呼吁汽车企业能够耐得住寂寞,在这条道路上沉下心,踏踏实实为我们真正安全创新,产品创新做努力,在这里我们也感谢过去几十年对安全上的坚持,让我们知道安全作为汽车的理念,把它作为一种信仰去坚持。
 
        下面我们开始我们今天的论坛。我们刚才已经看过短片了,我看的时候身上的鸡皮疙瘩已经起来了,非常惊醒的一段视频。第一个问题我想提给张老师,一提到汽车安全的发展历史,应该非您莫数,您从70年代已经开始研究汽车安全领域的内容了,那个时候汽车安全技术和状况是什么样的?包括过去三十年,汽车安全技术主要取得哪些方面的进步?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碰撞试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安全技术分会秘书长、中国汽车整车碰撞试验工作组成员、国家质检总局汽车召回特聘专家、《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副主编等职务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碰撞试验室主任,
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安全技术分会秘书长、
中国汽车整车碰撞试验工作组成员、国家质检总局汽车召回特聘专家、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副主编等职务
        张金换: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汽车安全高峰论坛,刚才主持人也想让我谈一下关于汽车安全的中国发展的历史,这个话题对于我来说实在太大了。
 
        其实最适合于谈中国汽车安全发展历史的,我想大家都知道,那应该就是我们的黄胜民教授,但是他不幸于去年过世了,他也是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的创始人。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是1976年的时候就在黄老师这个课题组,那个时候他就带领着我,我的毕业设计课题就是解放牌卡车方向盘摆震的课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经历了中国汽车安全的发展,可能从某一个层面来说可以是这样说。

        在70年代那个时候搞汽车操纵稳定性和平衡型,那个时候各个汽车厂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验。80年代就是搞汽车的震动,那个时候叫做模态分析,那个时候整个国际社会模态分析也是国际的研究热点。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时候,汽车的安全开始进入中国。

        其实清华大学从80年代末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开始我们汽车碰撞的1:10的比例模型,那个时候黄老师就带着我们在做了。到了92年黄老师带领我们课题组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汽车碰撞实验台,从那个时候开始翻开了中国汽车碰撞被动安全演绎的新的一页,那个时候汽车安全就是几根槽钢和几根橡皮绳组成了碰撞壁,我们在那种情况下组成了中国汽车第一撞。

        我们一路走来,从92年开始到现在经历了20多年,中国被动汽车安全发展到现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非常简陋的第一个汽车碰撞实验台,到现在全国50个碰撞实验台,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从阵撞到各个角度的碰撞,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汽车安全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汽车安全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将近30年的时间,最大进步就是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
 
        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在90年代的时候某一个老师买的汽车,我们系里面人特别惊讶,怎么还有人买得起汽车啊,那种情况下,大家关心的是一旦发生碰撞的时候我的车怎么得到保护,当时车的前保险杠和后保险杠都非常粗,就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汽车。但是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随着车辆越来越多,交通事故发生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从对车的保护过渡到对人的一个保护,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一个历史的进步。

        从车的结构到安全带98年公安部强制实施驾驶员要系安全带,一直到后来前排司机副司机安全气囊是基本的配置,我觉得20多年汽车安全的发展最深刻一点从被动安全走到了主动安全这个角度。
        王秋凤:我想张老师在提到,刚才一直说朱老师在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朱老师不着急。这一块我想问一下您,包括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也是非常瞩目的,但是大众安全理念跟不上,包括对技术的理解,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技术在进步,但是我们理念和观点跟不上。
 
        刘晓科:应该说我非常同意您这个观点,我认为我们近年汽车安全的发展超过民众对于安全意识发展的速度了,90年代大家说对于车辆来说更多是要保护车辆,对人的注重更少一些。据我了解,今天很多民众还存在这样的观点,首先是我的车怎么样,而不去关注人。

        究其原因来讲,我们汽车社会发展的时间,对于中国来讲,汽车大发展大跨越的时间也就是近十年,就是中国汽车黄金十年,在这个期间民众对于汽车认知的积累是非常薄弱的。

        对于汽车主要是炫耀车,而不是安全性,对于汽车还是很奢华的配置,而不是很有安全性的设备,很多人把行驶的安全寄托于车辆本身,而不是自己的安全驾驶意识。
凤凰汽车事业部总经理 刘晓科
凤凰汽车事业部总经理 刘晓科
        包括很多行人的观点就是车不敢撞我,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不是车敢不敢撞你问题,而是车怎么能够避免撞人。具体来讲,如果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总体水的问题,无论是政府也好,还是说媒体也好,还是车主也好,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里面多做一些引导,多在普及宣传方面花自己的精力。
 
        一辆汽车如果脱离了安全技术的支持,其他的无论是豪华、奢侈这些都一文不值。
 
        王秋凤:下一个问题提给高巍,虽然说您刚才一直强调不要提你留学这个事情,我想你第一从媒体人的角度上,能不能给我们准备一下中国消费者在安全意识的理解方面的一些常见的误区,二是能不能给我们对比一下中美之间对于交通安全之间意识观念上的一些差异。
 
        高巍:我觉得探讨中美之间的汽车安全差异得部长来谈,今天我谈一下汽车安全意识,美国保有量比中国保有量大得多,但是中国每年6万的交通死亡事故,美国的安全意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前一段时间在美国读书,我去完之后,我发现中国没有交通安全意识,就拿我考驾照的例子来说,我在国内我自认为车开的很好,我一到美国我要考驾照了,我说怎么考啊?
新浪汽车副总监、总主笔 高巍
新浪汽车副总监、总主笔 高巍
        我说约好哪天开着车来了就行了,我就开车去了,然后警察带着我上路,你就上路跑就行了。然后我刚一上路,他说拐了第一个弯他说你回来了,不用走了。我说为什么啊?本来你上高速公路你应该右转,我上了路之后就往中间拐,他说这个是你没有交通意识,你在并道走的时候你没有打灯,你没有回头看,你看的是后视镜,我想这完全跟我在国内所体会到的信息和安全是完全不一样的。
 
        过两天我又去了,我就注意到了这点,他说还让我上路,我开了一会儿之后,他说你还是不行。第二次又没有过,我说为什么呢?因为有一条路段在拐弯的时候美国人有一个红色的牌子,就是让,我们在中国马路上看到很多让的牌子,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把它当做交通警示牌。

        这个让意味着把眼前直前的车辆全部走完,你的视野里完全没有障碍,你不会撞到它的车才可以走。
 
        我第三次机会来了,我在家复习了很久,看了很多视频,结果上场,这次不错啊,把全车跑回来了,他说你最后还差两分,我说这是为什么啊?在过前面路口的时候,相当于我们的红绿灯,写了一个停字,我说我停了,我等别的车都过去了,他说你在走之前对面有老人,他们牵着狗在走,他们即使走的再慢,你应该等他们走过之后,你再开。

        这个叫做安全意识的话,中国我们日常开车所指导我们驾车的意识是什么?

        显然不能叫做安全意识,为什么美国人考驾照一开始就开着车去,因为每个人都会开车,已经跨过了安全驾车的1.0时代,但是真正想考的还是人对于车辆的驾驶带来的东西。所以这个就我让非常尴尬,他说你还可以给州政府写一封信,申请一次机会,我把信发到交通部门,但是这次我希望扭转我错误的安全意识,怎么办呢?

        这个其实很难的,因为他提了很多次我在开车的时候中总是看后视镜,我不回头,你在转弯,还是调头还是并向的时候,你把手搭在副座上,确认没有车才安全的开过去,这次我为了扭转我安全驾驶的错误意识,我上车前把所有的后视镜都调到我看不见的位置,所以逼得我不得不回头去看后面。最后我过了,回国之后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发达的汽车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定是人车和谐,城市的道路相当于城市的血管,人和车是血液,如果他们不顺了,这个血管是流转不起来的,我今天参加这个论坛我又重新看到了曙光,吴总概括的汽车安全意识3.0时代非常非常精辟,我们现在开车不像原来了,过去人是绝绝对对的百分之百驾驶车,现在车联网时代,我们更多的是人和车交互的过程中在路是行使,很多是通过车和技术发出的信息告诉我们怎么驾驶车。

        中国消费者的开车意识可以改变,这个可以说是叫做后发优势,我们不曾经过1.0和2.0时代真正和谐的地方,我想3.0时代的安全意识或者汽车安全核心还是汽车生产企业要付出更多的研发或者是意识的努力,因为他们将在人车驾驶或者是互动环节中真有更多的比例,他们当中获得一些安全的设施直接掌握人的生命。
        王秋凤:作为他的好朋友,我觉得他从美国学习一下之后,意识素质提高很多。当然了今天因为我们这个主题说是引领汽车3.0时代,刚才高巍也提了很多了,回过头来,我想跟朱老师想交流的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朱老师同意不同意用1.0和2.0进行安全时代的划分?我想听一下您,哪些是划分到1.0时代?2.0时代又是什么样的情况?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这样一个监护性的转变,无论从理念还是技术层面,我想从背对到主动的转换是不是可以看成1.0到2.0之间的切换点。
汽车安全3.0时代 it精英论战学术专家
现任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
        朱西产:会议之前他们把问题发过来以后,我赶紧跟他们交流,我说这个提法很新颖,1.0时代,2.0时代,3.0时代,我们过去闷头做事情,不太管这个事情,但我仔细梳理了一下我觉得蛮有道理的。汽车是人都喜欢的,道路交通安全是其他各种交通类型不能替代的就是方便性,能够点到点户到户,道路交通是很危险的,道路交通一直叫做被容许的危险的一个事业。

        按说这个事情明显存在危险,那么就应该把危险去制止,但是如果制止了这个道路交通这个危险的话,整个社会是有发展的。道路交通我们一致认为交通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撞了这个车这个人就非死即生。到80年代之前我们是没有办法,整个汽车行业没有办法去减少事故,或者避免事故发生。所以1.0时代,我们刚才说的就是最初安全理念就是保护,认为的是反正我没有办法,这个司机如果没有安全意识的话就是用碰撞保护,刚才大家都在说,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是谁?

        大家在责备司机,说司机无良,无德,没有安全意识,但是我们在座的有道德的,有安全意识的人难道没有发生事故吗?当然是存在的,由于他的酒驾,由于没有安全意识事故会更多,由于他不系安全带死亡率会更高,在1.0时代没有办法事故没有办法避免,就用碰撞保护。每个座椅上都用了安全带,车内儿童应该用儿童座椅,在碰撞事故发生的时候如何保护人,偶尔发生事故的话,只要你系好安全带,买一个五星级的车,系好安全带,你就可以得到生还,它是以机械为代表的那种车身,安全座椅,安全气囊。
 
        到了90年代到了汽车电子,这个终于使我们开辟了在汽车刹车和急转弯的时候能够辅助把车辆稳定性控制好,这个时候想办法车辆有能力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2.0时代它的安全理念是如何减少事故。我们在ESC宣传的时候,有了ESC系统以后减少了多少事故的发生,在ESC的宣传里面,你跟着一个货车,货车上突然掉来一个东西的时候,你需要紧急变线,如果往前面行使的话又发生事故,你还需要变线,这种双变线如果没有驾驶技巧的话是很难完成的,后轴侧跨的时候车辆的运动轨迹跟你想象的轨迹是不一样的,ESC的电动技术就构成了2.0时代,我们应该说所有的这些技术现代车上都能够看到了,像ADS防爆室,ESC就是电子稳定控制在急转弯的过程中电子控制系统能够进入。
 
        今天我们谈这个话题是3.0时代,这个安全理念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介入,在1.0时代和2.0时代产生的最好的车是五星的车,这些车必须要司机专心致志的开车,不能分神,司机的任何一个失误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1.0和2.0时代,其实安全的责任更多的在于司机身上,但是刚才我们说,美国人开车安全意识比中国好很多,但是毕竟还有4万人死于事故,但是提高了安全意识的情况下事故仍然有可能发生,2.0时代,安全理念是减少事故发生。

        瑞典沃尔沃是第一个提出来叫零愿望,这个零愿望是道路交通零死亡,它的安全理念要消除事故。我们想象靠现有的技术消除交通事故是绝对不可能的,未来的3.0时代的话,以它的安全理念要消除掉事故,将来引领3.0时代的技术特征是IT、智能。

        现在我们看到沃尔沃的车上提到的城市安全系统,有了雷达、摄像机,今后更深入智能的话呢,因为智能要来自于大数据,这个大数据光看雷达、摄像机车载的传感器是不够的,需要更多IT技术的介入,要联网,需要要有GPS定位技术,同时要有高精度的地图,要有车联,车和车联,车和物联,甚至有的国家提出来车和这些人怎么能够互相连接,现在车跟车的联系和车和道路的联系在欧美有很多试点,但是车和人的联系还没有。

         今天我们这个会上的话有汽车行业的老总和IT业的老总,他们后面会介绍3.0时代到底怎么发展,在3.0时代我们汽车行业来说话,我们要让汽车容忍人的这些缺点,人开车必然有缺点,那么我们对明显的不道德的行为应该谴责,比如说酒后驾车,不系安全带这些肯定是应该教育和谴责的,但是我在车里开车的时候,现在完全不许我做第二件事,我想道德再好的人也做不到,比如说接电话。

         我们在座的肯定不会说自己是不道德的人,自己是低级的人,但是呢我们想想你开车,你接过电话吗?我承认我接过,我不得不接,有很多电话只能接。到了2.0时代的汽车,你接电话的举动有可能导致事故有可能造成你自己不幸或者别的家庭的不幸,3.0时代,我们汽车厂要开发出来这样的技术,我们的车因为有了更多的智能以后,它自己能有一定的能力保证安全性,使得驾车人容许他有可能处理第二件事情。

        3.0时代对于中国来说还是刚刚进入,但是在欧美尤其在美国到今年的后半年这个事情已经炒翻天了,尤其以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为一个里程碑,谷歌的这辆自动驾驶汽车,在三个州已经被批准上路了,并且在它行驶的几十万英里的行程中没有发生交通事故。
        王秋凤:我记得我们上大学的课本都是朱老师和张老师的名字经常出现,包括这几年你们两个在不同场合说的是一体化安全,综合系统化安全。我想您两位能不能解释一下?
 
        朱西产:这一次我觉得我们这个大会,媒体毕竟是玩文字的,你们这个方法更好,我以后改。过去我们只做安全这一块的话,因为安全是碰撞,就是事故是碰撞,我们会划一条时间轴,T等于0的这个时刻是红线,被动安全是碰撞后T等于0之后,大概在0.2秒,200毫秒内,所以碰撞安全做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在这0.2毫秒内是生死关头。主动安全的话,我们在一步一步往前做,ABS的作用,ESC的作用,还有几秒钟就要发生碰撞了。

        现在沃尔沃开发的紧急刹车系统都是在负的2秒这块。更多的前期的一些东西的话,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往前做,自动驾驶至少要做到负10到负30秒这个位置。最早的时候如何让你在负30秒和负10秒的这个时间里面,我们开发一些技术让你来保证正常驾驶,如果说我们发现TTC越小越危险,再发现危险呢能不能引导驾驶?

        就是说你要小心一点,如果TTC再小一点到了负3秒,我们要给一个报警,如果到了负1秒,我干脆汽车就接管控制。如果到了负0秒了,我发现控制也无效了这个撞车肯定要发生了,干脆就调整到最耐撞的这个程度,然后撞上去以后,然后这个车身怎么发展作用,气囊怎么发挥作用,然后安全带怎么发挥作用,再后面报警这个事情别叫我去撞了,可能现在我处在晕的状况,我们汽车厂有所有的技术来帮助他,他晕掉了,你得帮他报警,这个碰撞之后,车上的报警装置直接连接到交通事故的后台,这一条就叫做一体化的安全。
 
         今天提到1.0和2.0、3.0的时代,可能把技术特征和产业链能放在里面。
 
        张金换:朱老师刚才已经说的比较全面了,其实这个一体化就是说我们就是主被动安全技术的一个融合,之前10几年我们一直搞被动安全,现在这个主动安全我们要减少或者要避免交通事故,或者要零事故,必须从发生安全事故的源头抓起,就是说不是等发生事故了以后我就怎么样保护乘员,我怎么样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主北和安全技术的融合。
 
        王秋凤:刚才我们也聊了很多,整个汽车安全从孤立的,被动的,开始向主动的,一体化的整体的转换,这也完成了1.0到2.0的切换,我想3.0,尤其朱老师来说现在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开始产学研真正的结合,可能3.0时代更多的是IT智能相关的技术已经介入。

        将来IT智能技术跟汽车融入到一起,未来3.0的汽车安全时代会是什么样?我想可能确切我们现在不知道,所以今天最后一点时间,每人1到2句话,咱们来畅想一下,未来3.0时代的汽车安全时代是怎样的一个途径?
 
        张金换:3.0时代这个概念也是新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刚才大家也都讲了,怎么样避免事故的发生,更好的保护乘员,我想IT和汽车安全结合起来,3.0发展的这个想象,向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发生事故的时候汽车可以去判断什么时候可以发生,并且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比如说主动刹车啊,车道线的变化啊,我想可能对人是一个更好的保护。
 
        朱西产:从1.0和2.0时代世界汽车安全技术走过了120年,我们国内从九几年开始真正有汽车安全的设计,所以我们用了20年的时间,走过了世界汽车120年的发展,希望中国的汽车产业在3.0时代的时候能够赶上。
 
        高巍:任何时代,之所以能称为时代,就伴随着革命的开始,汽车安全时代革的什么命?就是现有的汽车安全。除了开车以外还能做什么事情?无人驾驶已经离我们很近了,每天每人平均有几个小时开车的时间,我们在车上干什么,如果是交通事故,如果是无人驾驶算谁的责任,以后未来的安全意识考虑的是这些东西。
 
        刘晓科:我理解汽车安全3.0时代,就是尽量减低人的作用,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人的安全,刚才几位老师都已经提到了一些名词,像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我们大家可以早晨起来,或者昨天晚上就已经预算好了我早上8点半要去上班,5点要开会,基本上手机也好,云也好,就是这个车就可以带我达到这个目的地,不需要我任何的操作。
 
        王秋凤:时间关系,我们这场论坛要结束了,安全是一切技术的源头。我想刚刚我们从理念上探讨了汽车安全的3.0时代,一会儿下一场可能就是技术上的了,我们希望也能听到更多。我也希望刚才我们非常有意思的交流,从台上挪到台下,大家都保持互动,大家确切的提高安全意识。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张丁 
V讯网

汽车安全3.0时代 IT精英论战学术专家

2013-12-18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张丁

        王秋凤:很高兴,非常荣幸能够来主持这场论坛,所以非常高兴吴老师和主办方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大家都知道,其实在我们做汽车的时候,我想安全是基础,是一切技术的来源。所以我才说今天我们这场论坛是非常有意义的,意义在哪儿呢?
汽车安全3.0时代 it精英论战学术专家
        整个汽车发明100多年,中国最近十年汽车市场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市场保有量已经非常大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一个现象,中国人的安全意识是非常淡薄的,所有才有中国式过马路,包括乱扔垃圾,等很多不安全的行为出现。所以今天借着这场论坛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来做一个呼吁,首先呼吁我们广大消费者真的是把过去买车的大啦,炫耀的消费观进行切实的转换,真正转换为关注汽车的安全,关注汽车产品本身。
 腾讯网汽车中心总监 王秋凤
 腾讯网汽车中心总监 王秋凤
        我还想呼吁我们的政府领导,我们的企业,包括在座的很多媒体同仁,因为我们站在汽车的前沿,我们一起来向观众传达更多的安全意识作为我们的责任,来切实的为整个汽车社会的安全来添砖加瓦,共我们自己的一份能力。

        最后我还想呼吁我们汽车企业,我们要安全技术陪伴整个汽车的发展也100多年了,想在这个领域一下子颠覆性创新是困难的事情,我想汽车安全研发的道路和坚持的道路是一条非常寂寞的道路,我们呼吁汽车企业能够耐得住寂寞,在这条道路上沉下心,踏踏实实为我们真正安全创新,产品创新做努力,在这里我们也感谢过去几十年对安全上的坚持,让我们知道安全作为汽车的理念,把它作为一种信仰去坚持。
 
        下面我们开始我们今天的论坛。我们刚才已经看过短片了,我看的时候身上的鸡皮疙瘩已经起来了,非常惊醒的一段视频。第一个问题我想提给张老师,一提到汽车安全的发展历史,应该非您莫数,您从70年代已经开始研究汽车安全领域的内容了,那个时候汽车安全技术和状况是什么样的?包括过去三十年,汽车安全技术主要取得哪些方面的进步?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碰撞试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安全技术分会秘书长、中国汽车整车碰撞试验工作组成员、国家质检总局汽车召回特聘专家、《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副主编等职务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碰撞试验室主任,
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安全技术分会秘书长、
中国汽车整车碰撞试验工作组成员、国家质检总局汽车召回特聘专家、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副主编等职务
        张金换: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汽车安全高峰论坛,刚才主持人也想让我谈一下关于汽车安全的中国发展的历史,这个话题对于我来说实在太大了。
 
        其实最适合于谈中国汽车安全发展历史的,我想大家都知道,那应该就是我们的黄胜民教授,但是他不幸于去年过世了,他也是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的创始人。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是1976年的时候就在黄老师这个课题组,那个时候他就带领着我,我的毕业设计课题就是解放牌卡车方向盘摆震的课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经历了中国汽车安全的发展,可能从某一个层面来说可以是这样说。

        在70年代那个时候搞汽车操纵稳定性和平衡型,那个时候各个汽车厂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验。80年代就是搞汽车的震动,那个时候叫做模态分析,那个时候整个国际社会模态分析也是国际的研究热点。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时候,汽车的安全开始进入中国。

        其实清华大学从80年代末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开始我们汽车碰撞的1:10的比例模型,那个时候黄老师就带着我们在做了。到了92年黄老师带领我们课题组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汽车碰撞实验台,从那个时候开始翻开了中国汽车碰撞被动安全演绎的新的一页,那个时候汽车安全就是几根槽钢和几根橡皮绳组成了碰撞壁,我们在那种情况下组成了中国汽车第一撞。

        我们一路走来,从92年开始到现在经历了20多年,中国被动汽车安全发展到现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非常简陋的第一个汽车碰撞实验台,到现在全国50个碰撞实验台,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从阵撞到各个角度的碰撞,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汽车安全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汽车安全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将近30年的时间,最大进步就是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
 
        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在90年代的时候某一个老师买的汽车,我们系里面人特别惊讶,怎么还有人买得起汽车啊,那种情况下,大家关心的是一旦发生碰撞的时候我的车怎么得到保护,当时车的前保险杠和后保险杠都非常粗,就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汽车。但是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随着车辆越来越多,交通事故发生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从对车的保护过渡到对人的一个保护,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一个历史的进步。

        从车的结构到安全带98年公安部强制实施驾驶员要系安全带,一直到后来前排司机副司机安全气囊是基本的配置,我觉得20多年汽车安全的发展最深刻一点从被动安全走到了主动安全这个角度。
        王秋凤:我想张老师在提到,刚才一直说朱老师在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朱老师不着急。这一块我想问一下您,包括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也是非常瞩目的,但是大众安全理念跟不上,包括对技术的理解,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技术在进步,但是我们理念和观点跟不上。
 
        刘晓科:应该说我非常同意您这个观点,我认为我们近年汽车安全的发展超过民众对于安全意识发展的速度了,90年代大家说对于车辆来说更多是要保护车辆,对人的注重更少一些。据我了解,今天很多民众还存在这样的观点,首先是我的车怎么样,而不去关注人。

        究其原因来讲,我们汽车社会发展的时间,对于中国来讲,汽车大发展大跨越的时间也就是近十年,就是中国汽车黄金十年,在这个期间民众对于汽车认知的积累是非常薄弱的。

        对于汽车主要是炫耀车,而不是安全性,对于汽车还是很奢华的配置,而不是很有安全性的设备,很多人把行驶的安全寄托于车辆本身,而不是自己的安全驾驶意识。
凤凰汽车事业部总经理 刘晓科
凤凰汽车事业部总经理 刘晓科
        包括很多行人的观点就是车不敢撞我,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不是车敢不敢撞你问题,而是车怎么能够避免撞人。具体来讲,如果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总体水的问题,无论是政府也好,还是说媒体也好,还是车主也好,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里面多做一些引导,多在普及宣传方面花自己的精力。
 
        一辆汽车如果脱离了安全技术的支持,其他的无论是豪华、奢侈这些都一文不值。
 
        王秋凤:下一个问题提给高巍,虽然说您刚才一直强调不要提你留学这个事情,我想你第一从媒体人的角度上,能不能给我们准备一下中国消费者在安全意识的理解方面的一些常见的误区,二是能不能给我们对比一下中美之间对于交通安全之间意识观念上的一些差异。
 
        高巍:我觉得探讨中美之间的汽车安全差异得部长来谈,今天我谈一下汽车安全意识,美国保有量比中国保有量大得多,但是中国每年6万的交通死亡事故,美国的安全意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前一段时间在美国读书,我去完之后,我发现中国没有交通安全意识,就拿我考驾照的例子来说,我在国内我自认为车开的很好,我一到美国我要考驾照了,我说怎么考啊?
新浪汽车副总监、总主笔 高巍
新浪汽车副总监、总主笔 高巍
        我说约好哪天开着车来了就行了,我就开车去了,然后警察带着我上路,你就上路跑就行了。然后我刚一上路,他说拐了第一个弯他说你回来了,不用走了。我说为什么啊?本来你上高速公路你应该右转,我上了路之后就往中间拐,他说这个是你没有交通意识,你在并道走的时候你没有打灯,你没有回头看,你看的是后视镜,我想这完全跟我在国内所体会到的信息和安全是完全不一样的。
 
        过两天我又去了,我就注意到了这点,他说还让我上路,我开了一会儿之后,他说你还是不行。第二次又没有过,我说为什么呢?因为有一条路段在拐弯的时候美国人有一个红色的牌子,就是让,我们在中国马路上看到很多让的牌子,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把它当做交通警示牌。

        这个让意味着把眼前直前的车辆全部走完,你的视野里完全没有障碍,你不会撞到它的车才可以走。
 
        我第三次机会来了,我在家复习了很久,看了很多视频,结果上场,这次不错啊,把全车跑回来了,他说你最后还差两分,我说这是为什么啊?在过前面路口的时候,相当于我们的红绿灯,写了一个停字,我说我停了,我等别的车都过去了,他说你在走之前对面有老人,他们牵着狗在走,他们即使走的再慢,你应该等他们走过之后,你再开。

        这个叫做安全意识的话,中国我们日常开车所指导我们驾车的意识是什么?

        显然不能叫做安全意识,为什么美国人考驾照一开始就开着车去,因为每个人都会开车,已经跨过了安全驾车的1.0时代,但是真正想考的还是人对于车辆的驾驶带来的东西。所以这个就我让非常尴尬,他说你还可以给州政府写一封信,申请一次机会,我把信发到交通部门,但是这次我希望扭转我错误的安全意识,怎么办呢?

        这个其实很难的,因为他提了很多次我在开车的时候中总是看后视镜,我不回头,你在转弯,还是调头还是并向的时候,你把手搭在副座上,确认没有车才安全的开过去,这次我为了扭转我安全驾驶的错误意识,我上车前把所有的后视镜都调到我看不见的位置,所以逼得我不得不回头去看后面。最后我过了,回国之后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发达的汽车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定是人车和谐,城市的道路相当于城市的血管,人和车是血液,如果他们不顺了,这个血管是流转不起来的,我今天参加这个论坛我又重新看到了曙光,吴总概括的汽车安全意识3.0时代非常非常精辟,我们现在开车不像原来了,过去人是绝绝对对的百分之百驾驶车,现在车联网时代,我们更多的是人和车交互的过程中在路是行使,很多是通过车和技术发出的信息告诉我们怎么驾驶车。

        中国消费者的开车意识可以改变,这个可以说是叫做后发优势,我们不曾经过1.0和2.0时代真正和谐的地方,我想3.0时代的安全意识或者汽车安全核心还是汽车生产企业要付出更多的研发或者是意识的努力,因为他们将在人车驾驶或者是互动环节中真有更多的比例,他们当中获得一些安全的设施直接掌握人的生命。
        王秋凤:作为他的好朋友,我觉得他从美国学习一下之后,意识素质提高很多。当然了今天因为我们这个主题说是引领汽车3.0时代,刚才高巍也提了很多了,回过头来,我想跟朱老师想交流的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朱老师同意不同意用1.0和2.0进行安全时代的划分?我想听一下您,哪些是划分到1.0时代?2.0时代又是什么样的情况?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这样一个监护性的转变,无论从理念还是技术层面,我想从背对到主动的转换是不是可以看成1.0到2.0之间的切换点。
汽车安全3.0时代 it精英论战学术专家
现任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
        朱西产:会议之前他们把问题发过来以后,我赶紧跟他们交流,我说这个提法很新颖,1.0时代,2.0时代,3.0时代,我们过去闷头做事情,不太管这个事情,但我仔细梳理了一下我觉得蛮有道理的。汽车是人都喜欢的,道路交通安全是其他各种交通类型不能替代的就是方便性,能够点到点户到户,道路交通是很危险的,道路交通一直叫做被容许的危险的一个事业。

        按说这个事情明显存在危险,那么就应该把危险去制止,但是如果制止了这个道路交通这个危险的话,整个社会是有发展的。道路交通我们一致认为交通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撞了这个车这个人就非死即生。到80年代之前我们是没有办法,整个汽车行业没有办法去减少事故,或者避免事故发生。所以1.0时代,我们刚才说的就是最初安全理念就是保护,认为的是反正我没有办法,这个司机如果没有安全意识的话就是用碰撞保护,刚才大家都在说,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是谁?

        大家在责备司机,说司机无良,无德,没有安全意识,但是我们在座的有道德的,有安全意识的人难道没有发生事故吗?当然是存在的,由于他的酒驾,由于没有安全意识事故会更多,由于他不系安全带死亡率会更高,在1.0时代没有办法事故没有办法避免,就用碰撞保护。每个座椅上都用了安全带,车内儿童应该用儿童座椅,在碰撞事故发生的时候如何保护人,偶尔发生事故的话,只要你系好安全带,买一个五星级的车,系好安全带,你就可以得到生还,它是以机械为代表的那种车身,安全座椅,安全气囊。
 
        到了90年代到了汽车电子,这个终于使我们开辟了在汽车刹车和急转弯的时候能够辅助把车辆稳定性控制好,这个时候想办法车辆有能力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2.0时代它的安全理念是如何减少事故。我们在ESC宣传的时候,有了ESC系统以后减少了多少事故的发生,在ESC的宣传里面,你跟着一个货车,货车上突然掉来一个东西的时候,你需要紧急变线,如果往前面行使的话又发生事故,你还需要变线,这种双变线如果没有驾驶技巧的话是很难完成的,后轴侧跨的时候车辆的运动轨迹跟你想象的轨迹是不一样的,ESC的电动技术就构成了2.0时代,我们应该说所有的这些技术现代车上都能够看到了,像ADS防爆室,ESC就是电子稳定控制在急转弯的过程中电子控制系统能够进入。
 
        今天我们谈这个话题是3.0时代,这个安全理念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介入,在1.0时代和2.0时代产生的最好的车是五星的车,这些车必须要司机专心致志的开车,不能分神,司机的任何一个失误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1.0和2.0时代,其实安全的责任更多的在于司机身上,但是刚才我们说,美国人开车安全意识比中国好很多,但是毕竟还有4万人死于事故,但是提高了安全意识的情况下事故仍然有可能发生,2.0时代,安全理念是减少事故发生。

        瑞典沃尔沃是第一个提出来叫零愿望,这个零愿望是道路交通零死亡,它的安全理念要消除事故。我们想象靠现有的技术消除交通事故是绝对不可能的,未来的3.0时代的话,以它的安全理念要消除掉事故,将来引领3.0时代的技术特征是IT、智能。

        现在我们看到沃尔沃的车上提到的城市安全系统,有了雷达、摄像机,今后更深入智能的话呢,因为智能要来自于大数据,这个大数据光看雷达、摄像机车载的传感器是不够的,需要更多IT技术的介入,要联网,需要要有GPS定位技术,同时要有高精度的地图,要有车联,车和车联,车和物联,甚至有的国家提出来车和这些人怎么能够互相连接,现在车跟车的联系和车和道路的联系在欧美有很多试点,但是车和人的联系还没有。

         今天我们这个会上的话有汽车行业的老总和IT业的老总,他们后面会介绍3.0时代到底怎么发展,在3.0时代我们汽车行业来说话,我们要让汽车容忍人的这些缺点,人开车必然有缺点,那么我们对明显的不道德的行为应该谴责,比如说酒后驾车,不系安全带这些肯定是应该教育和谴责的,但是我在车里开车的时候,现在完全不许我做第二件事,我想道德再好的人也做不到,比如说接电话。

         我们在座的肯定不会说自己是不道德的人,自己是低级的人,但是呢我们想想你开车,你接过电话吗?我承认我接过,我不得不接,有很多电话只能接。到了2.0时代的汽车,你接电话的举动有可能导致事故有可能造成你自己不幸或者别的家庭的不幸,3.0时代,我们汽车厂要开发出来这样的技术,我们的车因为有了更多的智能以后,它自己能有一定的能力保证安全性,使得驾车人容许他有可能处理第二件事情。

        3.0时代对于中国来说还是刚刚进入,但是在欧美尤其在美国到今年的后半年这个事情已经炒翻天了,尤其以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为一个里程碑,谷歌的这辆自动驾驶汽车,在三个州已经被批准上路了,并且在它行驶的几十万英里的行程中没有发生交通事故。
        王秋凤:我记得我们上大学的课本都是朱老师和张老师的名字经常出现,包括这几年你们两个在不同场合说的是一体化安全,综合系统化安全。我想您两位能不能解释一下?
 
        朱西产:这一次我觉得我们这个大会,媒体毕竟是玩文字的,你们这个方法更好,我以后改。过去我们只做安全这一块的话,因为安全是碰撞,就是事故是碰撞,我们会划一条时间轴,T等于0的这个时刻是红线,被动安全是碰撞后T等于0之后,大概在0.2秒,200毫秒内,所以碰撞安全做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在这0.2毫秒内是生死关头。主动安全的话,我们在一步一步往前做,ABS的作用,ESC的作用,还有几秒钟就要发生碰撞了。

        现在沃尔沃开发的紧急刹车系统都是在负的2秒这块。更多的前期的一些东西的话,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往前做,自动驾驶至少要做到负10到负30秒这个位置。最早的时候如何让你在负30秒和负10秒的这个时间里面,我们开发一些技术让你来保证正常驾驶,如果说我们发现TTC越小越危险,再发现危险呢能不能引导驾驶?

        就是说你要小心一点,如果TTC再小一点到了负3秒,我们要给一个报警,如果到了负1秒,我干脆汽车就接管控制。如果到了负0秒了,我发现控制也无效了这个撞车肯定要发生了,干脆就调整到最耐撞的这个程度,然后撞上去以后,然后这个车身怎么发展作用,气囊怎么发挥作用,然后安全带怎么发挥作用,再后面报警这个事情别叫我去撞了,可能现在我处在晕的状况,我们汽车厂有所有的技术来帮助他,他晕掉了,你得帮他报警,这个碰撞之后,车上的报警装置直接连接到交通事故的后台,这一条就叫做一体化的安全。
 
         今天提到1.0和2.0、3.0的时代,可能把技术特征和产业链能放在里面。
 
        张金换:朱老师刚才已经说的比较全面了,其实这个一体化就是说我们就是主被动安全技术的一个融合,之前10几年我们一直搞被动安全,现在这个主动安全我们要减少或者要避免交通事故,或者要零事故,必须从发生安全事故的源头抓起,就是说不是等发生事故了以后我就怎么样保护乘员,我怎么样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主北和安全技术的融合。
 
        王秋凤:刚才我们也聊了很多,整个汽车安全从孤立的,被动的,开始向主动的,一体化的整体的转换,这也完成了1.0到2.0的切换,我想3.0,尤其朱老师来说现在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开始产学研真正的结合,可能3.0时代更多的是IT智能相关的技术已经介入。

        将来IT智能技术跟汽车融入到一起,未来3.0的汽车安全时代会是什么样?我想可能确切我们现在不知道,所以今天最后一点时间,每人1到2句话,咱们来畅想一下,未来3.0时代的汽车安全时代是怎样的一个途径?
 
        张金换:3.0时代这个概念也是新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刚才大家也都讲了,怎么样避免事故的发生,更好的保护乘员,我想IT和汽车安全结合起来,3.0发展的这个想象,向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发生事故的时候汽车可以去判断什么时候可以发生,并且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比如说主动刹车啊,车道线的变化啊,我想可能对人是一个更好的保护。
 
        朱西产:从1.0和2.0时代世界汽车安全技术走过了120年,我们国内从九几年开始真正有汽车安全的设计,所以我们用了20年的时间,走过了世界汽车120年的发展,希望中国的汽车产业在3.0时代的时候能够赶上。
 
        高巍:任何时代,之所以能称为时代,就伴随着革命的开始,汽车安全时代革的什么命?就是现有的汽车安全。除了开车以外还能做什么事情?无人驾驶已经离我们很近了,每天每人平均有几个小时开车的时间,我们在车上干什么,如果是交通事故,如果是无人驾驶算谁的责任,以后未来的安全意识考虑的是这些东西。
 
        刘晓科:我理解汽车安全3.0时代,就是尽量减低人的作用,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人的安全,刚才几位老师都已经提到了一些名词,像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我们大家可以早晨起来,或者昨天晚上就已经预算好了我早上8点半要去上班,5点要开会,基本上手机也好,云也好,就是这个车就可以带我达到这个目的地,不需要我任何的操作。
 
        王秋凤:时间关系,我们这场论坛要结束了,安全是一切技术的源头。我想刚刚我们从理念上探讨了汽车安全的3.0时代,一会儿下一场可能就是技术上的了,我们希望也能听到更多。我也希望刚才我们非常有意思的交流,从台上挪到台下,大家都保持互动,大家确切的提高安全意识。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