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讯网 新闻稿]为了进入西藏,我等了太多年。我曾无数次幻想能在最碧蓝的苍穹下行走,在最雄伟的宫殿前祈祷,甚至在最奇幻的街道中迷失。对任何朝圣者而言,无论对于藏族人还是旅行者,以何种方式走进它,都更像是一种仪式。时空的遥远,身体的考验,精神的摧残,这些似乎让途中的匆匆一眼,便已是一瞥千年。由此,当我抵达此行的终点,遥望见被夕阳染成金色的布达拉宫时,便自认找到了大地的曼陀罗。
*与海重逢
上一次来青海湖,日月山上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湖边的青草刚刚露出嫩芽。对于上次取道海畔奔赴西北大漠的我来说,这种柔软的诗情画意显得格外动人。除了处处萌发生机的景色,青海湖另外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当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缠绵的轶闻。
>北京现代车队抵达青海湖畔刚好是中元节次日。日月亭边的经幡猎猎生风,路边的藏民努力兜售着纪念品,湖边的玛尼堆经年守望着这片碧蓝的宝镜。同行的记者跑到湖边拍照留念,却无奈被当地人征收十元“买路钱”。我独自站在路旁的土堆上,迎着清爽的微风和明媚的阳光笑看眼前的画面,感觉好不热闹。
>据说,8月的青海湖畔,金色的油菜花连成了织,很遗憾,在完成定点拍摄任务后,太阳落山在即,这般隐藏在海北的壮丽自无福消受。好在今晚的月亮圆得惊人,是欢迎如我们一行远方而来的客人,还是因为百年之后仓央嘉措和他情人的故事依然真切,伴着远方逶迤的群山,忧郁而又动人。
>夜晚,我在湖畔简易的帐篷里和衣而睡。半夜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这个本就难熬的夜晚变得更加曲折。此时此刻,除了落在篷顶的雨水,一切都那么空旷遥远,风和雨的粗粝蒸发掉了所有的情绪。风雨过后,我蹑手蹑脚地拉开帐篷,我无法准确的形容眼前的景象,但白色有如氤氲的雾气凝固在漆黑的草场上。空白了,停滞了,周遭的一切平静的如同身后的湖水。或者此时,有一种力量正在注视我的生息,一种被称之为敬畏的力量。
*行者无疆
清晨,伴着藏狗的咆哮,青海湖重新换上它的五彩盛装,仿佛昨夜的肃杀从未发生。后来想想,那晚的景象似乎更像是对即将踏上青藏高原的我一种警告。苍茫大地,万物归一,让人訇然震撼,心旌摇荡。
>从昨日翻过的日月山垭口开始,车队便已正式进入了青藏高原。无论从现实还是想象中,我心中都存在着两个青藏高原。一个是地理意义上的,它是世界的屋脊,昆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纳木错,串联起了一个人类的禁区;另一个则是活在无数人心中的青藏高原,它依存于残酷的自然环境,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环境,进而让这种对洪荒与万物之灵的敬畏,充斥在藏族人以及汉人信奉者的精神世界中。由此,它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骑行,行走甚至跪拜在这片高原上,寻找着内心的答案与平衡。
>驶离青海湖不久,车队便进入了柴达木盆地。与其说这是对青藏高原的挑战,倒不如理解为浅尝辄止的尝试。一成不变的戈壁和笔直的道路共同构成了一个异常无趣的下午,这让我想起不久前奔赴新疆的旅程。然而,似在天边、却依稀可见的山峦告诉我,青藏高原绝非一眼可看穿,它所要讲述的自然故事要比我看到的深刻且丰富的多。
>从格尔木出发,海拔陡然升至4000m,且在未来24小时内皆至少维持在此高度上。想准确描述接下来的故事几乎不可能,因为持续的高海拔行进加之颠簸的路面让我头疼欲裂。在可可西里,我的同事甚至因无法忍受缺氧带来的一系列高原反应,终提前下撤到格尔木。
>从格尔木算起,车队先要经昆仑山口,后踏入人迹罕至的可可西里,经沱沱河,翻越万里长江源头唐古拉山,才到当日终点那曲。曾驾车走过川藏线的同事曾不止一次向我谈到雀儿山上的白雪,通麦天险的涛声,以及令人胆战心惊的盘山路。然而,在我长达16个小时的行程中,低矮的山丘,无边的冻土成为主旋律,似乎只有青藏铁路隆隆驶过的火车才能打破上述沉闷。
>然而,青藏线的魅力是内敛的,驶过任何一个蕴含着伟大神祇的神山、圣湖,看到每一个在这种严酷自然环境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藏民,连同无处不在的神像,随风摇曳的经幡,漫山遍野的牦牛群,你都会意识到你正在向一个伟大的,神秘的,纯净的世界前行。
*初见圣殿
8月的那曲草原,牦牛点点,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在远处闪耀。山脚下,有几户藏族同胞,口中叼着香烟,坐在几块大石上,遥望着远处的神山。再往前看,一位衣着褴褛的中年朝圣者拉着一架木质小车,向着它心中的圣殿顶礼膜拜,用身体丈量着大地。
>在西宁至拉萨2000余公里的青藏公路上,由于海拔以及城镇分布等原因,以上场景并不多见。或许,我们将拉萨视为活动的终点,而在藏族人心中,这座城市,那座宫殿,无数寺庙,以及散落在雪域高原上的山、湖,便构成了他们精神世界中的曼陀罗。
>布达拉宫对于藏传佛教的信徒而言,无疑是一座圣殿。随着海拔的降低和距离上的接近,在抵达拉萨前的最后一段道路上,你会发现更多的朝拜者,他们经川藏、滇藏、青藏、新藏甚至更多不知名道路而来,朝着同一个目标缓缓前进。这种自发的、虔诚的、不计回报的顶礼膜拜已经持续了很多世纪。这座位于拉萨中央的圣殿便是布达拉宫。在漫长的历史中,布达拉宫始终耸立在拉萨的中央,接受着万民的朝拜,即便放在现代化的今天,拉萨城中也没有任何建筑能在高度上超过它,更不用说精神领域的独领风骚了。
>对藏族人而言,布达拉宫便是大地的核心。而对其他人来说,宫殿所象征的宗教力量自然会与崇高、庄严。终极等词汇连接到一起。据说,很多自川藏线骑行而来的旅人在距布达拉宫十几公里的一个山坡上便能遥望见这座雄伟的宫殿。很多人会把自行车丢到一旁,长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对于驾车驶来的我而言,很难理解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以及见到宫殿一瞬的心境。我浅薄的认为,比起信徒们苦行僧般的自我摧残,很多年轻人更多只是为了证明什么,或者让过去的20天,变成一段自鸣得意的故事。
*大地中心
我拿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站在布达拉宫团队入口的安检处。好心的安检员告诉我,进入到正殿千万不要拍照,否则会惹来很大麻烦。事实上,区别于大多数古老建筑,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窟,甚至同为中国的万里长城,布达拉宫在漫长的历史中,除了留下无数杰出的文物外,依旧保持着呼吸,这让它超脱于那些消亡的载体,成为藏传佛教生命力的终极体现。
>布达拉宫脚下,无数信徒依照顺时针的方向环绕着宫殿行走,上千个黄铜制作的转经筒就安放在宫殿的外墙上。连同布达拉宫通体雪白的墙面,这些经筒同样是信徒们自己出资建造的。每日,从清晨直至黄昏,转经的队伍浩浩荡荡,既有皮肤黝黑的康巴汉子,也有把雪白辫子精细的绑在一起的老阿妈,连同手中的转经筒,宫殿四周的街道就像是一条金光灿烂的河流。即便早已被各色商铺包围,但看着他们虔诚的眼神,听着他们口中喃喃的六字箴言,便会感觉节日永不会结束。
>布达拉宫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世界和人生似乎就环绕着它旋转着,轮回着。信徒们相信现世的虔诚会带来来世的美满,游人们试图窥伺间宫殿最不为人知的角落,小贩们期盼着转角处的好运……转着转着,日新月异的世界连同隐藏在心底的污秽似乎一同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这座雄伟,严肃的宫殿。
>布达拉宫是这个世界海拔最高的宫殿,同时也是最疏远的宫殿。想要走到德阳夏广场,包括当年的达赖喇嘛在内,任何人都要经过一段漫长、曲折的楼梯。巨大的台阶连同身体上的不适,让每一步都异常沉重。我低着头,喘着粗气,缓慢的向上攀爬。当我走到布宫的入口时,早已汗流浃背,但回头,大地已经向我敞开。
>任何一座伟大的宫殿都需要时间来生长。公元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为巩固政权,将统治中心迁至拉萨,与此同时,为了防守外来侵略,于是在拉萨红山上建造了红山宫——布达拉宫最早的称谓。后来,接连的雷电和战乱让红山宫逐渐废弃。直到五世达赖时期,西藏的权力中心才重回拉萨,后世所看到的的布达拉宫才逐渐修葺而成。
>如今布达拉宫所开放的面积只有它实际的三分之一。即便是这样,内部犹如迷宫的通道、走廊、梯子也足以让任何人感到眩晕。或许是根据不同的意义和秘密,有的房间被格鲁派的黄色布匹布置的亲和、温暖;有的则因威猛的护法金刚显得格外庄严;还有的,因种种经书,闪烁的酥油灯,以及身着绛红色袈裟的护法存在,显得幽深而又静谧。
>如果将布达拉宫的墙体比喻为一块巨大的磁铁,那么,它的内部,无疑就像是一个璀璨的宝库。除了性格不尽相同的房间外,无数的珍宝让任何都感到震撼。事实上,在这里,珍宝已经早已经超越了“物”的狭义范畴,因为即便过了千年,这些法器、珍宝依然呼吸着,在喇嘛的护卫下,它们依然同周遭的世界产生着交流,进而赋予了整个布达拉宫以生命。
>当我在供奉着洛格夏热的圣观音殿内流连不止,瞪大眼睛寻找五世达赖灵塔上镶嵌着的大象脑中的珍珠时,一对藏族母女一人提着已经过时的暖壶,一人拎着装满粉末状油脂的袋子走到一尊不为我知的神像面前。二人先是虔诚的伏地跪拜,后精心的向酥油灯填上一勺油脂,最后再向喇嘛祈求一壶酥油茶。一切是那么平常,丝毫不顾及我等游客好奇的眼神,只自顾自地把暖壶装进精心编制的毛线套子里,并在瓶口包裹上保温用的棉布,而后消失在酥油、诵经所营造的幻境中。
>转来转去,在收获诸多珍宝所带来的震撼后,同样很容易陷入意识的癫狂。区别于其它珍宝馆,布达拉宫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抚摸,交流的宫殿。从法王洞到圣观音殿,布达拉宫生长着无数神经,不仅为世界带来震撼,同时也接受着信徒、游客们的顶礼膜拜。置身其间,你便会找寻到一种现世难以寻觅的纯粹,正是这种隐藏在经幡,纱帐,法器,灵塔内的信仰,让布达拉宫成为了无数人心里的大地中心。
*变与不变
在拉萨的最后一天,很多同行去到了色拉寺、哲蚌寺。而我,却再次来到了八廓街。区别于大研古城的奇幻迷离,鼓浪屿的文艺与清新,也有别于外滩的纸醉金迷,由三条转经环线构成的八廓街不仅是拉萨老城的中心,更是每一位抵达拉萨的凡人精神世界中的曼陀罗。
>由东方升起的太阳总是现将雄伟的布达拉宫照亮,而后才缓缓的普照到八廓街的每一个角落。这就好比是一种仪式,神祇总是高高在上,活在世俗世界中的民众才能抚摸到接下来的平和与温暖。对于任何一位朝圣者而言,大昭寺和围绕在它身旁的八廓街是圣神旅途中的最后一站。而对旅客和商人而言,这里永远存在着精彩和机遇。
>来自四川宜宾的学生小可皮肤黝黑,嘴唇干裂,身上的打扮暴露了它骑行者的身份。和大多数试图回到拉萨的骑行者一样,与小可的谈话轻松异常。
>我和小可是在八廓街一家不知名的酸奶店结识的。回忆起过去20来天骑行川藏线的故事,小可只是呵呵一笑,说自己“傻的可以”。我问他一路上是否感到害怕,只有20岁的他告诉我一路上结识的同伴有很多,在翻雀儿山、过通麦天险时,大家都互相会鼓励。唯独在黄昏经过不知名的小镇时,流浪狗无休止的狂吠有些令它惊恐。或者仅仅因为行程的艰难,加之缺少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庇护,这些风尘仆仆的旅人所得到的神奇与独特,对于驾车出行的我,渐渐只成为想象。
>在八廓街,你会很容易辨别出类似小可一样的骑行者,他们或许为了证明某些精神、身体上的东西来到这里。还有的,或许是为了所谓时尚结伴骑车、甚至搭车而来。很多后者,有时他们会穿上最时髦的冲锋衣,梳上最另类的发型,甚至会带上夸张的滑板,他们将青春寄托在西藏,将梦想存放在八廓街,将欲望隐藏在街角的青年旅社。与德格印经者,塔尔寺僧侣,草场的牧民,甚至不知名的阿猫阿狗一道,共同构筑成一帧奇幻而又真实存在的画面。
>在八廓东街的夏仲巴拉巷,我走进了一家毫不起眼的藏族饭馆。一份藏式炒饭,五个牦牛肉包子,让我和店老板多吉攀谈起来。他告诉我,过去的八廓街并非今日这般喧嚣。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后,来拉萨的游客多了起来,林立的商铺大多安装上了晃眼的霓虹灯,有些内地商人甚至为了吸引游客,专门拍唱一些不知名的曲调。在他小时候,是大昭寺门口朝圣者身体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嘶嘶声,和年迈阿妈转经时发出的低鸣,才是这里的主旋律。
>多吉所说的声音,大多来源于大昭寺门前,一座因供奉有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而闻名天下的庙宇。
>由于正值午后,大昭寺门前的跪拜者并没有想象的众多。我坐在寺院门前隆起的石条上,等待拍摄的合适的人选和合适的角度。半个小时,朝拜者来了又走了,我始终没有勇气拿起硕大的相机直直面对这些虔诚的人们。再后来,一位梳着如同绵羊犄角似的阿妈缓缓的走到寺院前的小广场。脱鞋,合手,跪拜,起身,一切都如此顺理成章。我并不愿意打破这般虔诚,未料一位游客抄起相机站到了老阿妈的前方。选择活在自己岁月中的老阿妈对此并未理会,在完成心中的圣数后,起身缓缓离去。
>古老的寺院,嶙峋的朝圣者,以及漫街的酥油茶香味依旧存在于旧时光里,然而,不可逆的新鲜色彩正加速袭来。我绝无资格评述色彩的优劣,因为八廓街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共同体。回头看看,在西藏空间里的千年时间故事,如果没有现代文明的承载与融合,未必会有今日这般绮丽。应该说,这座城,那些寺依然活着,只是岁月在走,神祇和俗世,一同活在这片雪域高原上。
2013-09-04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王思
[V讯网 新闻稿]为了进入西藏,我等了太多年。我曾无数次幻想能在最碧蓝的苍穹下行走,在最雄伟的宫殿前祈祷,甚至在最奇幻的街道中迷失。对任何朝圣者而言,无论对于藏族人还是旅行者,以何种方式走进它,都更像是一种仪式。时空的遥远,身体的考验,精神的摧残,这些似乎让途中的匆匆一眼,便已是一瞥千年。由此,当我抵达此行的终点,遥望见被夕阳染成金色的布达拉宫时,便自认找到了大地的曼陀罗。
*与海重逢
上一次来青海湖,日月山上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湖边的青草刚刚露出嫩芽。对于上次取道海畔奔赴西北大漠的我来说,这种柔软的诗情画意显得格外动人。除了处处萌发生机的景色,青海湖另外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当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缠绵的轶闻。
>北京现代车队抵达青海湖畔刚好是中元节次日。日月亭边的经幡猎猎生风,路边的藏民努力兜售着纪念品,湖边的玛尼堆经年守望着这片碧蓝的宝镜。同行的记者跑到湖边拍照留念,却无奈被当地人征收十元“买路钱”。我独自站在路旁的土堆上,迎着清爽的微风和明媚的阳光笑看眼前的画面,感觉好不热闹。
>据说,8月的青海湖畔,金色的油菜花连成了织,很遗憾,在完成定点拍摄任务后,太阳落山在即,这般隐藏在海北的壮丽自无福消受。好在今晚的月亮圆得惊人,是欢迎如我们一行远方而来的客人,还是因为百年之后仓央嘉措和他情人的故事依然真切,伴着远方逶迤的群山,忧郁而又动人。
>夜晚,我在湖畔简易的帐篷里和衣而睡。半夜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这个本就难熬的夜晚变得更加曲折。此时此刻,除了落在篷顶的雨水,一切都那么空旷遥远,风和雨的粗粝蒸发掉了所有的情绪。风雨过后,我蹑手蹑脚地拉开帐篷,我无法准确的形容眼前的景象,但白色有如氤氲的雾气凝固在漆黑的草场上。空白了,停滞了,周遭的一切平静的如同身后的湖水。或者此时,有一种力量正在注视我的生息,一种被称之为敬畏的力量。
*行者无疆
清晨,伴着藏狗的咆哮,青海湖重新换上它的五彩盛装,仿佛昨夜的肃杀从未发生。后来想想,那晚的景象似乎更像是对即将踏上青藏高原的我一种警告。苍茫大地,万物归一,让人訇然震撼,心旌摇荡。
>从昨日翻过的日月山垭口开始,车队便已正式进入了青藏高原。无论从现实还是想象中,我心中都存在着两个青藏高原。一个是地理意义上的,它是世界的屋脊,昆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纳木错,串联起了一个人类的禁区;另一个则是活在无数人心中的青藏高原,它依存于残酷的自然环境,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环境,进而让这种对洪荒与万物之灵的敬畏,充斥在藏族人以及汉人信奉者的精神世界中。由此,它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骑行,行走甚至跪拜在这片高原上,寻找着内心的答案与平衡。
>驶离青海湖不久,车队便进入了柴达木盆地。与其说这是对青藏高原的挑战,倒不如理解为浅尝辄止的尝试。一成不变的戈壁和笔直的道路共同构成了一个异常无趣的下午,这让我想起不久前奔赴新疆的旅程。然而,似在天边、却依稀可见的山峦告诉我,青藏高原绝非一眼可看穿,它所要讲述的自然故事要比我看到的深刻且丰富的多。
>从格尔木出发,海拔陡然升至4000m,且在未来24小时内皆至少维持在此高度上。想准确描述接下来的故事几乎不可能,因为持续的高海拔行进加之颠簸的路面让我头疼欲裂。在可可西里,我的同事甚至因无法忍受缺氧带来的一系列高原反应,终提前下撤到格尔木。
>从格尔木算起,车队先要经昆仑山口,后踏入人迹罕至的可可西里,经沱沱河,翻越万里长江源头唐古拉山,才到当日终点那曲。曾驾车走过川藏线的同事曾不止一次向我谈到雀儿山上的白雪,通麦天险的涛声,以及令人胆战心惊的盘山路。然而,在我长达16个小时的行程中,低矮的山丘,无边的冻土成为主旋律,似乎只有青藏铁路隆隆驶过的火车才能打破上述沉闷。
>然而,青藏线的魅力是内敛的,驶过任何一个蕴含着伟大神祇的神山、圣湖,看到每一个在这种严酷自然环境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藏民,连同无处不在的神像,随风摇曳的经幡,漫山遍野的牦牛群,你都会意识到你正在向一个伟大的,神秘的,纯净的世界前行。
*初见圣殿
8月的那曲草原,牦牛点点,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在远处闪耀。山脚下,有几户藏族同胞,口中叼着香烟,坐在几块大石上,遥望着远处的神山。再往前看,一位衣着褴褛的中年朝圣者拉着一架木质小车,向着它心中的圣殿顶礼膜拜,用身体丈量着大地。
>在西宁至拉萨2000余公里的青藏公路上,由于海拔以及城镇分布等原因,以上场景并不多见。或许,我们将拉萨视为活动的终点,而在藏族人心中,这座城市,那座宫殿,无数寺庙,以及散落在雪域高原上的山、湖,便构成了他们精神世界中的曼陀罗。
>布达拉宫对于藏传佛教的信徒而言,无疑是一座圣殿。随着海拔的降低和距离上的接近,在抵达拉萨前的最后一段道路上,你会发现更多的朝拜者,他们经川藏、滇藏、青藏、新藏甚至更多不知名道路而来,朝着同一个目标缓缓前进。这种自发的、虔诚的、不计回报的顶礼膜拜已经持续了很多世纪。这座位于拉萨中央的圣殿便是布达拉宫。在漫长的历史中,布达拉宫始终耸立在拉萨的中央,接受着万民的朝拜,即便放在现代化的今天,拉萨城中也没有任何建筑能在高度上超过它,更不用说精神领域的独领风骚了。
>对藏族人而言,布达拉宫便是大地的核心。而对其他人来说,宫殿所象征的宗教力量自然会与崇高、庄严。终极等词汇连接到一起。据说,很多自川藏线骑行而来的旅人在距布达拉宫十几公里的一个山坡上便能遥望见这座雄伟的宫殿。很多人会把自行车丢到一旁,长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对于驾车驶来的我而言,很难理解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以及见到宫殿一瞬的心境。我浅薄的认为,比起信徒们苦行僧般的自我摧残,很多年轻人更多只是为了证明什么,或者让过去的20天,变成一段自鸣得意的故事。
*大地中心
我拿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站在布达拉宫团队入口的安检处。好心的安检员告诉我,进入到正殿千万不要拍照,否则会惹来很大麻烦。事实上,区别于大多数古老建筑,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窟,甚至同为中国的万里长城,布达拉宫在漫长的历史中,除了留下无数杰出的文物外,依旧保持着呼吸,这让它超脱于那些消亡的载体,成为藏传佛教生命力的终极体现。
>布达拉宫脚下,无数信徒依照顺时针的方向环绕着宫殿行走,上千个黄铜制作的转经筒就安放在宫殿的外墙上。连同布达拉宫通体雪白的墙面,这些经筒同样是信徒们自己出资建造的。每日,从清晨直至黄昏,转经的队伍浩浩荡荡,既有皮肤黝黑的康巴汉子,也有把雪白辫子精细的绑在一起的老阿妈,连同手中的转经筒,宫殿四周的街道就像是一条金光灿烂的河流。即便早已被各色商铺包围,但看着他们虔诚的眼神,听着他们口中喃喃的六字箴言,便会感觉节日永不会结束。
>布达拉宫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世界和人生似乎就环绕着它旋转着,轮回着。信徒们相信现世的虔诚会带来来世的美满,游人们试图窥伺间宫殿最不为人知的角落,小贩们期盼着转角处的好运……转着转着,日新月异的世界连同隐藏在心底的污秽似乎一同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这座雄伟,严肃的宫殿。
>布达拉宫是这个世界海拔最高的宫殿,同时也是最疏远的宫殿。想要走到德阳夏广场,包括当年的达赖喇嘛在内,任何人都要经过一段漫长、曲折的楼梯。巨大的台阶连同身体上的不适,让每一步都异常沉重。我低着头,喘着粗气,缓慢的向上攀爬。当我走到布宫的入口时,早已汗流浃背,但回头,大地已经向我敞开。
>任何一座伟大的宫殿都需要时间来生长。公元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为巩固政权,将统治中心迁至拉萨,与此同时,为了防守外来侵略,于是在拉萨红山上建造了红山宫——布达拉宫最早的称谓。后来,接连的雷电和战乱让红山宫逐渐废弃。直到五世达赖时期,西藏的权力中心才重回拉萨,后世所看到的的布达拉宫才逐渐修葺而成。
>如今布达拉宫所开放的面积只有它实际的三分之一。即便是这样,内部犹如迷宫的通道、走廊、梯子也足以让任何人感到眩晕。或许是根据不同的意义和秘密,有的房间被格鲁派的黄色布匹布置的亲和、温暖;有的则因威猛的护法金刚显得格外庄严;还有的,因种种经书,闪烁的酥油灯,以及身着绛红色袈裟的护法存在,显得幽深而又静谧。
>如果将布达拉宫的墙体比喻为一块巨大的磁铁,那么,它的内部,无疑就像是一个璀璨的宝库。除了性格不尽相同的房间外,无数的珍宝让任何都感到震撼。事实上,在这里,珍宝已经早已经超越了“物”的狭义范畴,因为即便过了千年,这些法器、珍宝依然呼吸着,在喇嘛的护卫下,它们依然同周遭的世界产生着交流,进而赋予了整个布达拉宫以生命。
>当我在供奉着洛格夏热的圣观音殿内流连不止,瞪大眼睛寻找五世达赖灵塔上镶嵌着的大象脑中的珍珠时,一对藏族母女一人提着已经过时的暖壶,一人拎着装满粉末状油脂的袋子走到一尊不为我知的神像面前。二人先是虔诚的伏地跪拜,后精心的向酥油灯填上一勺油脂,最后再向喇嘛祈求一壶酥油茶。一切是那么平常,丝毫不顾及我等游客好奇的眼神,只自顾自地把暖壶装进精心编制的毛线套子里,并在瓶口包裹上保温用的棉布,而后消失在酥油、诵经所营造的幻境中。
>转来转去,在收获诸多珍宝所带来的震撼后,同样很容易陷入意识的癫狂。区别于其它珍宝馆,布达拉宫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抚摸,交流的宫殿。从法王洞到圣观音殿,布达拉宫生长着无数神经,不仅为世界带来震撼,同时也接受着信徒、游客们的顶礼膜拜。置身其间,你便会找寻到一种现世难以寻觅的纯粹,正是这种隐藏在经幡,纱帐,法器,灵塔内的信仰,让布达拉宫成为了无数人心里的大地中心。
*变与不变
在拉萨的最后一天,很多同行去到了色拉寺、哲蚌寺。而我,却再次来到了八廓街。区别于大研古城的奇幻迷离,鼓浪屿的文艺与清新,也有别于外滩的纸醉金迷,由三条转经环线构成的八廓街不仅是拉萨老城的中心,更是每一位抵达拉萨的凡人精神世界中的曼陀罗。
>由东方升起的太阳总是现将雄伟的布达拉宫照亮,而后才缓缓的普照到八廓街的每一个角落。这就好比是一种仪式,神祇总是高高在上,活在世俗世界中的民众才能抚摸到接下来的平和与温暖。对于任何一位朝圣者而言,大昭寺和围绕在它身旁的八廓街是圣神旅途中的最后一站。而对旅客和商人而言,这里永远存在着精彩和机遇。
>来自四川宜宾的学生小可皮肤黝黑,嘴唇干裂,身上的打扮暴露了它骑行者的身份。和大多数试图回到拉萨的骑行者一样,与小可的谈话轻松异常。
>我和小可是在八廓街一家不知名的酸奶店结识的。回忆起过去20来天骑行川藏线的故事,小可只是呵呵一笑,说自己“傻的可以”。我问他一路上是否感到害怕,只有20岁的他告诉我一路上结识的同伴有很多,在翻雀儿山、过通麦天险时,大家都互相会鼓励。唯独在黄昏经过不知名的小镇时,流浪狗无休止的狂吠有些令它惊恐。或者仅仅因为行程的艰难,加之缺少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庇护,这些风尘仆仆的旅人所得到的神奇与独特,对于驾车出行的我,渐渐只成为想象。
>在八廓街,你会很容易辨别出类似小可一样的骑行者,他们或许为了证明某些精神、身体上的东西来到这里。还有的,或许是为了所谓时尚结伴骑车、甚至搭车而来。很多后者,有时他们会穿上最时髦的冲锋衣,梳上最另类的发型,甚至会带上夸张的滑板,他们将青春寄托在西藏,将梦想存放在八廓街,将欲望隐藏在街角的青年旅社。与德格印经者,塔尔寺僧侣,草场的牧民,甚至不知名的阿猫阿狗一道,共同构筑成一帧奇幻而又真实存在的画面。
>在八廓东街的夏仲巴拉巷,我走进了一家毫不起眼的藏族饭馆。一份藏式炒饭,五个牦牛肉包子,让我和店老板多吉攀谈起来。他告诉我,过去的八廓街并非今日这般喧嚣。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后,来拉萨的游客多了起来,林立的商铺大多安装上了晃眼的霓虹灯,有些内地商人甚至为了吸引游客,专门拍唱一些不知名的曲调。在他小时候,是大昭寺门口朝圣者身体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嘶嘶声,和年迈阿妈转经时发出的低鸣,才是这里的主旋律。
>多吉所说的声音,大多来源于大昭寺门前,一座因供奉有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而闻名天下的庙宇。
>由于正值午后,大昭寺门前的跪拜者并没有想象的众多。我坐在寺院门前隆起的石条上,等待拍摄的合适的人选和合适的角度。半个小时,朝拜者来了又走了,我始终没有勇气拿起硕大的相机直直面对这些虔诚的人们。再后来,一位梳着如同绵羊犄角似的阿妈缓缓的走到寺院前的小广场。脱鞋,合手,跪拜,起身,一切都如此顺理成章。我并不愿意打破这般虔诚,未料一位游客抄起相机站到了老阿妈的前方。选择活在自己岁月中的老阿妈对此并未理会,在完成心中的圣数后,起身缓缓离去。
>古老的寺院,嶙峋的朝圣者,以及漫街的酥油茶香味依旧存在于旧时光里,然而,不可逆的新鲜色彩正加速袭来。我绝无资格评述色彩的优劣,因为八廓街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共同体。回头看看,在西藏空间里的千年时间故事,如果没有现代文明的承载与融合,未必会有今日这般绮丽。应该说,这座城,那些寺依然活着,只是岁月在走,神祇和俗世,一同活在这片雪域高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