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发改委严防垄断 进口车被指垄断有深意?

2013-08-05 10:29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赵颖

        8月1日是中国《反垄断法》正式实施5周年纪念日。似乎有点献礼的味道,前7个月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和开出的罚单比过去五年加起来都要多。仅在7月,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先后对奶粉、包装、黄金首饰等行业巨头发起反垄断调查。


  进入7月下旬,进口豪车超高利润再次引起业内关注。很快便被与“垄断”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专家公开呼吁发改委等部门对进口车发起反垄断调查。长期以来备受垄断质疑却一直巍然不动的进口车市场将被攻破?

  

        暴利从何而来?
 

    7月中旬,本报记者在走访路虎经销店时发现,新一代揽胜上市以来,北京各店面均加价20万元,例如官方指导价209.8万元的5.0L V8 VOGUE SE版,现价是229.8万元,全办下来在260万元左右。
 

  然而,仅在一年前,路虎部分车型从此前加价70万,到降价40万,总共让利100万元的举动曾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不止路虎车型,某豪华品牌车型动辄降价30万元让消费者与业内人士普遍感叹豪华车市场究竟有多暴利。7月29日,记者从路虎英国官网查询,新一代揽胜3.0 TDV6 Vogue SE 2014款,售价77910磅。以1磅=9.4036人民币元汇率计算,大约为73.3万。而其在中国的官方指导价却高达164.8万。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者要用英国人2倍多的价格才能买到同款车型。这一公式似乎可以运用于任何一款进口车型。有媒体举例宝马X5在中国内地报价为88万多元,而海外仅合人民币30多万元;进口奔驰350在中国内地的报价为139.8万元,而海外零售价在56万元左右;3.0T的新款奥迪Q7 ,约合人民币46万元国内报价超过100万元。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进口车价格太高是由于关税比例太大。一般来说,进口车指导价包括到岸价、关税、消费税、增值税及厂家利润和经销商成本和利润。本报记者了解到,单车从欧洲海路运输到中国港口的费用和保险不超过1000欧元,按最新汇率大约8000元。其他税费的计算公式是:关税费=到岸价×关税税率(25%);消费税费=到岸价+关税费×消费税税率;增值税费=到岸价+关税费+消费税费×增值税税率。其中消费税则按汽车排量来收,由1%至40%不等,进口豪华车常见的3.0升以上至4.0升排量车型的税率为25%,4.0升以上则是最高的40%。
 

        这样算来,英国售价73.3万元的揽胜3.0 TDV6 Vogue SE,关税费185250元,消费税308750元,增值税209950元。这样一辆官方指导价164.8万元的车到海关缴税就得70.4万元,接近整车销售价格的50%。
 

  尽管如此,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合会秘书长饶达及亚市总经理迟亦枫等专家都表示,进口车在中国销售利润比国际平均利润高30%,“仍是暴利行业”。
 

  7月31日,天津市某进口车经销商对本报记者表示,实际利润比30%数字高得多。“一般行业算进口车裸车成本通常对比国外指导价,事实上那个国外指导价还包含了经销商利润和厂家利润”。该经销商表示,外国经销商利润一般最高8%且和厂家利润相当。也就是73.3万元的车,成本大概是61.3万,厂家利润是58640元。
 

  相比较,进口车到中国,外国车企所获得的利润更高。一般来说,厂家指导价减去裸车成本、刨除运费及保险、关税以及经销商利润就是车企利润。如果国内经销商利润平均按10%算,揽胜3.0 TDV6 Vogue SE在164.8万指导价的基础上减去61.3万的裸车价、减去0.8万的运费、刨除70.4万的关税、再减去16.5万的经销商利润,依然有15.8万,是英国利润的2倍之多。
 

  该经销商告诉记者:“进口车实际报关价比裸车成本价还要低,因为报的越低关税缴的就越少,挣的越多。而且进入中国的进口车往往没有裸配,出厂时厂家就自行增配,价格当然也水涨船高。”
 

  不过,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咨询专家王晓晔对本报记者表示,暴利不等于垄断,商家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权利,这并不能成为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依据。亚市总经理迟亦枫则认为:“说进口车业务涉及垄断,最主要的还不仅是暴利经营,而是涉嫌垄断经营。”
 

        垄断难下定论
 

        近几年,外国品牌对进口车业务收权变本加厉。进口车品牌如宾利、宝马、日产、斯巴鲁、马自达等企业进口渠道纷纷整合收权,甚至波及到售后渠道。2012年年底,某豪华品牌下发给旗下授权经销商的通告中明确规定,通过非授权渠道从美国进口到中国的“美规车”无权在中国享受宝马整车保修,不管车辆未售或已售。该厂家给出的理由是保护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中规车是根据中国的市场环境制造,美规车是针对美国市场,部分零部件有所不同。如果允许美规车在中国的4S店进行保修,可能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据了解,新规出台之前,该品牌一直都采用全球联保,不管车是在哪里生产,在全球各地的4S店都能享受保修服务,这也是在中国美规车有销路的主要原因。业内解读,此厂家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美规车的价格对消费者很实惠,但对于厂家来说却是威胁。采用停止保修的政策抑制美规车销售,是该品牌为垄断渠道而谋求收益的做法。
 

        而上文提到的经销商对本报记者表示,不只是销售渠道、售后维修,4S店任何一个环节都烙印着厂家绝对控制权,“4S店各个环节分得特别细,包括汽车配件、精品装饰、金融服务等,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与定价都由厂家控制。例如零部件,如果经销商自行采购,加上国外采购的关税、运输等成本也比厂家配给4S店的零部件价格便宜50%”。
 

        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时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兼进口汽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的陈效禹表示:“《反垄断法》的三个核心是控制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价格卡特尔(协议),正式实施后将对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进口车涉嫌纵向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区域销售等多项违法现象。”不过,五年时间过去了,进口车行业并没有遭遇来自有关部门的反垄断调查。
 

        王晓晔对此表示:“汽车行业比较特殊,由于产品非常复杂,必须得由有经验的专业团队经营,实施特许经营也是允许的,地域分割销售是否违法也要看实际情况。所以,汽车行业是否涉嫌垄断行为需要调查。不过查的是个案,而不是整个行业行为。”
 

        不久前,白酒企业和奶制品企业被发改委开出垄断罚单。然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认为发改委对此种纵向垄断的处罚是“无事生非”。他认为许多所谓“垄断”行为具有深刻的商业合理性。走精品路线的商品实施某些定价策略、控制终端销售价格是理所当然。7月30日,某国内法律专家则表示,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五条“垄断协议的豁免”中规定了7种可以豁免反垄断法处罚的情况,第二种“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这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用于进口车业务。

 调查在即?
 

     显然从法律层面和行业层面,进口车业务是否涉嫌垄断还不能下定论。但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在接受本报记者表示,2012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喊话严禁汽车行业垄断议价行为,这说明汽车行业到了该整顿的时候了。
 

          长期关注国际贸易的业内人士表示,近几年,欧盟、美国等地区在光伏、铝矿、制药业、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中国企业进行“双反”和“反垄断”诉讼。今年年初,有专家公开表示在美国反垄断诉讼的历史中,中国企业正在步日本和欧洲企业的后尘成为反垄断枪口的目标。在国内反垄断调查风声正紧之际,进口车业务被推上浪尖,有点针锋相对的感觉。
 

     据了解,在反垄断法执法中,发改委负责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工商总局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方面的反垄断执法;商务部负责对经营者集中行为进行反垄断审查。
 

        但是横在发改委和工商总局前的一个障碍是2005年4月1日商务部颁布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正式根据此办法,跨国公司都把品牌授权给了独资或者绝对控股的销售公司,这些进口汽车总经销商全盘掌控了进口车货源以及定价权。
 

  截稿前,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有人举报,那么《反垄断法》与《办法》如何对证?发改委、工商总局将如何与颁发《办法》的商务部协调?该人士据此认为,尽管眼下进口车暴利引发垄断质疑,但推测汽车行业反垄断何时进入实质程序依然困难。

 

责任编辑:赵颖 
V讯网

发改委严防垄断 进口车被指垄断有深意?

2013-08-05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赵颖

        8月1日是中国《反垄断法》正式实施5周年纪念日。似乎有点献礼的味道,前7个月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和开出的罚单比过去五年加起来都要多。仅在7月,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先后对奶粉、包装、黄金首饰等行业巨头发起反垄断调查。


  进入7月下旬,进口豪车超高利润再次引起业内关注。很快便被与“垄断”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专家公开呼吁发改委等部门对进口车发起反垄断调查。长期以来备受垄断质疑却一直巍然不动的进口车市场将被攻破?

  

        暴利从何而来?
 

    7月中旬,本报记者在走访路虎经销店时发现,新一代揽胜上市以来,北京各店面均加价20万元,例如官方指导价209.8万元的5.0L V8 VOGUE SE版,现价是229.8万元,全办下来在260万元左右。
 

  然而,仅在一年前,路虎部分车型从此前加价70万,到降价40万,总共让利100万元的举动曾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不止路虎车型,某豪华品牌车型动辄降价30万元让消费者与业内人士普遍感叹豪华车市场究竟有多暴利。7月29日,记者从路虎英国官网查询,新一代揽胜3.0 TDV6 Vogue SE 2014款,售价77910磅。以1磅=9.4036人民币元汇率计算,大约为73.3万。而其在中国的官方指导价却高达164.8万。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者要用英国人2倍多的价格才能买到同款车型。这一公式似乎可以运用于任何一款进口车型。有媒体举例宝马X5在中国内地报价为88万多元,而海外仅合人民币30多万元;进口奔驰350在中国内地的报价为139.8万元,而海外零售价在56万元左右;3.0T的新款奥迪Q7 ,约合人民币46万元国内报价超过100万元。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进口车价格太高是由于关税比例太大。一般来说,进口车指导价包括到岸价、关税、消费税、增值税及厂家利润和经销商成本和利润。本报记者了解到,单车从欧洲海路运输到中国港口的费用和保险不超过1000欧元,按最新汇率大约8000元。其他税费的计算公式是:关税费=到岸价×关税税率(25%);消费税费=到岸价+关税费×消费税税率;增值税费=到岸价+关税费+消费税费×增值税税率。其中消费税则按汽车排量来收,由1%至40%不等,进口豪华车常见的3.0升以上至4.0升排量车型的税率为25%,4.0升以上则是最高的40%。
 

        这样算来,英国售价73.3万元的揽胜3.0 TDV6 Vogue SE,关税费185250元,消费税308750元,增值税209950元。这样一辆官方指导价164.8万元的车到海关缴税就得70.4万元,接近整车销售价格的50%。
 

  尽管如此,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合会秘书长饶达及亚市总经理迟亦枫等专家都表示,进口车在中国销售利润比国际平均利润高30%,“仍是暴利行业”。
 

  7月31日,天津市某进口车经销商对本报记者表示,实际利润比30%数字高得多。“一般行业算进口车裸车成本通常对比国外指导价,事实上那个国外指导价还包含了经销商利润和厂家利润”。该经销商表示,外国经销商利润一般最高8%且和厂家利润相当。也就是73.3万元的车,成本大概是61.3万,厂家利润是58640元。
 

  相比较,进口车到中国,外国车企所获得的利润更高。一般来说,厂家指导价减去裸车成本、刨除运费及保险、关税以及经销商利润就是车企利润。如果国内经销商利润平均按10%算,揽胜3.0 TDV6 Vogue SE在164.8万指导价的基础上减去61.3万的裸车价、减去0.8万的运费、刨除70.4万的关税、再减去16.5万的经销商利润,依然有15.8万,是英国利润的2倍之多。
 

  该经销商告诉记者:“进口车实际报关价比裸车成本价还要低,因为报的越低关税缴的就越少,挣的越多。而且进入中国的进口车往往没有裸配,出厂时厂家就自行增配,价格当然也水涨船高。”
 

  不过,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咨询专家王晓晔对本报记者表示,暴利不等于垄断,商家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权利,这并不能成为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依据。亚市总经理迟亦枫则认为:“说进口车业务涉及垄断,最主要的还不仅是暴利经营,而是涉嫌垄断经营。”
 

        垄断难下定论
 

        近几年,外国品牌对进口车业务收权变本加厉。进口车品牌如宾利、宝马、日产、斯巴鲁、马自达等企业进口渠道纷纷整合收权,甚至波及到售后渠道。2012年年底,某豪华品牌下发给旗下授权经销商的通告中明确规定,通过非授权渠道从美国进口到中国的“美规车”无权在中国享受宝马整车保修,不管车辆未售或已售。该厂家给出的理由是保护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中规车是根据中国的市场环境制造,美规车是针对美国市场,部分零部件有所不同。如果允许美规车在中国的4S店进行保修,可能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据了解,新规出台之前,该品牌一直都采用全球联保,不管车是在哪里生产,在全球各地的4S店都能享受保修服务,这也是在中国美规车有销路的主要原因。业内解读,此厂家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美规车的价格对消费者很实惠,但对于厂家来说却是威胁。采用停止保修的政策抑制美规车销售,是该品牌为垄断渠道而谋求收益的做法。
 

        而上文提到的经销商对本报记者表示,不只是销售渠道、售后维修,4S店任何一个环节都烙印着厂家绝对控制权,“4S店各个环节分得特别细,包括汽车配件、精品装饰、金融服务等,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与定价都由厂家控制。例如零部件,如果经销商自行采购,加上国外采购的关税、运输等成本也比厂家配给4S店的零部件价格便宜50%”。
 

        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时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兼进口汽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的陈效禹表示:“《反垄断法》的三个核心是控制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价格卡特尔(协议),正式实施后将对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进口车涉嫌纵向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区域销售等多项违法现象。”不过,五年时间过去了,进口车行业并没有遭遇来自有关部门的反垄断调查。
 

        王晓晔对此表示:“汽车行业比较特殊,由于产品非常复杂,必须得由有经验的专业团队经营,实施特许经营也是允许的,地域分割销售是否违法也要看实际情况。所以,汽车行业是否涉嫌垄断行为需要调查。不过查的是个案,而不是整个行业行为。”
 

        不久前,白酒企业和奶制品企业被发改委开出垄断罚单。然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认为发改委对此种纵向垄断的处罚是“无事生非”。他认为许多所谓“垄断”行为具有深刻的商业合理性。走精品路线的商品实施某些定价策略、控制终端销售价格是理所当然。7月30日,某国内法律专家则表示,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五条“垄断协议的豁免”中规定了7种可以豁免反垄断法处罚的情况,第二种“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这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用于进口车业务。

 调查在即?
 

     显然从法律层面和行业层面,进口车业务是否涉嫌垄断还不能下定论。但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在接受本报记者表示,2012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喊话严禁汽车行业垄断议价行为,这说明汽车行业到了该整顿的时候了。
 

          长期关注国际贸易的业内人士表示,近几年,欧盟、美国等地区在光伏、铝矿、制药业、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中国企业进行“双反”和“反垄断”诉讼。今年年初,有专家公开表示在美国反垄断诉讼的历史中,中国企业正在步日本和欧洲企业的后尘成为反垄断枪口的目标。在国内反垄断调查风声正紧之际,进口车业务被推上浪尖,有点针锋相对的感觉。
 

     据了解,在反垄断法执法中,发改委负责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工商总局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方面的反垄断执法;商务部负责对经营者集中行为进行反垄断审查。
 

        但是横在发改委和工商总局前的一个障碍是2005年4月1日商务部颁布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正式根据此办法,跨国公司都把品牌授权给了独资或者绝对控股的销售公司,这些进口汽车总经销商全盘掌控了进口车货源以及定价权。
 

  截稿前,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有人举报,那么《反垄断法》与《办法》如何对证?发改委、工商总局将如何与颁发《办法》的商务部协调?该人士据此认为,尽管眼下进口车暴利引发垄断质疑,但推测汽车行业反垄断何时进入实质程序依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