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年度车评奖乱象该怎么看?

2018-01-23 09:50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王一萍

  年度车评奖,作为多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似乎已经成了行业惯例。每到年底年初,媒体、机构,忙着组织评奖,企业忙着赶场领奖,一片和谐愉快的景象。

  但是,这么多年来,年度车评奖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一直被人诟病。诸如,猫腻多、不公正、不专业、走过场、拉关系,甚至搞利益输送等,几乎是圈里人所众知的秘密。年度车评奖,在行业、企业,乃至主办者自己心目中,已经变成了什么?这个乱象该怎么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对话嘉宾:寰球汽车集团副总裁、汽车锐问答主编 贾 翔

  1

  问:每到年底,汽车媒体都在忙着搞年度车评奖。但有人说,人们对年度车评奖的认知已经和最开始完全不一样了。猫腻横生、不公正、不专业的印象很深。年度车评奖,甚至被一些人当成是拉关系,搞利益输送的工具。请问,现实真是这样吗?为什么?

  答:人们有这样看法,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评奖,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公正、公开,要有公信力,才能可信。汽车评奖,还要加上一条,那就是专业,要有专业性,才能服众。要做到这两条是很难的,坚持多年这样做,更难。这不仅需要媒体的自律和坚守,也需要有个良好的行业风气和环境。

  现实的情况,可能比上面说的还要复杂。当前,评奖的功利化、庸俗化倾向很严重。一方面,利益输送、利益交换、暗箱操作的现象很多;另一方面,评奖、领奖,已经成为拉关系、给面子的一种形式。我们不排除一些媒体的评奖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车企中的少数人,不研究、不琢磨、不分辨、不去发现那些依旧坚守专业、公正精神的评奖,不去发掘这些评奖所带来的价值,压根儿就不重视,就没把评奖当成是多么大的事,仅凭人情、凭个人好恶来区分。正因为如此,他们天然地就把评奖庸俗化地定位成“处关系”,把评奖作为搞平衡、给面子的工具。评不上奖,不高兴;评上了,不重视,不宣传。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这里也一样起作用。那些付出高昂代价,坚持初心,坚守公信力和专业性的评奖,得不到真正重视和尊重,而那些走过场、玩猫腻的评奖却高朋满座。长此下去,谁还会费力,不讨好地做“傻事”,坚持公正和专业呢?长此下去,谁还会再看重评奖,谁还会尊重评奖的人,谁还会信任获奖的企业和产品呢?长此下去,将会是个满盘皆输的结局。

  2

  问:相信看到存在如此严重问题的人,肯定不会是少数。为什么行业不去努力改变?为什么企业的有些人并不支持真正坚守初心的评奖呢?

  答:你说对了,行业内外,了解内情的人很多。评奖的、领奖的、旁观的,心知肚明。也有少数人站出来,通过身体力行,去改变这种现状。例如,寰球汽车做的年度车测评,多年坚持“专业、公正、拒绝猫腻”。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认识到要改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很多人,可能还很享受这种“乱象”所带来的“舒适感”。

  有人说,当前的这种“乱象”,营造了出了一个既得“利益”的“圈子”。这个“利益”,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人情关系。既然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费力又没风险,还能相互有面子,谁又愿意改变呢?“圈子”里的人大多数没有动力“革自己的命”。“圈子”外的人,离得太远,即便规劝、抨击、指责,也无济于事。

  可能,这种说法有些灰暗,有些负面了,有些耸人听闻。但是,现实的发展趋势比这要严重得多。企业不支持、重视坚守公信力、专业性的评奖,不去支持营造一种良好风气,到最后,受影响的还会是企业自己。

  3

  问:前面,你提到了关于公正、公平和专业的问题。有人认为,之所以总说不公正、不公平、不专业,是因为大家都在评优、评好,如果换个思维,大家都评差、评问题,那会不会就获得重视,大家就都开始关注公正、公平和专业的问题了?

  答:你的这个假设很有意思。

  假定大家的年度车,都在评年度最差的什么什么车,最有问题的什么什么车。我想,无论是被评上的还是没有被评上的企业,都会拿着放大镜,把你这个评奖标准、流程和评审专家的资历,查个底儿掉。你有没有猫腻?你公不公平?你专不专业?只要有一点点的质疑或争论解释不清,必然抓住不放。个别“入围”的企业,也一定会积极地做充分解释,我的数据之所以这里低一些,是因为在那个地方要实现更好的输出表现,等等。总之,不仅会很重视,而且,会全程参与,不断讲解、说明和表现,生怕评审专家误会。

  当然,也不排除存在满不在乎、不予理会的个别企业。但相信,评了这类很专业的负面奖项,没有哪家企业能受得了。

  上面虽然是假设,但也很能说明问题。评奖如果没有切实触动企业或产品利益,就不会激发广泛的、真正的重视。但真正有公信力的、专业的评奖,一定是源于市场、源于消费者,对消费者、对市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才是最重要的企业或产品利益。

  从汽车评奖的本源上来说,就是给消费者一把尺子,让消费者不用懂专业汽车知识,通过信任媒体、信任专家、信任评奖这个标准,自然而然地信任被评出的产品或企业。专业性和公信力,是评奖的天然属性。消费者所关心的动力、操控、安全、科技、舒适、空间等等,都在测评的指标中体现出来。可量化的用数据说话,不可量化的让专家测评判断,这是保证专业性的基础。组织者自己全程不参与,让第三方监督,公开、公正、公平,这是保证公信力的基础。有了这两个保证,评出的奖,一定会被消费者认同和信赖。

  说到底,企业重视、支持坚持公信力和专业性的评奖,就是对自己的支持。可惜,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4

  问:国内的评奖可能问题很多,那么国外的是不是就好些?听说,一些企业对在国外评奖很热衷。你怎么看?

  答:我们不否认,国外个别大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这并不意味,国外的评奖就一定比国内好。据我所知,国内有所坚守的评奖,其专业性、公正性,都不输于国外。

  国内有不少媒体曾经与国外媒体合作开展过测评项目。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媒体的测评技术和专业水平,不比国外的媒体差,有些甚至要远远超过一些国外媒体。而国外媒体对国内消费者的影响力,几乎为零。一些车企之所以还会对国外评的奖那么热衷,可能是希望通过借国外评奖的噱头,借国外评奖的品牌,向国内消费者证明自己的产品很好。其实,这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不重视、不研究、不发掘国内好的评奖项目的价值。

  5

  问:你刚才说到的寰球汽车的评奖,认为他们拒绝猫腻,坚持公信力,坚持专业性,具有一定代表性。为什么会有这个判断呢?

  答:寰球汽车的年度车评奖已经办了4年了。其所坚持的“专业、公正、拒绝猫腻”,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测评阶段历时两天,权威专家、资深媒体、专业车手三轮测评打分;评选唱票阶段,专家媒体现场投票,公开唱票,公正人员全程监督,主办方全程不参与,保持公正性等等。这些就是从规则上,保障评奖的公平、公正、公开、专业。4年来,寰球汽车一直在坚持这么做,已经在行业里成为坚守初心的一面旗帜。

  其实,包括寰球汽车在内的,那些拒绝猫腻,坚持公信力和专业性的评奖,邀请这么多专家,付出这么大多精力,认认真真,却还遭遇一些企业不参加、不重视、不评选的境遇。很多人也在担心,坚守初心这么难,企业这么不理解,他们还会坚持多久?

  这确实是件尴尬的事。也许,仅靠少数有坚守的媒体还是不够的,更需要全行业,包括媒体、包括企业一起呼吁,一起努力,一起认识到“乱象”带来的危害,才会从根本上有所触动,有所改变。

  6

  问:你认为,中国汽车需要什么样的年度车评奖?

  答:说了这么多拒绝猫腻、专业、公正、公开、公平等等,其实,回归本源,就是一个字——“真”。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求真”的评奖,一种“讲真”的风气,一股“较真”的劲头。

  评奖就是同台竞技。打假球、吹黑哨、幕后交易,已经毁了中国足球。不要让类似的歪风邪气,再毁了中国汽车的评奖。

责任编辑:王一萍 
V讯网

年度车评奖乱象该怎么看?

2018-01-23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王一萍

  年度车评奖,作为多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似乎已经成了行业惯例。每到年底年初,媒体、机构,忙着组织评奖,企业忙着赶场领奖,一片和谐愉快的景象。

  但是,这么多年来,年度车评奖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一直被人诟病。诸如,猫腻多、不公正、不专业、走过场、拉关系,甚至搞利益输送等,几乎是圈里人所众知的秘密。年度车评奖,在行业、企业,乃至主办者自己心目中,已经变成了什么?这个乱象该怎么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对话嘉宾:寰球汽车集团副总裁、汽车锐问答主编 贾 翔

  1

  问:每到年底,汽车媒体都在忙着搞年度车评奖。但有人说,人们对年度车评奖的认知已经和最开始完全不一样了。猫腻横生、不公正、不专业的印象很深。年度车评奖,甚至被一些人当成是拉关系,搞利益输送的工具。请问,现实真是这样吗?为什么?

  答:人们有这样看法,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评奖,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公正、公开,要有公信力,才能可信。汽车评奖,还要加上一条,那就是专业,要有专业性,才能服众。要做到这两条是很难的,坚持多年这样做,更难。这不仅需要媒体的自律和坚守,也需要有个良好的行业风气和环境。

  现实的情况,可能比上面说的还要复杂。当前,评奖的功利化、庸俗化倾向很严重。一方面,利益输送、利益交换、暗箱操作的现象很多;另一方面,评奖、领奖,已经成为拉关系、给面子的一种形式。我们不排除一些媒体的评奖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车企中的少数人,不研究、不琢磨、不分辨、不去发现那些依旧坚守专业、公正精神的评奖,不去发掘这些评奖所带来的价值,压根儿就不重视,就没把评奖当成是多么大的事,仅凭人情、凭个人好恶来区分。正因为如此,他们天然地就把评奖庸俗化地定位成“处关系”,把评奖作为搞平衡、给面子的工具。评不上奖,不高兴;评上了,不重视,不宣传。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这里也一样起作用。那些付出高昂代价,坚持初心,坚守公信力和专业性的评奖,得不到真正重视和尊重,而那些走过场、玩猫腻的评奖却高朋满座。长此下去,谁还会费力,不讨好地做“傻事”,坚持公正和专业呢?长此下去,谁还会再看重评奖,谁还会尊重评奖的人,谁还会信任获奖的企业和产品呢?长此下去,将会是个满盘皆输的结局。

  2

  问:相信看到存在如此严重问题的人,肯定不会是少数。为什么行业不去努力改变?为什么企业的有些人并不支持真正坚守初心的评奖呢?

  答:你说对了,行业内外,了解内情的人很多。评奖的、领奖的、旁观的,心知肚明。也有少数人站出来,通过身体力行,去改变这种现状。例如,寰球汽车做的年度车测评,多年坚持“专业、公正、拒绝猫腻”。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认识到要改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很多人,可能还很享受这种“乱象”所带来的“舒适感”。

  有人说,当前的这种“乱象”,营造了出了一个既得“利益”的“圈子”。这个“利益”,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人情关系。既然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费力又没风险,还能相互有面子,谁又愿意改变呢?“圈子”里的人大多数没有动力“革自己的命”。“圈子”外的人,离得太远,即便规劝、抨击、指责,也无济于事。

  可能,这种说法有些灰暗,有些负面了,有些耸人听闻。但是,现实的发展趋势比这要严重得多。企业不支持、重视坚守公信力、专业性的评奖,不去支持营造一种良好风气,到最后,受影响的还会是企业自己。

  3

  问:前面,你提到了关于公正、公平和专业的问题。有人认为,之所以总说不公正、不公平、不专业,是因为大家都在评优、评好,如果换个思维,大家都评差、评问题,那会不会就获得重视,大家就都开始关注公正、公平和专业的问题了?

  答:你的这个假设很有意思。

  假定大家的年度车,都在评年度最差的什么什么车,最有问题的什么什么车。我想,无论是被评上的还是没有被评上的企业,都会拿着放大镜,把你这个评奖标准、流程和评审专家的资历,查个底儿掉。你有没有猫腻?你公不公平?你专不专业?只要有一点点的质疑或争论解释不清,必然抓住不放。个别“入围”的企业,也一定会积极地做充分解释,我的数据之所以这里低一些,是因为在那个地方要实现更好的输出表现,等等。总之,不仅会很重视,而且,会全程参与,不断讲解、说明和表现,生怕评审专家误会。

  当然,也不排除存在满不在乎、不予理会的个别企业。但相信,评了这类很专业的负面奖项,没有哪家企业能受得了。

  上面虽然是假设,但也很能说明问题。评奖如果没有切实触动企业或产品利益,就不会激发广泛的、真正的重视。但真正有公信力的、专业的评奖,一定是源于市场、源于消费者,对消费者、对市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才是最重要的企业或产品利益。

  从汽车评奖的本源上来说,就是给消费者一把尺子,让消费者不用懂专业汽车知识,通过信任媒体、信任专家、信任评奖这个标准,自然而然地信任被评出的产品或企业。专业性和公信力,是评奖的天然属性。消费者所关心的动力、操控、安全、科技、舒适、空间等等,都在测评的指标中体现出来。可量化的用数据说话,不可量化的让专家测评判断,这是保证专业性的基础。组织者自己全程不参与,让第三方监督,公开、公正、公平,这是保证公信力的基础。有了这两个保证,评出的奖,一定会被消费者认同和信赖。

  说到底,企业重视、支持坚持公信力和专业性的评奖,就是对自己的支持。可惜,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4

  问:国内的评奖可能问题很多,那么国外的是不是就好些?听说,一些企业对在国外评奖很热衷。你怎么看?

  答:我们不否认,国外个别大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这并不意味,国外的评奖就一定比国内好。据我所知,国内有所坚守的评奖,其专业性、公正性,都不输于国外。

  国内有不少媒体曾经与国外媒体合作开展过测评项目。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媒体的测评技术和专业水平,不比国外的媒体差,有些甚至要远远超过一些国外媒体。而国外媒体对国内消费者的影响力,几乎为零。一些车企之所以还会对国外评的奖那么热衷,可能是希望通过借国外评奖的噱头,借国外评奖的品牌,向国内消费者证明自己的产品很好。其实,这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不重视、不研究、不发掘国内好的评奖项目的价值。

  5

  问:你刚才说到的寰球汽车的评奖,认为他们拒绝猫腻,坚持公信力,坚持专业性,具有一定代表性。为什么会有这个判断呢?

  答:寰球汽车的年度车评奖已经办了4年了。其所坚持的“专业、公正、拒绝猫腻”,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测评阶段历时两天,权威专家、资深媒体、专业车手三轮测评打分;评选唱票阶段,专家媒体现场投票,公开唱票,公正人员全程监督,主办方全程不参与,保持公正性等等。这些就是从规则上,保障评奖的公平、公正、公开、专业。4年来,寰球汽车一直在坚持这么做,已经在行业里成为坚守初心的一面旗帜。

  其实,包括寰球汽车在内的,那些拒绝猫腻,坚持公信力和专业性的评奖,邀请这么多专家,付出这么大多精力,认认真真,却还遭遇一些企业不参加、不重视、不评选的境遇。很多人也在担心,坚守初心这么难,企业这么不理解,他们还会坚持多久?

  这确实是件尴尬的事。也许,仅靠少数有坚守的媒体还是不够的,更需要全行业,包括媒体、包括企业一起呼吁,一起努力,一起认识到“乱象”带来的危害,才会从根本上有所触动,有所改变。

  6

  问:你认为,中国汽车需要什么样的年度车评奖?

  答:说了这么多拒绝猫腻、专业、公正、公开、公平等等,其实,回归本源,就是一个字——“真”。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求真”的评奖,一种“讲真”的风气,一股“较真”的劲头。

  评奖就是同台竞技。打假球、吹黑哨、幕后交易,已经毁了中国足球。不要让类似的歪风邪气,再毁了中国汽车的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