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刘宝华:充电设施发展较快但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018-01-20 15:34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田大鹏

  1月20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国家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清华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201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召开。本届论坛主题是“把握全球变革趋势 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今,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加速变革,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成为企业发力和行业竞争焦点。我国在电动化上率先进入了产业化进程,自主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同时,主要发达国家也大力度推动汽车产业转型,政府的政策包括鼓励电动化、限制燃油车、立法支持自动驾驶等措施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备受关注。全球主要汽车公司、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公司、有核心突破的科技型公司等纷纷加入竞争,这会如何改变竞争格局,企业又如何应对挑战,也是当下多数企业思考的重大问题。

  本届论坛将邀请到国内有关部委领导、欧美等国政府官员、中外大型汽车及信息等领域公司高管、专家学者、协会代表、创新领袖、投资界人士等相关人员就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汽车产业生态重构、推进产业融合、智能汽车的未来、突破核心技术、行业政策走向、推动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两天的交流。

  以下是国家能源局副局长 刘宝华发言实录:

  主持人好!陈理事长好!万主席好!各位嘉宾,下午好!

  今天的大会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盛会,我代表国家能源局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通过今天的大会可以凝聚智慧,共享行业发展的经验,促进全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同志们携手并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已经投入很大的资源,希望这个产业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强劲的增长点。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没有辜负中央和国务院的期望。2017年,刚才万主席讲了77万辆,会前也跟我们董会长进行了交流,77万辆,实际生产比这还多一点,超过了全世界新增新能源汽车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接近200万辆,增长势头强劲,行业发展喜人。

  绿色发展是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美丽中国。在能源领域,我们要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的占比。这一点已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近年来,国内外清洁能源发展十分迅猛,新增的发电装机当中2/3是清洁能源。去年一年,中国全年新增煤电不到3900万千瓦,今年仍将严格控制煤电的发展速度,更加注重煤电的超低排放和清洁能源发展,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解决清洁能源的传输和消纳问题,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总体讲就是,煤电发展清洁化,清洁能源发展规模化。去年,还有连续几年,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都在世界上处于领跑的地位。在绿色能源基础之上的绿色交通也将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总体而言,电动汽车的发展还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政策部门、产业部门以及广大的企业,都对它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电池技术和充电便利程度是推动产业爆发的关键所在,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推广的重要保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快建设,为绿色交通快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电力保障。

  我今天重点汇报这么四个方面的情况,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相信今后电动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会与电力系统的发展实现深度的融合,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深度融合。

  一、近期开展的相关工作

  2017年,我们和有关部门,和广大的企业,同心协力,进一步规范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家齐心协力,形成合力,综合发力。

  一是加快推进标准统一。组织各充电运营企业加快统一充电接口标准,继续组织组织汽车充电兼容测试,65家充电设备企业与12家车企参与,共查改400余项问题。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组织2轮实测活动,实地检验国内主流10余款车型与43个充电站匹配情况。目前,公共充电设施已基本完成新国标升级。同时,加快修订充换电标准,传导充电体系标准已发布了33项,正在制修订36项;换电体系标准已发布24项,正在修订14项;无线充电标准体系规划21项标准,正在制定5项。

  二是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积极跟踪国际充电技术发展趋势,多次组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召开会议,研究大功率充电技术可行性,探索开展大功率充电示范试点。同时,组织国家充电促进联盟完成了《充电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及可持续模式研究》《主要市场充电基础设施比较研究》《充电技术发展路线图与标准体系建设》等相应课题的研究。

  三是加强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充电设施监控平台建设经验交流,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建立全国性的统计监测平台。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如国家电网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作用,支持企业利用监控平台,共享数据、整合资源,开展“互联网+”的综合创新。发挥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的作用,依托电力监管热线,建立充电基础设施投诉平台,分类督办解决相关反映的问题,着力提升普遍服务水平。全国有一个统一的监管电话号。

  四是加强行业培训宣贯。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举办充电基础设施发展高级研修班,培训来自运营企业、行业联盟、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的学员,组织开展培训。借助中汽协会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充电基础设施年度报告,逐月向社会公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加强舆论宣传。

  五是开展国际交流。组织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与日本、德国、挪威、美国等国的重点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交流互动,跟踪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交流情况看,国外车企在充电设施建设运营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日本充电公司由日产等多家车企投资运营;美国充电设施主要由特斯拉等企业建设;欧洲充电平台按照车辆销售数量向整车企业收取费用,为用户提供服务。上述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二、行业发展现况

  截至去年底,我国各类充电桩达到4.5万个,是2014年底的14倍,可以看到快速发展的势头,较好满足了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需求,当然还有很大的差距,也为新能源汽车加快推广创造了好的条件

  加快推进规划落实。各地已按规划要求,明确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及社会公共停车场中充电设施的建设比例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同时,加快组织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居住地建桩问题明显缓解。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私人专用充电桩24万个,均为交流慢充。其中北京8.3万、上海7.8万、广东3.9万,这是排在前三位的,三地保有量占全国比重超过80%,集中度较高。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居住地建桩难题逐步解决,以北京为例,个人购买电动汽车约10.7万辆,充电设施安装比例接近80%。

  单位内部充电设施建设速度加快。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应当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为此,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政策研究,加快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充电设施建设。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已建设充电桩824个,示范效应明显。北京、天津等很多地方还出台地方的支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开放内部充电设施,为社会提供服务。

  公共充电桩建设稳步增长。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21万个,保有量位居全球首位。其中,交流桩8.6万个、直流桩6.1万个、交直流一体桩6.6万个,有三种模式。分布相对集中于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前10个省市占比超过80%,前3位,刚才讲了,北京3万、广东2.9万、上海2.6万。城际高速快充站加快建设,建成了“九纵九横两环”的网络,充电站1400多个,涉及19个省市区、服务3.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站间距离50公里。2017年累计充电约50万次,国庆假日期间,10月1日当日充电次数8千多次,为新能源汽车城际出行提供便利。

  区域车桩比进一步优化。截至去年底,全国车桩比约为3.8:1,其中,北上广等地区情况较更好。上海、北京、广东的车桩比分别为1.4:1,1.5:1和2.1:1。中西部地区车桩比偏高,一方面是新能源公交车、物流车等专用车较多,定点定线运行,一桩服务多车;另一方面是新能源乘用车中微型车占比高,多使用便携式充电,充电桩建设数量较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行业仍然面临着基础不牢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一是充电设施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行业盈利能力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二是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在整体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车企参与度相对较低,动力电池充电技术升级难以协调。三是充电设施总量虽然较大,但技术水平依然偏低。各类充电设施只能实现单向充电,还难以与电网互动,私人充电设施无法提供智能共享服务。四是充电运营企业众多,手机应用程序较多,运营商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推广应用和动力电池升级换代步伐加快,更加迫切需要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和相关的企业,突出抓好充电基础设施创新发展,乘势而上,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是支持探索创新充电商业模式。借鉴欧欧等国外的先进经验,会同相关部委加大协调力度,督促车企深度参与充电运营服务,推动充电运营商与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等企业加强合作,提高运营效率。鼓励整车企业向充电服务运营商购买配套服务,更好发挥车企引领作用,促进车桩协同发展,提升用户充电体验;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吸引专业充电运营商负责运行维护,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配合相关部委,指导各地完善充电设施建设奖补办法,切实发挥好奖补资金的导向作用。

  二是加快推动先进技术研发。在进一步提高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技术水平的同时,瞄准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柔性充电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无线充电、智能充电等关键技术攻关,尽快取得突破。支持私人充电设施开展智能化改造,提供共享充电服务。在重点区域开展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试验示范,加强装备研发,做好技术储备,适应未来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的智能互联变革,迎接电动汽车发展新时代的到来。

  三推动充电服务平台整合发展。积极发挥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实现国家电网、普天新能源、特来电、万帮等龙头企业平台数据共享,在各运营企业信息平台基础上,利用中央补助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快推动国家级服务平台整合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充电服务。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借此机会,我也表达一个祝愿、发出一个倡议,让我们共同推动充电设施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大家的绿色出行、交通能源的绿色转型、国家的绿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新能源汽车载着我们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田大鹏 
V讯网

刘宝华:充电设施发展较快但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018-01-20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田大鹏

  1月20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国家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清华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201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召开。本届论坛主题是“把握全球变革趋势 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今,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加速变革,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成为企业发力和行业竞争焦点。我国在电动化上率先进入了产业化进程,自主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同时,主要发达国家也大力度推动汽车产业转型,政府的政策包括鼓励电动化、限制燃油车、立法支持自动驾驶等措施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备受关注。全球主要汽车公司、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公司、有核心突破的科技型公司等纷纷加入竞争,这会如何改变竞争格局,企业又如何应对挑战,也是当下多数企业思考的重大问题。

  本届论坛将邀请到国内有关部委领导、欧美等国政府官员、中外大型汽车及信息等领域公司高管、专家学者、协会代表、创新领袖、投资界人士等相关人员就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汽车产业生态重构、推进产业融合、智能汽车的未来、突破核心技术、行业政策走向、推动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两天的交流。

  以下是国家能源局副局长 刘宝华发言实录:

  主持人好!陈理事长好!万主席好!各位嘉宾,下午好!

  今天的大会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盛会,我代表国家能源局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通过今天的大会可以凝聚智慧,共享行业发展的经验,促进全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同志们携手并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已经投入很大的资源,希望这个产业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强劲的增长点。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没有辜负中央和国务院的期望。2017年,刚才万主席讲了77万辆,会前也跟我们董会长进行了交流,77万辆,实际生产比这还多一点,超过了全世界新增新能源汽车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接近200万辆,增长势头强劲,行业发展喜人。

  绿色发展是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美丽中国。在能源领域,我们要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的占比。这一点已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近年来,国内外清洁能源发展十分迅猛,新增的发电装机当中2/3是清洁能源。去年一年,中国全年新增煤电不到3900万千瓦,今年仍将严格控制煤电的发展速度,更加注重煤电的超低排放和清洁能源发展,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解决清洁能源的传输和消纳问题,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总体讲就是,煤电发展清洁化,清洁能源发展规模化。去年,还有连续几年,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都在世界上处于领跑的地位。在绿色能源基础之上的绿色交通也将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总体而言,电动汽车的发展还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政策部门、产业部门以及广大的企业,都对它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电池技术和充电便利程度是推动产业爆发的关键所在,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推广的重要保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快建设,为绿色交通快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电力保障。

  我今天重点汇报这么四个方面的情况,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相信今后电动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会与电力系统的发展实现深度的融合,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深度融合。

  一、近期开展的相关工作

  2017年,我们和有关部门,和广大的企业,同心协力,进一步规范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家齐心协力,形成合力,综合发力。

  一是加快推进标准统一。组织各充电运营企业加快统一充电接口标准,继续组织组织汽车充电兼容测试,65家充电设备企业与12家车企参与,共查改400余项问题。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组织2轮实测活动,实地检验国内主流10余款车型与43个充电站匹配情况。目前,公共充电设施已基本完成新国标升级。同时,加快修订充换电标准,传导充电体系标准已发布了33项,正在制修订36项;换电体系标准已发布24项,正在修订14项;无线充电标准体系规划21项标准,正在制定5项。

  二是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积极跟踪国际充电技术发展趋势,多次组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召开会议,研究大功率充电技术可行性,探索开展大功率充电示范试点。同时,组织国家充电促进联盟完成了《充电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及可持续模式研究》《主要市场充电基础设施比较研究》《充电技术发展路线图与标准体系建设》等相应课题的研究。

  三是加强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充电设施监控平台建设经验交流,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建立全国性的统计监测平台。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如国家电网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作用,支持企业利用监控平台,共享数据、整合资源,开展“互联网+”的综合创新。发挥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的作用,依托电力监管热线,建立充电基础设施投诉平台,分类督办解决相关反映的问题,着力提升普遍服务水平。全国有一个统一的监管电话号。

  四是加强行业培训宣贯。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举办充电基础设施发展高级研修班,培训来自运营企业、行业联盟、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的学员,组织开展培训。借助中汽协会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充电基础设施年度报告,逐月向社会公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加强舆论宣传。

  五是开展国际交流。组织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与日本、德国、挪威、美国等国的重点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交流互动,跟踪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交流情况看,国外车企在充电设施建设运营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日本充电公司由日产等多家车企投资运营;美国充电设施主要由特斯拉等企业建设;欧洲充电平台按照车辆销售数量向整车企业收取费用,为用户提供服务。上述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二、行业发展现况

  截至去年底,我国各类充电桩达到4.5万个,是2014年底的14倍,可以看到快速发展的势头,较好满足了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需求,当然还有很大的差距,也为新能源汽车加快推广创造了好的条件

  加快推进规划落实。各地已按规划要求,明确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及社会公共停车场中充电设施的建设比例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同时,加快组织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居住地建桩问题明显缓解。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私人专用充电桩24万个,均为交流慢充。其中北京8.3万、上海7.8万、广东3.9万,这是排在前三位的,三地保有量占全国比重超过80%,集中度较高。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居住地建桩难题逐步解决,以北京为例,个人购买电动汽车约10.7万辆,充电设施安装比例接近80%。

  单位内部充电设施建设速度加快。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应当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为此,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政策研究,加快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充电设施建设。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已建设充电桩824个,示范效应明显。北京、天津等很多地方还出台地方的支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开放内部充电设施,为社会提供服务。

  公共充电桩建设稳步增长。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21万个,保有量位居全球首位。其中,交流桩8.6万个、直流桩6.1万个、交直流一体桩6.6万个,有三种模式。分布相对集中于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前10个省市占比超过80%,前3位,刚才讲了,北京3万、广东2.9万、上海2.6万。城际高速快充站加快建设,建成了“九纵九横两环”的网络,充电站1400多个,涉及19个省市区、服务3.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站间距离50公里。2017年累计充电约50万次,国庆假日期间,10月1日当日充电次数8千多次,为新能源汽车城际出行提供便利。

  区域车桩比进一步优化。截至去年底,全国车桩比约为3.8:1,其中,北上广等地区情况较更好。上海、北京、广东的车桩比分别为1.4:1,1.5:1和2.1:1。中西部地区车桩比偏高,一方面是新能源公交车、物流车等专用车较多,定点定线运行,一桩服务多车;另一方面是新能源乘用车中微型车占比高,多使用便携式充电,充电桩建设数量较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行业仍然面临着基础不牢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一是充电设施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行业盈利能力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二是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在整体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车企参与度相对较低,动力电池充电技术升级难以协调。三是充电设施总量虽然较大,但技术水平依然偏低。各类充电设施只能实现单向充电,还难以与电网互动,私人充电设施无法提供智能共享服务。四是充电运营企业众多,手机应用程序较多,运营商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推广应用和动力电池升级换代步伐加快,更加迫切需要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和相关的企业,突出抓好充电基础设施创新发展,乘势而上,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是支持探索创新充电商业模式。借鉴欧欧等国外的先进经验,会同相关部委加大协调力度,督促车企深度参与充电运营服务,推动充电运营商与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等企业加强合作,提高运营效率。鼓励整车企业向充电服务运营商购买配套服务,更好发挥车企引领作用,促进车桩协同发展,提升用户充电体验;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吸引专业充电运营商负责运行维护,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配合相关部委,指导各地完善充电设施建设奖补办法,切实发挥好奖补资金的导向作用。

  二是加快推动先进技术研发。在进一步提高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技术水平的同时,瞄准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柔性充电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无线充电、智能充电等关键技术攻关,尽快取得突破。支持私人充电设施开展智能化改造,提供共享充电服务。在重点区域开展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试验示范,加强装备研发,做好技术储备,适应未来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的智能互联变革,迎接电动汽车发展新时代的到来。

  三推动充电服务平台整合发展。积极发挥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实现国家电网、普天新能源、特来电、万帮等龙头企业平台数据共享,在各运营企业信息平台基础上,利用中央补助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快推动国家级服务平台整合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充电服务。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借此机会,我也表达一个祝愿、发出一个倡议,让我们共同推动充电设施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大家的绿色出行、交通能源的绿色转型、国家的绿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新能源汽车载着我们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