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内容摘要

2013-07-18 08:55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王思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又称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是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性年度报告。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支持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集中多位专家、学者,在资深顾问指导下共同完成。首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自2008年发布以来,已经连续六年出版,成为了一部全面论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的权威性著作;其研究深度、资料广度为广大读者全方位了解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详实资料,深具参考价值。

  每年出版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在关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大势的同时,聚焦中国汽车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年度课题,以中国汽车产业总体研究、发展综述、国际竞争力分析、发展趋势为主线,推出了包括“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研究”、“中国汽车零部件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入世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在内的专题研究。今年,报告聚焦“全球化新形势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以全球眼光,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所处的位置,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献言建策。

  作为中国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大众汽车十分重视与中国权威研究机构和政策制定部门的合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奉献心力与智慧,连续六年来都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的著述、出版、发布提供鼎立支持。

  2008年

  首部《中国汽车产业报告》诞生  聚焦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

  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汽车产业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在2007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达到880万辆,进入世界汽车产销大国的行列。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发动机”和“加速器”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从中长期发展来看,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在此形势下,第一部全方位研究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的《2008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即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应运而生。

  2008年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在内容上分为:发展综述、趋势预测与展望、专题研究、统计数据与资料汇编四个部分;对中国汽车产业近期的发展态势、景气情况、国际竞争力水平做了全面分析,对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产业政策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和判断,对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途径、模式、主体、目标和政策导向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对汽车产业相关统计数据、重大事件和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性的汇编。第一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是行业内大量专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奠定了以后每年汽车蓝皮书的基石和报告框架。

  2009年

  首次提出市场景气指数和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着重研究汽车零部件产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冲击我国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实体经济。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汽车行业产销量增速明显回落,行业效益大幅下滑,汽车出口、自主品牌和汽车经销商也受到较大冲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采取减免购置税、汽车下乡等多项措施应对危机,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0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三方继续合作,通过汽车产业蓝皮书,回顾了2008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2009年汽车产业形势的展望。本年度报告在力求突出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同时,紧扣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冲击的脉搏,以专题研究着重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了战略研究与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报告提出了汽车市场景气指数和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量化分析模型,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景气状况、国际竞争力水平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2009年报告也对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国际化趋势进行了总体判断,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问题、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报告指出,制约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缺乏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和政策的系统性规划,缺乏自主创新、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足、低水平竞争问题突出,出口和国际化面临诸多挑战。对此,报告建议,重视建立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协作的创新机制,组建战略技术联盟,加强政府引导下的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理性对待外资、大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推动同步开发、模块化创新,加强企业整合。

  2010年

  指明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提出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建议

  2009年全球汽车产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欧洲、日本等传统汽车市场普遍低迷。由于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中国汽车产业逆势上扬,产销量均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单独以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中国汽车产业与日本、德国等汽车强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量”的赶超没有带来“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附加值低等问题依然突出。

  《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再次集合三方智慧,论述了中国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由大变强”、积极的结构变化开始出现的状况。针对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报告建议根据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相关结构调整政策,明确政府定位,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进一步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通过多种渠道促进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零部件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支持力度,抢占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制高点;鼓励汽车出口和对外投资,进一步提高汽车产业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水平。

  同时,报告通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量化分析模型,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变化情况以及与日本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比情况。报告还通过分析乘用车历史发展,建立了乘用车市场预测模型,对直到2020年及2025、2030年中国乘用车的市场需求做出了预测,对“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并提出了促进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1年

  总结中国汽车产业入世十年 专题研究小型化、轻量化

  2011年汽车产业蓝皮书在继承前三年研究基础上,以“入世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全面论述了入世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成就和经验,其中包括:发展模式选择与评价、消费政策与市场需求、产业政策与管理体制、行业标准与法规体系、对外开发与合资合作、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零部件与配套体系、进出口与海外发展等,对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展望。

  《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作出如下结论:展望下个十年,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必须继续坚持走“在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的发展道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加以引导,在坚持开放的同时推动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发展,在合资合作中寻求共赢的新模式,在借鉴和转化国外先进标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国际汽车标准的制订中,这样才能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并通过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报告还利用所建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入世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专题研究为“汽车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指出了“汽车小型化和轻量化是最易于实施和见效的节能途径”,定量分析了我国乘用车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节能潜力,提出了促进汽车小型化和轻量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2年

  关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针对差距、指明发展路径

  国际金融危机后,汽车电动化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汽车强国,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开发和应用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汽车电动化技术,加快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2012年4月,国务院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2-2020),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十年将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2012年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通过大量调研,对国际和我国的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从技术、示范运行、产业化和商业模式等维度进行全方位比较,报告指出我国电动车发展战略逐渐明晰,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但部分领域发展滞后,关键技术差距较大,产业化开始起步,尚未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虽然开展了多种商业模式探索,但主导的商业模式还未确定。基于以上调研,报告得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与国外差距正在拉大”这一重要判断。针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路线,报告认为我国要以电动汽车为产业化的重点,并重视过渡技术的发展,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应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

报告提出针对我国电动车发展的趋势判断与发展思路,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在组织保障、资金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坚持创新导向,鼓励技术多元化发展,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完善标准体系和准入管理制度,发挥各类主题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建立统一开发的市场环境,引导示范运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序进行;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强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

  2013年

  以全球眼光    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献言建策

  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再创全球纪录,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个位数的增长也再次证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稳定期,同时,进口车增速持续回落,中国品牌虽然出口增加较快,但市场份额连续走低等问题逐渐显露。进入2013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为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增添更多变数。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给汽车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201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以全球眼光,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所处的位置,并为未来的发展献言建策。

  报告指出,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合作是所有国家发展汽车产业的必然选择。汽车先发国家的经验表明,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和发展。而过去三十年也证明了,合资合作能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全面深入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汽车产业的合资合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发展策略,也对合资合作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需求。未来,只有在新思路、新模式、新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汽车产业才能从合资合作中取得更多收益。

  报告同时指出,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走出去”起步加速的关键时刻。虽然目前自主品牌取得了局部优势,出口有了一定成绩,但更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走出去”并非权宜之计,也不能一蹴而就。审时度势、把握机会,借鉴先发国家的国际经验,是中国汽车“走出去”的重要一步,而更重要的,是发挥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才能让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真正实现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王思 
V讯网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内容摘要

2013-07-18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王思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又称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是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性年度报告。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支持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集中多位专家、学者,在资深顾问指导下共同完成。首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自2008年发布以来,已经连续六年出版,成为了一部全面论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的权威性著作;其研究深度、资料广度为广大读者全方位了解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详实资料,深具参考价值。

  每年出版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在关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大势的同时,聚焦中国汽车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年度课题,以中国汽车产业总体研究、发展综述、国际竞争力分析、发展趋势为主线,推出了包括“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研究”、“中国汽车零部件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入世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在内的专题研究。今年,报告聚焦“全球化新形势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以全球眼光,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所处的位置,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献言建策。

  作为中国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大众汽车十分重视与中国权威研究机构和政策制定部门的合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奉献心力与智慧,连续六年来都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的著述、出版、发布提供鼎立支持。

  2008年

  首部《中国汽车产业报告》诞生  聚焦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

  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汽车产业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在2007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达到880万辆,进入世界汽车产销大国的行列。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发动机”和“加速器”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从中长期发展来看,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在此形势下,第一部全方位研究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的《2008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即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应运而生。

  2008年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在内容上分为:发展综述、趋势预测与展望、专题研究、统计数据与资料汇编四个部分;对中国汽车产业近期的发展态势、景气情况、国际竞争力水平做了全面分析,对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产业政策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和判断,对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途径、模式、主体、目标和政策导向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对汽车产业相关统计数据、重大事件和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性的汇编。第一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是行业内大量专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奠定了以后每年汽车蓝皮书的基石和报告框架。

  2009年

  首次提出市场景气指数和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着重研究汽车零部件产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冲击我国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实体经济。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汽车行业产销量增速明显回落,行业效益大幅下滑,汽车出口、自主品牌和汽车经销商也受到较大冲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采取减免购置税、汽车下乡等多项措施应对危机,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0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三方继续合作,通过汽车产业蓝皮书,回顾了2008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2009年汽车产业形势的展望。本年度报告在力求突出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同时,紧扣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冲击的脉搏,以专题研究着重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了战略研究与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报告提出了汽车市场景气指数和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量化分析模型,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景气状况、国际竞争力水平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2009年报告也对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国际化趋势进行了总体判断,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问题、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报告指出,制约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缺乏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和政策的系统性规划,缺乏自主创新、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足、低水平竞争问题突出,出口和国际化面临诸多挑战。对此,报告建议,重视建立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协作的创新机制,组建战略技术联盟,加强政府引导下的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理性对待外资、大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推动同步开发、模块化创新,加强企业整合。

  2010年

  指明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提出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建议

  2009年全球汽车产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欧洲、日本等传统汽车市场普遍低迷。由于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中国汽车产业逆势上扬,产销量均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单独以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中国汽车产业与日本、德国等汽车强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量”的赶超没有带来“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附加值低等问题依然突出。

  《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再次集合三方智慧,论述了中国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由大变强”、积极的结构变化开始出现的状况。针对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报告建议根据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相关结构调整政策,明确政府定位,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进一步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通过多种渠道促进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零部件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支持力度,抢占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制高点;鼓励汽车出口和对外投资,进一步提高汽车产业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水平。

  同时,报告通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量化分析模型,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变化情况以及与日本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比情况。报告还通过分析乘用车历史发展,建立了乘用车市场预测模型,对直到2020年及2025、2030年中国乘用车的市场需求做出了预测,对“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并提出了促进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1年

  总结中国汽车产业入世十年 专题研究小型化、轻量化

  2011年汽车产业蓝皮书在继承前三年研究基础上,以“入世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全面论述了入世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成就和经验,其中包括:发展模式选择与评价、消费政策与市场需求、产业政策与管理体制、行业标准与法规体系、对外开发与合资合作、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零部件与配套体系、进出口与海外发展等,对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展望。

  《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作出如下结论:展望下个十年,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必须继续坚持走“在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的发展道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加以引导,在坚持开放的同时推动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发展,在合资合作中寻求共赢的新模式,在借鉴和转化国外先进标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国际汽车标准的制订中,这样才能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并通过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报告还利用所建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入世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专题研究为“汽车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指出了“汽车小型化和轻量化是最易于实施和见效的节能途径”,定量分析了我国乘用车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节能潜力,提出了促进汽车小型化和轻量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2年

  关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针对差距、指明发展路径

  国际金融危机后,汽车电动化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汽车强国,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开发和应用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汽车电动化技术,加快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2012年4月,国务院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2-2020),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十年将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2012年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通过大量调研,对国际和我国的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从技术、示范运行、产业化和商业模式等维度进行全方位比较,报告指出我国电动车发展战略逐渐明晰,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但部分领域发展滞后,关键技术差距较大,产业化开始起步,尚未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虽然开展了多种商业模式探索,但主导的商业模式还未确定。基于以上调研,报告得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与国外差距正在拉大”这一重要判断。针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路线,报告认为我国要以电动汽车为产业化的重点,并重视过渡技术的发展,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应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

报告提出针对我国电动车发展的趋势判断与发展思路,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在组织保障、资金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坚持创新导向,鼓励技术多元化发展,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完善标准体系和准入管理制度,发挥各类主题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建立统一开发的市场环境,引导示范运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序进行;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强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

  2013年

  以全球眼光    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献言建策

  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再创全球纪录,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个位数的增长也再次证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稳定期,同时,进口车增速持续回落,中国品牌虽然出口增加较快,但市场份额连续走低等问题逐渐显露。进入2013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为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增添更多变数。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给汽车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201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以全球眼光,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所处的位置,并为未来的发展献言建策。

  报告指出,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合作是所有国家发展汽车产业的必然选择。汽车先发国家的经验表明,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和发展。而过去三十年也证明了,合资合作能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全面深入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汽车产业的合资合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发展策略,也对合资合作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需求。未来,只有在新思路、新模式、新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汽车产业才能从合资合作中取得更多收益。

  报告同时指出,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走出去”起步加速的关键时刻。虽然目前自主品牌取得了局部优势,出口有了一定成绩,但更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走出去”并非权宜之计,也不能一蹴而就。审时度势、把握机会,借鉴先发国家的国际经验,是中国汽车“走出去”的重要一步,而更重要的,是发挥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才能让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真正实现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