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时光机——驶过岁月长河的中国一汽(3)

2013-07-15 18:18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张丁

解放思想 凤凰涅槃的换型路
 

        耿昭杰是中国第一汽车厂的第六任厂长,他有个外号,叫“更着急”,因为在他接手一汽的那段时间,一汽的发展确实让人很“着急。”
 

耿少杰
耿少杰

        这是1985年,改革浪潮正猛烈地冲击着旧的经济体制,也狠狠地拍打着包括一汽在内的所有国企。彼时的一汽作为“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的荣耀和光环已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顶“三十年一贯制”的帽子,解放卡车的技术30年来没有任何更新。
 

        事实上,一汽并非从未做过产品换型的努力。在解放卡车投产不久后,一汽就开始着手产品换型的研发,从1957年起,他们先后共研制了70余种车型和30余种机型的12套换型方案,但当时的一汽并没有自主权,企业的利润要全部上缴国家,所需的资金也要由国家统一分配,因此最终没有一款产品进入生产准备。
 

        最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这家因缺乏技术改造资金而导致产品落后、生产线老化的企业重新带来了新生机。1980年5月,当时一汽的领导班子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增产增收,自筹资金,换型改造。这个换型方案于1981年12月15日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
 

       耿昭杰上任时,也接过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很多老一汽人至今都忘不了那一幕。那是1986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的早晨,耿昭杰和所有厂领导站在刻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 “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白玉基石前,带领所有的职工庄严宣誓:“愚公移山,背水一战,万无一失,务求必胜!”
 

        一汽从此投入到了产品换型和工厂改造的新战役中,为申请换型资金,耿昭杰不知疲倦地多方奔走。有一次,耿昭杰右腿受撞骨折了,住进医院的他索性把病房当作临时会场。不久之后,一个谐音耿昭杰名字的绰号“更着急”就在一汽传开了。
 

        “更着急”的厂长带领“很着急”的员工们全情投入一汽的换型改造中,他们日夜思索如何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再造优势,从“老解放”中把一汽解放出来。一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作出了“增产增收、自筹资金、换型改造”的决策。于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巨人行动在新中国第一座汽车城拉开了序幕。那是经过三年精心准备后的1983年7月15日,在纪念中国汽车工业诞辰30周年的日子里,一汽打响了换型改造的第一炮。
 

        从1983年到1986年,一汽人卧薪尝胆,艰苦奋斗,科学地、高标准高速度地完成了整个工程。三年间更新工艺装备21800多套,新增和更新设备7631台,搬迁老设备58660台,新建生产线79条,改造老线124条,完成生产用建筑面积204700平方米。工作量不亚于新建一座汽车厂。
 

        一汽人用4.4亿元自筹资金完成了国外专家断言要22亿元才能换型的改造工程。产品跨越30年,产量由6万辆提高到85万辆,一个老化了的企业重新焕发了青春。
 

        3年准备,3年换型,一汽人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1986年7月15日解放CA141新车开始试生产,同年9月29日最后一辆第1281502号“老解放”开下总装线,生产32年之久的老产品终于“退役”。1987年1月1日,当初升的太阳和着人们的笑脸在新车正式投产的剪彩仪式上绽开的时候,具有80年代水平的CA141新解放车单轨垂直转产成功。一汽在这里一步跨越了30年。
 

        1991年9月,CA141新“解放”创国优车队历时5个月,行程四万多公里,经受了国家严格的质量检验,苛刻的道路实验,以总分986.23分的最佳成绩,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奖。
 

        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在向姚依林副总理汇报时说:“一汽换型难度,举世无双,成功了应该奖给他们一个一吨重的大奖章。”如今,这个大奖章已经镶嵌在刻有李鹏为换型改造成功题词的大理石纪念碑上。

责任编辑:张丁 
V讯网

时光机——驶过岁月长河的中国一汽(3)

2013-07-15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张丁

解放思想 凤凰涅槃的换型路
 

        耿昭杰是中国第一汽车厂的第六任厂长,他有个外号,叫“更着急”,因为在他接手一汽的那段时间,一汽的发展确实让人很“着急。”
 

耿少杰
耿少杰

        这是1985年,改革浪潮正猛烈地冲击着旧的经济体制,也狠狠地拍打着包括一汽在内的所有国企。彼时的一汽作为“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的荣耀和光环已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顶“三十年一贯制”的帽子,解放卡车的技术30年来没有任何更新。
 

        事实上,一汽并非从未做过产品换型的努力。在解放卡车投产不久后,一汽就开始着手产品换型的研发,从1957年起,他们先后共研制了70余种车型和30余种机型的12套换型方案,但当时的一汽并没有自主权,企业的利润要全部上缴国家,所需的资金也要由国家统一分配,因此最终没有一款产品进入生产准备。
 

        最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这家因缺乏技术改造资金而导致产品落后、生产线老化的企业重新带来了新生机。1980年5月,当时一汽的领导班子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增产增收,自筹资金,换型改造。这个换型方案于1981年12月15日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
 

       耿昭杰上任时,也接过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很多老一汽人至今都忘不了那一幕。那是1986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的早晨,耿昭杰和所有厂领导站在刻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 “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白玉基石前,带领所有的职工庄严宣誓:“愚公移山,背水一战,万无一失,务求必胜!”
 

        一汽从此投入到了产品换型和工厂改造的新战役中,为申请换型资金,耿昭杰不知疲倦地多方奔走。有一次,耿昭杰右腿受撞骨折了,住进医院的他索性把病房当作临时会场。不久之后,一个谐音耿昭杰名字的绰号“更着急”就在一汽传开了。
 

        “更着急”的厂长带领“很着急”的员工们全情投入一汽的换型改造中,他们日夜思索如何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再造优势,从“老解放”中把一汽解放出来。一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作出了“增产增收、自筹资金、换型改造”的决策。于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巨人行动在新中国第一座汽车城拉开了序幕。那是经过三年精心准备后的1983年7月15日,在纪念中国汽车工业诞辰30周年的日子里,一汽打响了换型改造的第一炮。
 

        从1983年到1986年,一汽人卧薪尝胆,艰苦奋斗,科学地、高标准高速度地完成了整个工程。三年间更新工艺装备21800多套,新增和更新设备7631台,搬迁老设备58660台,新建生产线79条,改造老线124条,完成生产用建筑面积204700平方米。工作量不亚于新建一座汽车厂。
 

        一汽人用4.4亿元自筹资金完成了国外专家断言要22亿元才能换型的改造工程。产品跨越30年,产量由6万辆提高到85万辆,一个老化了的企业重新焕发了青春。
 

        3年准备,3年换型,一汽人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1986年7月15日解放CA141新车开始试生产,同年9月29日最后一辆第1281502号“老解放”开下总装线,生产32年之久的老产品终于“退役”。1987年1月1日,当初升的太阳和着人们的笑脸在新车正式投产的剪彩仪式上绽开的时候,具有80年代水平的CA141新解放车单轨垂直转产成功。一汽在这里一步跨越了30年。
 

        1991年9月,CA141新“解放”创国优车队历时5个月,行程四万多公里,经受了国家严格的质量检验,苛刻的道路实验,以总分986.23分的最佳成绩,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奖。
 

        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在向姚依林副总理汇报时说:“一汽换型难度,举世无双,成功了应该奖给他们一个一吨重的大奖章。”如今,这个大奖章已经镶嵌在刻有李鹏为换型改造成功题词的大理石纪念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