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时值第27届“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召开之际,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同期举办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江宁开发区)研洽会”(以下简称“研洽会”),研洽会邀请到行业专家和企业高层共同分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机遇与以及合作机会。
创投峰会以“智创 共享 新势力 新机遇”为主题,将围绕以下三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一是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与共享经济的叠加效应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方向,二是如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能源汽车良好创新和市场环境,三是造车新势力不断涌入,产业链不断延伸的背景下,资源、创新、资本如何组合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以下是恒天易开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赵健发言实录:
大家下午好,跟大家交流一下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事情,我本身原来也是造车的,造着造着不务正业了,到了下面运营了。对于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和大家交流这么几个方面的事情,第一个我们来看看电动汽车本身是什么东西,我们原来说一个车,车是什么?简单理解是交通工具。但是在中国人的理念里更多的赋予一些额外的东西,比如说买一个车是身份的象征,车本身是作为一个家庭资产,有车一族,有房有车一样,都当做家里的资产。现在车的越来越多了,大家看到家庭资产是变成一个家庭负担了。车买了之后一辆买回来之后后面还有更多的钱要往上花,所以在回归到交通属性本身上来,这个车是第一次回归。
第二个是电动汽车起来了,跟传统的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又有一些新的,比如说电动汽车和传统车相比更像一个家用电器,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产品。比如说它是一个移动的储能的终端,这个终端有多大呢?如果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到500万辆,1.5亿千瓦时的储能装置。同时更有革命性的东西,电动汽车是一个带电的,就更像一个智能终端,这个我觉得是对于整个电动汽车未来的商业模式创新是最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它既然是一个智能终端就会产生数据,就会消费数据,就会产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第二,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确实是需要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比如说我们原来的汽车补贴的金额下降了,偷工减料把一个车造出来之后拿到补贴就OK了,现在说不行了。第二,车辆技术的门槛提高了。第三,所谓的三万公里可能要改了。但是不管怎么说,2017年所有造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方向变了。哪里变了?之前叫做政策驱动,所谓这个驱动就是补贴驱动。补贴驱动的结果就是可能会产生很多不良的事情发生,2017年之后光靠补贴不行了,于是乎就产生了所谓的双轮驱动,以前整个行业主要研究什么,如果说2011年开始搞863重大专项开始,那个时候电动汽车到底行不行?从2009年开始搞一些计划,那时候说这个车到底能不能用。现在我们可能要反过头再来想想,由政策驱动变成政策市场,市场怎么来启动?也就是说怎么把注意力关注在怎么把车造好变成怎么把车用好,这是中国市场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怎么把车用好其实就是一个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本身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总结就是能把该省的全省下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现在还在造车的过程,原来我们卖车的时候会忽悠我们的客户,告诉你这一个车你开一下来,一公里能省多少钱等等。后来你会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举一个例子,这里面有一个北京的数据,北京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领着一个团队做一个研究,北京大家出行行驶距离,工作日31.9公里,非工作日43公里,平均41.6公里。大家就是这么个数据,你会发现用户算的一公里省多少钱,一公里省四毛钱,一个公里生命周期跑十及公里也能省几万块钱。但是用户一用问题来了,它一天跑了30多公里,它就省十来块钱,他为了把这个钱省下来他要干什么,大家知道现在充电是难题,好多人为了解决充电问题,他就到处去找,好不容易找到了,说这个地方要等。可能为了省十几块钱,每天要多花2个小时充电的时间,不合算,日子过反了。本来想省钱,后来搭了很多时间进去。所以我认为用电动汽车的方式把它的商业模式怎么样来创新,把时间省下来,怎么省下来,就搞分时租赁。
几个人一起省,至少把车辆本身的价值挖掘出来,这就是共享汽车,它本身在电动汽车共享应用的好处。否则成本又高,怎么推广呢?老百姓都去做公益,思想觉悟提高一点,都律师咨询。所以分时租赁,我认为它是跟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节奏应运而生的。概念我就不说了。分时租赁在中国目前发展呈现这么一个情况,随着中国分时租赁是2015年才开始,但是中国整个市场上,分时租赁其实已经风起云涌了。目前统计下来大概有370多家在做,实际运营100多家,运营场景不仅在一二三四线城市,农村乡镇都有。95%以上是新能源汽车,很少用的是传统的燃油汽车。从区域分布上来说有一条线,这条线上除了东南和北部之外,基本上现在各个省市区都有,或多或少都在做分时租赁的探索。
分时租赁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我们认为有三个电,第一个是电动汽车本身的发展。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动车市场,为什么电动车起来了?因为电动车具有互联网终端的信息和管理,这个数据不会骗人,如果没用好是我们的问题,不代表车本身有问题。第二个就是互联网,这个也是分时租赁产生的重要的具体因素,如果因为没有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没有这种东西,实际上分时租赁也产生不了。比如说所有的分时租赁都在搞买保险之类的事情,这都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更主要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终端,后面搜集的数据使分时租赁有了可以持续优化的可能,就是大数据。第三个是共享经济本身,这个是社会消费理念本身的变化,特别是像共享单车普及之后,大家都公用自行车。其实汽车也可以这么走,如果把它当成交通工具解决问题的时候,它也会有这么一个趋势。
分时租赁市场容量的问题,大概估算说大概是1500-1600亿,这个数据我自己也算了。算的逻辑第一,中国的存量市场,中国到2016年底中国私家车的保有量大概1.46亿辆,如果渗透到10%的话,然后一辆共享单车算三辆私家车的出行效率,大概有487万。同时,2016年新增的乘用车是多少呢?2400多万辆,其中10万元以下的1578万辆,是分时租赁市场可以渗透进去的。这样算下来,总的消费是多少呢?大概是3千亿左右,这是中国整个分时租赁市场的一个目标。
分时租赁怎么搞?三个方面,一个是车桩位,就是搞轻资产,就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的行业还非要搞轻资产,别人会给你补上,否则这个体制就建立不起来。第二,要有一个云平台,搞业务管理、车辆管理、充电管理、车位管理、用户管理、洗车管理等等。还有一个要有一个APP,它是连接用户的一个入口。所以把这几个要素具备了就可以搞分时租赁了,看起来挺简单的,做起来挺难的。
分时租赁它是一个什么作用?把应用场景了解一下,通常1公里溜达就过去了,3公里骑单车就很方便了,如果超过3公里了到10公里范围一般来说就是网约车和出租车更多,如果再远了怎么办?10-100公里的范围,超过100公里有高铁,如果再远就飞机了,这就是交通的出行方式。我打车到乡下去,可能去了就回不来了,出租车也不愿意来。这个其实是现有的出行方式不能满足了,这是供给侧的一个缺陷。分时租赁来补这个短板,这个短板在没有补之前是靠大家疯狂的买私家车,所以看中国的私家车的增长量非常大,2400多万辆。再就是交通堵塞,分时租赁实际上填补了交通出行的困难。分时租赁在中国,这块市场实际上是刚性的需求。第一,截止到2016年12月底的数据,中国有1.2亿人有照无车,不是说考驾照就完了。中国现在有这么大的人口,都在等着去买车的,比如说北京用到指标了,摇到号了之后再去买车。这些人他现在没有车不代表他没有开车的需求,没有开车的需求他不会去学驾照,这是分时租赁的一块。另外中国大概64%的家庭是无车可用的。第三个,中国每年净增千万级用车需求,有1千多万的人是新增的。这些人就是因为有需求,但是没有供给,这正好就是规律的一个刚性的市场在这里。
分时租赁现有的城市出行主要交通方式的对比,就是说公交和出租车、网约车、私家车分时租赁这几个拿过来比较。公交车很简单,就是一个固定线路,它最便宜,但是它有很多缺陷没法解决。出租车、网约车差不多,点对点很方便,但是它也解决不了很多交通出行的问题。比如说我从这里跑到哪个郊区去办点什么事情,但是出租车可能不愿意拉,因为回来的路上拉不到活。私家车方便一点,但是成本是最高的。分时租赁它的使用场景和私家车是非常一致的,就是这个车你把这个车租完之后实际上把这个车的使用权在这一段时间内让给了租车人。分时租赁与交通出行供给侧改革,简单的说分几条。第一个是低碳、绿色出行方式。第二个,减少对城市道路资源的占用,比如说出租车,北京和上海的出租车大概是40%的控制率。因为租到车到最后用了,出租车来接你的过程中有一段是要在路上跑的,这个大概是30%-40%是无效的。另外一个是减少对城市停车资源的占用,其实不只占用了一个停车位。另外更好的用户体验,因为大家搞分时租赁的时候感觉很恼火,会收到投诉。实际上分时租赁在未来肯定比私家车用起来要方便的多。私家车开在路上抛锚了,你打个电话找救援,你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你用的是分时租赁的车辆你一个电话就解决了,每一个分时租赁的公司,每一个用户后面跟着一个几百人的团队在服务,不是私家车本身能够解决的体验。我车抛在半路上知道找谁,它的地域线的图,你作为一个分时租赁用户的时候相当于在39个城市里面都有私家车出行的感觉。所以我认为未来一定会超过私家车的用车感受。另外分时租赁本身发挥了电动汽车的优势,使用的效率提高了,由一个人使用变成了由五个人使用,效率提高了。电动汽车再使用成本再低但是停在那里你省不到钱。
分时租赁面临的挑战,我直接跨过去不说了。分时租赁与未来的出行,第一个告别私家车的时代,我认为分时租赁虽然到现在中国大规模的运营也就这两年的时间,我自己越做我认为这个市场空间越大,他完全可以取代未来私家车很多的出现场景。除了说买特斯拉这种是为了玩,为了满足交通出行本身我认为它是可以解决的。所以私家车我认为未来可以往分时租赁应用方面来转。第二,告别驾照,这个和自动驾驶相关的。自动驾驶未来最好的应用场景就是分时租赁,因为我们现在搞分时租赁很痛苦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点位密度顾不到这么密,不像私家车那样,做不到的。如果我们用户现在想去租车,找附近哪个地方有车,我们自动驾驶或者在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比如说从地下室的停车场到路口来,如果这个场景的自动驾驶实现了,对于分时租赁非常好。由人找车变成了车找人。第三个,说走就走,“刷脸”就够了。用脸或者是指纹就够了,人生理特征是唯一的,车本身是有一个像人的身份证一样,每一辆车有一个自己的身份证,这两个一一对应起来会产生化学变化。谢谢大家。
2017-09-13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田大鹏
9月13日,时值第27届“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召开之际,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同期举办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江宁开发区)研洽会”(以下简称“研洽会”),研洽会邀请到行业专家和企业高层共同分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机遇与以及合作机会。
创投峰会以“智创 共享 新势力 新机遇”为主题,将围绕以下三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一是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与共享经济的叠加效应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方向,二是如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能源汽车良好创新和市场环境,三是造车新势力不断涌入,产业链不断延伸的背景下,资源、创新、资本如何组合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以下是恒天易开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赵健发言实录:
大家下午好,跟大家交流一下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事情,我本身原来也是造车的,造着造着不务正业了,到了下面运营了。对于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和大家交流这么几个方面的事情,第一个我们来看看电动汽车本身是什么东西,我们原来说一个车,车是什么?简单理解是交通工具。但是在中国人的理念里更多的赋予一些额外的东西,比如说买一个车是身份的象征,车本身是作为一个家庭资产,有车一族,有房有车一样,都当做家里的资产。现在车的越来越多了,大家看到家庭资产是变成一个家庭负担了。车买了之后一辆买回来之后后面还有更多的钱要往上花,所以在回归到交通属性本身上来,这个车是第一次回归。
第二个是电动汽车起来了,跟传统的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又有一些新的,比如说电动汽车和传统车相比更像一个家用电器,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产品。比如说它是一个移动的储能的终端,这个终端有多大呢?如果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到500万辆,1.5亿千瓦时的储能装置。同时更有革命性的东西,电动汽车是一个带电的,就更像一个智能终端,这个我觉得是对于整个电动汽车未来的商业模式创新是最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它既然是一个智能终端就会产生数据,就会消费数据,就会产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第二,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确实是需要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比如说我们原来的汽车补贴的金额下降了,偷工减料把一个车造出来之后拿到补贴就OK了,现在说不行了。第二,车辆技术的门槛提高了。第三,所谓的三万公里可能要改了。但是不管怎么说,2017年所有造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方向变了。哪里变了?之前叫做政策驱动,所谓这个驱动就是补贴驱动。补贴驱动的结果就是可能会产生很多不良的事情发生,2017年之后光靠补贴不行了,于是乎就产生了所谓的双轮驱动,以前整个行业主要研究什么,如果说2011年开始搞863重大专项开始,那个时候电动汽车到底行不行?从2009年开始搞一些计划,那时候说这个车到底能不能用。现在我们可能要反过头再来想想,由政策驱动变成政策市场,市场怎么来启动?也就是说怎么把注意力关注在怎么把车造好变成怎么把车用好,这是中国市场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怎么把车用好其实就是一个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本身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总结就是能把该省的全省下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现在还在造车的过程,原来我们卖车的时候会忽悠我们的客户,告诉你这一个车你开一下来,一公里能省多少钱等等。后来你会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举一个例子,这里面有一个北京的数据,北京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领着一个团队做一个研究,北京大家出行行驶距离,工作日31.9公里,非工作日43公里,平均41.6公里。大家就是这么个数据,你会发现用户算的一公里省多少钱,一公里省四毛钱,一个公里生命周期跑十及公里也能省几万块钱。但是用户一用问题来了,它一天跑了30多公里,它就省十来块钱,他为了把这个钱省下来他要干什么,大家知道现在充电是难题,好多人为了解决充电问题,他就到处去找,好不容易找到了,说这个地方要等。可能为了省十几块钱,每天要多花2个小时充电的时间,不合算,日子过反了。本来想省钱,后来搭了很多时间进去。所以我认为用电动汽车的方式把它的商业模式怎么样来创新,把时间省下来,怎么省下来,就搞分时租赁。
几个人一起省,至少把车辆本身的价值挖掘出来,这就是共享汽车,它本身在电动汽车共享应用的好处。否则成本又高,怎么推广呢?老百姓都去做公益,思想觉悟提高一点,都律师咨询。所以分时租赁,我认为它是跟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节奏应运而生的。概念我就不说了。分时租赁在中国目前发展呈现这么一个情况,随着中国分时租赁是2015年才开始,但是中国整个市场上,分时租赁其实已经风起云涌了。目前统计下来大概有370多家在做,实际运营100多家,运营场景不仅在一二三四线城市,农村乡镇都有。95%以上是新能源汽车,很少用的是传统的燃油汽车。从区域分布上来说有一条线,这条线上除了东南和北部之外,基本上现在各个省市区都有,或多或少都在做分时租赁的探索。
分时租赁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我们认为有三个电,第一个是电动汽车本身的发展。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动车市场,为什么电动车起来了?因为电动车具有互联网终端的信息和管理,这个数据不会骗人,如果没用好是我们的问题,不代表车本身有问题。第二个就是互联网,这个也是分时租赁产生的重要的具体因素,如果因为没有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没有这种东西,实际上分时租赁也产生不了。比如说所有的分时租赁都在搞买保险之类的事情,这都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更主要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终端,后面搜集的数据使分时租赁有了可以持续优化的可能,就是大数据。第三个是共享经济本身,这个是社会消费理念本身的变化,特别是像共享单车普及之后,大家都公用自行车。其实汽车也可以这么走,如果把它当成交通工具解决问题的时候,它也会有这么一个趋势。
分时租赁市场容量的问题,大概估算说大概是1500-1600亿,这个数据我自己也算了。算的逻辑第一,中国的存量市场,中国到2016年底中国私家车的保有量大概1.46亿辆,如果渗透到10%的话,然后一辆共享单车算三辆私家车的出行效率,大概有487万。同时,2016年新增的乘用车是多少呢?2400多万辆,其中10万元以下的1578万辆,是分时租赁市场可以渗透进去的。这样算下来,总的消费是多少呢?大概是3千亿左右,这是中国整个分时租赁市场的一个目标。
分时租赁怎么搞?三个方面,一个是车桩位,就是搞轻资产,就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的行业还非要搞轻资产,别人会给你补上,否则这个体制就建立不起来。第二,要有一个云平台,搞业务管理、车辆管理、充电管理、车位管理、用户管理、洗车管理等等。还有一个要有一个APP,它是连接用户的一个入口。所以把这几个要素具备了就可以搞分时租赁了,看起来挺简单的,做起来挺难的。
分时租赁它是一个什么作用?把应用场景了解一下,通常1公里溜达就过去了,3公里骑单车就很方便了,如果超过3公里了到10公里范围一般来说就是网约车和出租车更多,如果再远了怎么办?10-100公里的范围,超过100公里有高铁,如果再远就飞机了,这就是交通的出行方式。我打车到乡下去,可能去了就回不来了,出租车也不愿意来。这个其实是现有的出行方式不能满足了,这是供给侧的一个缺陷。分时租赁来补这个短板,这个短板在没有补之前是靠大家疯狂的买私家车,所以看中国的私家车的增长量非常大,2400多万辆。再就是交通堵塞,分时租赁实际上填补了交通出行的困难。分时租赁在中国,这块市场实际上是刚性的需求。第一,截止到2016年12月底的数据,中国有1.2亿人有照无车,不是说考驾照就完了。中国现在有这么大的人口,都在等着去买车的,比如说北京用到指标了,摇到号了之后再去买车。这些人他现在没有车不代表他没有开车的需求,没有开车的需求他不会去学驾照,这是分时租赁的一块。另外中国大概64%的家庭是无车可用的。第三个,中国每年净增千万级用车需求,有1千多万的人是新增的。这些人就是因为有需求,但是没有供给,这正好就是规律的一个刚性的市场在这里。
分时租赁现有的城市出行主要交通方式的对比,就是说公交和出租车、网约车、私家车分时租赁这几个拿过来比较。公交车很简单,就是一个固定线路,它最便宜,但是它有很多缺陷没法解决。出租车、网约车差不多,点对点很方便,但是它也解决不了很多交通出行的问题。比如说我从这里跑到哪个郊区去办点什么事情,但是出租车可能不愿意拉,因为回来的路上拉不到活。私家车方便一点,但是成本是最高的。分时租赁它的使用场景和私家车是非常一致的,就是这个车你把这个车租完之后实际上把这个车的使用权在这一段时间内让给了租车人。分时租赁与交通出行供给侧改革,简单的说分几条。第一个是低碳、绿色出行方式。第二个,减少对城市道路资源的占用,比如说出租车,北京和上海的出租车大概是40%的控制率。因为租到车到最后用了,出租车来接你的过程中有一段是要在路上跑的,这个大概是30%-40%是无效的。另外一个是减少对城市停车资源的占用,其实不只占用了一个停车位。另外更好的用户体验,因为大家搞分时租赁的时候感觉很恼火,会收到投诉。实际上分时租赁在未来肯定比私家车用起来要方便的多。私家车开在路上抛锚了,你打个电话找救援,你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你用的是分时租赁的车辆你一个电话就解决了,每一个分时租赁的公司,每一个用户后面跟着一个几百人的团队在服务,不是私家车本身能够解决的体验。我车抛在半路上知道找谁,它的地域线的图,你作为一个分时租赁用户的时候相当于在39个城市里面都有私家车出行的感觉。所以我认为未来一定会超过私家车的用车感受。另外分时租赁本身发挥了电动汽车的优势,使用的效率提高了,由一个人使用变成了由五个人使用,效率提高了。电动汽车再使用成本再低但是停在那里你省不到钱。
分时租赁面临的挑战,我直接跨过去不说了。分时租赁与未来的出行,第一个告别私家车的时代,我认为分时租赁虽然到现在中国大规模的运营也就这两年的时间,我自己越做我认为这个市场空间越大,他完全可以取代未来私家车很多的出现场景。除了说买特斯拉这种是为了玩,为了满足交通出行本身我认为它是可以解决的。所以私家车我认为未来可以往分时租赁应用方面来转。第二,告别驾照,这个和自动驾驶相关的。自动驾驶未来最好的应用场景就是分时租赁,因为我们现在搞分时租赁很痛苦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点位密度顾不到这么密,不像私家车那样,做不到的。如果我们用户现在想去租车,找附近哪个地方有车,我们自动驾驶或者在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比如说从地下室的停车场到路口来,如果这个场景的自动驾驶实现了,对于分时租赁非常好。由人找车变成了车找人。第三个,说走就走,“刷脸”就够了。用脸或者是指纹就够了,人生理特征是唯一的,车本身是有一个像人的身份证一样,每一辆车有一个自己的身份证,这两个一一对应起来会产生化学变化。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