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商道 > 经销商专栏 > 正文

汽车4s店面临的内忧外患

2015-07-01 10:14出处:V讯网 [转载]责编:田大鹏

  不可否认,4S店有诸多优势。首先是“信誉度”,4S店有一系列的客户投诉、意见、索赔的管理系统,给车主留下良好的印象。接着在“专业性”层面通过厂家的系列培训和技术支持,对车的性能、技术参数、使用和维修方面都是非常的专业,做到了“专而精”。在“售后服务”方面有汽车生产厂家作为后盾,相比特许和普通的二级网点有着“人性化”的服务,此外在高端品牌方面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但在目前的现状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缺陷。

  一、经销商基本成为汽车厂家的附庸。

  汽车4S店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厂家,基本经营活动都在为生产厂家服务,汽车经销商没有实力像电器经销商一样与厂家平等对话,处于比较的弱势地位,还有不成熟性的市场也直接造成了汽车4S店的扭曲,以销量换利润,以维修和保险赚资金成为行业内潜规则的现象。

  二、经销商难有自身的品牌形象。

  所有的CI形象均严格按厂家的要求进行装饰和布置,经销商自身的品牌形象则基本不能体现,厂家也不允许体现。而且投资人的意识、学历、文化背景基本上决定了这家4S店的模式及发展,走多久,怎么走,都由老板决定。我这边多数的老板都是在赖昌星时代发家致富,有些店基本不注重管理水平,如对电销组的不重视,同样品牌的店电销组能占在整个销量的40%-50%,差的就个位数。一年投入到易车汽车之家将近20-30万元的营销费用,只给两三个销售跟进,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是极度奢侈的。

  三、经销商靠汽车品牌吃饭。

  4S店经营状况的好坏,70%依赖于所经营的品牌,品牌好就容易赚钱,品牌不好就不容易赚钱甚至赔钱,关系好厂家给予的相关资源就多,利润的空间也越大,另外我们在央视的采访中也可以看到过主机厂强势压库否则取缔品牌授权的报道。4S店自身的信誉度、知名度、营销模式也对销量和售后有很大的影响的方向。

  四、经销商专业的人才队伍素质不高。

  大量的资本进驻汽车行业,导致汽车4S店、汽车卖场二网等大大饱和,互相之间过度竞争,专业人才缺泛,互相挖墙脚,导致人才流动较频繁,大多数4S店学历不高,汽车文化意识不强,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由于2010年车市需求“井喷”引起的价格“失真”,误导了很多企业以销售为中心来开展经营活动,目前在三四线城市,还有外行大举进军汽车行业,4S店网点布局失重离谱,万恶的市占率导致主机厂疯狂授权建店;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厂家注重销量而且制定了与完成销量直接相关的返利激励政策。汽车4S店自身可控制的经营因素有限,难以体现差异化经营和转型,转型是有痛苦的,何况目前没有很好的方向。

  以上分析的4S店经销商引入期到成熟期的优劣势,但在互联网+的时代,汽车行业和汽车厂商正在经历两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整车厂商由传统的制造企业向服务供应商转变,第二个是传统的制造企业向互联网化的企业转变,这个趋势覆盖整个汽车产业链条的所有参与主体,也包括汽车经销商,在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4S店的商业核心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第一、是失去市场营销主体地位。

  市场宣传业务已经迁移到厂商和大区,强调整体宣传效果,而非单点单店式营销。它要达成一个更加节约、更加整合的宣传操作和集客效果。我想很多经销商应该感觉很明显,两三年前我找经销商签一个月度5W的广告很轻松,今天经销商都在抱怨没费用,更别说核销了。

  第二、销售主体地位面临挑战。

  销售主体可谓内忧外患,内部:同城同品牌选择众多。外部:竞品、汽车电商蓬勃发展,新的品牌新的销售渠道正在孕育。包括整个厂商都在尝试电商的直销模式,泛电商跟汽车的接轨和整合,都让经销商面临新的挑战。

  内部:目前有接触的国内的汽车品牌有188个,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上是最多的,有些品牌几乎没听过,但是在国内还是有诸多老板倾力加盟,更可怕的是主机厂还在扩张,还有人在投资建店经营,

  外部:新的互联网+汽车品牌已经诞生,苹果汽车、谷歌汽车、阿里汽车、百度汽车、小米汽车,还有富士康携手腾讯和谐汽车打造汽车。我们所有能看到的全球互联网最大的金主都参与了造车,国内BAT三大互联网阵营全员跟进。

  外部新的销售渠道如易车商场、京东商城、天猫汽车以及全民汽车经纪人已渐成气候,汽车互联网公司已转型,在卖方向买方市场转变下,传统的集客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市场需求和汽车经销商店内的需求。以往我们讲有集客量才有到店量,然后才能转化成交,近年来多数经销商店总告诉我自然到店批次逐渐下滑,95%通过互联网和转介绍购车,传统电销组也不适合店头集客管理,在我去拜访经销商的店里,我经常可以看到展厅很多销售顾问玩手机,没事做,因为没有自然到店客户接待,手头的基盘客户很少,持续一两个月他就离职,因为没客户卖不了车,赚不到钱。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销组掌握着公司大量的线索,他们却在挑肥拣瘦。

  第三、汽车经销商金融业务受阻。

  汽车经销商的金融业务处于各个金融业务利益链的最下游,很明显经销商单店无法成为金融业务的主体,现在成熟的消费者都会越过经销商自己找金融公司,金融利益经销商如何切割和兑现自己的价值,目前国内依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模式。

  第四、维修保养业务面临的危机重重。

  售后是事关经销商生死的大事。考核返厂率和业绩指标是售后的重点工作,像泉州这样的城市合资品牌售后月产值能保持250W已经很不错了。一方面外部资本进入后市场领域,打造连锁快修,除了外部资本像易车微信通、天猫汽车、养车点点等电商也成功切入售后业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包括经销商集团会介入维修保养业务,打造自身的维修保养品牌。卖新车已经不怎么赚钱,甚至赔钱,维修保养是最重要的利润点,如果这样的高地再被侵蚀分割的话,那经销商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将会非常非常的严峻。

  危机很多,但经销商依然会存在,不断的与时俱进的改造自己生存的环境。汽车经销商要顺应行业变化,由以卖车为主的传统销售企业变成以人为本的服务企业,开放心态,全面拥抱互联网。

责任编辑:田大鹏 

汽车4s店面临的内忧外患

2015-07-01 出处:V讯网 [转载] 责编:田大鹏

  不可否认,4S店有诸多优势。首先是“信誉度”,4S店有一系列的客户投诉、意见、索赔的管理系统,给车主留下良好的印象。接着在“专业性”层面通过厂家的系列培训和技术支持,对车的性能、技术参数、使用和维修方面都是非常的专业,做到了“专而精”。在“售后服务”方面有汽车生产厂家作为后盾,相比特许和普通的二级网点有着“人性化”的服务,此外在高端品牌方面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但在目前的现状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缺陷。

  一、经销商基本成为汽车厂家的附庸。

  汽车4S店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厂家,基本经营活动都在为生产厂家服务,汽车经销商没有实力像电器经销商一样与厂家平等对话,处于比较的弱势地位,还有不成熟性的市场也直接造成了汽车4S店的扭曲,以销量换利润,以维修和保险赚资金成为行业内潜规则的现象。

  二、经销商难有自身的品牌形象。

  所有的CI形象均严格按厂家的要求进行装饰和布置,经销商自身的品牌形象则基本不能体现,厂家也不允许体现。而且投资人的意识、学历、文化背景基本上决定了这家4S店的模式及发展,走多久,怎么走,都由老板决定。我这边多数的老板都是在赖昌星时代发家致富,有些店基本不注重管理水平,如对电销组的不重视,同样品牌的店电销组能占在整个销量的40%-50%,差的就个位数。一年投入到易车汽车之家将近20-30万元的营销费用,只给两三个销售跟进,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是极度奢侈的。

  三、经销商靠汽车品牌吃饭。

  4S店经营状况的好坏,70%依赖于所经营的品牌,品牌好就容易赚钱,品牌不好就不容易赚钱甚至赔钱,关系好厂家给予的相关资源就多,利润的空间也越大,另外我们在央视的采访中也可以看到过主机厂强势压库否则取缔品牌授权的报道。4S店自身的信誉度、知名度、营销模式也对销量和售后有很大的影响的方向。

  四、经销商专业的人才队伍素质不高。

  大量的资本进驻汽车行业,导致汽车4S店、汽车卖场二网等大大饱和,互相之间过度竞争,专业人才缺泛,互相挖墙脚,导致人才流动较频繁,大多数4S店学历不高,汽车文化意识不强,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由于2010年车市需求“井喷”引起的价格“失真”,误导了很多企业以销售为中心来开展经营活动,目前在三四线城市,还有外行大举进军汽车行业,4S店网点布局失重离谱,万恶的市占率导致主机厂疯狂授权建店;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厂家注重销量而且制定了与完成销量直接相关的返利激励政策。汽车4S店自身可控制的经营因素有限,难以体现差异化经营和转型,转型是有痛苦的,何况目前没有很好的方向。

  以上分析的4S店经销商引入期到成熟期的优劣势,但在互联网+的时代,汽车行业和汽车厂商正在经历两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整车厂商由传统的制造企业向服务供应商转变,第二个是传统的制造企业向互联网化的企业转变,这个趋势覆盖整个汽车产业链条的所有参与主体,也包括汽车经销商,在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4S店的商业核心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第一、是失去市场营销主体地位。

  市场宣传业务已经迁移到厂商和大区,强调整体宣传效果,而非单点单店式营销。它要达成一个更加节约、更加整合的宣传操作和集客效果。我想很多经销商应该感觉很明显,两三年前我找经销商签一个月度5W的广告很轻松,今天经销商都在抱怨没费用,更别说核销了。

  第二、销售主体地位面临挑战。

  销售主体可谓内忧外患,内部:同城同品牌选择众多。外部:竞品、汽车电商蓬勃发展,新的品牌新的销售渠道正在孕育。包括整个厂商都在尝试电商的直销模式,泛电商跟汽车的接轨和整合,都让经销商面临新的挑战。

  内部:目前有接触的国内的汽车品牌有188个,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上是最多的,有些品牌几乎没听过,但是在国内还是有诸多老板倾力加盟,更可怕的是主机厂还在扩张,还有人在投资建店经营,

  外部:新的互联网+汽车品牌已经诞生,苹果汽车、谷歌汽车、阿里汽车、百度汽车、小米汽车,还有富士康携手腾讯和谐汽车打造汽车。我们所有能看到的全球互联网最大的金主都参与了造车,国内BAT三大互联网阵营全员跟进。

  外部新的销售渠道如易车商场、京东商城、天猫汽车以及全民汽车经纪人已渐成气候,汽车互联网公司已转型,在卖方向买方市场转变下,传统的集客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市场需求和汽车经销商店内的需求。以往我们讲有集客量才有到店量,然后才能转化成交,近年来多数经销商店总告诉我自然到店批次逐渐下滑,95%通过互联网和转介绍购车,传统电销组也不适合店头集客管理,在我去拜访经销商的店里,我经常可以看到展厅很多销售顾问玩手机,没事做,因为没有自然到店客户接待,手头的基盘客户很少,持续一两个月他就离职,因为没客户卖不了车,赚不到钱。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销组掌握着公司大量的线索,他们却在挑肥拣瘦。

  第三、汽车经销商金融业务受阻。

  汽车经销商的金融业务处于各个金融业务利益链的最下游,很明显经销商单店无法成为金融业务的主体,现在成熟的消费者都会越过经销商自己找金融公司,金融利益经销商如何切割和兑现自己的价值,目前国内依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模式。

  第四、维修保养业务面临的危机重重。

  售后是事关经销商生死的大事。考核返厂率和业绩指标是售后的重点工作,像泉州这样的城市合资品牌售后月产值能保持250W已经很不错了。一方面外部资本进入后市场领域,打造连锁快修,除了外部资本像易车微信通、天猫汽车、养车点点等电商也成功切入售后业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包括经销商集团会介入维修保养业务,打造自身的维修保养品牌。卖新车已经不怎么赚钱,甚至赔钱,维修保养是最重要的利润点,如果这样的高地再被侵蚀分割的话,那经销商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将会非常非常的严峻。

  危机很多,但经销商依然会存在,不断的与时俱进的改造自己生存的环境。汽车经销商要顺应行业变化,由以卖车为主的传统销售企业变成以人为本的服务企业,开放心态,全面拥抱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