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产品营销是利器 浅谈上汽成功之道

2013-12-12 10:08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王思

  [V讯网 企业新闻] 前段时间,各上市车企相继公布了自家的三季度财报。值得注意的是,多数自主车企的净利润呈现同比涨幅,在国内车市整体微增长的趋势下,这一情况的出现无不令业界欣喜。放眼当今的国内汽车市场,合资车企依旧强势,自主车企近年虽然一直在紧紧跟随,但想要在短期内赶超完全不现实。况且,在当前车市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维持自身的良好发展势头才是自主车企的经营之道。

产品营销是利器 浅谈上汽成功之道


  作为自主阵营中的一大强势车企,上汽集团自主乘用车在今年前三季度保持了高速上扬的发展势头,荣威和MG品牌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相比其他自主对手,一直坚持高品质路线的上汽荣威与MG品牌无疑更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有人说,上汽旗下的荣威品牌之所以能够取得当前的市场成绩,靠的是其较高的造车工艺与技术水准,从而体现出较高的产品性价比。这一论点本身没有错误,但并不周全。因为,无论是造车工艺还是技术水准,这些均可以算作上汽的产品实力,除此之外,出色的市场营销与品牌经营也是上汽乘用车取得市场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一容易被外界忽略,但却是十分重要的。

  先说造车工艺,近年来自主车型品质水准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并非上汽一家独显。相比多数同级自主车,由于上汽荣威与MG的品牌定位更高,从而也决定了其本身的产品品质。再看技术水准,现款在售的荣威与MG车型,其在底盘平台、动力单元以及相关配置方面完全能够达到合资车型的水平,从而也优于部分低端定位的自主车型。但仅就技术水平来看,上汽并无太多明显的优势可言。无论是荣威与MG品牌共享的车型平台,还是自身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以及双离合变速箱,相比同级车型均无绝对优势,仅仅是达到主流趋势而已。相比之下,上汽近年来在“车联网”领域的着力开拓更值得关注。

  “虽然行业相对景气,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改变!”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此前表示,“上汽结合自主品牌自身发展的特点,要以创新为灵魂。”最近,上汽乘用车发布了一款名叫inkaNet3.0的全新车载电子系统,搭载在热销的荣威350车型上。这块小小的触摸屏,背后正是自主品牌正在探索的新模式。此前推出的inkaNet车载系统已经完成了升级,inkaNet3.0的发布也体现了上汽在“车联网”技术方面的进一步成熟化。

  除了潜心于“车联网”领域,上汽在混合动力汽车研发上也走在了多数自主车企的前面。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11月21日,配备全时全混系统的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正式上市,该车以三核驱动,并搭载EDU智能电驱变速箱实现了2.3L的百公里油耗,续航里程为500km,多项指标令人印象深刻。

  上汽集团之所以下大力气开发荣威550混合动力汽车,正是因为其看好混合动力车型的实用性以及发展前景。目前国内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方面都还不成熟,短期内很难有效推广,而节能减排的需求又日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既能做到节能环保,又不会有太多使用方便性方面的顾虑,预计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还是要回到我们之前坚持的那个观点,即造车工艺与技术水准绝非上汽取得市场成功的最大关键。因为,无论是产品品质(如造车工艺)、技术(如底盘、动力单元、配置)还是相关领域的开发与探索(如“车联网”、新能源等),这些因素虽然极其重要,但并非唯一与决定性的,上汽“自主技术”仅仅是其成功的一大关键。

  相比起其他自主车企,更加科学的产品规划与出色的市场营销才是上汽乘用车取得成功的最大关键。
  
  产品规划:循序渐进

  上汽乘用车当前主推荣威与MG两大品牌,不同于多数自主车企,其在产品研发上并不冒进,而是基于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因而,你可以发现,无论是荣威还是MG品牌,其下辖的车型系列并不算多(相比起多数自主车企),但基本涵盖了当前热门的细分车型领域。

  荣威品牌从最初的荣威750开始,现已拥有荣威350、荣威550、荣威950、荣威W5以及荣威E50等产品,在A级、B级、SUV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均有涉及。一个相对完整的产品线对于其抢占国内主流市场份额是极其重要的。

  虽然荣威品牌自创立之初就主推英伦格调,但相比之下,上汽旗下的另一大品牌MG,才是更为纯正的英国血统。MG品牌除了保留最初的MG7车型外,近些年逐步推出了MG6(包括轿车版与掀背版)、MG3以及MG5三款新车型,同时停产了小型车MG 3SW与敞篷车MG TF,相比最初的产品构成,当前MG品牌的产品线无疑更为丰富。根据此前获得的消息,MG品牌还将进一步壮大产品线,包括全新的AP13、AS21车型最快将在明年推出。其中,AP13是一款在上汽AP平台上研发的全新三厢车,而AS21则是今年上海国际车展发布的MG CS城市型SUV概念车的量产版。

  相比MG品牌,荣威品牌当前的市场成绩更为突出,且稳定,其中的部分原因还是因为两个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在风格上也有明显区别。但无论是荣威还是MG,这两大上汽乘用车品牌未来无疑还是会在循序渐进的产品规划下继续丰富、壮大自身。

  市场营销:理念创新

  “差异化营销”是当前一大热门词汇,它几乎适用于各个行业,但真正将其运动好的单独个体却是少数。“差异化营销”是上汽乘用车多年所坚持的,但这一做法的风险性是众所周知的。为此,上汽集团固然是全力支持,而上汽乘用车凭借自身的营销策略抵御风险还是成为了最终的关键。

  记得在荣威品牌创立之初,其基于自身定位与产品特性开始在电台投放广告,由于当时选择这一平台的车企较少,荣威从而在一段时间达到了垄断式的广告投放效果,这对于荣威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很有帮助。而荣威车型随后在同级市场上的热卖,也跟这一出色营销手法有直接关系。相比之下,MG品牌的定位更加个性化、运动化,它也更加偏重于网络媒体的传播,虽然后期取得的市场成绩不如荣威出众,但产品营销效果也很显著。

  在销售网络建设上,除了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外,上汽乘用车车网销模式愈发注重。根据数字显示,荣威品牌去年一年网络销售完成的销量已超过1万台,占到去年20万销量的5%,占比很高。网络购物对于年轻消费群的吸引力更大,也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

  另外,在一线二线市场以为的地区,荣威近年来也进行了很大力度的销售网络布局,一些以前大型4S店无法覆盖的地区会被其视作重点对象。以上的这些营销做法对于提升自身销量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品牌推广也是上汽乘用车极其注重的。通过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尽可能地在各个场合或平台推广自身。而当前极为流行微博、微信等沟通互动工具也被上汽乘用车运用了起来。

  结语

  平心而论,上汽确实是国内众多自主车企中较为精明的一家。旗下的荣威与MG品牌通过一条适合于自身的独特营销路线,取得了市场成功。相比多数同级自主对手,低价、促销并不是上汽乘用车的营销利器,自身出众的产品品质与营销手段才是关键,特别是出色的营销手法助其走上了一条营销快车道。

  当外界纷纷讨论:上汽究竟是凭借什么使其取得了当前的市场成功?而所谓的“自主技术”确实是一大因素,但出众的产品营销更是关键。(记者 谢恒杰)

 

责任编辑:王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产品营销是利器 浅谈上汽成功之道

2013-12-12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王思

  [V讯网 企业新闻] 前段时间,各上市车企相继公布了自家的三季度财报。值得注意的是,多数自主车企的净利润呈现同比涨幅,在国内车市整体微增长的趋势下,这一情况的出现无不令业界欣喜。放眼当今的国内汽车市场,合资车企依旧强势,自主车企近年虽然一直在紧紧跟随,但想要在短期内赶超完全不现实。况且,在当前车市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维持自身的良好发展势头才是自主车企的经营之道。

产品营销是利器 浅谈上汽成功之道


  作为自主阵营中的一大强势车企,上汽集团自主乘用车在今年前三季度保持了高速上扬的发展势头,荣威和MG品牌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相比其他自主对手,一直坚持高品质路线的上汽荣威与MG品牌无疑更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有人说,上汽旗下的荣威品牌之所以能够取得当前的市场成绩,靠的是其较高的造车工艺与技术水准,从而体现出较高的产品性价比。这一论点本身没有错误,但并不周全。因为,无论是造车工艺还是技术水准,这些均可以算作上汽的产品实力,除此之外,出色的市场营销与品牌经营也是上汽乘用车取得市场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一容易被外界忽略,但却是十分重要的。

  先说造车工艺,近年来自主车型品质水准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并非上汽一家独显。相比多数同级自主车,由于上汽荣威与MG的品牌定位更高,从而也决定了其本身的产品品质。再看技术水准,现款在售的荣威与MG车型,其在底盘平台、动力单元以及相关配置方面完全能够达到合资车型的水平,从而也优于部分低端定位的自主车型。但仅就技术水平来看,上汽并无太多明显的优势可言。无论是荣威与MG品牌共享的车型平台,还是自身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以及双离合变速箱,相比同级车型均无绝对优势,仅仅是达到主流趋势而已。相比之下,上汽近年来在“车联网”领域的着力开拓更值得关注。

  “虽然行业相对景气,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改变!”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此前表示,“上汽结合自主品牌自身发展的特点,要以创新为灵魂。”最近,上汽乘用车发布了一款名叫inkaNet3.0的全新车载电子系统,搭载在热销的荣威350车型上。这块小小的触摸屏,背后正是自主品牌正在探索的新模式。此前推出的inkaNet车载系统已经完成了升级,inkaNet3.0的发布也体现了上汽在“车联网”技术方面的进一步成熟化。

  除了潜心于“车联网”领域,上汽在混合动力汽车研发上也走在了多数自主车企的前面。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11月21日,配备全时全混系统的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正式上市,该车以三核驱动,并搭载EDU智能电驱变速箱实现了2.3L的百公里油耗,续航里程为500km,多项指标令人印象深刻。

  上汽集团之所以下大力气开发荣威550混合动力汽车,正是因为其看好混合动力车型的实用性以及发展前景。目前国内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方面都还不成熟,短期内很难有效推广,而节能减排的需求又日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既能做到节能环保,又不会有太多使用方便性方面的顾虑,预计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还是要回到我们之前坚持的那个观点,即造车工艺与技术水准绝非上汽取得市场成功的最大关键。因为,无论是产品品质(如造车工艺)、技术(如底盘、动力单元、配置)还是相关领域的开发与探索(如“车联网”、新能源等),这些因素虽然极其重要,但并非唯一与决定性的,上汽“自主技术”仅仅是其成功的一大关键。

  相比起其他自主车企,更加科学的产品规划与出色的市场营销才是上汽乘用车取得成功的最大关键。
  
  产品规划:循序渐进

  上汽乘用车当前主推荣威与MG两大品牌,不同于多数自主车企,其在产品研发上并不冒进,而是基于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因而,你可以发现,无论是荣威还是MG品牌,其下辖的车型系列并不算多(相比起多数自主车企),但基本涵盖了当前热门的细分车型领域。

  荣威品牌从最初的荣威750开始,现已拥有荣威350、荣威550、荣威950、荣威W5以及荣威E50等产品,在A级、B级、SUV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均有涉及。一个相对完整的产品线对于其抢占国内主流市场份额是极其重要的。

  虽然荣威品牌自创立之初就主推英伦格调,但相比之下,上汽旗下的另一大品牌MG,才是更为纯正的英国血统。MG品牌除了保留最初的MG7车型外,近些年逐步推出了MG6(包括轿车版与掀背版)、MG3以及MG5三款新车型,同时停产了小型车MG 3SW与敞篷车MG TF,相比最初的产品构成,当前MG品牌的产品线无疑更为丰富。根据此前获得的消息,MG品牌还将进一步壮大产品线,包括全新的AP13、AS21车型最快将在明年推出。其中,AP13是一款在上汽AP平台上研发的全新三厢车,而AS21则是今年上海国际车展发布的MG CS城市型SUV概念车的量产版。

  相比MG品牌,荣威品牌当前的市场成绩更为突出,且稳定,其中的部分原因还是因为两个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在风格上也有明显区别。但无论是荣威还是MG,这两大上汽乘用车品牌未来无疑还是会在循序渐进的产品规划下继续丰富、壮大自身。

  市场营销:理念创新

  “差异化营销”是当前一大热门词汇,它几乎适用于各个行业,但真正将其运动好的单独个体却是少数。“差异化营销”是上汽乘用车多年所坚持的,但这一做法的风险性是众所周知的。为此,上汽集团固然是全力支持,而上汽乘用车凭借自身的营销策略抵御风险还是成为了最终的关键。

  记得在荣威品牌创立之初,其基于自身定位与产品特性开始在电台投放广告,由于当时选择这一平台的车企较少,荣威从而在一段时间达到了垄断式的广告投放效果,这对于荣威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很有帮助。而荣威车型随后在同级市场上的热卖,也跟这一出色营销手法有直接关系。相比之下,MG品牌的定位更加个性化、运动化,它也更加偏重于网络媒体的传播,虽然后期取得的市场成绩不如荣威出众,但产品营销效果也很显著。

  在销售网络建设上,除了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外,上汽乘用车车网销模式愈发注重。根据数字显示,荣威品牌去年一年网络销售完成的销量已超过1万台,占到去年20万销量的5%,占比很高。网络购物对于年轻消费群的吸引力更大,也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

  另外,在一线二线市场以为的地区,荣威近年来也进行了很大力度的销售网络布局,一些以前大型4S店无法覆盖的地区会被其视作重点对象。以上的这些营销做法对于提升自身销量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品牌推广也是上汽乘用车极其注重的。通过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尽可能地在各个场合或平台推广自身。而当前极为流行微博、微信等沟通互动工具也被上汽乘用车运用了起来。

  结语

  平心而论,上汽确实是国内众多自主车企中较为精明的一家。旗下的荣威与MG品牌通过一条适合于自身的独特营销路线,取得了市场成功。相比多数同级自主对手,低价、促销并不是上汽乘用车的营销利器,自身出众的产品品质与营销手段才是关键,特别是出色的营销手法助其走上了一条营销快车道。

  当外界纷纷讨论:上汽究竟是凭借什么使其取得了当前的市场成功?而所谓的“自主技术”确实是一大因素,但出众的产品营销更是关键。(记者 谢恒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