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华南理工团队发明新型聚合物太阳电池

2013-03-19 10:41出处:新华信汽车网 [转载]责编:王思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其首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醇溶性聚合物太阳电池界面调控材料与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创新,利用一种倒置结构实现了能量转换效率达到9.214%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刷新了单结聚合物异质结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世界最好水平。该项成果也于近日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该成果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吴宏滨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镛教授所在的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完成,他们发明的一种高效、新颖的倒置结构聚合物太阳电池,实现了9.214%的能量转换效率,这一效率得到国家光伏质检中心的独立认证。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NaturePhotonics》(《自然光子学》)上发表,并被该期杂志选为研究亮点。

  据吴宏滨教授介绍,聚合物太阳电池是指核心组成为共轭聚合物(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一种新型的太阳电池,具有重量轻,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分子结构设计灵活,可通过印刷技术大面积制备以及不需要高温制备工艺等诸多优点,是一种有潜力的低成本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太阳能发电、野外便携式充电器、太阳能电动交通工具、发电式建筑外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前期的研究成果表明,这种太阳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可超过8%,但是如果要大规模生产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大幅提高其能量转换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模组制备工艺及光照下长期稳定性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认为,聚合物太阳电池是一种新型光伏器件,其制备成本低,可制成各种柔性器件,与无机半导体太阳电池有非常强的互补性。而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利用一种倒置结构实现了效率达到9%以上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其研究表明,小面积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经十分接近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水平,通过进一步进行大面积电池均匀性研究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以及加强长期室外稳定性的研究,有可能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前景,是一类值得大力支持发展的薄膜太阳电池。

责任编辑:王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南理工团队发明新型聚合物太阳电池

2013-03-19 出处:新华信汽车网 [转载] 责编:王思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其首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醇溶性聚合物太阳电池界面调控材料与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创新,利用一种倒置结构实现了能量转换效率达到9.214%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刷新了单结聚合物异质结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世界最好水平。该项成果也于近日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该成果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吴宏滨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镛教授所在的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完成,他们发明的一种高效、新颖的倒置结构聚合物太阳电池,实现了9.214%的能量转换效率,这一效率得到国家光伏质检中心的独立认证。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NaturePhotonics》(《自然光子学》)上发表,并被该期杂志选为研究亮点。

  据吴宏滨教授介绍,聚合物太阳电池是指核心组成为共轭聚合物(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一种新型的太阳电池,具有重量轻,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分子结构设计灵活,可通过印刷技术大面积制备以及不需要高温制备工艺等诸多优点,是一种有潜力的低成本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太阳能发电、野外便携式充电器、太阳能电动交通工具、发电式建筑外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前期的研究成果表明,这种太阳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可超过8%,但是如果要大规模生产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大幅提高其能量转换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模组制备工艺及光照下长期稳定性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认为,聚合物太阳电池是一种新型光伏器件,其制备成本低,可制成各种柔性器件,与无机半导体太阳电池有非常强的互补性。而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利用一种倒置结构实现了效率达到9%以上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其研究表明,小面积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经十分接近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水平,通过进一步进行大面积电池均匀性研究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以及加强长期室外稳定性的研究,有可能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前景,是一类值得大力支持发展的薄膜太阳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