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取胜靠增车型种类?外媒评福特在华策略之对与错

2017-12-13 09:11出处:网易汽车 [转载]责编:周燕妮

  据《福布斯》新闻报道,尽管福特汽车宣布在中国将推出50款新车型以满足中国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但是这或不是福特在中国市场取胜的解决方案,庞大的产品种类将增加生产复杂性,反而降低福特的规模效益,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福特正在背离前CEO穆拉利的精简策略。

福特在华策略,新增车型

  过去两周里,福特的中国市场策略成为行业里的一大重要新闻,也成为不少同行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这家总部位于迪尔伯恩(Dearborn)的汽车制造商而言,与阿里巴巴牵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信息,而且福特汽车决定推出一系列电动汽车的策略,不仅仅是对其中国市场有利,而且契合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大局。

  福特曾宣布计划未来8年里,在中国市场推出50款新车型,然而,这一策略依旧值得商榷。如果福特确定采取这种策略,这意味着福特将极大的偏离前CEO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所制定的精简策略,并重新回归不久前刚刚摆脱的苦苦挣扎的不良操作方式。

  当比尔·福特(Bill Ford)于2006年邀请波音商用航空部门负责人——穆拉利出山拯救福特日益衰败的汽车业务时,那时候福特在全球范围内有着94种不同的汽车产品。恰如穆拉利所指出的,这些产品种类实在是“太多了”。

  可以说,福特是在绝望中创造了这么庞大的产品组合。当某款车型在某一细分市场无法达到预期的增长目标时,福特便会推出另一款车型。但是,因为害怕失去现有客户以及已经得到的市场份额,福特却依旧坚持生产原先版本的车型(另一方面,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工会也在起负作用,尽管车型的销量日益萎靡,但因为就业方面的要求,工会却依旧要求车企运营该生产线)。

  如今,在中国市场,福特又面临着一个似曾相识的挑战。2017年前10个月,福特汽车的总销量为938570辆,较去年同期下跌了5%。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福特的美国本土竞争对手通用汽车的销量则增加了2.2%,达到了313万辆。在中国市场,福特是一个迟来者,但是它在奋起直追。福特无法承受起损失中国市场的这一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市场,增加一系列新车或者皮卡就是问题的解决方案。

  让福特腾飞

  穆拉利深知,增加出厂车型并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他认为,福特所需要的是为每一个大的细分市场,最大可能的推出最好的车型。这是他曾经拯救波音时采取的策略。通过精简产品种类,并将波音公司的能量与资源集中在为每一个细分市场只推出一款高精产品的方式,波音成功为客户们提供了更高质量、一流领先的产品,并为波音带来了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值得指出的是,自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于1997年重新掌舵苹果之后,他也是采取了同样的经营策略。

  穆拉利的精简策略在福特又一次被证实成功了,它帮助福特成功在经济危机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家逃脱行业崩溃的美国汽车制造商。

  规则依旧适用

  福特并不是唯一一家想要扩大其中国产品种类的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也曾承诺将推出一系列新车型,但是数量绝对比不上福特。毫无疑问,有人会这样辩论称,自穆拉利于2014年退休以后,许多事情已经发生了改变,汽车市场正在变得愈发碎片化,而且消费者们的品味也在变得愈发难以调和。这些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其中有一点依旧没有改变——复杂性。

  复杂性是生产效率的敌人。向消费者们提供更多的车型则意味着在生产流水线上进行更多的工作,这可能会降低产品质量,缺陷产品的数量可能会增多。而且,增加产品的复杂性将会减少供应商处特定零部件的供应,从而降低企业的规模效应。对于那些根据产量对汽车定价的车企而言,对3种不同的轮胎分别下10万辆汽车的订单与30万辆车仅采购一种轮胎相比,哪种方案更具经济性一目了然。

  对于减少复杂性,汽车制造商们需要做很多工作,当然,福特也在积极减少复杂性,比如增加使用共享平台建造汽车的数量,使用更高级的生产技术,并与供应商们结成更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但是,这些做法并不能完全消除复杂性以及新增的风险。而考虑到福特处理复杂性问题的不良表现记录,这依旧是福特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要管理问题。

责任编辑:周燕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取胜靠增车型种类?外媒评福特在华策略之对与错

2017-12-13 出处:网易汽车 [转载] 责编:周燕妮

  据《福布斯》新闻报道,尽管福特汽车宣布在中国将推出50款新车型以满足中国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但是这或不是福特在中国市场取胜的解决方案,庞大的产品种类将增加生产复杂性,反而降低福特的规模效益,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福特正在背离前CEO穆拉利的精简策略。

福特在华策略,新增车型

  过去两周里,福特的中国市场策略成为行业里的一大重要新闻,也成为不少同行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这家总部位于迪尔伯恩(Dearborn)的汽车制造商而言,与阿里巴巴牵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信息,而且福特汽车决定推出一系列电动汽车的策略,不仅仅是对其中国市场有利,而且契合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大局。

  福特曾宣布计划未来8年里,在中国市场推出50款新车型,然而,这一策略依旧值得商榷。如果福特确定采取这种策略,这意味着福特将极大的偏离前CEO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所制定的精简策略,并重新回归不久前刚刚摆脱的苦苦挣扎的不良操作方式。

  当比尔·福特(Bill Ford)于2006年邀请波音商用航空部门负责人——穆拉利出山拯救福特日益衰败的汽车业务时,那时候福特在全球范围内有着94种不同的汽车产品。恰如穆拉利所指出的,这些产品种类实在是“太多了”。

  可以说,福特是在绝望中创造了这么庞大的产品组合。当某款车型在某一细分市场无法达到预期的增长目标时,福特便会推出另一款车型。但是,因为害怕失去现有客户以及已经得到的市场份额,福特却依旧坚持生产原先版本的车型(另一方面,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工会也在起负作用,尽管车型的销量日益萎靡,但因为就业方面的要求,工会却依旧要求车企运营该生产线)。

  如今,在中国市场,福特又面临着一个似曾相识的挑战。2017年前10个月,福特汽车的总销量为938570辆,较去年同期下跌了5%。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福特的美国本土竞争对手通用汽车的销量则增加了2.2%,达到了313万辆。在中国市场,福特是一个迟来者,但是它在奋起直追。福特无法承受起损失中国市场的这一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市场,增加一系列新车或者皮卡就是问题的解决方案。

  让福特腾飞

  穆拉利深知,增加出厂车型并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他认为,福特所需要的是为每一个大的细分市场,最大可能的推出最好的车型。这是他曾经拯救波音时采取的策略。通过精简产品种类,并将波音公司的能量与资源集中在为每一个细分市场只推出一款高精产品的方式,波音成功为客户们提供了更高质量、一流领先的产品,并为波音带来了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值得指出的是,自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于1997年重新掌舵苹果之后,他也是采取了同样的经营策略。

  穆拉利的精简策略在福特又一次被证实成功了,它帮助福特成功在经济危机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家逃脱行业崩溃的美国汽车制造商。

  规则依旧适用

  福特并不是唯一一家想要扩大其中国产品种类的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也曾承诺将推出一系列新车型,但是数量绝对比不上福特。毫无疑问,有人会这样辩论称,自穆拉利于2014年退休以后,许多事情已经发生了改变,汽车市场正在变得愈发碎片化,而且消费者们的品味也在变得愈发难以调和。这些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其中有一点依旧没有改变——复杂性。

  复杂性是生产效率的敌人。向消费者们提供更多的车型则意味着在生产流水线上进行更多的工作,这可能会降低产品质量,缺陷产品的数量可能会增多。而且,增加产品的复杂性将会减少供应商处特定零部件的供应,从而降低企业的规模效应。对于那些根据产量对汽车定价的车企而言,对3种不同的轮胎分别下10万辆汽车的订单与30万辆车仅采购一种轮胎相比,哪种方案更具经济性一目了然。

  对于减少复杂性,汽车制造商们需要做很多工作,当然,福特也在积极减少复杂性,比如增加使用共享平台建造汽车的数量,使用更高级的生产技术,并与供应商们结成更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但是,这些做法并不能完全消除复杂性以及新增的风险。而考虑到福特处理复杂性问题的不良表现记录,这依旧是福特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要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