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现代汽车启示:从不效仿三星造手机的方式去造车

2016-09-19 08:46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周燕妮

  鑫的观点

  这是一篇旧文,却对眼前的中国汽车做了最恰当的诠释。2016,中国汽车缓过来了,似乎所有的企业都自我良好,却忘记了2015年跌宕起伏的中国车市曾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和悲观。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在掩盖问题:掩盖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对于政策的依赖性;掩盖自主品牌对于SUV的疯狂和大跃进的产品迎合;掩盖越发竞争的汽车市场环境下夸下海口却难以完成的销售目标……或许这些掩盖的背后正是我们从未认清自己。

  哲学家总说找好自身的定位很重要,但这恰恰是中国人最大的弱点,人人争先,谁都希望到达金字塔尖,殊不知塔尖受人仰视,也如坐针毡。

  今天我们不谈德系车的工程师文化、日系车的年轮经营,我想谈一谈中国人总想不到的韩系车。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要对默默无闻的韩国汽车这么关心,今年它在中国的市场表现并不好。我想说的是,这正是谈到韩系车的根源,我们总在不经意间淡忘了身边的参照物——几乎与我们同步发展的韩系车。

  我想韩系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他能让中国汽车清醒,因为汽车产业不是IT,没有跳跃的捷径,中国自主品牌也不可能像造手机一样去造车,正如韩国现代不可能像三星造手机一样去造车。

  中国人喜欢谈创新,喜欢和这个世界所有极致的东西做对比,不屑于中间环节。正如一位经济学家形容:“在中国一线城市的任何地方,你随处可以听到创新的交流,正如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遗憾的是当喝完这杯咖啡后,创新也就留在了咖啡杯里。”

  言外之意,是在说中国的创新是一种形式,但这又是片面的,因为中国确实出现了成功的创新人士——马云、刘强东、雷军等等。他们给中国人注入了太多的兴奋剂。人们天真的认为,创新就是睡一觉、或者听一句、看一眼后所迸发的某种灵感,然后用极具感染力的口才说服那些愿意为他梦想买单的人,自己就会成为下一个马云。

  但殊不知,中国不可能所有的产业都出现IT神话,世界也不可能全是比尔·盖茨。我们有时候需要看看曾经与我们差距不大的竞争者,其实已经悄然走到了世界巅峰的边缘,只不过我们还在沉迷于巅峰上的那束光环,并没有意识到它新的主人离他越来越近,正如在世界汽车长人中,韩国现代已经悄然位列其中。

  或许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可以很快给德系、日系、美系甚至法系车找一个恰如其分的形容词,但面对韩系车时,我们却一时难以找出适当的词语,皮实是绞尽脑汁后可以给他的唯一名词。

  但不经意间我们猛然发现,曾经一直被认为与中国汽车产业相差并不大的韩国汽车,已经悄然坐上了国际车企的第五把交椅,年销量全球突破800万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李东宪,韩国现代汽车中国经营研究所新任所长,也是我认识的第三位韩国现代本土高层。与中国车企高层不同,他喜欢提问,从不避讳韩系车的难题,用他的话说:韩国现代目前最难的是从规模向尖端发展,这是一个极难的过程,人们对韩国现代的设计与性价比有了深刻的印象,但一家向上的企业单靠这些不可能长久发展。

  在韩国现代的眼里,企业发展与销售业绩不可用等号连接,他们需要在做长远品牌与短期销量上做出战略打法的转变。

  比如索纳塔九的变化,现代汽车明白汽车的销售需要迎合市场的变化,但他始终信奉一点:绝不会违背工业发展的法则。在韩国人的经验教训中,任何汽车企业都不要讲求快速和跳过任何制造业环节。韩国汽车业有句名言:汽车不是IT行业,所以绝不能像三星造手机一样去造车。

  “韩系车缺技术亮点,但这么多年我们很少听到他的车有问题 “,在此前与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交流时,他这样形容韩系车,而这句话也折射出当今中国在许多产业里呈现的浮躁——万众创新。

  创新固然是好事一桩,但过度创新,反而把自己逼上不进则退的绝路。想想狡黠的比尔·盖茨,每一个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不把它卖到负增长的地步是不会推出升级版的,以至于他们的每一个版本都赚得盆满钵满。微软不缺创新,但他们懂得控制节奏,不盲目创新,所以,在他们身边倒下一批又一批的挑战者,而他们凭借“一招鲜”,仍能执牛耳。

  再反观中国汽车工业,前几年就有厂家把互联网技术强行植入汽车,宣称可以随时上网冲浪的好车。可事实上,一边行车一边上网冲浪,是涉嫌以危险方式影响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这样的“创新”,又有何用?还有更多的品牌,整天号称拥有这样辅助功能、那样预警系统,其实,老老实实把钢板的背面防腐涂料做好,别让车壳子从里往外生锈就非常优秀了。

  在与韩国现代交流过程中谈到了他们未来要单独设置的豪华品牌——捷恩斯。对于这款产品以及未来在中国单独推广豪华品牌,他们的态度在一位中国记者面前表现的出乎意料的低调,我善意的提醒他们这并不会被中国人理解是谦虚,反倒认为你们确实有问题。他们很诚实的说,我们从规模尝试向上走,这中间的转化确实就是困难,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家年销售规模超过800万辆的车企,在担心品牌向上走是否能立得住?!真令人难以想象,如果换做一家中国车企,即便只能达到其三分之一的水平,他也绝对敢喊出收购大众宝马,赶超奔驰奥迪的口号!

  或许,中国人总是习惯追寻经济增长,习惯了快速道路上的刺激,却忘记了快背后隐藏的追尾等等的后果,从汽车放大到宏观经济,人们已经习惯了每年至少7%的经济增长,但又有多少人准备好耐得住不增长的寂寞,守住自己的家业产业呢?

  放眼全球,欧美日等国家的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可生活仍然在滋润中继续着,而中国经济一旦增长率降低,就大有天将塌陷的末日哀嚎。古人云“创业难,守业更难”,踏踏实实做好技术规程国家标准里面该做的事,少一些“创新”的浮躁,才是产业做强的根本大法。

责任编辑:周燕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现代汽车启示:从不效仿三星造手机的方式去造车

2016-09-19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周燕妮

  鑫的观点

  这是一篇旧文,却对眼前的中国汽车做了最恰当的诠释。2016,中国汽车缓过来了,似乎所有的企业都自我良好,却忘记了2015年跌宕起伏的中国车市曾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和悲观。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在掩盖问题:掩盖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对于政策的依赖性;掩盖自主品牌对于SUV的疯狂和大跃进的产品迎合;掩盖越发竞争的汽车市场环境下夸下海口却难以完成的销售目标……或许这些掩盖的背后正是我们从未认清自己。

  哲学家总说找好自身的定位很重要,但这恰恰是中国人最大的弱点,人人争先,谁都希望到达金字塔尖,殊不知塔尖受人仰视,也如坐针毡。

  今天我们不谈德系车的工程师文化、日系车的年轮经营,我想谈一谈中国人总想不到的韩系车。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要对默默无闻的韩国汽车这么关心,今年它在中国的市场表现并不好。我想说的是,这正是谈到韩系车的根源,我们总在不经意间淡忘了身边的参照物——几乎与我们同步发展的韩系车。

  我想韩系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他能让中国汽车清醒,因为汽车产业不是IT,没有跳跃的捷径,中国自主品牌也不可能像造手机一样去造车,正如韩国现代不可能像三星造手机一样去造车。

  中国人喜欢谈创新,喜欢和这个世界所有极致的东西做对比,不屑于中间环节。正如一位经济学家形容:“在中国一线城市的任何地方,你随处可以听到创新的交流,正如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遗憾的是当喝完这杯咖啡后,创新也就留在了咖啡杯里。”

  言外之意,是在说中国的创新是一种形式,但这又是片面的,因为中国确实出现了成功的创新人士——马云、刘强东、雷军等等。他们给中国人注入了太多的兴奋剂。人们天真的认为,创新就是睡一觉、或者听一句、看一眼后所迸发的某种灵感,然后用极具感染力的口才说服那些愿意为他梦想买单的人,自己就会成为下一个马云。

  但殊不知,中国不可能所有的产业都出现IT神话,世界也不可能全是比尔·盖茨。我们有时候需要看看曾经与我们差距不大的竞争者,其实已经悄然走到了世界巅峰的边缘,只不过我们还在沉迷于巅峰上的那束光环,并没有意识到它新的主人离他越来越近,正如在世界汽车长人中,韩国现代已经悄然位列其中。

  或许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可以很快给德系、日系、美系甚至法系车找一个恰如其分的形容词,但面对韩系车时,我们却一时难以找出适当的词语,皮实是绞尽脑汁后可以给他的唯一名词。

  但不经意间我们猛然发现,曾经一直被认为与中国汽车产业相差并不大的韩国汽车,已经悄然坐上了国际车企的第五把交椅,年销量全球突破800万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李东宪,韩国现代汽车中国经营研究所新任所长,也是我认识的第三位韩国现代本土高层。与中国车企高层不同,他喜欢提问,从不避讳韩系车的难题,用他的话说:韩国现代目前最难的是从规模向尖端发展,这是一个极难的过程,人们对韩国现代的设计与性价比有了深刻的印象,但一家向上的企业单靠这些不可能长久发展。

  在韩国现代的眼里,企业发展与销售业绩不可用等号连接,他们需要在做长远品牌与短期销量上做出战略打法的转变。

  比如索纳塔九的变化,现代汽车明白汽车的销售需要迎合市场的变化,但他始终信奉一点:绝不会违背工业发展的法则。在韩国人的经验教训中,任何汽车企业都不要讲求快速和跳过任何制造业环节。韩国汽车业有句名言:汽车不是IT行业,所以绝不能像三星造手机一样去造车。

  “韩系车缺技术亮点,但这么多年我们很少听到他的车有问题 “,在此前与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交流时,他这样形容韩系车,而这句话也折射出当今中国在许多产业里呈现的浮躁——万众创新。

  创新固然是好事一桩,但过度创新,反而把自己逼上不进则退的绝路。想想狡黠的比尔·盖茨,每一个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不把它卖到负增长的地步是不会推出升级版的,以至于他们的每一个版本都赚得盆满钵满。微软不缺创新,但他们懂得控制节奏,不盲目创新,所以,在他们身边倒下一批又一批的挑战者,而他们凭借“一招鲜”,仍能执牛耳。

  再反观中国汽车工业,前几年就有厂家把互联网技术强行植入汽车,宣称可以随时上网冲浪的好车。可事实上,一边行车一边上网冲浪,是涉嫌以危险方式影响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这样的“创新”,又有何用?还有更多的品牌,整天号称拥有这样辅助功能、那样预警系统,其实,老老实实把钢板的背面防腐涂料做好,别让车壳子从里往外生锈就非常优秀了。

  在与韩国现代交流过程中谈到了他们未来要单独设置的豪华品牌——捷恩斯。对于这款产品以及未来在中国单独推广豪华品牌,他们的态度在一位中国记者面前表现的出乎意料的低调,我善意的提醒他们这并不会被中国人理解是谦虚,反倒认为你们确实有问题。他们很诚实的说,我们从规模尝试向上走,这中间的转化确实就是困难,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家年销售规模超过800万辆的车企,在担心品牌向上走是否能立得住?!真令人难以想象,如果换做一家中国车企,即便只能达到其三分之一的水平,他也绝对敢喊出收购大众宝马,赶超奔驰奥迪的口号!

  或许,中国人总是习惯追寻经济增长,习惯了快速道路上的刺激,却忘记了快背后隐藏的追尾等等的后果,从汽车放大到宏观经济,人们已经习惯了每年至少7%的经济增长,但又有多少人准备好耐得住不增长的寂寞,守住自己的家业产业呢?

  放眼全球,欧美日等国家的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可生活仍然在滋润中继续着,而中国经济一旦增长率降低,就大有天将塌陷的末日哀嚎。古人云“创业难,守业更难”,踏踏实实做好技术规程国家标准里面该做的事,少一些“创新”的浮躁,才是产业做强的根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