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湖北潜江人刘临窗在武汉建银斯巴鲁4S店龙阳展厅定购了一辆白色斯巴鲁XV豪华导航版,定购合同约定4月30日到黄金口店提车。
然而,当他前往提车时发现,预交付的车辆与他定购的XV豪华导航版车型不符,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车载GPS并非原装进口,而是“国产货”。
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刘临窗向湖北省消委投诉,并联合多家媒体进行公开声讨。
“国产也是原装”
刘临窗在当地经营小生意,对于汽车,他和不少国人的想法一致:“国产的汽车质量太糙,进口车才可靠!”
为此,在选购车辆时他着实耗费了一番功夫——上网了解汽车品牌、熟悉车型、对比价格和性能。最终,在衡量了质量、性价比与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刘临窗选择了斯巴鲁。
说起当时的选择,他回忆称:“在选车时觉得SUV更适合我们当地的路况,斯巴鲁的XV既是进口车,价格上又能接受,所以就决定买了。”
取车时,老刘发现,安装在操纵台上的车载GPS和切口中间的缝隙很大,这让他感觉很不好:“毕竟是进口车,我是带着很激动的心情去提车的,但是看到这么粗糙的内饰,心理落差挺大。”
然而,提车回家后,一位“懂车”的朋友告诉老刘,这款车的GPS可能不是原装的,最好去修车的地方“让人看看”。当晚,刘临窗就将车送到一家汽修店,维修人员给予老刘的回答是:“GPS是后期加装,并非进口原装,而且是‘国产货’。”
号称原装进口的斯巴鲁,车载GPS却为何变成了“国产改装”?这究竟是一次偶然还是斯巴鲁进口车载GPS都是后期加装?
不是个案!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6月1日,记者来到北辰亚市汽车交易市场一探究竟。
在进行了一番走访后记者发现,车载GPS国产改装的现象并不只有斯巴鲁一家。除了一些高档进口车型外,包括三菱欧蓝德在内的多款日系、韩系进口车载GPS也都是国产改装。
某品牌销售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追究车载GPS是否是原装进口的意义不大,但是在价格上厂商一定要向消费者说明情况和价格,否则容易出现纠纷。”
据了解,由于国外车企没有建立单独的中国道路和图像系统,原装进口车载GPS在使用上有很多麻烦。如果升级原装进口GPS系统,每辆车的费用大致需要5000元。而安装一款同等质量的国产GPS只需3000元。所以大部分进口车选择加装国产GPS,“这对厂商和消费者来说都有好处”。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在售车时,销售员极少向购车者说明车载GPS并非原装,而是一再向消费者灌输“自家进口车全部是原装进口”。
对于这种做法,上文中提到的销售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国产GPS与原装进口GPS在价格上存在差异,销售人员通过隐瞒改装实情,将这笔差价放在车辆降价中,并以此吸引消费者。
同时记者了解到,像老刘遇到的情况也不是个案。2010年,张女士在北京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购买了一辆产地为比利时的整车原装进口车。当年12月,张女士在修车时发现车载导航仪并非进口产品。故以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存在欺诈行为,将经销商告到了法院。但令张女士想不到的是,经过两审审理,法院最终以《购车买卖合同》中并未约定导航仪为进口产品驳回了她的诉讼请求。
息事宁人
相比张女士的维权失败,老刘的维权经历却颇具戏剧性。
5月3日,老刘在得知车载GPS为国产加装后,马上联系了当地斯巴鲁经销商,要求予以解释并退换车辆。意外的是经销商的回复是“原装GPS不适合中国车主,后期加装的GPS适合中国道路”。经销商以“不影响车主使用”的理由不予退换。
气愤的他当即向湖北省消费者协会进行了投诉,并且联系了多家当地媒体进行报道。老刘告诉记者:“当时我想,一定要和车企死磕到底。”
令他想不到的是,仅仅在湖北当地的媒体《长江商报》对此事进行报道后,5月中旬,斯巴鲁当地经销商——武汉建银斯巴鲁4S店的主管亲自联系老刘,“希望一起吃顿饭,解释一下之间的误会”。
5月25日,老刘难为情地告诉记者:“经过协商,他们最终劝我换一辆没有GPS的斯巴鲁XV,并且在原有的降价基础上再给予一些价格优惠。我也就不再追究责任了,毕竟,我也不是有意找麻烦,差不多就行了。”
至此,一场汽车维权在厂商的“公关”下“偃旗息鼓”。
对于进口车载GPS后期改装维权纠纷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斯巴鲁的行为完全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骗。“由于目前汽车维权在法律上的界定较为模糊,所以消协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现行的《合同法》,但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他表示,在汽车这样的耐用消费品维权纠纷出现时,仲裁机构一定要以“是否涉及到消费者人身和财产损失,并且隐瞒商品真实信息”为主要依据,而不是单纯地依据某个标准。只要违反这一依据,厂家都构成了欺骗行为,应该承担全部责任。这项法律会在今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草案)中得到体现”。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3-06-09 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 责编:王思
4月6日,湖北潜江人刘临窗在武汉建银斯巴鲁4S店龙阳展厅定购了一辆白色斯巴鲁XV豪华导航版,定购合同约定4月30日到黄金口店提车。
然而,当他前往提车时发现,预交付的车辆与他定购的XV豪华导航版车型不符,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车载GPS并非原装进口,而是“国产货”。
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刘临窗向湖北省消委投诉,并联合多家媒体进行公开声讨。
“国产也是原装”
刘临窗在当地经营小生意,对于汽车,他和不少国人的想法一致:“国产的汽车质量太糙,进口车才可靠!”
为此,在选购车辆时他着实耗费了一番功夫——上网了解汽车品牌、熟悉车型、对比价格和性能。最终,在衡量了质量、性价比与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刘临窗选择了斯巴鲁。
说起当时的选择,他回忆称:“在选车时觉得SUV更适合我们当地的路况,斯巴鲁的XV既是进口车,价格上又能接受,所以就决定买了。”
取车时,老刘发现,安装在操纵台上的车载GPS和切口中间的缝隙很大,这让他感觉很不好:“毕竟是进口车,我是带着很激动的心情去提车的,但是看到这么粗糙的内饰,心理落差挺大。”
然而,提车回家后,一位“懂车”的朋友告诉老刘,这款车的GPS可能不是原装的,最好去修车的地方“让人看看”。当晚,刘临窗就将车送到一家汽修店,维修人员给予老刘的回答是:“GPS是后期加装,并非进口原装,而且是‘国产货’。”
号称原装进口的斯巴鲁,车载GPS却为何变成了“国产改装”?这究竟是一次偶然还是斯巴鲁进口车载GPS都是后期加装?
不是个案!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6月1日,记者来到北辰亚市汽车交易市场一探究竟。
在进行了一番走访后记者发现,车载GPS国产改装的现象并不只有斯巴鲁一家。除了一些高档进口车型外,包括三菱欧蓝德在内的多款日系、韩系进口车载GPS也都是国产改装。
某品牌销售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追究车载GPS是否是原装进口的意义不大,但是在价格上厂商一定要向消费者说明情况和价格,否则容易出现纠纷。”
据了解,由于国外车企没有建立单独的中国道路和图像系统,原装进口车载GPS在使用上有很多麻烦。如果升级原装进口GPS系统,每辆车的费用大致需要5000元。而安装一款同等质量的国产GPS只需3000元。所以大部分进口车选择加装国产GPS,“这对厂商和消费者来说都有好处”。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在售车时,销售员极少向购车者说明车载GPS并非原装,而是一再向消费者灌输“自家进口车全部是原装进口”。
对于这种做法,上文中提到的销售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国产GPS与原装进口GPS在价格上存在差异,销售人员通过隐瞒改装实情,将这笔差价放在车辆降价中,并以此吸引消费者。
同时记者了解到,像老刘遇到的情况也不是个案。2010年,张女士在北京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购买了一辆产地为比利时的整车原装进口车。当年12月,张女士在修车时发现车载导航仪并非进口产品。故以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存在欺诈行为,将经销商告到了法院。但令张女士想不到的是,经过两审审理,法院最终以《购车买卖合同》中并未约定导航仪为进口产品驳回了她的诉讼请求。
息事宁人
相比张女士的维权失败,老刘的维权经历却颇具戏剧性。
5月3日,老刘在得知车载GPS为国产加装后,马上联系了当地斯巴鲁经销商,要求予以解释并退换车辆。意外的是经销商的回复是“原装GPS不适合中国车主,后期加装的GPS适合中国道路”。经销商以“不影响车主使用”的理由不予退换。
气愤的他当即向湖北省消费者协会进行了投诉,并且联系了多家当地媒体进行报道。老刘告诉记者:“当时我想,一定要和车企死磕到底。”
令他想不到的是,仅仅在湖北当地的媒体《长江商报》对此事进行报道后,5月中旬,斯巴鲁当地经销商——武汉建银斯巴鲁4S店的主管亲自联系老刘,“希望一起吃顿饭,解释一下之间的误会”。
5月25日,老刘难为情地告诉记者:“经过协商,他们最终劝我换一辆没有GPS的斯巴鲁XV,并且在原有的降价基础上再给予一些价格优惠。我也就不再追究责任了,毕竟,我也不是有意找麻烦,差不多就行了。”
至此,一场汽车维权在厂商的“公关”下“偃旗息鼓”。
对于进口车载GPS后期改装维权纠纷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斯巴鲁的行为完全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骗。“由于目前汽车维权在法律上的界定较为模糊,所以消协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现行的《合同法》,但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他表示,在汽车这样的耐用消费品维权纠纷出现时,仲裁机构一定要以“是否涉及到消费者人身和财产损失,并且隐瞒商品真实信息”为主要依据,而不是单纯地依据某个标准。只要违反这一依据,厂家都构成了欺骗行为,应该承担全部责任。这项法律会在今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草案)中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