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一叶知秋 东本三工厂推迟建设的三个内涵

2015-10-26 09:27出处:中国经济网 [转载]责编:田大鹏

  “拟推迟在武汉52亿元建厂计划”,表明弱势品牌及企业对市场惨淡现状的特殊敏感;也表明东风本田或将继续坚持其所谓“具有独特特点”的“成功之道”。

  网络及相关媒体纷纷报道了《中国车市减速本田拟推迟在武汉52亿元建厂计划》的消息,引起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那么,如消息所透露的东 风本田武汉第三工厂的推迟,仅仅是所谓的“中国车市减速”一般简单么?其中究竟暗藏有怎样的内涵?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就此作出初步解析。

  首先,的确如报道所说,“中国车市减速”应该是汽车企业面临的最突出、也最现实的背景。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中国汽车市场出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低增长。其中,今年1-9月,汽车产量为1709.16万辆,同比下降0.82%;销量为1705.65万辆,同比增长只有0.31%。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相关企业及时调整以往的建厂计划,应该说是明智之举,是顺势而为,是积极应对。而在过去的几年间,其他合资车企及自主品牌车企,几乎都有数目可观的产能扩张之举,能不能像东风本田一样采取断然措施呢?

  其次,“拟推迟在武汉52亿元建厂计划”,则表明弱势品牌及企业对市场惨淡现状的特殊敏感。

  本田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短暂辉煌,应该上溯到10年前、还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不甚充分的世纪之交,凭借雅阁、飞度的新颖别致,及六、七年前CR- V的异军突起。但是,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日系车展现出其更真实的一面,本田等日系车品牌逐步走下神坛,强势不在,也注定了今天这样的尴尬局面。

  以东风本田为例,2014年,其销量从上年度的32.14万辆,下降到30.82万辆。而在2014年年初,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还信誓 旦旦地表示:“2014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为体系再造打基础。如果用‘三级跳’来做比喻,那么2015年才是大爆发期,也是‘三级跳’的最后一跳(其中还 特别强调“完成50万辆规模的最后一跳”)”。但是,2015年1-9月,东风本田终端销量仅为27.45万辆,同比增长只有25.6%;即使是到年底, 距50万辆的“最后一跳”还差好几条街。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

  再就陈个人而言,当他从东风日产“转会”东本时,曾有文盛赞“有着25年汽车行业从业经验的陈斌波,已将精力倾注于他职业生涯的第三站——东风 本田,他的新目标,是将仅靠CR-V这一款车型支撑的汽车公司,打造为体系完备、年产销超50万台的主流车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陈斌波设想在 2014年,那一年,他恰好50岁”。显然,陈的人生目标也是一推再推。

  第三,“拟推迟在武汉52亿元建厂计划”,还表明东风本田或将继续坚持其“具有独特特点”的“成功之道”。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后来者,在2003年初建厂时,东风本田采取的是小批量起步,生产线分批投入使用——3万辆、5万辆、10万辆再到20万 辆,第一工厂逐渐饱和;“第二工厂则是直接规划24万辆,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这也被媒体盛赞为“实行小规模起步、滚动发展、精益投资的模式”,“走的 是一条具有独特特点的发展道路”。

  随着市场增长加快,2013年7月,“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现场证实,将在2015年启动第三工厂建设,第四工厂会视第三工厂规模进行补充”。外界也认为:“东风本田的第三和第四工厂,应该也会规模化起步,快速实现批量产业化生产”。

  到2014年3月,已经有报道“获悉,原计划将在2016年之前启动的东风本田第三工厂项目已提前破土动工”……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昨天的报道还称:“援引本田在中国的合资厂——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斌波的说法称,本田汽车原计划和东风汽 车在今年启动在华的第三个工厂的建设,但如今该计划或推迟到2017年左右,目标在不迟于2018年7月进行投产。陈斌波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做出最终决 定”。

  这也许恰恰表明,东风本田或将继续做媒体多年前所说的“中国汽车行业‘孤独的,比较成功的守望者’”。

责任编辑:田大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叶知秋 东本三工厂推迟建设的三个内涵

2015-10-26 出处:中国经济网 [转载] 责编:田大鹏

  “拟推迟在武汉52亿元建厂计划”,表明弱势品牌及企业对市场惨淡现状的特殊敏感;也表明东风本田或将继续坚持其所谓“具有独特特点”的“成功之道”。

  网络及相关媒体纷纷报道了《中国车市减速本田拟推迟在武汉52亿元建厂计划》的消息,引起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那么,如消息所透露的东 风本田武汉第三工厂的推迟,仅仅是所谓的“中国车市减速”一般简单么?其中究竟暗藏有怎样的内涵?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就此作出初步解析。

  首先,的确如报道所说,“中国车市减速”应该是汽车企业面临的最突出、也最现实的背景。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中国汽车市场出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低增长。其中,今年1-9月,汽车产量为1709.16万辆,同比下降0.82%;销量为1705.65万辆,同比增长只有0.31%。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相关企业及时调整以往的建厂计划,应该说是明智之举,是顺势而为,是积极应对。而在过去的几年间,其他合资车企及自主品牌车企,几乎都有数目可观的产能扩张之举,能不能像东风本田一样采取断然措施呢?

  其次,“拟推迟在武汉52亿元建厂计划”,则表明弱势品牌及企业对市场惨淡现状的特殊敏感。

  本田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短暂辉煌,应该上溯到10年前、还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不甚充分的世纪之交,凭借雅阁、飞度的新颖别致,及六、七年前CR- V的异军突起。但是,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日系车展现出其更真实的一面,本田等日系车品牌逐步走下神坛,强势不在,也注定了今天这样的尴尬局面。

  以东风本田为例,2014年,其销量从上年度的32.14万辆,下降到30.82万辆。而在2014年年初,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还信誓 旦旦地表示:“2014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为体系再造打基础。如果用‘三级跳’来做比喻,那么2015年才是大爆发期,也是‘三级跳’的最后一跳(其中还 特别强调“完成50万辆规模的最后一跳”)”。但是,2015年1-9月,东风本田终端销量仅为27.45万辆,同比增长只有25.6%;即使是到年底, 距50万辆的“最后一跳”还差好几条街。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

  再就陈个人而言,当他从东风日产“转会”东本时,曾有文盛赞“有着25年汽车行业从业经验的陈斌波,已将精力倾注于他职业生涯的第三站——东风 本田,他的新目标,是将仅靠CR-V这一款车型支撑的汽车公司,打造为体系完备、年产销超50万台的主流车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陈斌波设想在 2014年,那一年,他恰好50岁”。显然,陈的人生目标也是一推再推。

  第三,“拟推迟在武汉52亿元建厂计划”,还表明东风本田或将继续坚持其“具有独特特点”的“成功之道”。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后来者,在2003年初建厂时,东风本田采取的是小批量起步,生产线分批投入使用——3万辆、5万辆、10万辆再到20万 辆,第一工厂逐渐饱和;“第二工厂则是直接规划24万辆,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这也被媒体盛赞为“实行小规模起步、滚动发展、精益投资的模式”,“走的 是一条具有独特特点的发展道路”。

  随着市场增长加快,2013年7月,“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现场证实,将在2015年启动第三工厂建设,第四工厂会视第三工厂规模进行补充”。外界也认为:“东风本田的第三和第四工厂,应该也会规模化起步,快速实现批量产业化生产”。

  到2014年3月,已经有报道“获悉,原计划将在2016年之前启动的东风本田第三工厂项目已提前破土动工”……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昨天的报道还称:“援引本田在中国的合资厂——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斌波的说法称,本田汽车原计划和东风汽 车在今年启动在华的第三个工厂的建设,但如今该计划或推迟到2017年左右,目标在不迟于2018年7月进行投产。陈斌波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做出最终决 定”。

  这也许恰恰表明,东风本田或将继续做媒体多年前所说的“中国汽车行业‘孤独的,比较成功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