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一汽-大众奥迪“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

2015-06-01 15:23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黄河

  1988年,经济改革走向深入之际,社会对高档轿车需求大大增加,但大量高档轿车进口消耗了原本就很稀缺的外汇资源,因此,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挡住进口的重任落在了共和国长子一汽的肩上。一个是为振兴中国汽车工业而追寻,一个是为更大规模发展而寻找,由此,一汽开始了与奥迪的合作,这条路一走就是27年——一个充满骄傲、辉煌、传奇的27年。

  全价值链本土化——一汽坚定不移的选择

  长达27年的合作,一汽与奥迪共同造就了“在奥迪全球统一标准基础上,以‘全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的一汽-大众奥迪模式”。“奥迪全球标准”、“全价值链本土化”,这看似矛盾的两点却成为一汽-大众奥迪取得今日成就的关键因素。

  从合作之初一汽便深知,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土资源来生产和经营奥迪,才能实现中方利益的最大化。而国产化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价值链上提升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水平。因此无论遇到怎样的危机与艰难,一汽在“本土化”问题上始终不退让。对奥迪而言,能达到奥迪标准的“全价值链本土化”也最能满足其在中国的最大经济利益。因此,“全价值链本土化”是在双方共同的商业利益、一汽强烈的使命感、奥迪全球统一标准之间不断平衡的结果,也是最优的选择。

  27年,“全价值链本土化”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合资企业发展的典范。至今,一汽-大众奥迪形成集研发、生产、采购、营销全面发展的体系能力,本土化人才培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可以说,一汽-大众奥迪在中国市场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开创了中国高档车领域的先河。

  成功并非偶然

  携手前行27载,一汽与奥迪缘何不离不弃?缘何双方互敬互信,以诚相待?这些都是来自两个企业深层的文化精髓:一汽,肩负红旗的复兴使命,奥迪,则要恢复高档车地位;一汽,一个为新中国汽车工业而生、代表当时中国汽车工业最高水平的企业,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责任、对汽车的热爱早已融入在每一个一汽人的血液中;奥迪,一个只为打造世界顶级高档车而生的企业,对技术、品质有着狂热的追求。正是因为有着高度相似的DNA,一汽与奥迪走在了一起,不仅开创了中国制造国际高档车品牌的历史,也改变了奥迪品牌的全球市场格局。

  27年来,奥迪早已融入中国社会,见证了中国的时代变迁,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见证了一代人的成功,更见证了无数中国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这种其他品牌无法替代的情感,唯有时间可以证明。而一汽则在奥迪的技术基础上,成功复活红旗品牌,并建立了全体系的豪华品牌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

  对企业而言,一汽与奥迪始终坚持“全价值链本土化”,唯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保持不断前行的活力,打造出一个适合中国的强大体系,获得可持续引领的动力,同时获得市场先机与竞争优势。

  一路携手,不骄不躁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签署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标准的高档车技术转让协议,从此开启了中国高档车合资企业的大门。当奥迪100在一汽生产时,双方矛盾不断,这是一段有经验有教训的历史,从此中国人理解了零部件标准,接受了奥迪全球统一标准。同时,一汽认识到技术转让只是提供“输血”,而中国汽车工业更需要的是培养自己的“造血”能力。

  对一汽来说,不能简单组装,要实现生产、研发、采购、营销本土化,因为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土资源来生产和经营奥迪,才能实现中方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一汽在奥迪200车型上便开始了在外观、发动机匹配、副车架等方面,根据中国市场需求进行本土适应性开发。此后,中方开启了在本土适应性开发的尝试和探索,“加长”更是成为国际高档车品牌的“中国标准”。

  待到奥迪A6(C5),一汽-大众奥迪实现了整车全球同步研发、引入,从整车到零部件全部符合奥迪全球统一标准。2000年,奥迪全球统一标准的国内首家高档车4S经销商店——北京中润发奥迪开业,至此高标准的销售服务体系正式进入中国。而此时,奥迪“同一星球、同一奥迪、同一品质”的理念,不只使奥迪品牌形象在中国获得极大提升,而且打破了“轿车一国产,质量就降低”的偏见。1996年,奥迪就在北京设立了售后服务部,并在北京建立了一支由汽车销售、市场开发、公关和售后服务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这是中国高档车品牌首次引入营销概念。2006年,随着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的成立,奥迪品牌在中国实现了渠道整合,建立起涵盖市场、公关、销售、服务的崭新营销体系,“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随之全面展开。

  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今天,在研发领域,一汽-大众不仅全球同步开发,实现“第三代”加长,配备中国专属设备。与此同时,国产车型率先实现全系配备启停系统与能量回收装置,并将“铝制车身部件全工序生产”技术运用在生产中。从车身开发、动力总成匹配到底盘优化、零部件发开,一汽-大众已经形成完整的整车研发体系。而奥迪亚洲研发中心的成立,更标志着“本土化”进一步在中国深入发展。

  在生产领域,目前一汽-大众奥迪不仅拥有A6L、A4L、Q5、Q3、A3 Sportback、A3 Limousine六款国产高档车型,并拥有行业最领先的生产技术——全数字化冲压车间、完全满足“MQB平台车型”生产需求的焊装车间、最先进的总装车间以及“零污染”涂装车间。目前,一汽-大众已经在长春和佛山拥有两大高档车生产基地。异地建厂,这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强大、成熟的体系能力为支撑,需要具备体系能力的自我复制,这标志着一汽-大众具备了生产体系的复制与再造能力。至此,两大高档车生产基地南北呼应的布局已经形成。

  采购体系更是关系到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目前,一汽-大众奥迪大部分国产车型的国产化率均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自2000年时,第一家由一汽-大众奥迪培养起的本土零部件供应商走出国门成为奥迪全球采购供应商。如今,已经带领大量本土供应商进入奥迪全球采购体系,参与全球零部件的竞争。

  营销理念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目前,一汽-大众奥迪已经形成覆盖179个城市、410家授权经销商的强大销售网络,还通过多种终端销售模式打造了多元化的服务终端。2013年,以“愉悦用户”为核心的“领先者战略”发布,并在该战略的指导下实现了产品销售结构、用户满意度和品牌形象三个方面的高质量提升,加快了奥迪品牌从“最具价值”到“最具进取魅力”的转变。在艺术与文化、赛车运动、环保、教育领域,一汽-大众奥迪创新的营销手段再次成为行业的典范。

  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一汽-大众奥迪本土化进程的标志。27年来的中德合作,中方人员参与的人数和完成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为行业培养了大量顶尖人才。企业建立了包含TTA国外培训、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基础培训等内容在内的完整培训体系,大批高级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高级技术工人将为一汽-大众奥迪的下一步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在“全价值链本土化”的发展模式下,一汽-大众奥迪成为中国第一个跨入300万辆级的高档车品牌,并为社会经济、汽车工业的全价值链提升做出巨大贡献。27年,中德双方都获得巨大回报,合作真正实现了双赢。未来,双方依然会毫不动摇的坚持“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黄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汽-大众奥迪“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

2015-06-01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黄河

  1988年,经济改革走向深入之际,社会对高档轿车需求大大增加,但大量高档轿车进口消耗了原本就很稀缺的外汇资源,因此,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挡住进口的重任落在了共和国长子一汽的肩上。一个是为振兴中国汽车工业而追寻,一个是为更大规模发展而寻找,由此,一汽开始了与奥迪的合作,这条路一走就是27年——一个充满骄傲、辉煌、传奇的27年。

  全价值链本土化——一汽坚定不移的选择

  长达27年的合作,一汽与奥迪共同造就了“在奥迪全球统一标准基础上,以‘全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的一汽-大众奥迪模式”。“奥迪全球标准”、“全价值链本土化”,这看似矛盾的两点却成为一汽-大众奥迪取得今日成就的关键因素。

  从合作之初一汽便深知,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土资源来生产和经营奥迪,才能实现中方利益的最大化。而国产化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价值链上提升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水平。因此无论遇到怎样的危机与艰难,一汽在“本土化”问题上始终不退让。对奥迪而言,能达到奥迪标准的“全价值链本土化”也最能满足其在中国的最大经济利益。因此,“全价值链本土化”是在双方共同的商业利益、一汽强烈的使命感、奥迪全球统一标准之间不断平衡的结果,也是最优的选择。

  27年,“全价值链本土化”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合资企业发展的典范。至今,一汽-大众奥迪形成集研发、生产、采购、营销全面发展的体系能力,本土化人才培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可以说,一汽-大众奥迪在中国市场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开创了中国高档车领域的先河。

  成功并非偶然

  携手前行27载,一汽与奥迪缘何不离不弃?缘何双方互敬互信,以诚相待?这些都是来自两个企业深层的文化精髓:一汽,肩负红旗的复兴使命,奥迪,则要恢复高档车地位;一汽,一个为新中国汽车工业而生、代表当时中国汽车工业最高水平的企业,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责任、对汽车的热爱早已融入在每一个一汽人的血液中;奥迪,一个只为打造世界顶级高档车而生的企业,对技术、品质有着狂热的追求。正是因为有着高度相似的DNA,一汽与奥迪走在了一起,不仅开创了中国制造国际高档车品牌的历史,也改变了奥迪品牌的全球市场格局。

  27年来,奥迪早已融入中国社会,见证了中国的时代变迁,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见证了一代人的成功,更见证了无数中国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这种其他品牌无法替代的情感,唯有时间可以证明。而一汽则在奥迪的技术基础上,成功复活红旗品牌,并建立了全体系的豪华品牌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

  对企业而言,一汽与奥迪始终坚持“全价值链本土化”,唯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保持不断前行的活力,打造出一个适合中国的强大体系,获得可持续引领的动力,同时获得市场先机与竞争优势。

  一路携手,不骄不躁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签署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标准的高档车技术转让协议,从此开启了中国高档车合资企业的大门。当奥迪100在一汽生产时,双方矛盾不断,这是一段有经验有教训的历史,从此中国人理解了零部件标准,接受了奥迪全球统一标准。同时,一汽认识到技术转让只是提供“输血”,而中国汽车工业更需要的是培养自己的“造血”能力。

  对一汽来说,不能简单组装,要实现生产、研发、采购、营销本土化,因为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土资源来生产和经营奥迪,才能实现中方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一汽在奥迪200车型上便开始了在外观、发动机匹配、副车架等方面,根据中国市场需求进行本土适应性开发。此后,中方开启了在本土适应性开发的尝试和探索,“加长”更是成为国际高档车品牌的“中国标准”。

  待到奥迪A6(C5),一汽-大众奥迪实现了整车全球同步研发、引入,从整车到零部件全部符合奥迪全球统一标准。2000年,奥迪全球统一标准的国内首家高档车4S经销商店——北京中润发奥迪开业,至此高标准的销售服务体系正式进入中国。而此时,奥迪“同一星球、同一奥迪、同一品质”的理念,不只使奥迪品牌形象在中国获得极大提升,而且打破了“轿车一国产,质量就降低”的偏见。1996年,奥迪就在北京设立了售后服务部,并在北京建立了一支由汽车销售、市场开发、公关和售后服务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这是中国高档车品牌首次引入营销概念。2006年,随着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的成立,奥迪品牌在中国实现了渠道整合,建立起涵盖市场、公关、销售、服务的崭新营销体系,“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随之全面展开。

  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今天,在研发领域,一汽-大众不仅全球同步开发,实现“第三代”加长,配备中国专属设备。与此同时,国产车型率先实现全系配备启停系统与能量回收装置,并将“铝制车身部件全工序生产”技术运用在生产中。从车身开发、动力总成匹配到底盘优化、零部件发开,一汽-大众已经形成完整的整车研发体系。而奥迪亚洲研发中心的成立,更标志着“本土化”进一步在中国深入发展。

  在生产领域,目前一汽-大众奥迪不仅拥有A6L、A4L、Q5、Q3、A3 Sportback、A3 Limousine六款国产高档车型,并拥有行业最领先的生产技术——全数字化冲压车间、完全满足“MQB平台车型”生产需求的焊装车间、最先进的总装车间以及“零污染”涂装车间。目前,一汽-大众已经在长春和佛山拥有两大高档车生产基地。异地建厂,这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强大、成熟的体系能力为支撑,需要具备体系能力的自我复制,这标志着一汽-大众具备了生产体系的复制与再造能力。至此,两大高档车生产基地南北呼应的布局已经形成。

  采购体系更是关系到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目前,一汽-大众奥迪大部分国产车型的国产化率均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自2000年时,第一家由一汽-大众奥迪培养起的本土零部件供应商走出国门成为奥迪全球采购供应商。如今,已经带领大量本土供应商进入奥迪全球采购体系,参与全球零部件的竞争。

  营销理念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目前,一汽-大众奥迪已经形成覆盖179个城市、410家授权经销商的强大销售网络,还通过多种终端销售模式打造了多元化的服务终端。2013年,以“愉悦用户”为核心的“领先者战略”发布,并在该战略的指导下实现了产品销售结构、用户满意度和品牌形象三个方面的高质量提升,加快了奥迪品牌从“最具价值”到“最具进取魅力”的转变。在艺术与文化、赛车运动、环保、教育领域,一汽-大众奥迪创新的营销手段再次成为行业的典范。

  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一汽-大众奥迪本土化进程的标志。27年来的中德合作,中方人员参与的人数和完成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为行业培养了大量顶尖人才。企业建立了包含TTA国外培训、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基础培训等内容在内的完整培训体系,大批高级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高级技术工人将为一汽-大众奥迪的下一步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在“全价值链本土化”的发展模式下,一汽-大众奥迪成为中国第一个跨入300万辆级的高档车品牌,并为社会经济、汽车工业的全价值链提升做出巨大贡献。27年,中德双方都获得巨大回报,合作真正实现了双赢。未来,双方依然会毫不动摇的坚持“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