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滴滴:用管马车方式来管专车肯定不合理

2015-05-27 09:16出处:财经网 [转载]责编:田大鹏

  与“快的”联姻后,低调了近3个月的“滴滴”又开始频繁抢占公众视线。

  5月22日,滴滴和快的合并后首次公开举办了发布会,发布会上,CEO程维宣布了“投入10亿邀请全民免费坐快车”、成立“机器学习研究院”、推出ACE增值服务等一系列新战略。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18日,滴滴与上海市交通委公布了双方合作的“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该项目将于6月1日上线运营。而与此同时,拼车类的新产品“顺风车”也在5月启动,已经开始招募车主。

  在这样一个处在政策博弈中的行业,滴滴得以成功突围,与其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密不可分。滴滴如何理解政府公关的内涵,又是如果从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层面拓宽政策空间?《财经》杂志专访了滴滴公司总裁柳青,探究滴滴的政策博弈之道。

  《财经》:滴滴如何看待现阶段各种政策对于专车的管制?

  柳青:十年前交通部出了很多有关私家车运营的规章,那个时候连互联网都很少见,更不用说移动互联网,更不用说平台,所以我们认为现有的政策肯定会突破的,我自己个人认为这个突破是一个合理范畴内的突破。

  科技在不断进步,就像十七十八世纪时候,管理的肯定是路上能够走几辆马车,这个马车应该是四轮的还是八轮的,谁能当马车的驾驶员——当我们今天还用管马车的方式来管汽车,那肯定是不合理的。

  《财经》:滴滴在发展过程中,与政府沟通的过程是怎样的?

  柳青:我觉得对于一个企业,有几方面的工作要做。最基础的地方可能是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那是我们企业最生根立命的东西。当我们有了一样好的产品以后,我们就面临着销售:销售其实是卖给两种人,一种客户是我们的司机和乘客,还有一种客户是所有媒体、政府、所有关心我们但还不了解我们的人——这个销售的是我们的理念,销售的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知识。

  所以做“政府关系”,更多是和政府在做汇报、沟通,讲解我们在做什么,其实他们很多人经过我们沟通后都成为了我们的用户。比如在之前很多人是不理解我们在做什么的,很多人以为我们在电脑pc机器端有这么一个网站。

  很多领导上来就问我们,“你们这是一个做网站的吧?”以为有一个网站,上了网站以后我们就能叫车,后来我们给他们演示,这其实是拿手机下载了一个app,或者从微信的渠道进去,然后再了解打车的功能。

  在公共关系这块,我们有一个团队。我们会和政府的智囊部门去探讨,政府的痛点在哪里,我们会去了解他们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比如说深圳,深圳是一个带状型城市,这样的城市可能更适合去做公交,或者说智能拼车。那我们有很多数据,可能能够和政府一起探讨解决这个问题。

  《财经》:对于一个涉及到政策边界的互联网产品,你认为和政府沟通重点在哪里?

  柳青:我们认为政府公关的第一个功能就是告诉他们这个产品怎么用,这是政府公关的第一个功能。让领导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个原来这么好用、原来这么容易用。这个其实就是政府关系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

  第二个要和政府部门去探讨的,就是我们做的这个事情到底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满足了一些人的社会需求。因为坦白讲,领导们考虑的东西未必跟老百姓考虑的东西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的角色就是站在中间衔接。我们跟领导们的沟通很多,我们了解他们考虑什么,也了解老百姓们考虑什么,这个反而是一个沟通和衔接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个情况才是领导们说ok,你现在做的是这个,那我大概了解了,那我们现在面临的难处是什么:比如说在现行的法规下,会有哪些问题,怎么去突破、怎么去改变……这个可能是第三个层次的沟通。

  就政府沟通这块来说,维度上我们也进行多个层次的工作,一个是中央的领导,也就是部委的领导,另一个是地方的政府和政府部门。

  《财经》:在这次的专车市场监管中,公众看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松紧度有些许差异,就你们来看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柳青:部委考虑的更多是战略资源: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口,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环境的问题、污染的问题、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这是迫在眉睫的。中国人越来越有钱,这也是事实,现在一线城市很多人都有钱买车了,那怎么样有效地去解决这样资源的问题?这个是跟国家维度的沟通,这也是交通部、甚至更高的领导层面都会想看到的。

  地方上有地方上的一些局限性,我们确实不可避免地会提到专车和出租车的一些矛盾,其中确实有历史的遗留问题,也有行业的垄断问题,这个是不是要被打破,那这个确实是要靠地方领导的智慧与魄力来解决。在这些方面,每个地方都每个地方的难处,作为企业我们是理解的。

  作为企业我也想强调,我们是两个业务都有的,我们是既希望出租车业务能够发展壮大,也希望专车业务能够做得好。我没有可能说因为我们的专车业务而希望出租车业务这边有动荡。出租车司机是滴滴成长发展的基石,没有他们就没有滴滴,所以在这些方面上,很多出租车公司、群体可能没有太理解。这个也是我们和地方政府需要沟通的问题。

  《财经》:在和政府方面沟通时,你们碰到哪些困难,又有什么共识?

  柳青:坦白讲,和中央的沟通是让我们惊喜连连,交通部党组成员来视察滴滴,我们也沟通过很多次,他们是非常认可的。因为他们做这个工作,实质做的是国家战略规划的工作,所以他们很早就看到现在面临这个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也在一起讨论过,滴滴能帮到政府什么。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以北京而言,我们用滴滴平台上1个小时的数据就可以画出整个北京的路网图,这个路网图是可以实时更新,就是你看到这个路网图哪边不走车了,就能知道哪里当天出现了什么故障。如果是一整天的图,就可以把整个北京连胡同的图都画出来。这个原先要实现是很难的。

  最理想的情况,我们和交通部的领导在一起设想过:比如大家提前一天都能把自己第二天要去哪儿的路径规划好,先预约好,然后有个平台告诉你,建议你用那种交通工具去。这样的话大家都畅通无阻了。

  在希望出租车司机群体稳定的这个出发点上,我们和地方政府也是一样的,可能唯一不一样的是,我们希望地方政府能够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再看一看,不要马上就扼杀创新,不要马上就掐着我们的脖子说这事你们就不要再做了——我认为就算把我们掐了以后,这个问题还是会存在,而且可能会更明显。

  我自己觉得这个事情又给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又给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有所提升,又降低了空驶率、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又帮政府、中央政府统管了战略布局,它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弊可能只是短期的原有的垄断市场、既得利益或者说政策怎么解决的问题。

  我们想看一看用技术的手段打破垄断,尝试创新,这个社会会是怎样的。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这么好的网络平台,这个门槛就应该设立在不是任何人就可以做的。政府去管理一个像我们这么大的平台好,还是去管理一个几千台几万台的黑车好,这个也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答案了。

责任编辑:田大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滴滴:用管马车方式来管专车肯定不合理

2015-05-27 出处:财经网 [转载] 责编:田大鹏

  与“快的”联姻后,低调了近3个月的“滴滴”又开始频繁抢占公众视线。

  5月22日,滴滴和快的合并后首次公开举办了发布会,发布会上,CEO程维宣布了“投入10亿邀请全民免费坐快车”、成立“机器学习研究院”、推出ACE增值服务等一系列新战略。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18日,滴滴与上海市交通委公布了双方合作的“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该项目将于6月1日上线运营。而与此同时,拼车类的新产品“顺风车”也在5月启动,已经开始招募车主。

  在这样一个处在政策博弈中的行业,滴滴得以成功突围,与其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密不可分。滴滴如何理解政府公关的内涵,又是如果从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层面拓宽政策空间?《财经》杂志专访了滴滴公司总裁柳青,探究滴滴的政策博弈之道。

  《财经》:滴滴如何看待现阶段各种政策对于专车的管制?

  柳青:十年前交通部出了很多有关私家车运营的规章,那个时候连互联网都很少见,更不用说移动互联网,更不用说平台,所以我们认为现有的政策肯定会突破的,我自己个人认为这个突破是一个合理范畴内的突破。

  科技在不断进步,就像十七十八世纪时候,管理的肯定是路上能够走几辆马车,这个马车应该是四轮的还是八轮的,谁能当马车的驾驶员——当我们今天还用管马车的方式来管汽车,那肯定是不合理的。

  《财经》:滴滴在发展过程中,与政府沟通的过程是怎样的?

  柳青:我觉得对于一个企业,有几方面的工作要做。最基础的地方可能是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那是我们企业最生根立命的东西。当我们有了一样好的产品以后,我们就面临着销售:销售其实是卖给两种人,一种客户是我们的司机和乘客,还有一种客户是所有媒体、政府、所有关心我们但还不了解我们的人——这个销售的是我们的理念,销售的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知识。

  所以做“政府关系”,更多是和政府在做汇报、沟通,讲解我们在做什么,其实他们很多人经过我们沟通后都成为了我们的用户。比如在之前很多人是不理解我们在做什么的,很多人以为我们在电脑pc机器端有这么一个网站。

  很多领导上来就问我们,“你们这是一个做网站的吧?”以为有一个网站,上了网站以后我们就能叫车,后来我们给他们演示,这其实是拿手机下载了一个app,或者从微信的渠道进去,然后再了解打车的功能。

  在公共关系这块,我们有一个团队。我们会和政府的智囊部门去探讨,政府的痛点在哪里,我们会去了解他们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比如说深圳,深圳是一个带状型城市,这样的城市可能更适合去做公交,或者说智能拼车。那我们有很多数据,可能能够和政府一起探讨解决这个问题。

  《财经》:对于一个涉及到政策边界的互联网产品,你认为和政府沟通重点在哪里?

  柳青:我们认为政府公关的第一个功能就是告诉他们这个产品怎么用,这是政府公关的第一个功能。让领导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个原来这么好用、原来这么容易用。这个其实就是政府关系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

  第二个要和政府部门去探讨的,就是我们做的这个事情到底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满足了一些人的社会需求。因为坦白讲,领导们考虑的东西未必跟老百姓考虑的东西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的角色就是站在中间衔接。我们跟领导们的沟通很多,我们了解他们考虑什么,也了解老百姓们考虑什么,这个反而是一个沟通和衔接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个情况才是领导们说ok,你现在做的是这个,那我大概了解了,那我们现在面临的难处是什么:比如说在现行的法规下,会有哪些问题,怎么去突破、怎么去改变……这个可能是第三个层次的沟通。

  就政府沟通这块来说,维度上我们也进行多个层次的工作,一个是中央的领导,也就是部委的领导,另一个是地方的政府和政府部门。

  《财经》:在这次的专车市场监管中,公众看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松紧度有些许差异,就你们来看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柳青:部委考虑的更多是战略资源: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口,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环境的问题、污染的问题、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这是迫在眉睫的。中国人越来越有钱,这也是事实,现在一线城市很多人都有钱买车了,那怎么样有效地去解决这样资源的问题?这个是跟国家维度的沟通,这也是交通部、甚至更高的领导层面都会想看到的。

  地方上有地方上的一些局限性,我们确实不可避免地会提到专车和出租车的一些矛盾,其中确实有历史的遗留问题,也有行业的垄断问题,这个是不是要被打破,那这个确实是要靠地方领导的智慧与魄力来解决。在这些方面,每个地方都每个地方的难处,作为企业我们是理解的。

  作为企业我也想强调,我们是两个业务都有的,我们是既希望出租车业务能够发展壮大,也希望专车业务能够做得好。我没有可能说因为我们的专车业务而希望出租车业务这边有动荡。出租车司机是滴滴成长发展的基石,没有他们就没有滴滴,所以在这些方面上,很多出租车公司、群体可能没有太理解。这个也是我们和地方政府需要沟通的问题。

  《财经》:在和政府方面沟通时,你们碰到哪些困难,又有什么共识?

  柳青:坦白讲,和中央的沟通是让我们惊喜连连,交通部党组成员来视察滴滴,我们也沟通过很多次,他们是非常认可的。因为他们做这个工作,实质做的是国家战略规划的工作,所以他们很早就看到现在面临这个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也在一起讨论过,滴滴能帮到政府什么。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以北京而言,我们用滴滴平台上1个小时的数据就可以画出整个北京的路网图,这个路网图是可以实时更新,就是你看到这个路网图哪边不走车了,就能知道哪里当天出现了什么故障。如果是一整天的图,就可以把整个北京连胡同的图都画出来。这个原先要实现是很难的。

  最理想的情况,我们和交通部的领导在一起设想过:比如大家提前一天都能把自己第二天要去哪儿的路径规划好,先预约好,然后有个平台告诉你,建议你用那种交通工具去。这样的话大家都畅通无阻了。

  在希望出租车司机群体稳定的这个出发点上,我们和地方政府也是一样的,可能唯一不一样的是,我们希望地方政府能够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再看一看,不要马上就扼杀创新,不要马上就掐着我们的脖子说这事你们就不要再做了——我认为就算把我们掐了以后,这个问题还是会存在,而且可能会更明显。

  我自己觉得这个事情又给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又给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有所提升,又降低了空驶率、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又帮政府、中央政府统管了战略布局,它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弊可能只是短期的原有的垄断市场、既得利益或者说政策怎么解决的问题。

  我们想看一看用技术的手段打破垄断,尝试创新,这个社会会是怎样的。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这么好的网络平台,这个门槛就应该设立在不是任何人就可以做的。政府去管理一个像我们这么大的平台好,还是去管理一个几千台几万台的黑车好,这个也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