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阻尼片之祸?DSG之灾?春“困”德系车

2013-04-18 13:58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责编:孙放

        “一年之计在于春”。 2013年刚刚开春不久,一向在中国市场上顺风顺水的德系车,却在这个时候栽了跟头。

  刚刚过去的3月,大众DSG问题被央视3.15晚会曝光、紧接着奔驰、宝马、奥迪又被曝车用沥青阻尼片存在空气污染。一时间,德系车风声鹤唳。

        “困”起DSG

  3月15日晚,就当观看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人们正在讨论苹果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周大生千足金含量不足等事件的时候,接下来的曝光内容却令所有关注汽车行业的人大吃一惊:一汽迈腾、上海大众斯柯达等大众品牌汽车产品上搭载的7速DSG变速器存在问题。此消息一出,一位服务于非德系品牌公关公司的朋友立即短信本报记者:“大众DSG上‘3•15’了!意外!”

  大众的DSG问题被3.15晚会曝光,的确令人意外。此前,大众中国与旗下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已经对涉及DSG变速器问题的车辆进行了升级服务,在公众眼里这件事已经偃旗息鼓。

  2012年3月,大众中国、上海大众、一汽-大众接到消费者从不同渠道的反应的DSG问题后,对国内使用7速DSG变速器的车辆提供了软件升级服务,并配合质检总局对DSG问题进行调查;5月,作为后续跟进,上述三家企业宣布对2012年12月31日之前生产的DQ200(七速)和DQ250(六速)双离合变速器延长质保至10年或16万公里,并与此前的软件升级服务一道作为解决方案递交给了质检总局。

  对此,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宋健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大众对DSG延长质保更具针对性。”

  据本报记者了解,去年以来,90%以上的DSG问题车主进行了软件升级,而延保推出以后,市面上很少再听到有关DSG出现使用问题的消息。与之相佐证的是,同样搭载DSG变速器的上海大众新朗逸自2012年8月上市以来销量逐月攀升,位列A级车销量榜首。

  对于央视晚会曝光的内容,3月15日晚大众发布声明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非常重视3月15日中央电视台3•15晚会节目对DSG问题的报道。提升客户满意度一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高度重视该报道,并将以最快速度联系消费者予以解决。”

  此后,大众的DSG被推到了“非召回不可”的路上。3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表示,已依法通知大众公司实施召回,大众公司如果不履行法定义务,质检总局将责令召回。3月20日,大众中国、上海大众、一汽-大众正式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报告,主动召回38.4万辆配备7速DSG的车辆,并于4月2日开始实施。根据召回声明,与去年的软件升级与延保承诺相比,解决方案中增加了更换变速箱机电单元一项。

  既然去年已经通过升级服务解决了问题,为何今年又要召回?4月1日,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师对本报记者表示,“DSG确实有问题,但回看整个事态发展,媒体和公众舆论对质检总局与大众的质疑和批评一直主导事态进展。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就有人指责质检总局监督不力、不作为,这是一种舆论暴力,导致现在质检总局不得不迫使大众召回DSG。”

  DSG事件尚未平息,3月19日,央视一则关于沥青阻尼片污染车内空气的报道将矛头直指德系车豪华车三强——奥迪、奔驰和宝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沥青阻尼片有毒?
  
  曝光大众DSG变速器4天后,3月19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推出重磅报道:在随机送检的北京奔驰C级车、E级车,华晨宝马3系车、5系车以及一汽奥迪的A6、Q5阻尼片样品中,检测发现70号沥青,其具有强烈致癌作用,属于一级致癌物。

  央视披露,一些车主反映,开车半个小时后就会感觉头晕,恶心。还有车主在开车两年后发觉经常出现咳嗽,身体明显乏力等不适症状。一位奔驰车主反映,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却在体检后发现双肺出现肺纹理增多的现象,相当于一个抽烟的人,抽了差不多十年。

  节目播出前,这块小小的阻尼是什么、用在什么地方绝大多数人都不甚了解,但一则报道让它成了舆论热点。3月20日,本报记者曾联系多位业内零部件方面的专家,他们介绍阻尼片,是贴在车身内表面的一种粘弹性材料,紧贴着车身的钢板壁上,主要是为了起到减少噪声、减少震动的作用。由于沥青阻尼片具有良好的防震、降噪性,因此作为一个行业内的公开事实而非秘密所在,我国除个别高档轿车及大客车之外,多数轿车使用的都是以沥青为主的阻尼材料,沥青是一种棕黑色有机胶凝状物质,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三种。车用阻尼片大多用石油沥青制成,并无毒性。宋健表示:“阻尼片材料属于一种传统工艺,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听到有人把车内空气质量的问题归罪于沥青阻尼片。”然而,央视的节目还是激发了舆论哗然,不少车主与网友纷纷表示要去找这些企业“要说法”。

  3月19日下午,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首先做出回应,发表声明称将“向总部及相关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核实情况。”随后,北京奔驰与一汽-大众奥迪也分别对此做出了回应,称对此事件“展开调查”。

  甚至,国内的一些阻尼片生产企业也受到波及。3月23日,东北某国内大型阻尼材料制作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由于最近网上“要说法”的人太多,有些人甚至跑到了他们的官方网站去进行言辞激烈的攻击,他们不得不采取措施,将网站暂时关闭:“你就别问了,汽车企业都在用沥青阻尼减震、降噪。这两天打电话来的人太多,很多人一上来就问你们的阻尼片是不是有毒。搞的我们都不敢接电话了。其实,沥青阻尼片很多企业都在用,并无毒性。”

  几天后,三家德国车企通过不同渠道对阻尼片的调查给出了结果:奔驰称,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销售的奔驰车均采用同一供应商提供的统一标准的阻尼部件。该阻尼部件使用的是“高分子聚合物改性沥青”,该部件完全符合全球汽车申报物质清单标准(GADSL)。宝马和奥迪也发表声明称,自己使用的“改性石油沥青阻尼片”是安全的。

  尽管如此,人们对这些企业的怀疑依然没有消除。
  
        来得快去得也快

  解铃还需系铃人。最终,对沥青阻尼片消除恐慌得益于媒体的推动。

  3月25日,知名媒体人梁朝辉在使用专业仪器测量宝马、奥迪等多个品牌车型中阻尼材料散发的甲醛与环烃含量后发表微博称,沥青阻尼片的污染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此举在微博上引发了大范围的转载与讨论。

  3月26日,在外界猜测一周之后,网易汽车发布了《真的很可怕?汽车沥青阻尼片污染初调查》的调查报告,对阻尼片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试,得出的结论是沥青阻尼片发出的毒气与味道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为阻尼片事件画上了句号。

  3月27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顾问杜芳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说车用沥青阻尼可以致癌就是冤假错案,沥青阻尼片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已经被当做减震降噪的零部件用在了车里,目前用在汽车零部件中的沥青阻尼材料都是石油沥青,毒性已经被控制在了规定范围之内,可以说相当弱,对人体基本不造成危害,这个东西在其他国家也没有遭到禁用。汽车内饰中最影响空气质量的是皮革等其他大面积包饰物,现在把沥青阻尼拿出来,这不就等于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嘛。”

  然而,尽管真相大白,但受阻尼片事件影响,德系车在销售市场上已经遭遇尴尬。3月29日,在位于北京北郊的某雷克萨斯经销店,一位消费者对本报记者表示,自己刚刚摇中号,本来想好了要买一辆奥迪,但在看了关于阻尼事件的新闻后,决定换成雷克萨斯。

  尽管如此,值得德系车庆幸的是,自己依然拥有坚定的“粉丝”。

  4月1日,北京宝泽行的市场部经理王佳告诉本报记者:“阻尼片被央视报道以后,也有部分消费者打电话过来咨询,但多数消费者还是接受服务人员的解释并消除了顾虑。”她还向记者表示,该店3月份的销量令人满意:“具体的销量还没有出来,但总体上说肯定环比与同比都是增长的。最近到店的有购车意向或者已经订车的消费者也不少,基本没受到什么影响。”

  与此同时,DSG风波的影响也在快速消散。

  4月2日,大众DSG召回工作展开的第一天,本报记者分别走访和电话采访了北京及南京几家大众汽车4S店。大部分经销商向记者表示,虽然每天能够维修更换配件的召回车辆有限,最多在每天10辆左右,但因为此前已经经过企业方面的培训,所以过程比较顺利。

  从3月15至4月初,德系车的两场风波来得快、去的也快,半个月间烟消云散。
  
        平地波澜自何起?
  
  “为什么2013年的春天,德系车集体遭遇风波?我想,因为它们是领先者,任何一点问题都会被牢牢抓住并无限放大。这恐怕就是当‘出头鸟’的风险。”4月1日,一位曾供职于德系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称。

     他同时表示,“事件尽管已经平息,但不能说德系车就没问题。近几年,德系车在中国的快速增长,在销量暴增的背后,一些企业内部还是积攒了一些问题。目前,国内汽车市场供求关系在逐渐发生变化,国内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本身也越来越了解,所以有一些问题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被提出来,像儿童安全座椅、车内空气质量,都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被关注的。此次的事件对德系车提了个醒:要居安思危,时刻把消费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DSG也好、阻尼片也好,德系企业与苹果公司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官方媒体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去打压苹果,因为美国人在中国攫取更多利益的同时,对中国消费者采取了歧视性的对待,在被曝半个月的时间内一直没有一个解决的态度。大众在DSG被报道以后的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态度与补救措施也都比较及时,而沥青阻尼致癌的说法可以说就是个乌龙,所以德系车这次事件,可以说的来的快,去的也快。对它们今后在中国的发展不会造成太大影响。”4月2日,国内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尽管如此,多数人认为,此次事件还是对德系企业敲了次警钟。“只有更加尊重中国,尊重中国消费者,才能在这块市场上真正扎根。不能认为你的产品有优势,除了你没的选。这次‘春困’,算是教训也算是一次经验。”前述曾供职于德系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两个媒体人德系车风波亲历记:

        新车评网总编辑 颜宇鹏:“挺”大众DSG我在网上遭围攻

  3月份我写过几篇关于DSG与召回的评论后,有人提出质疑,甚至上纲上线到了媒体的立场的层面。其实我觉得没必要,这些质疑也没有对我形成压力。我觉得,只要你有足够多的事实可以站的住脚就可以。

  关于DSG,首先我要说的是,除了厂商,没人可以知道它的问题到底出在哪,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研究的都是DSG问题存在的种种可能性,也许可以接近真相,但这种讨论要以大量的事实作为支撑,不能胡乱猜测。

  我之前也写过挺DSG的文章,但我的“挺”也是分出了各种方面的“挺”。DSG是一种性能、油耗都更加好的技术,这点必须要承认。但是,性能好、换挡平顺、节油率更出众等等先进的优点,都不足以说明它比其他变速器更加可靠——事实也是这样的。这次大众召回比之前增加了一个更换机电模块的项目,这在说明大众DSG确实在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同时,我不觉得这样召回以后DSG就永远可以保证不出问题,或者说不存在问题。我认为,这次DSG事件大众是伤了一些元气的,虽然他们嘴上说不放弃DSG,但可能其中有面子的成分在里面,DSG未来在中国怎样发展还要接着看。

  不过我认为,大众不会纯粹吊死在DSG上,像捷达、桑塔纳等很多战略车型上,也没有搭载DSG。

        时尚传媒集团品牌杂志出版人兼总编  梁朝辉:动手检测阻尼片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从2003年《座驾》开始,通过对各个国家各种车型的深入了解,我被德国制造的均衡理念感染,相较于意大利的性能车与英国的风格车,作为家用车来说,德国制造的均衡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做沥青阻尼片的环评检测,完全是出于我个人的原因:我是德系车粉丝,从心理上讲我不相信一个无论是工业、文化还是造车理念都讲规范、讲良心的国家的汽车制造厂家、也是我喜欢的三个品牌会在这种低级失误上失手。所以,这个检测其实就是给我自己的内心一个交代,只要我的心理过的去那就没问题,我可以把我的检测结果发给大家看,但剩下的事我就不关心了,只要我自己认为结果达到了就可以了。

  做这个实验其实是在我去纽约参观车展之前,有一天去改车,正好碰到一个搞环保研究的专家朋友也在那里,就说起沥青阻尼这个事来了。我觉得很可笑,车里这么多对车内空气质量有影响的配件不说,为什么偏说阻尼片?无论是根据惯性使用原则还是根据欧洲人的环保理念,我觉得都不太可能——毕竟沥青阻尼已经在欧洲使用了几十年,为什么拿到中国来一下成致癌的了?正好我的朋友有一个专业的简易测试仪器,我心想就拿来测一下。一开始看网上有人说是甲醛超标,那就测甲醛,测完了一看没事,发到网上以后又有人说你这不对,应该测环烃,后来我又去测环烃,结果还是没问题。但这样测完,还是有人质疑我。

  后来北京一个环保研究机构看到我的微博,说他们可以提供给我一套四五百万的固定仪器去做这个分析,但我觉得没意义了——我想要的已经得到了,我认为沥青阻尼没有问题,我相信德国人的标准,这就够了。

责任编辑:孙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阻尼片之祸?DSG之灾?春“困”德系车

2013-04-18 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 责编:孙放

        “一年之计在于春”。 2013年刚刚开春不久,一向在中国市场上顺风顺水的德系车,却在这个时候栽了跟头。

  刚刚过去的3月,大众DSG问题被央视3.15晚会曝光、紧接着奔驰、宝马、奥迪又被曝车用沥青阻尼片存在空气污染。一时间,德系车风声鹤唳。

        “困”起DSG

  3月15日晚,就当观看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人们正在讨论苹果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周大生千足金含量不足等事件的时候,接下来的曝光内容却令所有关注汽车行业的人大吃一惊:一汽迈腾、上海大众斯柯达等大众品牌汽车产品上搭载的7速DSG变速器存在问题。此消息一出,一位服务于非德系品牌公关公司的朋友立即短信本报记者:“大众DSG上‘3•15’了!意外!”

  大众的DSG问题被3.15晚会曝光,的确令人意外。此前,大众中国与旗下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已经对涉及DSG变速器问题的车辆进行了升级服务,在公众眼里这件事已经偃旗息鼓。

  2012年3月,大众中国、上海大众、一汽-大众接到消费者从不同渠道的反应的DSG问题后,对国内使用7速DSG变速器的车辆提供了软件升级服务,并配合质检总局对DSG问题进行调查;5月,作为后续跟进,上述三家企业宣布对2012年12月31日之前生产的DQ200(七速)和DQ250(六速)双离合变速器延长质保至10年或16万公里,并与此前的软件升级服务一道作为解决方案递交给了质检总局。

  对此,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宋健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大众对DSG延长质保更具针对性。”

  据本报记者了解,去年以来,90%以上的DSG问题车主进行了软件升级,而延保推出以后,市面上很少再听到有关DSG出现使用问题的消息。与之相佐证的是,同样搭载DSG变速器的上海大众新朗逸自2012年8月上市以来销量逐月攀升,位列A级车销量榜首。

  对于央视晚会曝光的内容,3月15日晚大众发布声明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非常重视3月15日中央电视台3•15晚会节目对DSG问题的报道。提升客户满意度一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高度重视该报道,并将以最快速度联系消费者予以解决。”

  此后,大众的DSG被推到了“非召回不可”的路上。3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表示,已依法通知大众公司实施召回,大众公司如果不履行法定义务,质检总局将责令召回。3月20日,大众中国、上海大众、一汽-大众正式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报告,主动召回38.4万辆配备7速DSG的车辆,并于4月2日开始实施。根据召回声明,与去年的软件升级与延保承诺相比,解决方案中增加了更换变速箱机电单元一项。

  既然去年已经通过升级服务解决了问题,为何今年又要召回?4月1日,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师对本报记者表示,“DSG确实有问题,但回看整个事态发展,媒体和公众舆论对质检总局与大众的质疑和批评一直主导事态进展。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就有人指责质检总局监督不力、不作为,这是一种舆论暴力,导致现在质检总局不得不迫使大众召回DSG。”

  DSG事件尚未平息,3月19日,央视一则关于沥青阻尼片污染车内空气的报道将矛头直指德系车豪华车三强——奥迪、奔驰和宝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沥青阻尼片有毒?
  
  曝光大众DSG变速器4天后,3月19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推出重磅报道:在随机送检的北京奔驰C级车、E级车,华晨宝马3系车、5系车以及一汽奥迪的A6、Q5阻尼片样品中,检测发现70号沥青,其具有强烈致癌作用,属于一级致癌物。

  央视披露,一些车主反映,开车半个小时后就会感觉头晕,恶心。还有车主在开车两年后发觉经常出现咳嗽,身体明显乏力等不适症状。一位奔驰车主反映,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却在体检后发现双肺出现肺纹理增多的现象,相当于一个抽烟的人,抽了差不多十年。

  节目播出前,这块小小的阻尼是什么、用在什么地方绝大多数人都不甚了解,但一则报道让它成了舆论热点。3月20日,本报记者曾联系多位业内零部件方面的专家,他们介绍阻尼片,是贴在车身内表面的一种粘弹性材料,紧贴着车身的钢板壁上,主要是为了起到减少噪声、减少震动的作用。由于沥青阻尼片具有良好的防震、降噪性,因此作为一个行业内的公开事实而非秘密所在,我国除个别高档轿车及大客车之外,多数轿车使用的都是以沥青为主的阻尼材料,沥青是一种棕黑色有机胶凝状物质,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三种。车用阻尼片大多用石油沥青制成,并无毒性。宋健表示:“阻尼片材料属于一种传统工艺,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听到有人把车内空气质量的问题归罪于沥青阻尼片。”然而,央视的节目还是激发了舆论哗然,不少车主与网友纷纷表示要去找这些企业“要说法”。

  3月19日下午,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首先做出回应,发表声明称将“向总部及相关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核实情况。”随后,北京奔驰与一汽-大众奥迪也分别对此做出了回应,称对此事件“展开调查”。

  甚至,国内的一些阻尼片生产企业也受到波及。3月23日,东北某国内大型阻尼材料制作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由于最近网上“要说法”的人太多,有些人甚至跑到了他们的官方网站去进行言辞激烈的攻击,他们不得不采取措施,将网站暂时关闭:“你就别问了,汽车企业都在用沥青阻尼减震、降噪。这两天打电话来的人太多,很多人一上来就问你们的阻尼片是不是有毒。搞的我们都不敢接电话了。其实,沥青阻尼片很多企业都在用,并无毒性。”

  几天后,三家德国车企通过不同渠道对阻尼片的调查给出了结果:奔驰称,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销售的奔驰车均采用同一供应商提供的统一标准的阻尼部件。该阻尼部件使用的是“高分子聚合物改性沥青”,该部件完全符合全球汽车申报物质清单标准(GADSL)。宝马和奥迪也发表声明称,自己使用的“改性石油沥青阻尼片”是安全的。

  尽管如此,人们对这些企业的怀疑依然没有消除。
  
        来得快去得也快

  解铃还需系铃人。最终,对沥青阻尼片消除恐慌得益于媒体的推动。

  3月25日,知名媒体人梁朝辉在使用专业仪器测量宝马、奥迪等多个品牌车型中阻尼材料散发的甲醛与环烃含量后发表微博称,沥青阻尼片的污染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此举在微博上引发了大范围的转载与讨论。

  3月26日,在外界猜测一周之后,网易汽车发布了《真的很可怕?汽车沥青阻尼片污染初调查》的调查报告,对阻尼片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试,得出的结论是沥青阻尼片发出的毒气与味道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为阻尼片事件画上了句号。

  3月27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顾问杜芳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说车用沥青阻尼可以致癌就是冤假错案,沥青阻尼片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已经被当做减震降噪的零部件用在了车里,目前用在汽车零部件中的沥青阻尼材料都是石油沥青,毒性已经被控制在了规定范围之内,可以说相当弱,对人体基本不造成危害,这个东西在其他国家也没有遭到禁用。汽车内饰中最影响空气质量的是皮革等其他大面积包饰物,现在把沥青阻尼拿出来,这不就等于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嘛。”

  然而,尽管真相大白,但受阻尼片事件影响,德系车在销售市场上已经遭遇尴尬。3月29日,在位于北京北郊的某雷克萨斯经销店,一位消费者对本报记者表示,自己刚刚摇中号,本来想好了要买一辆奥迪,但在看了关于阻尼事件的新闻后,决定换成雷克萨斯。

  尽管如此,值得德系车庆幸的是,自己依然拥有坚定的“粉丝”。

  4月1日,北京宝泽行的市场部经理王佳告诉本报记者:“阻尼片被央视报道以后,也有部分消费者打电话过来咨询,但多数消费者还是接受服务人员的解释并消除了顾虑。”她还向记者表示,该店3月份的销量令人满意:“具体的销量还没有出来,但总体上说肯定环比与同比都是增长的。最近到店的有购车意向或者已经订车的消费者也不少,基本没受到什么影响。”

  与此同时,DSG风波的影响也在快速消散。

  4月2日,大众DSG召回工作展开的第一天,本报记者分别走访和电话采访了北京及南京几家大众汽车4S店。大部分经销商向记者表示,虽然每天能够维修更换配件的召回车辆有限,最多在每天10辆左右,但因为此前已经经过企业方面的培训,所以过程比较顺利。

  从3月15至4月初,德系车的两场风波来得快、去的也快,半个月间烟消云散。
  
        平地波澜自何起?
  
  “为什么2013年的春天,德系车集体遭遇风波?我想,因为它们是领先者,任何一点问题都会被牢牢抓住并无限放大。这恐怕就是当‘出头鸟’的风险。”4月1日,一位曾供职于德系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称。

     他同时表示,“事件尽管已经平息,但不能说德系车就没问题。近几年,德系车在中国的快速增长,在销量暴增的背后,一些企业内部还是积攒了一些问题。目前,国内汽车市场供求关系在逐渐发生变化,国内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本身也越来越了解,所以有一些问题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被提出来,像儿童安全座椅、车内空气质量,都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被关注的。此次的事件对德系车提了个醒:要居安思危,时刻把消费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DSG也好、阻尼片也好,德系企业与苹果公司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官方媒体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去打压苹果,因为美国人在中国攫取更多利益的同时,对中国消费者采取了歧视性的对待,在被曝半个月的时间内一直没有一个解决的态度。大众在DSG被报道以后的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态度与补救措施也都比较及时,而沥青阻尼致癌的说法可以说就是个乌龙,所以德系车这次事件,可以说的来的快,去的也快。对它们今后在中国的发展不会造成太大影响。”4月2日,国内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尽管如此,多数人认为,此次事件还是对德系企业敲了次警钟。“只有更加尊重中国,尊重中国消费者,才能在这块市场上真正扎根。不能认为你的产品有优势,除了你没的选。这次‘春困’,算是教训也算是一次经验。”前述曾供职于德系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两个媒体人德系车风波亲历记:

        新车评网总编辑 颜宇鹏:“挺”大众DSG我在网上遭围攻

  3月份我写过几篇关于DSG与召回的评论后,有人提出质疑,甚至上纲上线到了媒体的立场的层面。其实我觉得没必要,这些质疑也没有对我形成压力。我觉得,只要你有足够多的事实可以站的住脚就可以。

  关于DSG,首先我要说的是,除了厂商,没人可以知道它的问题到底出在哪,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研究的都是DSG问题存在的种种可能性,也许可以接近真相,但这种讨论要以大量的事实作为支撑,不能胡乱猜测。

  我之前也写过挺DSG的文章,但我的“挺”也是分出了各种方面的“挺”。DSG是一种性能、油耗都更加好的技术,这点必须要承认。但是,性能好、换挡平顺、节油率更出众等等先进的优点,都不足以说明它比其他变速器更加可靠——事实也是这样的。这次大众召回比之前增加了一个更换机电模块的项目,这在说明大众DSG确实在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同时,我不觉得这样召回以后DSG就永远可以保证不出问题,或者说不存在问题。我认为,这次DSG事件大众是伤了一些元气的,虽然他们嘴上说不放弃DSG,但可能其中有面子的成分在里面,DSG未来在中国怎样发展还要接着看。

  不过我认为,大众不会纯粹吊死在DSG上,像捷达、桑塔纳等很多战略车型上,也没有搭载DSG。

        时尚传媒集团品牌杂志出版人兼总编  梁朝辉:动手检测阻尼片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从2003年《座驾》开始,通过对各个国家各种车型的深入了解,我被德国制造的均衡理念感染,相较于意大利的性能车与英国的风格车,作为家用车来说,德国制造的均衡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做沥青阻尼片的环评检测,完全是出于我个人的原因:我是德系车粉丝,从心理上讲我不相信一个无论是工业、文化还是造车理念都讲规范、讲良心的国家的汽车制造厂家、也是我喜欢的三个品牌会在这种低级失误上失手。所以,这个检测其实就是给我自己的内心一个交代,只要我的心理过的去那就没问题,我可以把我的检测结果发给大家看,但剩下的事我就不关心了,只要我自己认为结果达到了就可以了。

  做这个实验其实是在我去纽约参观车展之前,有一天去改车,正好碰到一个搞环保研究的专家朋友也在那里,就说起沥青阻尼这个事来了。我觉得很可笑,车里这么多对车内空气质量有影响的配件不说,为什么偏说阻尼片?无论是根据惯性使用原则还是根据欧洲人的环保理念,我觉得都不太可能——毕竟沥青阻尼已经在欧洲使用了几十年,为什么拿到中国来一下成致癌的了?正好我的朋友有一个专业的简易测试仪器,我心想就拿来测一下。一开始看网上有人说是甲醛超标,那就测甲醛,测完了一看没事,发到网上以后又有人说你这不对,应该测环烃,后来我又去测环烃,结果还是没问题。但这样测完,还是有人质疑我。

  后来北京一个环保研究机构看到我的微博,说他们可以提供给我一套四五百万的固定仪器去做这个分析,但我觉得没意义了——我想要的已经得到了,我认为沥青阻尼没有问题,我相信德国人的标准,这就够了。